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10: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空调器 机及 调节 空气 室内


1.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出现一种在空调室内机上集成新风模块,以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改善室内的空气新鲜度。引入的新风虽然能够增加室内的空气新鲜度,但却无法净化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具有新风功能、杀菌功能且结构紧凑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5.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新风入口、回风口、进风口、第一送风口、第二送风口、以及相互独立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新风入口、所述回风口、所述第二送风口均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6.风轮,所述风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中;
7.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轮的进风侧;
8.送风机构,所述送风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中,以将来自所述新风入口和/或所述回风口的气流从所述第二送风口送出;
9.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中的杀菌模块,来自所述回风口的气流流经所述杀菌模块。
10.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二送风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送风口的位置。
11.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侧,所述回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
12.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风道的数量为两个,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的相对两侧,每一个所述第一风道均对应设置有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
13.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中的滤网组件,来自所述新风入口的气流经所述滤网组件。
14.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底盘和面框组件,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二送风口、所述回风口均设置于所述面框组件上,所述底盘和所述面框组件共同围设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安装空间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所述送风机构和所述杀菌模块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
15.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与所述面框组件活动连接以选择地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
16.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开关门叠置于所述面框组件外表面且能相对所述面框组件滑动。
17.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面框组件的前侧外表面设置有安装区,所述回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安装区,所述回风口为多个第一小孔的集合,所述第二送风口为多个第二小孔的集合,所述第一开关门设置有通孔阵列;当所述第一开关门处于覆盖所述安装区的位置,多个所述第一小孔和多个所述第二小孔均与所述通孔阵列互通;当所述第一开关门滑动至避开所述第二送风口的位置处,所述通孔阵列与多个所述第一小孔错开布置,所述回风口处于关闭状态。
18.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箱体,所述箱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所述杀菌模块、所述送风机构均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内的空间形成为所述第二风道。
19.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箱体的外轮廓与所述面框组件适配以使得所述箱体嵌入所述面框组件内,所述箱体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面框组件的内表面与所述箱体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开口对准所述回风口,所述第二开口对准所述第二送风口。
20.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新风入口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后侧壁上;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箱体活动连接的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二开关门设置于所述新风入口处,以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入口。
2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上述任一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和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连接。
22.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由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相互独立,因此,送风机构的新风功能和室内空气杀菌消毒的功能不影响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的风量,风轮和送风机构可以互不影响,即两者可以相互独立工作,在风轮就处于工作状态下,送风机构可以选择性地工作或不工作;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通过同一个送风机构进行气流输送,使得空调室内机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所示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其中,第一开关门处于打开回风口的状态;
25.图3为图2所示结构另一状态的示意图,其中,第一开关门处于关闭回风口的状态;
26.图4为图1所示结构省略第一开关门后的示意图;
27.图5为图1所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28.图6为图5所示结构中箱体、杀菌模块、滤网组件、送风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开关门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壳体1;新风入口1a;回风口1b;进风口1c;第一送风口1d;第二送风口1f;底盘11;蜗壳111;面框组件12;安装区12a;导向筋121;箱体13;第一开口13a;第二开口13b;风轮21;换热器22;导风板23;送风机构31;杀菌模块32;除尘网321;甲醛过滤网322;等离子网323;第一框架324;滤网组件 33;滤网331;第二框架332;第一开关门34;通孔阵列34a;第二开关门35
具体实施方式
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3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左”、“右”、“前”、“后”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请参阅图1和图5,包括壳体1、风轮 21、换热器22、杀菌模块32以及送风机构31。
36.请参阅图4,壳体1具有新风入口1a(参照图8)、回风口1b、进风口1c、第一送风口1d、第二送风口1f、以及相互隔离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连通进风口1c和第一送风口1d,新风入口1a、回风口1b、第二送风口1f 均与第二风道连通。
37.风轮21和换热器22均设置于第一风道中,且换热器22设置于风轮21的进风侧。具体地,在风轮21的作用下,室内空气从进风口1c进入第一风道内,经换热器22换热后,从第一送风口1d送风,如此不断循环,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热或制冷。也就是说,空调室内机通过风轮21和换热器22实现制冷、制热的效果。
38.送风机构31设置于第二风道中,以将来自新风入口1a和/或回风口1b的气流从第二送风口1f送出。杀菌模块32设置于第二风道中,来自回风口1b的气流流经杀菌模块32,室内空气在送风机构31的作用下经回风口1b被抽入第二风道中并经杀菌模块32杀菌消毒后,从第二送风口1f送出,达到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杀菌消毒的作用。
39.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来自新风入口1a和/或回风口1b的气流从第二送风口1f送出指的是,当第二风道只从新风入口1a抽入新风时,送风机构31将来自新风入口1a的气流从第二送风口1f送出;当第二风道只从回风口1b抽入室内回风时,送风机构31将来自回风口1b的气流从第二送风口1f送出;当第二风道同时从新风入口1a抽入新风且从回风口1b抽入室内回风时,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在第二风道中混合,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混合后能够改变新风的温度,使得从第二送风口1f的送风温度更加接近室温,避免形成较大的温差,能够改善用户体验感。
40.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模式、循环杀菌模式、以及混合杀菌模式。具体地,当空调室内机处于新风模式,回风口1b关闭、新风入口1a打开,室内空气无法经回风口1b进入第二风道中,第二风道只从新风入口1a抽入室外新风。当空调室内机处于循环杀菌模式,回风口1b打开、新风入口1a关闭,第二风道只从回风口1b抽入室内回风。当空调室内机处于混合杀菌模式,回风口1b和新风入口1a均打开,第二风道同时抽入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既能向室内补充新风,也能不断地对室内空气进行杀菌消毒。
41.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由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相互独立,因此,送风机构31的新风功能和室内空气杀菌消毒的功能不影响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的风量,风轮21和送风机构31可以互不影响,即两者可以相互独立工作,在风轮21就处于工作状态下,送风机构31可以选择性地工作或不工作;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通过同一个送风机构31进行气流输送,使得空调室内机结构紧凑。
42.杀菌模块32的具体类型不限,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选用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具有杀菌消毒功能的杀菌模块32。示例性地,杀菌模块32包括沿气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除尘网321、甲醛过滤网322和等离子网323,等离子网322 朝向杀菌模块32的出风侧。除尘网321的具体材质不限,只要能起到初步的除尘作用即可。甲醛过滤网322除了具有高效吸收甲醛功能,还可过滤掉其他挥发性有机物、过敏原和细菌等。等离子网323通过离子散发的形式对杀菌模块 32出风侧的第二风道中的气流进行杀菌消毒,在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混合过程中,室内回风流经等离子网323后会携带等离子,等离子可以对新风起到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杀菌模块32的设置位置不限,示例性地,杀菌模块32设置在回风口1b处,以对进入回风口1b处的室内回风进行杀菌消毒,使得进入气流通道中的气流为洁净气流。
43.一实施例中,杀菌模块32还包括第一框架324,上述的除尘网321、甲醛过滤网322和等离子网323等均安装于第一框架324内,如此,便于杀菌模块 32的安装和定位。
44.第二送风口1f的具体设置位置不限,可以位于壳体1的任意位置。示例性地,第一送风口1d位于壳体1的前侧,且大致沿壳体1的左右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5,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送风口1d处的导风板23,通过导风板23改变第一送风口1d的送风角度。
45.第二送风口1f的具体设置位置不限,示例性地,第二送风口1f设置于壳体1的前侧。
46.第二送风口1f和第一送风口1d的相对位置不限,例如,第二送风口1f与第一送风口1d大致沿同一直线布置。
47.再例如,第二送风口1f的位置高于第一送风口1d。该实施例中,当换热器 22制冷时,室内空气的温度低于室外新风的温度,如果第二风道从新风入口1a 抽入新风,则从第二送风口1f送出的气流温度高于从第一送风口1d送出的气流温度,从第二送风口1f送出的气流会上升,降温后再逐渐下降,因此,第二送风口1f送出的气流不会直接吹向用户。当换热器22制热时,如果第二风道从新风入口1a抽入新风,室内空气的温度高于室外新风的温度,从第二送风口 1f送出的气流温度低于从第一送风口1d送出的气流温度,从第一送风口1d送出的气流上升过程中会与从第二送风口1f送出的气流混合换热,提升温度的均匀性,改善用户体验感。
48.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第二送风口1f的位置高于第一送风口1d指的是,第二送风口1f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高于第一送风口1d的位置。
49.新风入口1a的位置不限,只要便于安装新风管即可,例如,新风入口1a 位于壳体1的后侧、顶侧、左侧、右侧等。进风口1c的位置不限,可以设置于壳体1的顶侧、前侧等。回风口1b的位置不限,可以设置于壳体1的顶侧、前侧等。
50.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4和图5,进风口1c位于壳体1 的顶侧,回风口1b位于壳体1的前侧。该实施例中,进风口1c和回风口1b各自的进风过程基本互不影响。具体地,由于风轮21和换热器22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热或制冷,因此,风轮21的风力较大且风阻较小,而第二风道中由于设置有杀菌模块32而使得回风口1b的回风阻力较大,因此,将进风口1c和回风口1b设置在壳体1的不同方位,能够避免或减少进风口1c进风时对回风口1b 进风的不利影响。
51.第一风道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者更多个。示例性地,请参阅图5,
第一风道的数量为两个,沿空调室内机的长度方向,两个第一风道位于第二风道的相对两侧。相应的,风轮21和换热器22的数量各为两个,两个风轮21的转动轴线平行或位于同一直线上。两个第一风道中对应的风轮21 可以独立控制,两个第一风道中对应的换热器22也可以独立控制,如此,可以选择性地从任意一个第一送风口1d送风,或者从两个第一送风口1d同时送风,可以根据用户不同年龄段和所处位置,进行差异化送风。
52.例如,年轻用户位于空调的左前方,老年用户位于空调的右前方,则从左边的第一风道对应的第一送风口1d可以送出温度相对较低的气流,从右边的第一风道对应的第一送风口1d可以送出温度相对较高的气流。
53.壳体1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地,请参阅图5,壳体1包括相互扣合的底盘11和面框组件12,第一送风口1d、第二送风口1f、回风口1b均设置于面框组件12上。空调室内机通过底盘11挂接在墙上,底盘11作为结构受力件。底盘11和面框组件12共同围设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沿空调室内机的长度方向布置,风轮21和换热器22设置于第一安装空间中,送风机构31和杀菌模块32位于第二安装空间中。
54.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5,底盘11配置有蜗壳111,风轮21转动地设置于蜗壳111中,蜗壳111内的空间为第一风道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风道的数量为两个的实施例中,蜗壳111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蜗壳111位于第一安装空间沿底盘11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55.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5,空调室内机包括第一开关门 34,第一开关门34与面框组件12活动连接以选择地打开或关闭回风口1b。当第一开关门34关闭回风口1b时,第二风道只能从新风入口1a处抽入室外新风。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关门34可以只有完全打开和完全关闭的状态,也可以控制回风口1b的开闭程度,以调节从回风口1b进入第二风道中的室内回风的风量。
56.第一开关门34与面框组件12的活动连接方式不限,可以是滑动连接、转动连接等,在此不做限制。
57.第一开关门34可以设置在面框组件12的内部,如此,第一开关门34不会裸露在壳体1外面,不会影响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第一开关门34也可以设置在面框组件12的外部,如此,第一开关门34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外观件,可以将第一开关门34做成适当的外观造型,以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外观造型更富有美感和个性化。
58.示例性地,第一开关门34叠置于面框组件12外表面且能相对面框组件12 滑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门34紧贴着面框组件12的外表面滑动,能够减少第一开关门34运动过程占用的空间;第一开关门34设置于面框组件12的外部,第一开关门34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外观面。第一开关门34的滑动方向不限,例如可以沿上下方向滑动,再例如,可以沿空调室内机的长度方向滑动。示例性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门34沿上下方向延伸,如此,地面第一开关门34影响第一送风口1b送风。
59.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面框组件12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导向筋121,导向筋121沿第一开关门34的滑动方向延伸,示例性地,导向筋12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开关门34滑动地夹设在两导向筋121之间,两导向筋121为第一开关门34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第一开关门34的运动更加顺畅、平稳。
60.回风口1b的具体形状不限,例如可以是一个大孔,即孔的数量只有一个且面积较
大,以满足回风流量需求,其中,大孔的形状不限,例如,可以是圆形、多边形、椭圆形等,在此不做限制。再例如,请参阅图4,回风口1b为多个第一小孔的集合,如此,一方面,避免在面框组件12上开尺寸较大的孔,避免影响外观,也避免降低面框组件12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异物从回风口1b,进入第二风道内。
61.第二送风口1f的具体形状不限,例如可以是一个大孔,即孔的数量只有一个且面积较大,以满足回风流量需求,其中,大孔的形状不限,例如,可以是圆形、多边形、椭圆形等,在此不做限制。再例如,请参阅图4,第二送风口 1f为多个第二小孔的集合,避免在面框组件12上开尺寸较大的孔,避免影响外观,也避免降低面框组件12的结构强度;此外,也能使得从第二送风口1f送风更加柔和、均匀。
62.示例性地,请继续参阅图4,面框组件12的前侧外表面设置有安装区12a,回风口1b和第二送风口1f均位于安装区12a,回风口1b为多个第一小孔的集合,第二送风口1f为多个第二小孔的集合,请参阅图8,第一开关门34设置有通孔阵列34a,示例性地,通孔阵列34a几乎密布整个第一开关门34;第一开关门34的外形轮廓与安装区12a适配;请参阅图1和图2,当第一开关门34 处于覆盖安装区12a的位置,多个第一小孔和多个第二小孔均与通孔阵列34a 互通,此时,回风口1b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送风口1f也处于打开状态;请参阅图3,当第一开关门34滑动至避开第二送风口1f的位置处,通孔阵列34a 与多个第一小孔错开布置,回风口1b处于关闭状态,第二送风口1f也处于打开状态,也就是说,第二送风口1f始终处于打开状态。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开关门34和面框组件12的孔隙配合,既便于第一开关门34对回风口1b的开闭控制,又不影响第二送风口1f的送风,还也有利于提升第一开关门34的外观造型。
63.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空调室内机包括箱体13,箱体13设置于第二安装空间中,杀菌模块32、送风机构31均设置于箱体13内,箱体13内的空间形成为第二风道。具体地,可以将箱体13预装成一个预装模块,将预装模块整体置入第二安装空间内即可,如此,便于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装配,提升装配效率。
64.箱体13的外轮廓与面框组件12适配以使得箱体13嵌入面框组件12内,具体地,可以从面框组件12的后侧置入面框组件12内。请参阅图6,面框组件12的内表面与箱体13的外表面接触,箱体13设置有第一开口13a和第二开口13b,第一开口13a对准回风口1b,第二开口13b对准第二送风口1f。请参阅图7,新风入口1a设置于箱体13的后侧壁上;具体地,上述的底盘11上设置有避让口,以便于新风管连接于新风入口1a处。
65.请参阅图6,一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与箱体13活动连接的第二开关门35,第二开关门35设置于新风入口1a处,以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新风入口1a。当第二开关门35关闭新风入口1a时,第二风道只能从回风口1b处抽入室内回风。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开关门35可以只有完全打开和完全关闭的状态,也可以控制新风入口1a的开闭程度,以调节从新风入口1a进入第二风道中的新风量。
6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空调室内机包括设置于第二风道中的滤网组件 33,来自新风入口1a的气流流经滤网组件33。具体地,滤网组件33包括滤网 331,滤网331能够拦截室外新风中裹挟的花粉、粉尘等物质,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起到净化作用。滤网331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采用hepa网(high efficiencyparticulate air 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需要说明的是,滤网331不能对送风机构31形成较大的风阻。一般而言,空调室内机会通过
外接新风管将室外新风导流至新风入口1a,新风管会穿过墙体,因此,新风管的管径相对较小,管道阻力相对较大,因此,应尽量避免滤网331过多地增加风阻,避免导致新风量过小。
67.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6,滤网组件33还包括第二框架332,滤网331 设置于第二框架332上,第二框架332为滤网331提供安装支撑,也便于与壳体1连接。
68.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送风机构的具体类型不限,只要能够将第二风道中的气流从第二送风口1f送出即可。示例性地,送风机构为离心风机。
69.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上述任一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连接。
70.本技术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7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