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室外机组及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19: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制热 冷藏 冷冻 室外 机组


1.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及冷藏冷冻设备领域,更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冷及制热的室外机组及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热泵系统属于技术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系统,其既可用于卫生热水及采暖领域,也可用于家居或商用楼宇内的空气调节领域。此类热泵系统通常由室外机组与室内机组组成。顾名思义,室外机组通常布置在待调节温度的空间外侧,因此其对噪音、外观、体积等方面具有相对较低的要求,故可将热泵系统所必需的多个部件布置在室外机组内,例如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等。其中,对于一类室外换热机组而言,可利用室外环境空气温度来对其直接进行散热。为改善散热效果,通常期望使换热器内的制冷剂与受到风机驱迫而流过室外换热器的室外空气呈现为逆流形式,换言之,使得当将制冷剂在换热器内的流动方向拆解成垂直于空气流向的第一方向矢量以及平行空气流向的第二方向矢量后,其第二方向矢量与空气流向相反。然而,由于热泵系统在制冷和制热时会发生制冷剂换向,故难以保证在各种模式下均使得制冷剂能够以预期的方向流经换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室外机组及热泵系统,以改进系统室外机组的散热效率。
4.为实现本技术的至少一个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室外机组,其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模式切换阀组件、具有制冷剂入口与制冷剂出口的室外换热器,以及用于与室内机组对接的第一管路端口与第二管路端口;第一支路,其连接所述模式切换阀组件与所述第一管路端口,所述第一支路上设置所述室外换热器及位于所述制冷剂入口侧的第一开关阀组件;第二支路,其连接所述模式切换阀组件与所述第一管路端口,所述第二支路上设置第二开关阀组件,并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并联;第三支路,其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入口;其中,所述第一开关阀组件与所述第二开关阀组件被配置成在所述模式切换阀组件任意切换制冷剂流向时,控制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的通断,使得制冷剂依次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入口与制冷剂出口。
5.可选地,在所述模式切换阀组件的第一切换状态下,管路连通压缩机、所述模式切换阀组件及所述第一管路端口;且管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端口、第三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上的所述室外换热器入口、所述室外换热器出口、所述第二支路、所述模式切换阀组件及所述压缩机;在所述切换阀组件的第二切换状态下,管路连通所述压缩机、所述模式切换阀组件、所述第一支路上的所述室外换热器入口、所述室外换热器出口及第一管路端口;且管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端口、所述模式切换阀组件及所述压缩机;可选地,所述切换阀组件具有连接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压缩机吸气口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三端口以及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端口的第四端口;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受控地切换成连通第三端口或第四端口,且所述第二端口对应受控
地切换成连通第四端口或第三端口。
6.可选地,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侧的换热风机;其中,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流向与受到所述换热风机驱动的空气流向交错布置,且所述制冷剂出口相对于所述制冷剂入口更靠近由所述换热风机驱动的空气流向的上游。
7.可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被配置成管翅式换热器。
8.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阀组件及所述第二开关阀组件被配置成具有相反止挡方向的第一单向阀与第二单向阀。
9.可选地,所述第三支路上还设置有所述第三开关阀组件,且所述第一支路还设置位于所述制冷剂出口侧的第四开关阀组件;其中所述第四开关阀组件与所述第三开关阀组件择一导通;第四支路,其连接所述模式切换阀组件与所述第一管路端口,所述第四支路上设置所述第五开关阀组件;以及第五支路,其连接所述模式切换阀组件与所述第二管路端口,所述第五支路上设置所述第六开关阀组件;其中所述第五开关阀组件与所述第六开关阀组件择一导通。
10.可选地,所述第三开关阀组件及所述第四开关阀组件被配置成具有相反止挡方向的第三单向阀与第四单向阀;和/或所述第五开关阀组件与所述第六开关阀组件被配置成具有相反止挡方向的第五单向阀与第六单向阀。
11.为实现本技术的至少一个目的,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其包括如前所述的室外机组;以及室内机组,其具有通过管路连接的室内换热器及节流组件,以及用于与室外机组对接的第三管路端口与第四管路端口。
12.可选地,还包括:换热调度单元,其具有相互并联的第七开关阀组件与第八开关阀组件,以及多个三通阀组件;其中,各个所述三通阀组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端口、第三管路端口及第一管路端口;所述第七开关阀组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管路端口,所述第七开关阀组件的第二端接入所述多个三通阀组件与所述第一管路端口之间;且所述第八开关阀组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管路端口,所述第八开关阀组件的第二端接入所述多个三通阀组件与所述第二管路端口之间。
13.根据本技术的室外机组及热泵系统,在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及第三支路的协作下,通过控制第一开关阀组件与所述第二开关阀组件的通断,使得在任意模式下的制冷剂均可按照既定顺序流经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入口与制冷剂出口,从而有效改进系统室外机组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技术的热泵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在制冷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15.图2是本技术的热泵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在制热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16.图3是本技术的热泵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在主制冷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17.图4是本技术的热泵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在主制热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18.图5是本技术的室外换热器与风机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文将参照附图中的示例性实施例来详细地描述本技术。但应当知道的是,本申
请可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该被理解为限制于本文所阐述的实施例。在此提供这些实施例旨在使得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为完整与相近,并将本技术的构思完全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20.此外,对于在本文所提及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本技术仍然允许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者删减而不存在任何的技术障碍,由此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更多其它实施例。
21.参见图1,其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热泵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其包括了根据本技术的室外机组的一个实施例,以及室内机组与换热调度单元,下文将依次进行说明。
22.首先参见图示的室外机组100,其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110、模式切换阀组件120、具有制冷剂入口130a与制冷剂出口130b的室外换热器130等部件,以及用于与室内机组200对接的第一管路端口100a与第二管路端口100b。此外,用于连接这些部件或端口的部分管路形成为以下支路:第一支路140,其连接在模式切换阀组件120与第一管路端口100a之间,在该第一支路140上设置了前述室外换热器130以及位于制冷剂入口130a侧的第一开关阀组件141;第二支路150,其同样连接在模式切换阀组件120与第一管路端口100a之间,在该第二支路150上设置第二开关阀组件151,且其与室外换热器130形成并联;以及第三支路160,其连接在第二管路端口100b与室外换热器130的制冷剂入口130a之间。其中,第一开关阀组件141与第二开关阀组件151被配置成在模式切换阀组件120任意切换制冷剂流向时,控制第一支路140与第二支路150的通断,使得制冷剂依次流经室外换热器130的制冷剂入口130a与制冷剂出口130b。
23.在此种布置下,根据本技术的室外机组,在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及第三支路的协作下,通过控制第一开关阀组件与所述第二开关阀组件的通断,使得在任意模式下的制冷剂均可按照既定顺序流经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入口与制冷剂出口,从而有效改进系统室外机组的散热效率。
24.如下将对该热泵系统的室外机组的各个部分可能的改进做出示例性说明,这些改进可进一步提高机组能效或可靠性等各个方面。
25.例如,在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的第一切换状态下,可促使管路连通压缩机110、模式切换阀组件120及第一管路端口100a;并促使管路连通第二管路端口100b、第三支路160、第一支路140上的室外换热器130入口、室外换热器130出口、第二支路150、模式切换阀组件120及压缩机110。由此使得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可经由模式切换阀组件120与第一管路端口100a流入对接的室内机组,从而至少在部分室内机组中实现制热功能,并使得从部分室内机组完成制热后的制冷剂能够依次经由第二管路端口100b、第三支路160按照既定方向流入第一支路140上的室外换热器130吸热,其随后经由第二支路150、模式切换阀组件120返回压缩机110中。
26.再如,在切换阀组件的第二切换状态下,可促使管路连通压缩机110、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第一支路140上的室外换热器130入口、室外换热器130出口及第一管路端口100a;并促使管路连通第二管路端口100b、模式切换阀组件120及压缩机110。由此使得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可经由模式切换阀组件120按照既定方向流入第一支路140上的室外换热器130进行散热,且散热完成的制冷剂经由第一管路端口100a流入对接的室内机组,
从而至少在部分室内机组中实现制冷功能,并使得从部分室内机组完成制冷后的制冷剂能够依次经由第二管路端口100b与模式切换阀组件120返回压缩机110中。
27.具体而言,为实现前述切换阀组件的流路切换功能,在此提供一种较为成熟的切换阀组件,即四通阀组件,通过将其与本技术的流路做出如下连接,可实现前述切换功能:具体而言,该切换阀组件具有连接压缩机110排气口的第一端口120a、连接压缩机110吸气口的第二端口120b、连接室外换热器130的第三端口120c以及连接第二管路端口100b的第四端口120d;其中第一端口120a受控地切换成连通第三端口120c或第四端口120d,且第二端口120b对应受控地切换成连通第四端口120d或第三端口120c。
28.当然,应当知道的是,本技术中述及的模式切换阀组件可以是如前所述的单个阀件,也可是多个阀件的组合,只要该模式切换阀组件能够对前述部件之间的管路切换,使其按需流通即可。至于其具体连接方式可以存在多种,而本实施例所给出的为其中一种优选的方案。但根据本技术关于流路切换阀组件所需实现功能的教导及示例性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连接方式做出修改或调整,此类修改或调整均应纳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9.又如,为进一步增加其系统流路换向的多样性,使其实现更多的制冷/制热协调性功能,还可在第三支路160上设置有第三开关阀组件161,并第一支路140上设置位于制冷剂出口130b侧的第四开关阀组件142;其中第四开关阀组件142与第三开关阀组件161择一导通。这些开关阀组件进一步调控了流向室外换热器之前的制冷剂来源或流出室外换热器之后的制冷剂去向,以便调整制冷剂在整个系统内的流动。
30.类似地,还可设置第四支路170,其连接在模式切换阀组件120与第一管路端口100a之间,且在第四支路170上设置第五开关阀组件171;以及第五支路180,其连接在模式切换阀组件120与第二管路端口100b之间,且在第五支路180上还设置第六开关阀组件181;其中第五开关阀组件171与第六开关阀组件181择一导通。这些开关阀组件进一步调控了流向压缩机之前的制冷剂来源或流出压缩机之后的制冷剂去向,以便调整制冷剂在整个系统内的流动。
31.还如,为简化对前述支路的通断控制,可将其中的开关阀组件设置成具有特定止挡方向的单向阀,由此在满足通断控制要求的情况下,还降低了对控制器的控制程序要求,提高系统可靠性。
32.举例而言,可将第一开关阀组件141及第二开关阀组件151配置成具有相反止挡方向的第一单向阀141与第二单向阀151。此时,当制冷剂从压缩机110的排气口直接流向室外换热器130时,则一定会经由第一单向阀141流至室外换热器130的入口130a;而若制冷剂从室内机组一侧流向压缩机110的吸气口时,则一定会经由室外换热器130的出口130b与第二单向阀151,再流至压缩机110的吸气口。
33.作为另一个示例,可将第三开关阀组件161及第四开关阀组件142配置成具有相反止挡方向的第三单向阀161与第四单向阀142。此时,当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130的出口130b直接流向室内机组一侧时,则一定会经由第四单向阀142;而若制冷剂从室内机组一侧流回室外换热器130的入口130a时,则一定会经由第三单向阀161。
34.作为又一个示例,可将第五开关阀组件171与第六开关阀组件181配置成具有相反止挡方向的第五单向阀171与第六单向阀181。此时,当制冷剂从压缩机110的排气口直接流
向室内机组一侧时,则一定会经由第五单向阀171;而若制冷剂从室内机组一侧流回压缩机110的吸气口,则一定会经由第六单向阀181。
35.可选地,在通过流路设计来确保制冷剂可以按照既定方向流经室外换热器130后,还可对室外换热器自身的布置做出一定改进,使得其换热效率得到进一步改善。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将换热风机131布置在室外换热器130的第一侧后;可调整室外换热器130的布置,使得换热器中的制冷剂流向与受到换热风机131驱动的空气流向交错布置,且制冷剂出口130b相对于制冷剂入口130a更靠近由换热风机131驱动的空气流向的上游。换言之,当将换热器的入口指向出口的方向矢量(也即制冷剂在换热器内的完整流路)拆解成垂直于空气流向的第一方向矢量以及平行空气流向的第二方向矢量后,其第二方向矢量与空气流向相反,由此形成本技术在该实施例中所设计的“逆流式”换热器。经过实验发现,制冷剂在换热器内的此种比“顺流式”或其他形式具有与气流更好的换热效果。
36.当然,图5所示仅为一种形式的“逆流式”换热器。在前述实施例的教示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相应的改型。例如换热器管道整体呈左进右出的平行的“之”字型布置;或者,换热器管道整体呈左侧进右侧出的倾斜的“之”字型布置;或者,换热器管道整体呈左侧进右侧出的盘旋型布置,等等,只要其本质上满足前述要求即可。
37.当然,为更好地实现与气流的换热效果,通常可将室外换热器130配置成管翅式换热器。
38.此外,继续参见图1,除了包括前述任意实施例或其组合中的室外机组100外,该热泵系统还包括有室内机组200。该室内机组200具有通过管路连接的室内换热器210a、210b、210c、210d及节流组件220a、220b、220c、220d,以及用于与室外机组100对接的第三管路端口200a与第四管路端口200b。其中,应当知道的是,该室内换热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且节流组件应具有与之对应的数量,以分别实现对各个室内换热器的节流。当然,在需要其实现节流功能时,其也可以简单地用作对当前室内换热器所在管路的导通与断开的执行元件。此种布置下的热泵系统,可以有效利用前述室外机组的流路设计所带来的高散热效率,从而改善整个系统的性能,例如降低能耗或提高换热效率等。
39.可选地,该热泵系统还包括换热调度单元300。该换热调度单元300具有相互并联的第七开关阀组件310与第八开关阀组件320,以及多个三通阀组件330a、330b、330c、330d。其中,应当知道的是,该三通阀组件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对应室内机组中的室内换热流路的数量,以实现各个三通阀组件控制其所对应的室内换热流路的流向的目的。而第七开关阀组件310与第八开关阀组件320也通过对流路的通断控制来与三通阀组件共同完成独立切换各个室内换热流路流向的目的。具体而言,为实现对各个室内换热流路的流向的控制,可将各个三通阀组件330a、330b、330c、330d布置成分别连接第二管路端口100b、第三管路端口200a及第一管路端口100a;并将第七开关阀组件310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管路端口200b,第七开关阀组件310的第二端接入多个三通阀组件330a、330b、330c、330d与第一管路端口100a之间;且使得第八开关阀组件320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管路端口200b,第八开关阀组件320的第二端接入多个三通阀组件330a、330b、330c、330d与第二管路端口100b之间。
40.根据前述布置可知,在形成制冷循环回路的部件连接中,任意两个换热器之间可能会存在多个节流组件。为满足室内机组中不同换热器的温度调节与节流要求,作为一种实施方案,可保持靠近作为冷凝器而存在的换热器的节流组件完全开启,而对靠近作为蒸
发器而存在的换热器的节流组件进行开度调节来提供节流效果。通过后文关于各种模式下的系统运行状况,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该点。
41.又如,前述节流组件既可以采用单个电子膨胀阀,也可以采用单个热力膨胀阀,还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与单向阀的并联组合等。关于这些节流组件的选择方式主要源于对当前单元的控制精度要求或成本考虑等。
42.再者,虽然图中未述及,还可在系统中设置其他常规部件,以期进一步提高系统可靠性或改善其性能。这些部件可以是一些装置,例如,可在压缩机吸气口设置气液分离器来进行气液分离器,避免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又如,可在压缩机排气口设置油分离器及对应流路上的电磁阀与毛细管,从而对被制冷剂携带出的润滑油进行回收,同时避免制冷剂被吸入;还如,在压缩机内可设置油加热丝,以加热润滑油来改善其黏度。这些部件还可以是一些传感器与控制设备,例如,布置在压缩机吸气口的低压传感器、吸气温度传感器与低压开关、布置在压缩机排气口的排气温度传感器、高压传感器与高压开关等等。由于这些部件在本领域中的应用十分成熟,且均以实现其基本功能为目的,故在此不逐一赘述。
43.结合前述实施例中各个部件的连接关系与切换管路的可能性,该热泵系统得以执行多种不同目的的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如下将结合附图与该热泵系统中各个部件的动作来描述其能够运行的部分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
44.参见图1,当该热泵系统的室内机组中的全部室内换热器均执行制冷模式时,在室外机组中,将切换阀组件调整成第二切换状态,此时,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的第一端口120a连通第三端口120c,且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的第二端口120b连通第四端口120d;在换热调度单元300中,导通第七开关阀组件310,断开第八开关阀组件320,并使得各个三通阀组件330a、330b、330c、330d切换成分别连通室内换热器210a、210b、210c、210d的第三管路端口200a与室外机组的第二管路端口100b;此时,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可经由模式切换阀组件120按照既定方向流入第一支路140上的室外换热器130进行散热,且散热完成的制冷剂经由第四单向阀142与第一管路端口100a流入对接的换热调度单元300与室内机组200;制冷剂经由导通的第七开关阀组件310分别流经各个节流组件220a、220b、220c、220d进行节流膨胀,且随后进入各个室内换热器210a、210b、210c、210d蒸发吸热;完成制冷调节的制冷剂经由第三管路端口200a与各个三通阀组件330a、330b、330c、330d及第二管路端口100b流回室外机组100中,并经过第六单向阀181、模式切换阀组件120流回压缩机110中。
45.参见图2,当该热泵系统的室内机组中的全部室内换热器均执行制热模式时,在室外机组中,将切换阀组件调整成第一切换状态,此时,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的第一端口120a连通第四端口120d,且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的第二端口120b连通第三端口120c;在换热调度单元300中,断开第七开关阀组件310,导通第八开关阀组件320,并使得各个三通阀组件330a、330b、330c、330d切换成分别连通室内换热器210a、210b、210c、210d的第三管路端口200a与室外机组的第一管路端口100a;此时,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可经由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第五单向阀171与第一管路端口100a流入对接的换热调度单元300与室内机组200;制冷剂经由各个三通阀组件330a、330b、330c、330d与第三管路端口200a流入各个室内换热器210a、210b、210c、210d冷凝放热,且制热完成的制冷剂分别流经各个节流组件220a、220b、220c、220d进行节流膨胀;且随后从第四管路端口200b、导通的第八开关阀组
件320及第二管路端口100b流回室外机组100中,并经过第三支路160上的第三单向阀161,按照既定方向流入第一支路140上的室外换热器130进行吸热,且吸热完成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单向阀151与模式切换阀组件120流回压缩机中。
46.参见图3,当该热泵系统执行主制冷工作模式时,也即其室内机组中的部分室内换热器执行制冷模式,另一部分室内换热器执行制热模式,且室外换热器用于散热时,在室外机组中,将切换阀组件调整成第二切换状态,此时,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的第一端口120a连通第三端口120c,且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的第二端口120b连通第四端口120d;在换热调度单元300中,断开第七开关阀组件310与第八开关阀组件320,并使得三通阀组件330a、330b、330c、330d中的一部分330a切换成分别连通室内换热器210a的第三管路端口200a与室外机组的第一管路端口100a,且另一部分330b、330c、330d切换成分别连通室内换热器210b、210c、210d的第三管路端口200a与室外机组的第二管路端口100b;此时,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可经由模式切换阀组件120按照既定方向流入第一支路140上的室外换热器130进行散热,且散热完成的制冷剂经由第四单向阀142与第一管路端口100a流入对接的换热调度单元300与室内机组200;制冷剂经由三通阀组件330a与第三管路端口200a流入室内换热器210a冷凝放热,且制热完成的制冷剂随后从第四管路端口200b流至各个节流组件220b、220c、220d进行节流膨胀,并随后进入室内换热器210b、210c、210d中蒸发吸热;完成制冷调节的制冷剂经由第三管路端口200a与各个三通阀组件330b、330c、330d及第二管路端口100b流回室外机组100中,并经过第六单向阀181、模式切换阀组件120流回压缩机110中。
47.此外,同样可参见该图3,在示出的此种热泵系统内的制冷剂流向下,还可以额外存在另一种第一全热回收工作模式。此时,一部分室内换热器蒸发吸热所需要的热量与另一部分室内换热器冷凝散热所需要的热量达成平衡,故可以关闭室外换热器所对应的换热风机,使室外换热器仅用作制冷剂流路,而不再起到换热作用。制冷剂在此种工作模式下的具体流向可参见上文结合图3所描述的过程,故不再赘述。
48.参见图4,当该热泵系统执行主制热工作模式时,也即其室内机组中的部分室内换热器执行制冷模式,部分室内换热器执行制热模式,且室外换热器用于吸热时,在室外机组中,将切换阀组件调整成第一切换状态,此时,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的第一端口120a连通第四端口120d,且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的第二端口120b连通第三端口120c;在换热调度单元300中,断开第七开关阀组件310与第八开关阀组件320,并使得三通阀组件330a、330b、330c、330d中的一部分330a、330b、330c切换成分别连通室内换热器210a、210b、210c的第三管路端口200a与室外机组的第一管路端口100a,且另一部分330d切换成分别连通室内换热器210d的第三管路端口200a与室外机组的第二管路端口100b;此时,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可经由模式切换阀组件120、第五单向阀171与第一管路端口100a流入对接的换热调度单元300与室内机组200;制冷剂经由三通阀组件330a、330b、330c与第三管路端口200a流入室内换热器210a、210b、210c冷凝放热,且制热完成的制冷剂随后从第四管路端口200b流至节流组件220d进行节流膨胀,并随后进入室内换热器210d中蒸发吸热;完成制冷调节的制冷剂经由第三管路端口200a、三通阀组件330d及第二管路端口100b流回室外机组100中,并经过第三支路160上的第三单向阀161,按照既定方向流入第一支路140上的室外换热器130进行吸热,且吸热完成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单向阀151与模式切换阀组件120流回
压缩机中。
49.此外,同样可参见该图4,在示出的此种热泵系统内的制冷剂流向下,还可以额外存在另一种第二全热回收工作模式。此时,一部分室内换热器蒸发吸热所需要的热量与另一部分室内换热器冷凝散热所需要的热量达成平衡,故可以关闭室外换热器所对应的换热风机,使室外换热器仅用作制冷剂流路,而不再起到换热作用。制冷剂在此种工作模式下的具体流向可参见上文结合图4所描述的过程,故不再赘述。
50.以上例子主要说明了本发明的室外机组及热泵系统。尽管只对其中一些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发明可以在不偏离其主旨与范围内以许多其他的形式实施。因此,所展示的例子与实施方式被视为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如所附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发明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可能涵盖各种的修改与替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