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密封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11 00: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气溶胶 装置 发生 密封件 用于

用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密封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雾化设备或气溶胶发生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密封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气溶胶发生装置上的发热组件通常采用的圆柱状陶瓷发热体或发热丝包棉结构,即先将发热体用耐热、绝缘并能吸附液体的吸液件(棉或陶瓷) 包裹起来,然后接上引脚塞入直通管内;在直通管上与吸液件对应的位置开 2

6个进油孔,使得雾化液能够进入吸液件;上述发热组件的一端与通气管联通,另一端(端头封闭的一端)安装在预装液体容器底部的密封件上。这种结构存在长期运输及储存漏液和飞油(即液体未雾化而直接随抽吸气流达到抽吸口)的情况,特别是抽吸到剩少许雾化液隔夜放置后抽吸,会出现大概率的漏液及飞油现象。这是由于在现有结构中,当雾化液高于进油孔时,整个进油孔会被雾化液全部覆盖,通过进油孔气液交换比较困难,不会产生漏液情况;而当雾化液体低于进油孔时,整个进油孔一半被雾化液覆盖,一半裸露在空气中,气体及雾化液容易发生气液交换,很容易出现抽吸呼噜声,放置时间稍长就会漏液;对预注油雾化器而言,长期储存过程中,特别是倒立放置时,气泡跑到进油孔附近,进行气液交换,从而产生漏液。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容易出现漏液、飞油、抽吸呼噜声的缺陷,提供一种不容易出现漏液、飞油、抽吸呼噜声的用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密封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用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于安装在气溶胶发生装置的液体预装容器的底部,使得所述液体预装容器中液体保持在该容器中;所述密封件还设置有发热组件的安装位,用于支撑或安装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发热组件;所述密封件上的发热组件的安装位周围还设置有向上突起的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在水平截面上间断环绕所述发热组件的一端且由所述安装位所在底面向上突起设定的高度,用于阻挡所述液体内的气泡进入所述发热组件并使所述容器中的液体在具有不同液位情况下进入所述发热组件的性能得到改善。
5.更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层包括截面形状分别为圆环状的两个部分,所述两个部分分别位于所述发热组件的相对的侧面;所述两个部分各自的端面与所述容器的内表面相距设定距离。
6.更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层与所述发热组件安装位设有一定间距,使得发热组件安装后与缓冲层内表面形成缓冲空间,所述间距的设定使得预装容器内的液位低于所述缓冲层的高度时,所述缓冲空间内形成毛细效应,即缓冲空间内的液位高于预装容器内的液位。
7.更进一步地,所述一定间距是指缓冲层内表面与发热组件外周表面的间距,为0.15

0.5毫米。
8.更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发热体,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在安装位上,另一端开放并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通气管联通;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指定位置;所述外壳在所述指定位置处设置有多个进油孔;所述液体预装容器中的液体通过所述多个进油孔进入所述发热组件中,被加热雾化而形成气溶胶。
9.更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层的内表面和所述外壳的外表面相距设定的距离,以便于在所述缓冲层的内表面和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个环状的、可供所述雾化液进入的缓冲空间。
10.更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包括吸液件以及设置在吸液件上或吸液件内的发热丝或发热轨迹;通过所述进油孔进入所述发热组件的液体吸附在所述吸液件上,并在所述发热丝或发热轨迹的加热下达到设定温度而雾化形成气溶胶,并随抽吸气流通往所述抽吸口,所述发热体是陶瓷发热体或棉芯发热体。
11.更进一步地,所述陶瓷发热体由在中空的圆柱形陶瓷上印刷导螺旋状的导电轨迹或环绕所述螺旋状发热丝而形成;所述陶瓷发热体和所述棉芯发热体的外形的直径小于所述外壳的中空部分的内径;所述发热体的吸液件由耐热、绝缘的吸油棉构成,其包围所述陶瓷发热体或棉芯发热体的侧面,使得所述发热体的外部直径等于所述外壳的中空部分的内径。
12.更进一步地,所述陶瓷发热体的两个电极或棉芯发热体的两个电极分别与穿过所述密封件引出的两个引脚连接,所述两个引脚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电源端连接。
13.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用于存放液体的液体预装容器和设置在所述液体预装容器底部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是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密封件。
14.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密封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缓冲层的存在,使得在缓冲层和发热组件的外壳之间形成一个狭小的空腔,当上述预注油雾化器注入雾化液后,上述雾化液通过渗透会填充此处空腔;在运输及长期储存时,液体中的气泡会被吸缓冲层隔离在上述外壳的进油孔外侧,不会产生气液交换;该腔体内负压被上述缓冲层削弱,然后再通过上述腔体传送到发热组件处,这就降低负压对长期储存的影响;此外,当抽吸还剩下少许雾化液体时,由于毛细作用这些雾化液体也会及进入上述空腔中,即使得预装容器内的雾化液处于任意液位时,所述进油孔能始终被雾化液全部覆盖,进油孔不裸露在空气中,即此处不发生气液交换;同时,液体中的气泡由于尺寸关系不能进入上述空腔,所以不会产生气液交换;从而避免剩下少许雾化液体时抽吸呼噜声、飞油等情况产生;同时过夜等长时间放置状态也无问题。因此,其不容易出现漏液、飞油、抽吸呼噜声等情况。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密封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所述实施例中密封件一个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所述实施例中密封件另一个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19.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密封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1设置在气溶胶发生装置的液体预装容器3中,且位于所述液体预装容器3的底部,密封件1和预装液体容器3 之间形成一个用于放置液体的液体预装空间32,该液体预装空间32用于使得所述液体预装容器中的雾化液保持在该容器中;所述密封件1还设有安装位,用于支撑或安装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发热组件2;该发热组件2设置或安装在上述预装液体空间3中,所述发热组件2一端放置或固定在所述密封件1 上,所述密封件1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或固定所述发热组件2一端的凹陷;所述密封件1上的所述凹陷周围还设置有向上突起的缓冲层11;所述缓冲层11在水平截面上间断环绕所述加热组件2的一端且由所述凹陷所在底面向上突起设定的高度,用于阻挡所述液体内的气泡进入所述发热组件2,并使所述容器中的雾化液在不同液位情况下进入所述发热组件2的性能得到改善。这些性能的改善包括在剩余较少的液体时也能保证不出现气液交换、能够在剩余少量液体时保证进入上述加热组件的液体数量以及在倒立放置或长期放置时不会出现气液交换等等。所述缓冲层11与所述发热组件设定一定间距形成缓冲空间9,所述间距的设定使得预装容器内的液位低于所述缓冲层的高度时,所述缓冲空间内形成毛细效应,即缓冲空间内的液位高于预装容器内的液位,尽可能使得进油孔能始终被雾化液全部覆盖,从而减少了进油孔处的气液交换。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密封件1是嵌入在液体预装容器3的底部开口上的,换句话说,密封件1的四周是液体预装容器3的内壁31,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在任何液位下,液体均能够进入上述加热组件2中,上述缓冲层11 不能环绕发热组件2,而是应该在密封件1嵌入时,与液体预装容器3的内壁 31之间留有进油缺口8,使得液体预装容器3的雾化液在任何液位均能够进入到上述缓冲层11和加热组件2之间。图1中示出了缓冲层11的一种间断环绕的设置方式,在图1中,所述缓冲层包括截面形状分别为圆环状的两个部分,所述两个部分分别位于所述发热组件的相对的侧面;所述两个部分各自的端面与所述容器的内表面相距设定距离。作为一种改进,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图1中示出的缓冲层11或上述两个部分中的一个的中间设置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狭缝,使得上述缓冲层11由图1中示出的两个部分变成四个或更多的部分。
20.所述发热组件2包括外壳21和设置在所述外壳21中的发热体,所述外壳 21为中空的柱状体(请参见图2和图3),所述柱状体的一端(在图2中的外壳21的下方一端)设置在安装位上,另一端开放并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通气管、抽吸口联通(请参见图1中外壳21顶部的通孔);所述发热体(请参见图2)设置在所述外壳21中的指定位置(该位置接近上述外壳21的底部);所述外壳21在所述指定位置处设置有多个进油孔孔22,这些进油孔22设置在上述外壳21上,连通上述外壳21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同时,设置这些进油孔22的指定位置也接近上述外壳21的底部;在上述液体预装容器3内存在液体(即雾化液)时,所述液体预装容器3中的液体通过所述多个进油孔 22进入所述外壳21内的空间内,所述发热体就放置在该空间中;抽吸时,发热体开始发热,进入该空间的液体通过发热的发热体并因受热雾化而形成气溶胶,这些雾化的气溶胶随抽吸气流流向抽吸口。
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11的高度高于上述外壳1的设定位置(即进油孔22所在位置)。同时,上述缓冲层11并不是直接和上述外壳21的外表面接触,一般来说,在上述缓冲
层11的内表面和外壳21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一定的距离,形成一个狭小的缓冲空间9,容易形成毛细作用,当雾化液液位较低时,通过毛细作用,也能在缓冲空间内形成较高的液位。所述缓冲层11 的内表面和所述外壳21的外表面相距0.15

0.5毫米。
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1的封闭的一端放置在所述液体预装容器3底部的密封件1上以实现在所述液体预装容器3中的液体预装空间32内固定所述发热组件2;上述液体预装空间32是用于容纳该容器内的预装液体(雾化液体)的空间。当上述液体预装容器3注入雾化液体后,雾化液体由上述缓冲层 11的顶部(液体液位高于所述缓冲层11的高度时)或由所述缓冲层11与内壁31之间的进油缺口8(液体液位低于所述缓冲层11的高度时)进入到所述缓冲层11和加热组件2的外壳21之间的缓冲空间9中,然后由缓冲空间9中通过进油孔(即上述小孔22),渗透到发热组件2中,传递给发热丝或发热体。注油后产生的气泡会被缓冲层1阻隔在进油孔或吸油孔外面(即缓冲空间9 外面),在进油孔处无法通过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容器内的负压首先作用到缓冲层11上,被缓冲层11削弱,然后通过缓冲层11和外壳21之间形成的腔体(即缓冲空间9)传送到发热体处,降低了负压对长期储存的影响;雾化液在进油孔处,受到缓冲层11和发热组件2的双重吸附作用,所以不会或较难在长期储存过程中漏液。这样就降低运输及长期储存漏液的风险,延长长期储存时间。
23.由于在缓冲层11和外壳21之间形成狭小的腔体(即缓冲空间9),又由于腔体比较狭小,表面附着力比较大,同时受到两侧的双重吸附作用,不管是抽吸剩余较大气泡倒立放置,还是剩下少许雾化液体正立放置,腔体都会一直有雾化液填充,从而避免进油孔附件出现气泡而产生气液交换或漏液。当抽吸到剩余雾化液低于缓冲层11时,雾化液通过缓冲层11和内壁31之间的进油缺口8进入缓冲空间9,而通过对上述缓冲层11端头的位置调节,能够控制上述进油缺口8的尺寸,当该尺寸相当于缓冲空间9的尺寸时,同样可以控制气液交换,所以不会产生气液交换,从而避免剩下少许雾化液时抽吸呼噜声,飞油的现象产生,过夜等长时间放置状态也无问题。
2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狭小的腔体或缺口同样能实现导油性能,所以能够满足抽吸过程,不会产生糊味;而由于雾化液具有粘性,通过结构上增加雾化液表面积,应用雾化液粘性特性增加雾化液体的吸附力,防止长期储存漏液,增加长期储存时间。同时由于液体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抽吸过程中进油孔附近温度会升高,所以抽吸过程中进油孔下油速度会更快一点,狭小的腔体也能满足抽吸使用过程。
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包括陶瓷发热体或棉芯发热体,发热体可以为圆柱形,包括吸液件24和设置在吸液件24上、吸液件24内、吸液件24表面的发热丝/发热轨迹(本实施例为螺旋状发热丝23),通过所述进油孔22进入所述发热组件2的雾化液吸附在所述吸液件24上,并在发热体的加热下达到设定温度而雾化形成气溶胶,并随所述抽吸气流通往所述抽吸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为所述发热体可以是圆柱形的陶瓷发热体或圆柱形的棉芯发热体;所述发热体的吸液件24由耐热、绝缘的吸油棉(例如,无纺布、棉麻等) 或陶瓷构成,其包围发热丝23的侧面,使得所述发热体的外部直径等于所述外壳的中空部分的内径。该发热体需要放入上述外壳21的中空部分,并且需要将其在上述外壳21的中空部分中推到上述吸油孔22所在的设定位置处固定,为实现此目的,在本实施例中,需要使得上述发热体和外壳21之间的配合为紧配合,使得发热体的外径等于上述外壳21的内径。
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陶瓷发热体的两个电极或所述棉芯发热体的两个电极分别与
穿过所述密封垫引出的两个引脚连接,所述两个引脚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电源端连接。上述两个引脚的结构请参见图2的中部下方的结构,在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两个引脚穿过上述密封件1并向下伸出,外部电源或电池可以通过对这两个引脚为上述发热组件供电,就能够使得上述发热体得到电源供应而发热。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两引脚可以和电池杆上的相应位置上的弹性构件接触,从而在有电池杆连接时,使得其实现电源的引入,通过控制对应的开关器件就能实现对上述发热组件的供电。
27.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用于存放液体的液体预装容器和设置在所述液体预装容器底部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是上面的描述所记载或限定的密封件。
2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