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9: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训练 装置 模拟 设备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拟训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多感官训练起源于荷兰,使用者利用可提供多元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前庭觉等)的装置进行训练。多感官训练可帮助促进儿童发育,也可帮助改善多种类型身心障碍者的表现。
3.目前,市面上利用弹力布进行多感官训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弹力布围合成弹力隧道供使用者匍行,另一种是将弹力布绷紧固定于支柱上提供支撑空间供使用者活动。
4.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弹力布围合成的弹力隧道往往需要辅助人员将弹力隧道的两头拉住,以支撑起弹力隧道,十分地不便于使用,而将弹力布绷紧并固定于支柱上,由于安装工序较多,导致安装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训练装置,旨在解决背景技术中训练装置存在的不便于使用,以及安装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训练装置,包括:基座,包括支撑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及第一层布,铺设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层布、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共同围合成两端带敞口的活动通道,所述活动通道用于供使用者活动。
7.可选的,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二层布,所述第二层布固定于所述基座,并且所述第二层布铺设于所述第一层布上,所述第一层布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长度大于第二层布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长度,所述第一层布和第二层布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8.可选的,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三层布,所述第三层布固定于所述基座,并且所述第三层布层叠铺设于所述第二层布上,所述第二层布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长度大于第三层布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长度,所述第三层布和第二层布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9.可选的,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活动通道的一表面上设有魔术布面。
10.可选的,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所述第一层布环绕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层布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活动通道的一表面,所述第一魔术贴与所述第一层布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魔术贴与所述第一层布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均贴附于所述魔术布面。
11.可选的,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三魔术贴和第四魔术贴;所述第二层布环绕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层布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活动通道的一表面,所述第三魔术贴与所述第二层布的一端固定,所述第四魔术贴与所述第二层布的另一
端固定,所述第三魔术贴和所述第四魔术贴均贴附于所述魔术布面。
12.可选的,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五魔术贴和第六魔术贴;所述第三层布环绕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层布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活动通道的一表面,所述第五魔术贴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层布的一端固定,所述第六魔术贴与所述第三层布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五魔术贴和所述第六魔术贴均贴附于所述魔术布面。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层布、第二层布和第三层布均具有弹性。
14.可选的,所述第三层布的弹力大于所述第一层布和/或所述第二层布的弹力。
15.可选的,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填充部与第一包覆部,所述第一包覆部包覆所述第一填充部;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二填充部与第二包覆部,所述第二包覆部包覆所述第二填充部;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三填充部与第三包覆部,所述第三包覆部包覆所述第三填充部;所述第一填充部、所述第二填充部及所述第三填充部均由聚氨酯泡沫塑料制成。
16.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训练装置,通过支撑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第一层布共同围合成两端带敞口的活动通道,使用者可在活动通道内进行爬行、坐、躺卧等训练,还可以进行肢体协调性训练、神经系统反应训练以及骨骼肌肉系统功能训练,另外,该训练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安装简便且生产成本较低,还可根据客户的使用环境而定制尺寸。
附图说明
17.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所示的训练装置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1所示的训练装置的第一层布、第二层布及第三层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固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2.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3.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4.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训练装置包括基座10与第一层布20,第一层布20铺设
于基座10上,第一层布与基座共同围合成活动通道,该活动通道用于供使用者活动。
25.对于上述的基座10,基座10包括支撑板110、第一侧板120及第二侧板130,支撑板110整体呈长方体形,第一侧板120的一端固定于支撑板110较长的一侧,第二侧板130的一端固定于支撑板110较长的另一侧,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及支撑板110共同围合成顶部及两端部敞口的活动区域。
26.具体的,支撑板110包括第一填充部(图未示)与第一包覆部(图未示),第一包覆部具有第一容置空间(图未示)及与第一容置空间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图未示)与第二开口(图未示),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相对应,第一填充部的一端从第一开口处穿进并显露于第二开口,以使第一填充部收容于第一容置空间,第一填充部的另一端在第一填充部的一端显露于第一开口后而显露于第一开口。
27.第一侧板120包括第二填充部(图未示)与第二包覆部(图未示),第二包覆部具有第二容置空间(图未示)及与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的第三开口(图未示),第二填充部的一端从第三开口穿进并贴附于第二包覆部的内壁,第二填充部收容于第二容置空间,第二填充部的另一端在第二填充部的一端贴附于第二包覆部的内壁而显露于第三开口。
28.可以理解的是,为避免第二填充部从第一填充部的一端脱离,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填充部与第一填充部一体成型。当然了,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填充部的另一端接合于第一填充部的一端,即第二填充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填充部的一端可通过缝合或粘合等方式连接固定。
29.另外,为避免第二填充部与第一填充部之间的连接处裸露,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包覆部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包覆部的第三开口在连接处重叠,即连接处被部分第一包覆部或部分第二包覆部所遮挡。进一步的,为防止第二填充部与第一填充部之间的连接处因受到使用者活动的影响而裸露,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可通过缝合或粘合等方式连接固定。当然了,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包覆部与第二包覆部可由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包覆部代替,即第一填充部的一端与第二填充部的一端均从包覆部一端的开口穿进,第一填充部的一端贴附于包覆部的内壁,第二填充部的另一端显露于开口。
30.第二侧板130包括第三填充部(图未示)与第三包覆部(图未示),第三包覆部具有第三容置空间(图未示)及与第三容置空间相连通的第四开口(图未示),第三填充部的一端从第四开口穿进并贴附于第三包覆部的内壁,第三填充部收容于第三容置空间,第三填充部的另一端在第三填充部的一端贴附于第三包覆部的内壁而显露于第三开口。
31.可以理解的是,为避免第三填充部从第一填充部的另一端脱离,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填充部与第一填充部一体成型。当然了,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填充部的另一端也可接合于第一填充部的一端,即第三填充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填充部的一端可通过缝合或粘合等方式连接固定。
32.另外,为避免第三填充部与第一填充部之间的连接处裸露,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包覆部的第一开口与第三包覆部的第四开口在连接处重叠,即连接处被部分第一包覆部或部分第三包覆部所遮挡。进一步的,为防止第三填充部与第一填充部之间的连接处因受到使用者活动的影响而裸露,第一开口与第四开口可通过缝合或粘合等方式连接固定。当然了,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包覆部与第三包覆部可由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包覆部代替,即第一填充部的一端与第三填充部的一端均从包覆部一端的开口穿
进,第一填充部的一端贴附于包覆部的内壁,第三填充部的另一端显露于开口。
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填充部、第二填充部及第三填充部均为聚氨酯泡沫塑料制成的,具体的,第一填充部、第二填充部及第三填充部为同一海绵经过机器切割而形成的不同部位,第一包覆部、第二包覆部及第三包覆部均为布套或人造皮套,分别包覆于第一填充部、第二填充部及第三填充部,以起到防尘、防水以及降低刺激人体皮肤的作用。
34.对于上述的第一层布20,第一层布20铺设于第一侧板120的另一端和第二侧板130的另一端,以覆盖活动区域的顶部敞口,即第一层布20、支撑板110、第一侧板120及第二侧板130共同围合成两端带敞口的活动通道,该活动通道用于供使用者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远离彼此一面的间距为600mm~800mm,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相对面的间距为400mm~600mm。
35.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10远离活动通道的一表面设有魔术布面110a,具体的,魔术布面110a铺设于第一包覆部远离第一侧板120或第二侧板130的一表面,由于第一包覆部设有魔术布面110a,使用训练装置时,可将支撑板110设有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的一侧翻转过来,即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作为工作台的支撑座,而第一包覆部设有魔术布面110a的一表面朝上,可作为工作台的台面,在该魔术布面上贴附一定数量的豆袋,用于供使用者游戏。
36.进一步的,为了将第一层布20固定于基座上,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一魔术贴21与第二魔术贴22,第一魔术贴21固定于第一层布20的一端,第二魔术贴22固定于第一层布20的另一端,第一层布20的一端由第一魔术贴21的粘面贴附于部分魔术布面110a,第一层布20的另一端由第一侧板120及第二侧板130朝剩余部分魔术布面110a环绕,并由第二魔术贴22的粘面贴附于剩余部分魔术布面110a。
37.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二层布30,第二层布30固定于基座10上,第二层布30层叠铺设于第一层布20上,并且第一层布20在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之间的长度大于第二层布30在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之间的长度,另外,在沿支撑板110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层布20与第二层布30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20a。
38.进一步的,为了将第二层布30固定于基座10上,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三魔术贴31与第四魔术贴32,第三魔术贴31固定于第二层布30的一端,第四魔术贴32固定于第二层布30的另一端,第二层布30的一端由第三魔术贴31的粘面贴附于部分魔术布面110a,第二层布30的另一端由第一侧板120及第二侧板130朝剩余部分魔术布面110a环绕,并由第四魔术贴32的粘面贴附于剩余部分魔术布面110a。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三层布40,第三层布40固定于基座10上,第三层布40层叠铺设于第二层布30上,并且第二层布30在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之间的长度大于第三层布40在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之间的长度,另外,在沿支撑板110的高度方向上第二层布30与第三层布40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30a。
40.进一步的,为了将第三层布固定于基座上,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五魔术贴41与第六魔术贴42,第五魔术贴41固定于第三层布40的一端,第六魔术贴42固定于第三层布40的另一端,第三层布40的一端由第五魔术贴41的粘面贴附于部分魔术布面110a,第三层布40的另一端由第一侧板120及第二侧板130朝剩余部分魔术布面110a环绕,并由第六魔术贴42的
粘面贴附于剩余部分魔术布面110a。
41.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层布20,第二层布30和第三层布40各自在垂直于魔术贴的方向上的长度是等差的,差值为17.78cm。
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为训练使用者的肢体协调性,第一层布20、第二层布30及第三层布40均具有弹性,例如,第一层布20、第二层布30及第三层布40均为拉架布,进一步的,第三层布40的弹力大于第一层布20和/或第二层布30的弹力。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训练装置,通过支撑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第一层布共同围合成两端带敞口的活动通道,使用者可在活动通道内进行爬行、坐、躺卧等训练,还可以进行肢体协调性训练、神经系统反应训练以及骨骼肌肉系统功能训练,另外,该训练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安装简便且生产成本较低,还可根据客户的使用环境而定制尺寸。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