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口罩的制作方法

2021-10-29 22: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口罩 覆盖 人鼻部


1.本发明涉及覆盖人的鼻部和口部的口罩。


背景技术:

2.作为现有的口罩,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口罩。该文献所记载的口罩具有:主体部,其覆盖佩戴者的鼻部和口部;以及耳绳,其用于将主体部固定于佩戴者的面部。主体部由透气性的片状材料形成。耳绳安装于主体部的左右两侧。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40163号公报
4.该口罩利用主体部覆盖鼻部和口部,从而具有阻止有害粒子(病毒、细菌、花粉等)进入鼻腔内和口腔内的功能。但是,如果在主体部的两侧端与面部之间产生间隙,则存在有害粒子通过该间隙侵入到主体部内的空间(主体部与面部之间的空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容易在主体部的两侧端与面部之间产生间隙的口罩。
6.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现有的口罩中,在主体部的两侧端与面部之间产生间隙的一个原因在于作用于主体部的作用点(来自耳绳的力所作用的部位)的力的方向。即,在主体部的各侧端处,上下两个部位的作用点由于从耳绳受到朝内(从各作用点朝向另一方的作用点的方向)的力而使该侧端松弛,这成为上述间隙的原因。本发明人基于这样的见解而完成了本发明。
7.本发明的口罩的特征在于,该口罩具有:主体部,其覆盖佩戴者的口部;以及一对耳绳,它们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并挂在上述佩戴者的耳朵上,上述主体部具有:上端固定点,其是固定上述各耳绳的上端部的部位;下端固定点,其是固定上述各耳绳的下端部的部位;以及第1中间固定点,其是固定上述各耳绳的中间部的一个部位的部位,在上述主体部的上下方向上,上述第1中间固定点位于上述上端固定点与上述下端固定点之间。
8.在该口罩中,主体部除了上端固定点和下端固定点以外,还具有第1中间固定点。即,不仅耳绳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固定于主体部,中间部也固定于主体部。而且,第1中间固定点在主体部的上下方向上位于上端固定点与下端固定点之间。在该情况下,与不存在第1中间固定点的情况(上端固定点和下端固定点成为来自耳绳的力的作用点的情况)相比,一个作用点从上端固定点或者下端固定点向第1中间固定点移位,接近另一个作用点。由此,该一个作用点不容易从耳绳受到朝内的力,因此主体部的两侧端不容易松弛。
9.根据本发明,实现了不容易在主体部的两侧端与面部之间产生间隙的口罩。
附图说明
10.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口罩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11.图2是用于对主体部10的上角部c1和下角部c2进行说明的图。
12.图3是用于对主体部10的侧端10c的附近v1进行说明的图。
13.图4是用于对从中间固定点16至上端固定点12的上下方向的距离d1和从中间固定点18至下端固定点14的上下方向的距离d2的图。
14.图5是用于对图1的口罩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15.图6是用于对图1的口罩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16.图7是用于对图1的口罩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17.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口罩的第2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18.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口罩的第3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19.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口罩的第3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20.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口罩的第4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21.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口罩的第4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22.标号说明
23.1:口罩;2:口罩;3:口罩;4:口罩;10:主体部;10a:上端;10b:下端;10c:侧端;12:上端固定点;14:下端固定点;16:中间固定点(第1中间固定点);18:中间固定点(第2中间固定点);20:耳绳;20a:上端部;20b:下端部;20c:中间部的一个部位;20d:中间部的另一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25.(第1实施方式)
26.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口罩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口罩1具有主体部10和一对耳绳20。主体部10覆盖佩戴者的口部。主体部10可以仅覆盖眼部、鼻部以及口部中的鼻部和口部,也可以仅覆盖口部。在未佩戴口罩1时,主体部10呈平面矩形的片状。该图示出主体部10的外表面,即与作为与佩戴者的面部面对的面的内表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主体部10由具有透气性的材料构成。作为该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无纺布、纸或者纱布。
27.一对耳绳20设置于主体部10的左右两侧。在佩戴口罩1时,耳绳20挂在佩戴者的耳朵上。由此,主体部10固定于佩戴者的面部。耳绳20具有伸缩性。作为耳绳20,例如可以使用橡胶绳。
28.主体部10具有上端固定点12、下端固定点14、中间固定点16(第1中间固定点)以及中间固定点18(第2中间固定点)。上端固定点12是固定主体部10中的各耳绳20的上端部20a的部位。上端部20a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因此,上端固定点12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另外,上端固定点12位于主体部10的上角部c1(参照图2)。上角部c1是从主体部10的上端10a起15mm以内且从侧端10c起15mm以内的区域。耳绳20(上端部20a)相对于上端固定点12的固定例如能够通过熔接(超声波熔接、热熔接等)来进行。
29.下端固定点14是固定主体部10中的各耳绳20的下端部20b的部位。下端部20b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因此,下端固定点14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另外,下端固定点14位于主体部10的下角部c2(参照图2)。下角部c2是从主体部10的下端10b起15mm以内且从侧端10c起15mm以内的区域。耳绳20(下端部20b)相对于下端固定点14的固定例如能够通过熔
接来进行。
30.中间固定点16是固定主体部10中的各耳绳20的中间部的一个部位20c的部位。耳绳20的中间部是除了耳绳20的上端部20a和下端部20b以外的部分。耳绳20的部位20c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即,中间固定点16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另外,中间固定点16位于主体部10的侧端10c的附近v1(参照图3)。附近v1是从主体部10的侧端10c起20mm以内的区域。耳绳20(部位20c)相对于中间固定点16的固定除了通过熔接来进行以外,例如还能够通过粘接或者装订来进行。粘接优选为热熔性粘接。装订优选使用树脂制或者纸制的订书钉。
31.在主体部10的上下方向(与图1的上下方向相同)上,中间固定点16位于上端固定点12与下端固定点14之间。即,从中间固定点16至上端10a的距离比从上端固定点12至上端10a的距离大,并且从中间固定点16至下端10b的距离比从下端固定点14至下端10b的距离大。从中间固定点16至侧端10c(靠近该中间固定点16的侧端10c)的距离可以与从上端固定点12至侧端10c(靠近该上端固定点12的侧端10c)的距离相等,也可以不同。在两个距离不同的情况下,前者的距离可以比后者的距离小,也可以比后者的距离大。图1示出前者的距离比后者的距离大的情况的例子。
32.中间固定点16比起下端固定点14位于靠上端固定点12的位置。即,从中间固定点16至上端固定点12的距离比从中间固定点16至下端固定点14的距离小。从中间固定点16至上端固定点12的上下方向的距离d1(参照图4)优选为5mm以上且15mm以下。距离d1被定义为通过上端固定点12沿主体部10的左右方向(与图1的左右方向相同)延伸的直线l1与通过中间固定点16沿主体部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l2之间的距离。
33.耳绳20在中间固定点16与上端固定点12之间不松弛地延伸。换言之,耳绳20在中间固定点16与上端固定点12之间呈一条直线状延伸。因此,耳绳20的从部位20c至上端部20a的部分的长度与从中间固定点16至上端固定点12的最短距离(直线距离)大致相等。
34.中间固定点18是固定主体部10中的各耳绳20的中间部的另一部位20d的部位。耳绳20的部位20d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即,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另外,中间固定点18位于主体部10的侧端10c的附近v1(参照图3)。耳绳20(部位20d)相对于中间固定点18的固定除了通过熔接来进行以外,例如还能够通过粘接或装订来进行。
35.在主体部10的上下方向上,中间固定点18位于中间固定点16与下端固定点14之间。即,从中间固定点18至上端10a的距离比从中间固定点16至上端10a的距离大,并且从中间固定点18至下端10b的距离比从下端固定点14至下端10b的距离大。从中间固定点18至侧端10c(靠近该中间固定点18的侧端10c)的距离可以与从下端固定点14至侧端10c(靠近该下端固定点14的侧端10c)的距离相等,也可以不同。在两个距离不同的情况下,前者的距离可以比后者的距离小,也可以比后者的距离大。图1示出前者的距离比后者的距离大的情况的例子。
36.中间固定点18比起上端固定点12位于靠下端固定点14的位置。即,从中间固定点18至下端固定点14的距离比从中间固定点18至上端固定点12的距离小。从中间固定点18至下端固定点14的上下方向的距离d2(参照图4)优选为2mm以上且7mm以下。距离d2被定义为通过下端固定点14沿主体部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l3与通过中间固定点18沿主体部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l4之间的距离。距离d2比上述距离d1小。
37.耳绳20在中间固定点18与下端固定点14之间不松弛地延伸。换言之,耳绳20在中间固定点18与下端固定点14之间呈一条直线状延伸。因此,耳绳20的从部位20d至下端部20b的部分的长度与从中间固定点18至下端固定点14的直线距离大致相等。
38.对口罩1的效果进行说明。在口罩1中,主体部10除了上端固定点12和下端固定点14以外,还具有中间固定点16。即,不仅耳绳20的上端部20a和下端部20b固定于主体部10,中间部(部位20c)也固定于主体部10。而且,中间固定点16在主体部10的上下方向上位于上端固定点12与下端固定点14之间。在该情况下,与不存在中间固定点16的情况(上端固定点12成为来自耳绳20的力的作用点的情况)相比,上侧的作用点从上端固定点12向中间固定点16移位,接近下侧的作用点。由此,上侧的作用点不容易从耳绳20受到朝内的力,因此两侧端10c不容易松弛。因此,实现了不容易在主体部10的两侧端10c与面部之间产生间隙的口罩1。
39.此外,主体部10具有中间固定点18。中间固定点18在主体部10的上下方向上位于中间固定点16与下端固定点14之间。在该情况下,与不存在中间固定点18的情况(下端固定点14成为来自耳绳20的力的作用点的情况)相比,下侧的作用点从下端固定点14向中间固定点18移位,接近上侧的作用点。由此,下侧的作用点也不容易从耳绳20受到朝内的力,因此主体部10的两侧端10c更不容易松弛。
40.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在不存在中间固定点16、18而上端固定点12和下端固定点14成为作用点的情况下,在佩戴口罩时,上端固定点12从耳绳20受到朝斜下方的力f1,并且下端固定点14从耳绳20受到朝斜上方的力f2。因此,力f1的分力f1和力f2的分力f2为朝内的力,分别作用于上端固定点12和下端固定点14。分力f1和分力f2分别是将力f1和力f2分解为主体部10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时的上下方向的分力。如图6所示,该朝内的力引起现有的口罩的侧端10c的松弛。该图是从右方向观察图5的口罩的图。
41.与此相对,如图7所示,在存在中间固定点16、18的情况下,上侧的作用点从上端固定点12向中间固定点16移位,并且下侧的作用点从下端固定点14向中间固定点18移位。与此相伴,力f1和力f2的方向接近水平(主体部10的左右方向)。于是,分力f1和分力f2的值(将朝内设为正)减小。这意味着作用点不容易从耳绳20受到朝内的力。因此,主体部10的两侧端10c不容易松弛,两侧端10c相对于面部的紧贴度提高。
42.另外,主体部10除了上端固定点12和下端固定点14以外,还具有中间固定点16、18。在该情况下,通过对不存在中间固定点16、18(即在主体部上仅固定有耳绳的端部)的一般的市售的口罩进行加工,能够得到口罩1。详细而言,仅通过在该市售的口罩中将耳绳的中间部固定于主体部,就能够得到存在中间固定点16、18的口罩1。
43.各中间固定点16、18位于主体部10的侧端10c的附近。由此,能够避免从各中间固定点16、18至佩戴者的耳朵的距离徒劳地增大。当该距离变大时,必须相应地增大整个耳绳20的长度,因此在口罩1的制造成本方面变得不利。
44.中间固定点16比起下端固定点14位于靠上端固定点12的位置。该结构适合于使上侧的作用点从上端固定点12向中间固定点16移位。另外,中间固定点18比起上端固定点12位于靠下端固定点14的位置。该结构适合于使下侧的作用点从下端固定点14向中间固定点18移位。
45.从中间固定点16至上端固定点12的上下方向的距离d1较大有利于减小上述分力
f1的值。从该观点来看,距离d1优选为5mm以上。另一方面,如果距离d1过大,则在佩戴口罩1时,侧端10c的上部(比图4所示的直线l2靠上的部分)容易卷起。
46.从该观点来看,距离d1优选为15mm以下。
47.从中间固定点18至下端固定点14的上下方向的距离d2较大有利于减小上述分力f2的值。从该观点来看,距离d2优选为2mm以上。另一方面,如果距离d2过大,则在佩戴口罩1时,侧端10c的下部(比图4所示的直线l4靠下的部分)容易卷起。
48.从该观点来看,距离d2优选为7mm以下。
49.从中间固定点18至下端固定点14的上下方向的距离d2比从中间固定点16至上端固定点12的上下方向的距离d1小。在佩戴口罩1时,侧端10c的下部通常位于下巴的下边,因此侧端10c的下部比侧端10c的上部容易卷起。因此,使距离d2比距离d1小在适度地抑制侧端10c的上部和下部的卷起并且使侧端10c不容易松弛的方面是有利的。
50.耳绳20在中间固定点16与上端固定点12之间的区间中不松弛地延伸。在该情况下,与在该区间中耳绳20松弛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整个耳绳20的长度抑制得较小。同样,耳绳20在中间固定点18与下端固定点14之间的区间中不松弛地延伸。在该情况下,与在该区间中耳绳20松弛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整个耳绳20的长度抑制得较小。
51.中间固定点16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在该情况下,具有如下的优点:在佩戴口罩1时,耳绳20在中间固定点16上的固定部位(部位20c)不与面部接触。同样,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在该情况下,具有如下的优点:在佩戴口罩1时,耳绳20在中间固定点18上的固定部位(部位20d)不与面部接触。另外,在中间固定点16和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的情况下,主体部10的侧端10c被耳绳20从外表面侧按压。这也有利于提高两侧端10c相对于面部的紧贴度。
52.上端固定点12和下端固定点14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这样,在口罩1中,上端固定点12、下端固定点14、中间固定点16以及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同一面(外表面)。在该情况下,只要仅在主体部10的一个面上配置耳绳20即可,因此口罩1的制造变得容易。
53.在耳绳20通过装订而固定于各中间固定点16、18的情况下,不需要在该固定中使用订书机以外的特别的产品(例如粘接剂或熔接机)。因此,能够简便地进行耳绳20相对于各中间固定点16、18的固定。
54.在耳绳20通过热熔性粘接而固定于各中间固定点16、18的情况下,不需要在该固定中使用溶剂。因此,与使用溶剂的情况相比,具有环保的优点。
55.在耳绳20通过超声波熔接而固定于各中间固定点16、18的情况下,能够特别牢固地进行该固定。另外,如果是耳绳20相对于上端固定点12和下端固定点14的固定也通过超声波熔接来进行的情况,则在制造口罩1时,能够使用同一超声波熔接机在同一工序中进行耳绳20相对于上端固定点12和下端固定点14的固定以及耳绳20相对于中间固定点16和中间固定点18的固定。这有助于削减口罩1的制造成本。
56.耳绳20具有伸缩性。在该情况下,由于耳绳20的张力(收缩力),作用点从耳绳20受到的力变大。因此,由朝内的力引起的侧端10c的松弛的问题变得显著。因此,能够如上所述使作用点移位而减小朝内的力的口罩1特别有用。
57.(第2实施方式)
58.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口罩的第2实施方式的后视图。口罩2具有主体部10和一对耳绳20。该图示出主体部10的内表面。
59.主体部10具有上端固定点12、下端固定点14、中间固定点16以及中间固定点18。耳绳20的上端部20a固定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因此,上端固定点12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耳绳20的下端部20b固定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因此,下端固定点14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
60.耳绳20的部位20c固定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即,中间固定点16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耳绳20的部位20d固定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即,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口罩2的其他结构与口罩1相同。
61.对口罩2的效果进行说明。在口罩2中,上端固定点12、下端固定点14、中间固定点16以及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同一面(内表面)。在该情况下,只要仅在主体部10的一个面上配置耳绳20即可,因此口罩2的制造变得容易。
62.上端固定点12和中间固定点16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在该情况下,当侧端10c的上部要向外侧(在图8中为纸面的里侧)卷起时,耳绳20的张力作用于该上部。详细而言,在侧端10c的上部向外侧卷起时,耳绳20的从上端部20a至部位20c的部分伸长,因此耳绳20的张力作用于使该上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方向。因此,在佩戴口罩2时,侧端10c的上部不容易卷起。
63.下端固定点14和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在该情况下,当侧端10c的下部要向外侧卷起时,耳绳20的张力作用于该下部。详细而言,在侧端10c的下部向外侧卷起时,耳绳20的从下端部20b至部位20d的部分伸长,因此耳绳20的张力作用于使该下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方向。因此,在佩戴口罩2时,侧端10c的下部不容易卷起。口罩2的其他效果与口罩1相同。
64.(第3实施方式)
65.图9和图10分别是示出本发明的口罩的第3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和后视图。口罩3具有主体部10和一对耳绳20。图9和图10分别示出主体部10的外表面和内表面。
66.主体部10具有上端固定点12、下端固定点14、中间固定点16以及中间固定点18。耳绳20的上端部20a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因此,上端固定点12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耳绳20的下端部20b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因此,下端固定点14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
67.耳绳20的部位20c固定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即,中间固定点16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端固定点12和中间固定点16存在于主体部10的彼此相反的一侧的面。因此,耳绳20的从部位20c至上端部20a之间的部分跨越主体部10的两个面(外表面和内表面)。具体而言,耳绳20从中间固定点16经由侧端10c而到达上端固定点12。
68.在本实施方式中,耳绳20也在中间固定点16与上端固定点12之间不松弛地延伸。换言之,耳绳20在中间固定点16与侧端10c之间呈一条直线状延伸,并且在侧端10c与上端固定点12之间呈一条直线状延伸。耳绳20的从部位20c至上端部20a的部分的长度与从中间固定点16经由侧端10c到达上端固定点12的最短距离大致相等。
69.耳绳20的部位20d固定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即,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下端固定点14和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彼此相反
的一侧的面。因此,耳绳20的从部位20d至下端部20b之间的部分跨越主体部10的两个面。具体而言,耳绳20从中间固定点18经由侧端10c而到达下端固定点14。
70.在本实施方式中,耳绳20也在中间固定点18与下端固定点14之间不松弛地延伸。换言之,耳绳20在中间固定点18与侧端10c之间呈一条直线状延伸,并且在侧端10c与下端固定点14之间呈一条直线状延伸。耳绳20的从部位20d至下端部20b的部分的长度与从中间固定点18经由侧端10c到达下端固定点14的最短距离大致相等。口罩3的其他结构与口罩1相同。
71.对口罩3的效果进行说明。在口罩3中,上端固定点12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另一方面,中间固定点16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由此,耳绳20的从部位20c至上端部20a的部分成为卷入了主体部10的侧端10c的上部的状态,因此在佩戴口罩3时,该上部不容易卷起。
72.另外,下端固定点14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另一方面,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由此,耳绳20的从部位20d至下端部20b的部分成为卷入了主体部10的侧端10c的下部的状态,因此在佩戴口罩3时,该下部不容易卷起。口罩3的其他效果与口罩1相同。
73.(第4实施方式)
74.图11和图12分别是示出本发明的口罩的第4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和后视图。口罩4具有主体部10和一对耳绳20。图11和图12分别示出主体部10的外表面和内表面。
75.主体部10具有上端固定点12、下端固定点14、中间固定点16以及中间固定点18。耳绳20的上端部20a固定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因此,上端固定点12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耳绳20的下端部20b固定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因此,下端固定点14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
76.耳绳20的部位20c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即,中间固定点16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端固定点12和中间固定点16也存在于主体部10的彼此相反的一侧的面。
77.耳绳20的部位20d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即,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下端固定点14和中间固定点18也存在于主体部10的彼此相反的一侧的面。口罩4的其他结构与口罩3相同。
78.对口罩4的效果进行说明。在口罩4中,上端固定点12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另一方面,中间固定点16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由此,耳绳20的从部位20c至上端部20a的部分成为卷入了主体部10的侧端10c的上部的状态,因此在佩戴口罩4时,该上部不容易卷起。
79.另外,下端固定点14存在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另一方面,中间固定点18存在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由此,耳绳20的从部位20d至下端部20b的部分成为卷入了主体部10的侧端10c的下部的状态,因此在佩戴口罩4时,该下部不容易卷起。口罩4的其他效果与口罩1相同。
80.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0也可以具有收纳保水材料的袋状或兜状的保水材料收纳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在保水材料收纳部中收纳有保水材料的状态下使用口罩,能够提高主体部10内的空间的湿度。通过
提高该空间的湿度,也能够期待降低流感病毒等的感染力的效果。
8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从中间固定点18至下端固定点14的上下方向的距离d2比从中间固定点16至上端固定点12的上下方向的距离d1小的情况。但是,距离d2也可以等于距离d1,还可以大于距离d1。
8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耳绳20(部位20c)相对于中间固定点16的固定也可以通过在主体部10上形成孔并使耳绳20穿过该孔来进行。在该情况下,该孔相当于中间固定点16。同样,耳绳20(部位20d)相对于中间固定点18的固定也可以通过在主体部10上形成孔并使耳绳20穿过该孔来进行。在该情况下,该孔相当于中间固定点18。
8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中间固定点16和中间固定点18这两者设置于主体部10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在主体部10上仅设置有中间固定点16或者中间固定点18中的任意一方。在仅设置有中间固定点18的情况下,中间固定点18相当于“第1中间固定点”,在主体部10的上下方向上位于上端固定点12与下端固定点14之间。
8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耳绳20具有伸缩性的情况。但是,耳绳20也可以不具有伸缩性。在该情况下,作为耳绳20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无纺布。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