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9: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室内 空调


1.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一般位于空调室内机前方下侧的位置,这样使得冷风能够从空调室内机前方下侧位置处吹出,这样在制冷时能够使得冷空气能够向下输送,不利于实现远距离上出风。
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的导风板的宽度较小,气流疏导能力弱,且制热时热空气下压效果和制冷远距离送风效果均表现不明显,造成空调送风舒适性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舒适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室内机壳体包括安装底壳、进风面板和出风面板,进风面板位于出风面板的上方,进风面板、出风面板和安装底壳围成安装腔,安装腔内安装有风道部件,进风面板上形成有用于向风道部件的风道进口进风的进风口;其中,出风面板可活动地设置,出风面板具有第一出风位置和第二出风位置;当出风面板处于第一出风位置时,出风面板运动至与安装底壳间隔设置的位置处以形成下出风口;当出风面板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出风面板运动至与进风面板间隔设置的位置处以形成上出风口。
6.进一步地,出风面板可转动地设置以转动至第一出风位置或第二出风位置。
7.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出风面板驱动连接,以通过驱动机构带动出风面板运动至第一出风位置或第二出风位置。
8.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齿轮,可转动地设置;驱动齿条,驱动齿条为弧形结构,驱动齿轮与驱动齿条啮合设置,驱动齿条与出风面板连接,以使驱动齿轮通过驱动齿条带动出风面板转动。
9.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板,可活动地设置在风道部件的风道出口处,以通过导风板的运动引导由风道出口吹出的风流入至下出风口或上出风口。
10.进一步地,导风板具有相对设置的铰接端和导风端,铰接端安装在出风面板上;当出风面板处于第一出风位置时,导风板的导风端转动至与风道部件的风道壳体配合的位置处,以引导风道出口向下出风口出风;当出风面板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导风板避让上出风口设置以使风道出口的风经上出风口排出。
11.进一步地,当出风面板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导风板贴设在出风面板的内壁上。
12.进一步地,导风板可转动地安装在风道部件的风道壳体上;当出风面板处于第一出风位置时,导风板朝向风道出口的出风方向延伸设置,以引导风道出口向下出风口出风;
当出风面板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导风板避让上出风口设置。
13.进一步地,当出风面板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导风板贴设在风道壳体的外壁上。
14.进一步地,风道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凹槽,当出风面板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出风面板运动至安装凹槽内。
15.进一步地,进风面板可活动地设置,进风面板具有进风位置和关闭位置;当进风面板运动至进风位置时,进风面板与风道部件的风道进口间隔设置以形成进风口;当进风面板运动至关闭位置时,进风面板遮盖在风道部件的风道进口处。
16.进一步地,进风面板包括第一进风板和第二进风板,第一进风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活动端,第二进风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活动端,第一活动端和第二活动端均位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当进风面板运动至进风位置时,第一活动端和第二活动端间隔设置以形成进风口;当进风面板运动至关闭位置时,第一活动端和第二活动端拼接设置以遮盖风道部件的风道进口。
17.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均可转动地设置,以使第一进风板和第二进风板打开以形成进风位置或闭合以形成至关闭位置。
18.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调节出风面板的运动位置能够便于形成上出风口或下出风口。具体的,当空调室内机进行制冷时,出风面板运动至第二出风位置处,以使制冷时冷气气流抬高,冷风不吹头,送风距离更远,冷气从高处下降,房间温度分部均匀,舒适性好。当空调室内机进行制热时,出风面板运动至第一出风位置处,制热下压贴地送风,提高了换热效率,有利于热气从底处向上升起,房间温度分布均匀,舒适性好。而且,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出风面板充当了一部分导风的作用,出风面板宽度较大,也能够便于进一步提高导风效果,以提高空调室内机的舒适性。因此,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舒适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导风板安装在出风面板上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下出风口出风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22.图3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上出风口出风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23.图4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安装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导风板安装在风道壳体上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示出了图5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下出风口出风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26.图7示出了图5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上出风口出风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27.图8示出了图5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贴设在导风壳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导风板和驱动齿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9.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结构与导风板的安装示意图;
30.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制冷模式的控制逻辑图;
31.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制热模式的控制逻辑图。
3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3.10、室内机壳体;11、安装底壳;12、进风面板;121、第一进风板;122、第二进风板;13、出风面板;14、下出风口;15、上出风口;16、进风口;20、风道部件;21、风道进口;22、风道出口;23、风道壳体;231、安装凹槽;30、驱动机构;31、驱动齿轮;32、驱动齿条;40、导风板;50、装饰件。
具体实施方式
3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35.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10,室内机壳体10包括安装底壳11、进风面板12和出风面板13,进风面板12位于出风面板13的上方,进风面板12、出风面板13和安装底壳11围成安装腔,安装腔内安装有风道部件20,进风面板12上形成有用于向风道部件20的风道进口21进风的进风口16。其中,出风面板13可活动地设置,出风面板13具有第一出风位置和第二出风位置;当出风面板13处于第一出风位置时,出风面板13运动至与安装底壳11间隔设置的位置处以形成下出风口14;当出风面板13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出风面板13运动至与进风面板12间隔设置的位置处以形成上出风口15。
36.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调节出风面板13的运动位置能够便于形成上出风口15或下出风口14。具体的,当空调室内机进行制冷时,出风面板13运动至第二出风位置处,以使制冷时冷气气流抬高,冷风不吹头,送风距离更远,冷气从高处下降,房间温度分部均匀,舒适性好。当空调室内机进行制热时,出风面板13运动至第一出风位置处,制热下压贴地送风,提高了换热效率,有利于热气从底处向上升起,房间温度分布均匀,舒适性好。而且,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出风面板13充当了一部分导风的作用,出风面板13宽度较大,也能够便于进一步提高导风效果,以提高空调室内机的舒适性。因此,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舒适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37.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进风面板12和出风面板13之间设置有装饰件50,装饰件50位于空调室内机的中部。
38.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出风面板13可转动地设置以转动至第一出风位置或第二出风位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使出风面板13在第一出风位置和第二出风位置进行切换,保证了出风面板13的运动灵活性。
39.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驱动机构30,驱动机构30与出风面板13驱动连接,以通过驱动机构30带动出风面板13运动至第一出风位置或第二出风位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通过驱动机构30驱动出风面板13运动至第一出风位置或第二出风位置,提高了出风面板13的灵活程度和自动化程度。
4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30包括驱动齿轮31和驱动齿条32,驱动齿轮31可转动地设置。驱动齿条32为弧形结构,驱动齿轮31与驱动齿条32啮合设置,驱动齿条32与出风面板13连接,以使驱动齿轮31通过驱动齿条32带动出风面板13转动。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弧形的驱动齿条32能够便于使得出风面板13转动至第一出风位置或第二出风位
置,且上述结构简单,运动稳定。
41.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板40,导风板40可活动地设置在风道部件20的风道出口22处,以通过导风板40的运动引导由风道出口22吹出的风流入至下出风口14或上出风口15。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顺利将风引入至下出风口14或上出风口15。
4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导风板40具有相对设置的铰接端和导风端,铰接端安装在出风面板13上。当出风面板13处于第一出风位置时,导风板40的导风端转动至与风道部件20的风道壳体23配合的位置处,以引导风道出口22向下出风口14出风。当出风面板13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导风板40避让上出风口15设置以使风道出口22的风经上出风口15排出,具体的,此时导风板40避让风道出口22和上出风口15之间的流路。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避免风流损失浪费,以便于在不同的出风方式时顺利将风引导至上出风口15或下出风口14,提高吹风效果。
43.需要说明的是,“导风板40的导风端转动至与风道部件20的风道壳体23配合的位置处”可以指导风板40的导风端转动至与风道部件20的风道壳体23抵接的位置处或者指导风板40的导风端贴近风道壳体23的位置处,且导风板40的导风端应都位于导风出口的边缘处,以便于使得风能够顺利从下出风口14流出。
44.在本实施例中,当出风面板13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导风板40贴设在出风面板13的内壁上。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使得导风板40更好地避开风道出口22和上出风口15之间的流路,以更好地使由风道出口22排出的风经上出风口15排出。
45.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与上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区别仅在于导风板40的设置位置的不同。本实施例中的导风板40可转动地安装在风道部件20的风道壳体23上。当出风面板13处于第一出风位置时,导风板40朝向风道出口22的出风方向延伸设置,以引导风道出口22向下出风口14出风,以更好地使由风道出口22排出的风经下出风口14排出。当出风面板13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导风板40避让上出风口15设置,具体的,此时的导风板40避让上出风口15和导风出口之间的流路设置,以便于更好地使由风道出口22排出的风经上楚风口排出。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也能够实现将风导向至上出风口15或下出风口14,以便于在不同的工作模式时将风从不同的出风口吹出,从而便于更好的提高舒适性。
46.具体的,当出风面板13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本实施例中导风板40贴设在风道壳体23的外壁上。这样,能够便于更好地使导风板40避开风道出口22和上出风口15之间的流路,以使风更好地从上出风口15吹出,避免风道出口22的风量以及风速的损失。
47.在本实施例中,风道壳体23的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凹槽231,当出风面板13处于第二出风位置时,出风面板13运动至安装凹槽231内。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更好地使出风面板13避开风道出口22和上出风口15之间的流路,以更好地避免风道出口22的风量和风速的损失,提高出风效果。
48.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进风面板12可活动地设置,进风面板12具有进风位置和关闭位置。当进风面板12运动至进风位置时,进风面板12与风道部件20的风道进口21间隔设置以形成进风口16;当进风面板12运动至关闭位置时,进风面板12遮盖在风道部件20的风道进口21处。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顺利通过进风口16向风道进口21进风,也便于在不需要进风时对风道进口21进行遮盖,以避免外界杂质经风道进口21进入风道壳体23内
部,以便于对风道壳体23内的部件进行保护和防护,保证清洁度。
49.具体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进风面板12包括第一进风板121和第二进风板122,第一进风板1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活动端,第二进风板12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活动端,第一活动端和第二活动端均位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当进风面板12运动至进风位置时,第一活动端和第二活动端间隔设置以形成进风口16;当进风面板12运动至关闭位置时,第一活动端和第二活动端拼接设置以遮盖风道部件20的风道进口21。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保证进风口16处的进风量,以便于提高进风效果;也便于在不需要进风时对风道进口21进行遮盖防护,避免外部杂质经风道进口21进入风道壳体23内部。
5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均可转动地设置,以使第一进风板121和第二进风板122打开以形成进风位置或闭合以形成至关闭位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当第一进风板121朝向远离第二进风板122的位置转动、第二进风板122朝向远离第一进风板121的位置转动时,能够使得第一进风板121和第二进风板122打开以形成进风口16,有效保证进风量;当第一进风板121朝向第二进风板122的转动、第二进风板122朝向第一进风板121的位置转动时,能够使得第一进风板121和第二进风板122关闭一遮盖在风道进口21处,从而有效对风道出口22进行保护。
51.本发明创造的发明点在于:设置运动的出风面板13和导风板40,出风面板13采用驱动齿条32推出加旋转的运动方式,导风板40安装在出风面板13或风道壳体23上,导风板40旋转轴设置于导风板40靠近面板下沿的一端,导风板40可相对于出风面板13旋转,导风板40闭合时紧贴面板面板内壁。下出风时出风面板13推出并向上旋转,导风板40打开起导风作用,此时出风面板13不导风;上出风时出风面板13推出并向下旋转,导风板40保持不动贴于出风面板13内壁或藏于出风面板13内壁凹槽内,此时出风面板13向斜上方疏导气流。
52.出风面板13和进风面板12的宽度尺寸均较大,出风面板13和进风面板12的宽度均大于100mm,出风面板13的上端延长升高至靠近空调前侧中部,以在进风面板12闭合时全部覆盖风道,大尺寸的面板和延长且升高的风道,可保证上出风送风更远。
53.空调上、下出风的控制方法如下:出风面板13设置于空调前下侧位置,出风面板13通过驱动齿条32连接安装于空调室内机主体上,并且与出风面板13连接位置的驱动齿条32内部设置步进电机,使得出风面板13可以跟随驱动齿条32整体推出运动和绕驱动齿条32连接位置旋转运动。出风面板13的上壁延长升高至靠近空调前侧中部位置,使上出风时上出风口15位置更高,上出风气流吹的更远。出风面板13宽度尺寸较大,出风面板13宽度尺寸大于100mm,保证足够大的出风面板13使得上出风时面板作为风道的一部分,配合出风面板13上壁上出风送风高度更高,导流效果更好,送风距离更远,提高舒适性。面板闭合时将风道结构完全覆盖,以保证外观质量。
54.具体的针对面板与导风板40的配合方式,有以下两种实施方式:
55.实施方式一:
56.将导风板40设置于出风面板13上,导风板40转轴设置于导风板40靠近出风面板13下沿的一端,导风板40可在电机或驱动机构30带动下绕其转轴旋转,导风板40闭合时紧贴出风面板13的面板内壁。可选的,安装导风板40的面板位置设置安装凹槽231结构,导风板40闭合时藏于安装凹槽231内,使面板导风更顺畅(如图中所示)。导风板40打开时远离转轴
一端的导风板40与出风板上壁抵接或较小间隙配合,并且风道上壁最低(最靠下)位置在导风板40远离转轴一端的左边,使得气流更容易流到导风板40上。
57.实施方式二:
58.导风板40设置于风道壳体23上,导风板40转轴设置于导风板40远离上出风口15的一端,并且导风板40转轴设置在风道上壁最低(最靠下)位置的右边,导风板40可在电机或驱动机构30带动下绕其转轴旋转。
59.出风面板13的内壁上设置安装凹槽231,导风板40闭合时藏于安装凹槽231内,使风道上壁衔接更顺畅,气流流动阻力更小。可选的,风道上壁不设置凹槽结构,导风板40闭合时直接贴合风道上壁面。
60.如图11和图12所示,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不同送风模式下的控制方式如下:开启制冷模式运行时,默认选择上出风模式,此时打开第一进风板121和第二进风板122,同时出风面板13跟随驱动齿条32推出,并且出风面板13下旋打开,导风板40保持不动,接着启动风叶,此时出风面板13内壁作为风道面起导流作用,冷风被抬高从上出风口15吹出。关机时,先关停风叶,接着闭合第一进风板121、第二进风板122,出风面板13跟随驱动齿条32收回并闭合出风面板13,完成关机。开启制热模式时,默认旋转下出风,此时打开第一进风板121和第二进风板122,同时出风面板13跟随驱动齿条32推出,并且出风面板13上旋打开,再打开导风板40,接着启动风叶,此时出风面板13不导风,导风板40起导流作用。关机时,先关停风叶,接着闭合第一进风板121、第二进风板122和导风板40,最后出风面板13跟随驱动齿条32收回闭合出风面板13,完成关机。
61.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出风面板具有导风作用,出风面板宽度较大,制冷时冷气流抬高,冷风不吹头,送风距离更远,冷气从高处下降,房间温度分布均匀,舒适性好;导风板安装在出风面板上,随面板一起运动,并且导风板可相对于面板转动,制热时在导风板作用下热气流被下压,热空气从地面上升,房间温度分布均匀,舒适性好。
6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3.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6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
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65.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6.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