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雾化件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2021-09-07 22:2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雾化 雾化器 电子 装置 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雾化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雾化件作为雾化器的发热元件,用于对雾化液如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对电子雾化装置的正常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雾化件包括导热体和发热层,发热层印刷成型于导热体的底部表面并与导电弹针进行抵触导电。当发热层通电时,发热层产生热量,使发热层对导热体进行加热,导热体的顶部与烟油接触,导热体的热量对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在组装过程中,导热体表面的发热层与导电弹针直接抵触存在容易磨损脱落的问题,使导热体的使用寿命较低,进而使雾化件的使用寿命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雾化件及其制造方法。
4.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5.一种雾化件,包括:
6.液体吸附件,用于吸附雾化液并对雾化液进行吸收和储存;
7.导电发热件,所述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所述导电发热件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附件。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表面。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和导电接触部,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表面,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附件,所述导电接触部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外围。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进油面,所述导电接触部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背离所述进油面的一面。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和导电接触部,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和所述导电接触部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同一表面,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附件;所述液体吸附件开设有导电插孔,所述导电插孔延伸至所述导电接触部,使得所述导电接触部通过所述导电插孔外接电源。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和所述导电接触部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进油面,所述导电插孔开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背离所述进油面的一面。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内部。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和导电接触部,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内,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附件,所述导电接触部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外围。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和导电接触部,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和所述导电接触部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内,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附件;所述液体吸附件开设有导电插孔,所述导电插孔延伸至所述导电接触部,使得所述导电接触部通过所述导电插孔外接电源。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插孔开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背离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进油面的一面。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件还包括绝缘隔热件,所述绝缘隔热件包覆成型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外周壁,且所述绝缘隔热件还包覆成型于所述导电接触部凸出并邻近所述液体吸附件的部位。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热件在包覆成型于所述导电接触部的一侧形成有裸露孔,所述液体吸附件上凸出有所述导电接触部的一面部分裸露于所述裸露孔内。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吸附件开设有与所述裸露孔连通的雾化孔。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吸附件为吸油导热陶瓷件。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吸附件和所述导电发热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22.一种雾化件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件。
23.一种雾化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件。
24.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的雾化器。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26.由于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液体吸附件,避免导电发热件凸出于液体吸附件表面,避免了传统的雾化件的导热体表面的发热层与导电弹针直接抵触存在容易磨损脱落的问题,当导电发热件通电并产生热量,使导电发热件对液体吸附件进行加热,进而使液体吸附件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8.图1为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30.图3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31.图4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雾化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图4所示雾化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图5所示雾化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图6所示雾化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另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雾化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图8所示雾化件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又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雾化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8.图11为再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雾化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9.图12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4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3.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件,包括液体吸附件和导电发热件;液体吸附件用于吸附雾化液并对雾化液进行吸收和储存;所述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所述导电发热件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附件。
44.上述的雾化件,由于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液体吸附件,避免导电发热件凸出于液体吸附件表面,避免了传统的雾化件的导热体表面的发热层与导电弹针直接抵触存在容易磨损脱落的问题,当导电发热件通电并产生热量,使导电发热件对液体吸附件进行加热,进而使液体吸附件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45.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10包括雾化器100,雾化器100包括雾化件100a,雾化件100a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同时参见图4和图5,进一步地,雾化件100a包括液体吸附件110和导电发热件120,其中,液体吸附件110用于雾化液并对雾化液进行吸收和储存。所述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所述导电发热件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附件。
46.上述的雾化件100a,由于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液体吸附件,避免导电发热件凸出于液体吸附件表面,避免了传统的雾化件的导热体表面的发热层与导电弹针直接抵触存在容易磨损脱落的问题,当导电发热件通电并产生热量,使导电发热件对液体吸附件进行加热,进而使液体吸附件对雾化液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4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液体吸附件110具有导热性,使液体吸附件110的任意位置的雾化液均能够得到加热雾化,进而使液体吸附件110更好地加热并雾化雾化液。
48.可以理解,在一个实施例中,雾化液可以是烟油或药液或水或其他液体。
49.为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部分裸露于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与雾化液直接接触加热,如图5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
50.如图5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120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所
述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附件110,所述导电接触部124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外围,使导电接触部124能够外接导电。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主体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热量,导电接触部124用于外接导电。液体吸附件110对雾化液具有吸附及驻油的功能,即雾化液与液体吸附件110表面接触之后能够渗入液体吸附件110内,并停留于液体吸附件110内部,不会出现漏油的情形。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印刷于液体吸附件110的方式,且导电发热件主体122通过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外围的导电接触部124外接电源,即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并非直接外接电源,如此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磨损脱落的问题。
51.如图5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进油面,所述导电接触部124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背离所述进油面的一面。也就是说,导电接触部124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和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分别位于液体吸附件110的相对的两面,即分别位于液体吸附件110的不同的两个面。在本实施例中,雾化液与液体吸附件110的进油面接触,且雾化液通过液体吸附件110的进油面进入液体吸附件110内。由于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为进油面,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导电产生的热量能够对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的嵌设位置及其邻近的部位进行快速加热,如此在雾化液进入液体吸附件110时能够快速地加热雾化,提高了雾化件100a的加热雾化雾化液的效率。具体地,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进油面为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顶面,所述导电接触部124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底面。
52.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可靠地电连接,同时使导电发热件120的结构更加紧凑。为使导电接触部124更好地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并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进一步地,导电接触部124呈弯折状,使导电接触部124更好地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并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接触部124包括正极导电接触部124a和负极导电接触部124b,正极导电接触部124a和负极导电接触部124b分别与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的两端连接,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导电发热。在本实施例中,正极导电接触部124a和负极导电接触部124b均至少部分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的外围。更进一步地,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呈锯齿状的凸条弯折结构,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对液体吸附件110加热面积更加均匀,进而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更好地对液体吸附件110进行加热雾化。
53.为提高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正极导电接触部124a与导电发热件主体122连接的端部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负极导电接触部124b与导电发热件主体122连接的端部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的两端分别支撑连接于正极导电接触部124a和负极导电接触部124b,如此提高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的结构强度。
54.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接触部不仅限于通过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外围的方式外接导电。如图8和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120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和所述导电接触部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同一表面,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
附件。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开设有导电插孔111,所述导电插孔延伸至所述导电接触部,使得所述导电接触部通过所述导电插孔外接电源,使雾化件的结构更加紧凑。
55.如图8和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进油面,所述导电插孔开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背离所述进油面的一面,使导电发热件主体与导电接触部电连接,且导电接触部通过导电插孔外接导电。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印刷于液体吸附件110的方式,且导电接触部通过导电插孔外接导电,即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并非直接外接电源,如此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磨损脱落的问题。
56.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不仅限于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如图10或图1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内部,即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中间部位,也就是说,所述导电发热件完全包覆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内部,而非裸露于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避免了导电发热件部分裸露于表面在单位时间内与雾化液接触的量过大而出现糊芯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导电发热件不仅限于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中心部位,还可以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中心部位的偏上位置或偏下位置。
57.如图7和图1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120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内,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附件,所述导电接触部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外围,使导电发热件主体通过导电接触部外接导电。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主体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热量,导电接触部124用于外接导电。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内,即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完全位于液体吸附件110内,更好地避免导电发热件主体磨损的问题。
58.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接触部不仅限于通过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外围的方式外接导电。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120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内,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附件110。所述液体吸附件开设有导电插孔,所述导电插孔延伸至所述导电接触部,使得所述导电接触部通过所述导电插孔外接电源。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吸附件110对雾化液具有吸附及驻油的功能,即雾化液与液体吸附件110表面接触之后能够渗入液体吸附件110内,并停留于液体吸附件110内部,不会出现漏油的情形。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内,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印刷于液体吸附件110的方式,且导电接触部124通过导电插孔外接电源,即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并非直接外接电源,如此更好地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磨损脱落的问题。
59.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插孔开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背离所述进油面的一面。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内,即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中间部位,也就是说,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完全包覆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内部,而非裸露于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导电接触部124部分包覆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内部,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部分裸露于表面在单位时间内与雾化液接触的量过大而出现糊芯的问题。需要说明
的是,导电发热件主体不仅限于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中心部位,还可以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中心部位的偏上位置或偏下位置。具体地,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进油面为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顶面,导电插孔开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底面。
60.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可靠地电连接,同时使导电发热件120的结构更加紧凑。为使导电接触部124更好地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并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进一步地,导电接触部124呈弯折状,使导电接触部124更好地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并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接触部124包括正极导电接触部124a和负极导电接触部124b,正极导电接触部124a和负极导电接触部124b分别与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的两端连接,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导电发热。在本实施例中,正极导电接触部124a和负极导电接触部124b均至少部分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的外围。更进一步地,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呈锯齿状的凸条弯折结构,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对液体吸附件110加热面积更加均匀,进而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更好地对液体吸附件110进行加热雾化。
61.如图9和图10所示,为提高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正极导电接触部124a与导电发热件主体122连接的端部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负极导电接触部124b与导电发热件主体122连接的端部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的两端分别支撑连接于正极导电接触部124a和负极导电接触部124b,如此提高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的结构强度。
6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包覆于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122,且所述导电接触部124的部分包覆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内,使液体吸附件110分别与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可靠地连接,同时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产生的热量更好地传导至整个液体吸附件110,进而使液体吸附件110更好地加热雾化雾化液。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液体吸附件110内部,雾化液从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吸附进入液体吸附件110的内部,使液体吸附件110更好地加热雾化雾化液,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部分裸露于表面在单位时间内与雾化液接触的量过大而出现糊芯的问题。
6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吸附件110为吸油导热陶瓷件,使液体吸附件110对雾化液具有较好的吸附功能,同时具有较好的导热和耐高温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吸附件110为具有多个吸附孔隙的吸油导热陶瓷件,使液体吸附件110较好地吸附雾化液。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液体吸附件110不仅限为吸油导热陶瓷件,还可以为耐高温的吸油导热棉件。
64.如图5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和所述导电发热件120为一体成型结构,使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和所述导电发热件120紧密连接,同时使导电发热件120的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导电产生的热量可靠地传导至液体吸附件11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和所述导电发热件120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使雾化件100a的制造难度较低。在制造时,可以先将导电发热件120放置于模具内,然后将注塑浆料灌入模具内并成型出液体吸附件110,使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和所述导电发热件120为一体成型结构。
65.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件100a还包括绝缘隔热件130,所述绝缘隔热件130包覆成型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外周壁,且所述绝缘隔热件130还包覆成型
于所述导电接触部124凸出并邻近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部位,使液体吸附件110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减少了液体吸附件110的热损失。在本实施例中,绝缘隔热件130为塑胶件,使绝缘隔热件130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和隔热性能。
66.如图5和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热件130在包覆成型于所述导电接触部124的一侧形成有裸露孔132,所述液体吸附件110上凸出有所述导电接触部124的一面部分裸露于所述裸露孔132内,使液体吸附件110通过裸露孔132裸露于外,以便外围进入的空气气流与液体吸附件110加热产生的雾化蒸气混合形成雾化气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下方裸露于裸露孔132内,导电接触部124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的下方。
67.如图5和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开设有与所述裸露孔132连通的雾化孔212,使外围进入的空气气流更好地通过裸露孔132和雾化孔212内与雾化蒸气混合,进而增大了液体吸附件110与空气气流的接触面积,使雾化件100a更好地产生雾化气体。
68.如图4、图5和图7所示,进一步地,雾化件100a还包括安装座140,安装座140环绕绝缘隔热件130的周壁设置,且安装座140包覆于绝缘隔热件130的周壁,且安装座140包覆于导电接触部124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的部位,使绝缘隔热件130牢固安装于安装座140上,由于液体吸附件110通过绝缘隔热件130连接于安装座140上,避免了液体吸附件110的热量通过绝缘隔热件130传导至安装座140上,同时使导电接触部124可靠地固定于安装座140。为使导电接触部124更好地外接电源,同时参见图12,进一步地,导电接触部124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的端部裸露于安装座140的表面,使导电接触部124更好地外接电源。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40形成有与裸露孔132对应连通的避位孔142,使空气气流通过避位孔142、裸露孔132和雾化孔212与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接触。可以理解,避位孔142、裸露孔132和雾化孔212连通形成雾化空间。
69.同时参见图2、图4、图12,进一步地,安装座140形成有与避位孔142连通的过气孔144,使雾化空间内形成的雾化气体从安装座140的一面通过过气孔144更好地流过安装座140的另一面。
70.同时参见图4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40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包覆于绝缘隔热件130的周壁,由于绝缘隔热件130包覆成型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外周壁,且所述绝缘隔热件130还包覆成型于所述导电接触部124凸出并邻近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部位,且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和所述导电发热件120为一体成型结构,使雾化件100a为一体成型结构,进而使雾化件100a的结构较紧凑。
7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雾化件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件。在一个实施例中,雾化件100a的制造方法包括:s101,提供导电发热件120;s103,将导电发热件120放置于模具内;s105,将陶瓷浆料灌入模具内,以成型出液体吸附件110,并使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
72.上述的雾化件100a的制造方法制造得到的雾化件,由于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液体吸附件,避免导电发热件凸出于液体吸附件表面,避免了传统的雾化件的导热体表面的发热层与导电弹针直接抵触存在容易磨损脱落的问题,当导电发热件通电并产生热量,使导电发热件对液体吸附件进行加热,进而使液体吸附件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73.进一步地,导电发热件120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将陶瓷浆料灌入模具内,以成型出液体吸附件110,并使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步骤具体为:将陶瓷浆料灌入模具内,以成型出液体吸附件110,并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且导电接触部124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外围,使导电接触部124能够外接导电。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主体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热量,导电接触部124用于外接导电。液体吸附件110对雾化液具有吸附及驻油的功能,即雾化液与液体吸附件110表面接触之后能够渗入液体吸附件110内,并停留于液体吸附件110内部,不会出现漏油的情形。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印刷于液体吸附件110的方式,且导电发热件主体122通过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外围的导电接触部124外接电源,即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并非直接外接电源,如此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磨损脱落的问题。
74.如图5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进油面,所述导电接触部124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背离所述进油面的一面。也就是说,导电接触部124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和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分别位于液体吸附件110的相对的两面,即分别位于液体吸附件110的不同的两个面。在本实施例中,雾化液与液体吸附件110的进油面接触,且雾化液通过液体吸附件110的进油面进入液体吸附件110内。由于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为进油面,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导电产生的热量能够对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的嵌设位置及其邻近的部位进行快速加热,如此在雾化液进入液体吸附件110时能够快速地加热雾化,提高了雾化件100a的加热雾化雾化液的效率。具体地,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进油面为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顶面,所述导电接触部124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底面。
75.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接触部不仅限于通过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外围的方式外接导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和导电接触部,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和所述导电接触部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同一表面,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吸附件。所述液体吸附件开设有导电插孔,所述导电插孔延伸至所述导电接触部,使得所述导电接触部通过所述导电插孔外接电源,使雾化件的结构更加紧凑。
7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件主体和所述导电接触部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进油面,所述导电插孔开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的背离所述进油面的一面,使导电发热件主体与导电接触部电连接,且导电接触部通过导电插孔外接导电。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印刷于液体吸附件110的方式,且导电接触部通过导电插孔外接导电,即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并非直接外接电源,如此避免了导电发热件主体122磨损脱落的问题。
77.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主体122不仅限于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120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将陶瓷浆料灌入模具内,以成型出液体吸附件110,并使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步骤具体为:将陶瓷浆料灌入模具内,以成型出液体吸附件110,并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内,且导电接触部124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液体
吸附件110的外围,使导电接触部124能够外接导电。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接触部124的部分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
78.进一步地,在步骤s105之后,雾化件的制造方法还包括:s107,将绝缘隔热件130成型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外周壁,且所述绝缘隔热件130还包覆成型于所述导电接触部124凸出并邻近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部位;s109,将安装座140包覆成型于绝缘隔热件130的周壁,且安装座140包覆于导电接触部124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的部位,使导电接触部124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的端部裸露于安装座140的表面,以使液体吸附件110外接电源。由于绝缘隔热件130包覆成型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外周壁,且所述绝缘隔热件130还包覆成型于所述导电接触部124凸出并邻近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部位,且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和所述导电发热件120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导电发热件120、液体吸附件110、绝缘隔热件130和安装座140可靠地连接形成一体结构。
79.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接触部124可以不仅限于通过凸出于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外接导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120包括相连接的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124。将陶瓷浆料灌入模具内,以成型出液体吸附件110,并使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步骤具体为:将陶瓷浆料灌入模具内,以成型出液体吸附件110,并使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且液体吸附件110的表面形成有延伸至导电接触部的导电插孔,使导电接触部124能够通过导电插孔外接导电。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均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进油面,导电插孔形成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背离进油面的一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均不仅限于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进油面,导电发热件主体122和导电接触部均还可以嵌设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内,导电插孔形成于所述液体吸附件110的背离进油面的一面。
80.再次参见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雾化器100还包括壳体100b,壳体100b内形成有储油腔150和雾化腔160,储油腔150与雾化腔160连通。安装座140位于雾化腔160内并与壳体100b连接。储油腔150用于存储雾化液,储油腔150内流出的雾化液与液体吸附件110接触,使雾化液能够进入液体吸附件110内进行加热雾化。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40位于雾化腔160内并与壳体100b紧密连接。具体地,安装座140的周壁上凸设有密封环146,密封环146弹性抵接于雾化腔160的内壁上,使安装座140与壳体100b紧密连接。过气孔144避开安装座140的外周壁形成,使雾化空间内产生的雾化气体从安装座140的一面流过安装座140的另一面。
81.再次参见图2,进一步地,雾化器100还包括密封座100c,密封座100c密封设置于储油腔150内,密封座100c开设有出油孔180和安装孔190,密封座100c盖设于安装座140上,储油腔150通过出油孔180流出并与液体吸附件110接触,使液体吸附件110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座100c位于储油腔150内并与壳体100b紧密连接。具体地,壳体100b包括壳本体210和中心管220,储油腔150、雾化腔160和导气通道170开设于壳本体210,中心管220位于雾化腔160内,且中心管220的一端与壳本体210连接。壳本体210开设有出气孔212,中心管220环绕出气孔212设置,使出气孔212与雾化腔160通过中心管220隔开设置。中心管220的另一端位于安装孔190内并与密封座100c连接,使密封座100c可靠封堵于壳本体210与中心管220之间,出气孔212通过中心管220和过气孔144连通于雾化空间,使雾化空
间产生的雾化气体能够流出于出气孔212。
82.再次参见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座100c为硅胶座,使密封座100c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进一步地,密封座100c邻近安装座140的端部开设有卡接槽230,安装座140凸设有卡接凸环145,卡接凸环145卡入卡接槽230内,使密封座100c可靠地盖设于安装座140上。为使密封座100c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同时使密封座100c具有较好地抗压强度,进一步地,密封座100c包括密封座主体240和支撑座250,密封座主体240套设于支撑座250,出油孔180包括开设于密封座主体240的第一出油孔182和开设于支撑座250的第二出油孔184,第一出油孔182分别与储油腔150和第二出油孔184连通,储油腔150内的雾化液通过第一出油孔182和第二出油孔184与液体吸附件110接触。安装孔190开设于密封座主体240。卡接槽230开设于支撑座250,使支撑座250盖设于安装座140。密封座主体240的硬度小于支撑座250的硬度,使密封座100c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同时使密封座100c具有较好地抗压强度,且降低了密封座100c的制造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座主体240为硅胶件,支撑座250为塑胶件。进一步地,支撑座250开设有定位孔252,密封座主体240凸设有定位凸台243,安装孔190开设于定位凸台243,定位凸台243位于定位孔252内并与支撑座250弹性抵接,使支撑座250与密封座主体240更好地定位连接。
83.再次参见图2和图3,进一步地,支撑座250开设有过流通道254,过流通道254分别与安装孔190和过气孔144连通,使雾化空间产生的雾化气体依次通过过气孔144、过流通道254、安装孔190、中心管220和出气孔212流出。在本实施例中,过流通道254开设于支撑座250的侧壁,降低了过流通道254的加工难度。具体地,过流通道254与定位孔252连通,使过流通道254与安装孔190连通。
84.再次参见图2和图3,进一步地,雾化器100还包括储油件100d,支撑座250形成有与第二出油孔184连通的容纳槽256,储油件100d位于容纳槽256内并与支撑座250连接,储油件100d与液体吸附件110的第一面抵接,使储油腔150内的雾化液通过第一出油孔182和第二出油孔184流入容纳槽256内并缓存于储油件100d内,加上储油件100d与液体吸附件110的第一面抵接,如此储油件100d的雾化液能够可靠地与液体吸附件110的第一面抵触并进入液体吸附件110进行雾化,雾化液预先在储油件100d缓存,确保液体吸附件110的第一面的整个表面均有抵触雾化液,使液体吸附件110较好地加热雾化雾化液。由于支撑座250具有一定的应力强度,使密封座100c不易出现挤压变形较大甚至导致储油件100d变形较大而影响雾化液储存的问题,提高了储油件100d的储油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储油件100d为储油棉件,使储油件100d具有较好的储油性能。进一步地,过流通道254避开容纳槽256开设,以免出现漏油的情形。具体地,过流通道254的数目为两个,两个过流通道254分别开设于支撑座250的两侧,两个过流通道254均与安装孔190连通,加上密封环146和密封座主体240的共同密封作用,使支撑座250底部的雾化气流通过两个过流通道254更好地通过安装孔190进入中心管220内,提高了雾化器100的出气通畅性。
85.再次参见图2和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10还包括电池杆300,电池杆与壳本体210可拆卸连接,且电池杆与导电接触部124电连接。具体地,电池杆上凸设有卡台302,壳本体210开设有卡槽211,卡台卡入卡槽内,使电池杆与壳本体210卡扣连接。
86.再次参见图2和图3,进一步地,电池杆300开设有进气孔304,进气孔在电池杆与壳本体210连接时与雾化空间连通,使电池杆外围的空气气流可以通过进气孔进入雾化空间
与雾化蒸气混合形成雾化气体。
87.再次参见图2和图3,进一步地,电池杆300包括电池杆主体300a和导电弹针300b,导电弹针凸设于电池杆主体,且导电弹针在电池杆与壳本体210连接时弹性抵接于导电接触部124,使导电弹针与导电接触部124电连接,进而使电池杆与导电接触部124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接触部124与导电弹针抵接的部位位于液体吸附件的外围。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接触部124与导电弹针抵接的部位不仅限于位于液体吸附件的外围。例如,液体吸附件的表面形成有导电插孔,导电插孔延伸至导电接触部124,使导电弹针通过导电插孔抵接于导电接触部124,进而使导电接触部124通过导电插孔外接导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88.由于导电发热件嵌设于液体吸附件,避免导电发热件凸出于液体吸附件表面,避免了传统的雾化件的导热体表面的发热层与导电弹针直接抵触存在容易磨损脱落的问题,当导电发热件通电并产生热量,使导电发热件对液体吸附件进行加热,进而使液体吸附件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8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