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2: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显示 装置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传统的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本体只是作为的一个光学部件,具有用于将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的功能,在将导光板本体固定在显示装置中时,还需要模组背板,通过模组背板与中框配合固定,模组背板的支架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本体、反射片、膜片等固定在中框中,中框再与液晶面板固定,完成模组装配。导光板本体的这种装配方式,需要使用模组背板,模组背板的使用增加了整个显示装置的材料成本,以及模具的开发成本,产品的制造成本增加,进而制造显示装置的经济效益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中的导光板本体可直接与显示装置的中框固定,降低了模组的生产成本,减小了整机重量,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和中框,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下方,所述中框包裹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本体和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侧边;其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部,所述中框对应所述固定部的位置设置有连接部;所述导光板本体通过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固定于所述中框。
5.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螺钉,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螺孔,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对应所述第二螺孔设置,所述第二螺孔贯穿所述中框;所述第一螺孔和所述第二螺孔通过所述螺钉固定连接。
6.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固定结构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在所述非显示区内。
7.可选的,所述固定结构与所述导光板本体一体成型。
8.可选的,所述固定结构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侧边。
9.可选的,所述固定结构至少有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固定结构对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相对的两个侧边;所述固定部有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均匀设置在所述固定结构上,对应的所述连接部也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与多个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固定。
10.可选的,所述固定结构为金属条,所述金属条的长度大于所述导光板本体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小于等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
11.可选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对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相对的两个侧边;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的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凸棱,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的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二凸棱,所述第一凸棱和所述第二凸棱分别为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二固定结构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侧边,向所述中框的一侧延伸形成的凸起;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凸棱可滑
动固定在所述第一滑槽中,所述第二凸棱可滑动固定在所述第二滑槽中,将所述导光板本体与所述中框固定连接。
12.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和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导光板本体之间,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本体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通过热熔胶固定连接。
13.可选的,所述中框的厚度大于等于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导光板本体的总厚度;且小于等于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光学膜片、所述导光板本体和所述反射片的总厚度。
14.相对于将导光板本体固定在显示装置中,使用模组背板增加材料成本和模具开发成本的方案。本技术的显示装置的导光板本体,包括导光板本体和固定结构,导光板本体可通过固定结构与中框固定,将导光板本体不止作为一个光学部件,同时,将导光板本体还作为一个结构件,具有可以与中框固定的功能;当将导光板本体固定在显示装置中时,不需要模组背板的支撑,就能实现导光板本体与中框固定,降低了模组的生产成本,减小了整机重量,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15.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地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17.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本体的示意图;
18.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1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20.其中,100、显示装置;200、显示面板;210、显示区;220、非显示区;300、中框;310、连接部;311、螺钉;312、第一螺孔;313、第二螺孔;400、背光模组;410、光学膜片;420、导光板本体;421固定结构;422、固定部;425、第一固定结构;426、第二固定结构;427、第一凸棱;428、第二凸棱;430、反射片;431、第一滑槽;432、第二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23.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4.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5.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参考图1可知,
27.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200、背光模组400和中框300,背光模组400设置在显示面板200的下方,中框300包裹显示面板200和背光模组400,背光模组400包括:导光板本体420和固定结构421,固定结构421设置在导光板本体420的侧边;其中,固定结构421包括固定部422,中框300对应固定部422的位置设置有连接部310;导光板本体420通过固定部422和连接部310可拆卸固定于中框300。
28.本技术通过先将固定结构421与导光板本体420的侧边进行连接,然后再利用固定结构421上设置的固定部422,以及中框300上对应设置的连接部310,将固定部422配合固定在连接部310上,使得导光板本体420能够有效的可拆卸的固定在中框300上。在显示装置100显示异常的情况下,使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方便拆卸,以检查背光模组400中其他光学元件的功能是否正常,以便及时检修,同时在导光板本体420或中框300功能损坏的情况下,可便于单独更换导光板本体420或中框300结构,使得显示装置100正常使用。
29.本技术的显示装置100的导光板本体420可通过固定结构421与中框300固定,将导光板本体420不止作为一个光学部件,同时,将导光板本体420还作为一个结构件,具有可以与中框300固定的功能;当将导光板本体420固定在显示装置100中时,不需要背板的支撑,就能实现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固定,降低了显示装置100的生产成本,减小了显示装置100的重量以及实现显示装置100的轻薄化。
30.此外,为了使背光模组400的结构更加紧凑,简单,同时还不影响导光板本体420作为光学元件和结构件的功能,本技术还可以作如下设计:固定结构421与导光板本体420一体成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导光板本体420与固定结构421可以采用热熔胶固定,使固定结构421贴合在导光板本体420的侧边上;或者在制作导光板本体420时,利用一套模具直接将固定结构421制作在导光板本体420的侧边上,将固定结构421与导光板本体420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不影响导光板本体420作为光学部件和结构件的功能,还可以实现导光板本体420制作工艺的简化,节省制作工序。
31.进一步的,本技术中的导光板本体420与固定结构421的不仅仅可以是一体成型设计,还可以是,固定结构421可拆卸固定于导光板本体420的侧边。固定结构421上可以设置凸起,导光板本体420的侧边可以设置有凹槽,将凸起插入凹槽中固定,即可完成固定结构421与导光板本体420之间的安装。
32.将固定结构421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导光板本体420的侧边,不影响导光板本体420作为光学部件的使用功能,同时固定结构421可拆卸固定在导光板本体420上,使得固定结构421可适用相同尺寸大小的导光板本体420,当导光板本体420光学功能失效时,而固
定结构421未出现异常可以正常使用,只需更换导光板本体420,固定结构421与更换后新的导光板本体420固定,这样就可以节省一部分固定结构421的制作成本。同时,当导光板本体420功能正常,但固定结构421功能损坏不能正常与中框300固定时,也可以单独更换固定结构421,使得导光板本体420的使用寿命延续,节约经济成本。
33.当然,固定结构421和导光板本体420之间还可以采用卡扣固定等其他固定方式,均能实现上述效果,在此不在一一赘述。
34.本技术中的固定结构421的固定部422与中框300的连接部310可以是可拆卸固定的方式,将导光板本体420固定在中框300上,实现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的配合固定。具体如下,
35.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还包括螺钉311,固定部422包括第一螺孔312,连接部310包括第二螺孔313,第一螺孔312对应第二螺孔313设置,第二螺孔313贯穿中框300;第一螺孔312和第二螺孔313通过螺钉311固定连接。
36.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422为第一螺孔312,螺孔内嵌在导光板本体420上的固定结构421中;中框300上设置有连接部310,连接部310为中框300上对应第一螺孔312位置,并贯穿中框300的框体的第二螺孔313,在将导光板本体420安装到中框300上时,先将固定结构421安装在导光板本体420的侧边上,再将固定结构421上的第一螺孔312与中框300的框体上的第二螺孔313的位置对应,最后通过螺钉311从中框300的框体外侧,穿进第二螺孔313内,螺钉311继续旋转进第一螺孔312,直到与第一螺孔312固定完成,通过螺钉311将第一螺孔312和第二螺孔313连接起来,继而就实现了固定结构421与中框300的框体之间的固定,完成了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的固定连接;当需要将导光板本体420从中框300上拆卸下来时,只需要将螺钉311从第一螺孔312和第二螺孔313中退出来,导光板本体420即可与中框300脱离。
37.这样的设计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之间的配合固定,不仅使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之间的安装和拆卸都变得很方便,在需要对导光板本体420或中框300以及其他元件进行维护时,都能够及时的拆卸更换,节约了维修成本,同时,取代了需要背板支撑固定的方式,使本技术中的显示装置100中背光模组400不需要背板的支撑,省掉了背板,节约了显示装置100的制作成本,并且使显示装置100的结构更简单,容易实现显示装置100的轻薄化。
38.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本体的示意图,参考图2结合图1可知,固定结构421至少有两个,固定结构421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420的至少两个侧边;固定部422有多个,多个固定部422均匀设置在固定结构421上,对应的连接部310也设置有多个,多个固定部422与多个连接部310可拆卸固定。
39.当导光板本体420通过固定结构421与中框300配合固定时,若固定结构421只设置为一个时,固定结构421位于导光板本体420的一个侧边,单边固定导光板本体420容易从中框300上脱落下来,不能起到固定效果,因此本技术将固定结构421设计为至少两个,这样至少两个固定结构421对应设置在导光板本体420的相对的两个侧边,从对应的两个方向上将导光板本体420更好的固定在中框300上,使导光板本体420不容易从中框300上脱落下来,增强了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的固定效果。
40.具体地,在实际应用中,当固定结构421为两个时,两个固定结构421分别设置在导
光板本体420相对的两个侧边,这样两个固定结构421相对设置可起到一定的固定效果,同时不容易使得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之间的其他组件掉出。固定结构421也可以设置为三个,分别设置在导光板本体420的三个侧边上,提高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的固定效果;固定结构421还可以设置为四个,分别设置在导光板本体420的每个侧边上,固定效果更好,能更好的将导光板本体420固定在中框300上,同时将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之间的其他组件包裹在其中,使显示装置100在运输过程中受到颠簸或不小心受到撞到撞击时,其他组件不至于从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之间掉出,且避免了显示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光现象。
41.为了使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配合固定的效果更好,每个固定结构421都设置有多个固定部422,并且将多个固定部422分别均匀的设置固定结构421上,对应的,在中框300上设置多个连接部310,多个固定部422与多个连接部310可拆卸固定,这样使得导光板本体420的固定效果更好,且多个固定部422采用均匀的设置方式,不会由于固定部422过少或局部相邻固定部422之间间距过大而导致导光板本体420局部翘起或起褶皱等现象,避免导光板本体420呈现的光源出现不均匀。
42.进一步地,固定结构421为金属条,金属条的长度大于导光板本体420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小于等于导光板本体420的长度。本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420采用自动化嵌件注塑成型工艺,导光板本体420的固定结构421为三个,分别设置在导光板本体420的三个侧边,固定结构421采用金属条材料制作,为了保证固定结构421与中框300的配合强度,金属条的长度设置至少为大于导光板本体420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小于等于导光板本体420的长度,当金属条的长度设置为大于导光板本体420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小于导光板本体420的长度之间时,金属条固定在导光板本体420侧边的中间部位,这样设置可使导光板本体420与的固定效果更好,优选的,将金属条的长度与导光板本体420的长度设置为相同,使得金属条与导光板本体420的长度相配合,在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固定时,金属条与导光板本体420的侧边完美配合,还能防止显示装置100出现漏光现象,并且固定结构421采用金属材料,使得导光板本体420的侧边固定结构421性能加强,固定作用更好。
43.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参考图3可知,
44.固定结构421包括第一固定结构425和第二固定结构426,第一固定结构425和第二固定结构426对应设置在导光板本体420相对的两个侧边;第一固定结构425的固定部422包括第一凸棱427,第二固定结构426的固定部422包括第二凸棱428,第一凸棱427和第二凸棱428分别为第一固定结构425和第二固定结构426沿导光板本体420的侧边,向中框300的一侧延伸形成的凸起;连接部310包括第一滑槽431和第二滑槽432,第一凸棱427可滑动固定在第一滑槽431中,第二凸棱428可滑动固定在第二滑槽432中,将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固定连接。
45.在本实施例中,与图2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结构421与中框300的固定方式采用滑动固定的方式,在将导光板本体420安装到中框300上时,先将导光板与第一固定结构425和第二固定结构426分别进行固定连接,再将第一固定结构425上的第一凸棱427和第二固定结构426上的第二凸棱428同时滑入中框300上与的第一凸棱427和第二凸棱428对应设置的第一滑槽431和第二滑槽432,这样就实现了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的安装;通过滑动安装的方式,使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的安装更快速,缩短了显示装置
100内部器件的安装时间,提高了显示装置100生产的效率;并且,再不借助其他工具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之间进行安装和拆卸,提高了维护效率。
46.参考图1可知,显示装置100还包括反射片430和光学膜片410,光学膜片410设置在显示面板200与导光板本体420之间,反射片430与导光板本体420远离显示面板200的一侧通过热熔胶固定连接。还可以是其他类似的固定方式,同样可以实现反射片430固定在导光板本体420上。由于本技术利用导光板本体420与固定结构421配合固定,安装在中框300上,取代了原本需要的背板,则原本位于导光板本体420下方的反射片430就可以通过粘胶的方式,粘附在导光板本体420的下方,形成有效的固定,及时不需要背板,也不会影响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效果及使用体验。
47.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固定时,不影响显示装置100的美观感,还可对显示装置100的中框300厚度作如下设计:中框300的厚度大于等于显示面板200、光学膜片410和导光板本体420的总厚度;且小于等于显示面板200、光学膜片410、导光板本体420和反射片430的总厚度。
48.在进行显示装置100的模组装配时,光学膜片410安装在显示面板200和导光板本体420之间,将中框300的厚度设计为等于显示面板200、光学膜片410以及导光板本体420的总厚度,中框300刚好能将三者的侧边包裹住,不会出现由于中框300厚度过小而导致显示面板200或者导光板本体420边缘外漏,出现漏光的现象,同时存在影响显示装置100美观感的现象。同样地,将中框300的厚度设计为大于显示面板200、光学膜片410以及导光板本体420的总厚度时,也可以避免出现显示面板200或者导光板本体420边缘外漏的现象。由于反射片430是以黏贴的方式固定在导光板本体420上的,中框300包裹导光板本体420侧边的同时,也可以将反射片430一并包裹在中框300内,进而将中框300的厚度设计为等于显示面板200、光学膜片410、导光板本体420以及反射片430的总厚度;当为了使反射片430方便更换时,也可以将中框300的厚度设计为小于显示面板200、光学膜片410、导光板本体420以及反射片430的总厚度,并且要大于等于显示面板200、光学膜片410以及导光板本体420的总厚度。
49.具体地,最优选的设计为中框300的厚度等于显示面板200、光学膜片410以及导光板本体420的总厚度,这样中框300在模组装配时,能使得中框300刚好包裹住显示面板200、光学膜片410以及导光板本体420,不会出现漏光的现象,反射片430黏贴在导光板本体420上,保证显示装置100美观感的同时,也不会由于中框300过厚而导致显示装置100质量过重,减小了整机重量,还降低了显示装置100的模组生产成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0.另外,本技术的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扩散片、增光片等组件,具体的安装方式类似于光学膜片410的安装,安装在显示面板200与导光板本体420之间,扩散片、增光片以及光学膜片410等组件具体的安装顺序可依据需求依次排列安装,之后采用导光板本体420的固定结构421与中框300配合固定的方式将扩散片、增光片以及光学膜片410等组件固定,相应的,将中框300的厚度根据显示装置100组件的数量和厚度做出相应的设计,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参照本技术公开的以显示面板200、光学膜片410与导光板本体420为例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作出其他设计,只要设计符合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解决本技术的技术问题,达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即可。这样设计,可以实现使用导光板本体420与中框300固定连接,对显示装置100中不同组件之间进行固定,进而中框300与显示面板200配合固定,完成显示装
置100的模组装配,节省模组的生产成本,还极大可能地减小显示装置100的整机重量,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1.在以上的各个实施例中,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为了使本技术中的固定结构421在安装到导光板本体420上时,不会对光源照射到导光板本体420时,对光源遮挡,导致影响导光板本体420的发光效果;本技术中的显示面板200包括显示区210和围绕显示区210的非显示区220,固定结构421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在非显示区220内。这样固定结构421就不会对光源造成遮挡,及时有遮挡,也因为固定结构421正对应的是显示面板200的非现实区内,因此不会对发光效果以及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52.另外的,本技术所述的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视、手机、电脑显示器或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所使用的显示装置,不局限于仅适用在电视或手机或电脑显示器或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所使用的显示装置领域。
5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54.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地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