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尾气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11: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尾气 回收 系统


1.本技术涉及尾气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尾气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工业上的丙酸上通过丙烯酸加氢反应生成的,所生成的丙酸含有杂质需要进行精制。丙酸精制过程中,丙酸变为蒸汽冷凝回收于储罐中得到精制储罐,还有部分未冷凝的丙酸尾气是通向voc催化燃烧炉中进行尾气处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该部分的尾气仍旧存在利用价值,可进行回收。
3.参考图1,相关的酸性尾气吸收装置,包括与冷凝器出气端连通的冷凝液储罐9、回收罐91和voc催化燃烧炉92,回收罐91连通于冷凝液储罐9顶部;voc催化燃烧炉92连通于回收罐91顶部。回收罐91包括罐体93,罐体93外壁形成有夹套层94,夹套层94下部连通有冷却水进管95,夹套层942上部连通有换热介质出管96。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相关的酸性尾气吸收装置虽然对尾气进行了回收,但是发明人发现通过水冷换热的方式回收的冷凝液较少,存在尾气回收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尾气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气回收系统。
6.本技术的申请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7.一种尾气回收系统,包括粗丙酸储罐,粗丙酸储罐连通有精制塔;精制塔顶部连通有冷凝器;冷凝器连通有冷凝液中储罐;冷凝液中储罐连通有精制丙酸储罐;冷凝液中储罐连通有尾气吸收组件;尾气吸收组件包括冷却回收罐、吸附罐体和吸收组件,冷却回收罐与冷凝液中储罐相连通;冷却回收罐与吸附罐体相连通;吸附罐体与吸收组件相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采用尾气吸收组件对尾气进行回收处理,冷凝液中储罐中未冷凝的尾气先进入冷却回收罐进行冷凝回收,再经过吸附罐体进行进一步吸收,最后流向吸收组件进行进一步的吸收,吸收组件中的丙酸尾气可通过萃取回收,因此,本技术具有较好的尾气回收效果,可提升资源利用率,顺应国家环保大趋势。
9.优选的,所述冷却回收罐包括回收罐体、u形连接管、冷凝盘管和冷凝液回收导管,回收罐体一体成型有保温夹套层;回收罐体下部连通有氮气输入管;回收罐体上部连通有氮气输出管;回收罐体内固定连接有分隔板;回收罐体在分隔板的隔断下形成有冷却室和冷凝液储存室;u形连接管、冷凝盘管位于冷却室内;u形连接管一端连通于冷凝液中储罐且另一端连通于冷凝盘管;冷凝盘管一端连通于u形连接管且另一端连通于吸附罐体;冷凝液回收导管一端连通于u形连接管相对地面最低处,且另一端密封且穿设分隔板伸至于冷凝液储存室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氮气作为冷却介质,氮气与尾气的温差大,保证了尾
气冷凝效果,可对尾气进行进一步冷凝回收处理。
11.优选的,所述回收罐体和冷凝液中储罐之间连通有增压泵。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进一步促使尾气液化,提升尾气回收效率。
13.优选的,所述吸附罐体包括吸附罐主体、多个吸附单元体,吸附单元体皆固定连接于吸附罐主体内;相邻吸附单元体之间相互连通;吸附罐主体外壁固定连通有进气管,进气管一端连通于冷凝盘管且另一端连通于吸附单元体;吸附罐主体外壁固定连通有出气管,出气管一端连通于吸附单元体且另一端连通于吸收组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吸附单元体对尾气进行吸收处理,可有效降低穿设气体中尾气的含量,保证排放气的质量。
15.优选的,所述吸附单元体包括吸收管、连接弯管和活性炭吸收柱,活性炭吸收柱填充于吸收管内;吸收管一端呈封闭且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连接弯管;吸收管底部侧壁皆连通有第一进管。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性炭吸收柱可对尾气进行较为充分的吸收,保证排放气的质量。
17.优选的,所述吸收管外壁设置有用于解析活性炭吸收柱的解析组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活性炭吸收柱的解析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吸附单元体的维护周期,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
19.优选的,所述解析组件包括导热硅胶层、加热丝、隔热层和保护套管,导热硅胶层复合于吸收管的外壁;加热丝位于导热硅胶层内且螺旋缠绕于吸收管的外壁;隔热层复合于导热硅胶层外壁;保护套管固定连接于隔热层外壁。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丝与电源相连,需要进行解析时,加热丝释放热量,传递于导热硅胶层,导热硅胶层将热量导向吸收管内,对活性炭吸收柱进行加热解析,从而实现了对活性炭吸收柱的解析再利用,此外隔热层可提升热量利用率,降低电能消耗,保护套管起到对吸收管的保护作用,提升整体的使用寿命。
21.优选的,所述隔热层包括气凝胶保温毡和聚氨酯硬泡体,气凝胶保温毡复合于导热硅胶层外壁;聚氨酯硬泡体复合于气凝胶保温毡。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起到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且可保证吸收管的结构强度。
23.优选的,所述吸收组件包括导气管、吸收池、抽气泵、排放管、第一回收管、第二回收管,导气管一端与吸附罐体连通;导气管的另一端与吸收池连通,且伸至于吸收池内底部;吸收池呈封闭式,抽气泵与吸收池相连通;排放管一端连通与抽气泵的出气端且另一端呈开口;排放管沿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检测仪和第一电磁阀;第一回收管一端连通于排放管外壁且另一端连通于冷凝器的进气端;第二回收管一端连通于第一回收管外壁且另一端连通于导气管周向。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吸附罐体的废气通过导气管先进入吸收池被进一步吸收后,在抽气泵的作用下流向排放管,检测仪对尾气进行检测,合格则排放,不合格且浓度偏高则通过第一回收管流向冷凝器,若不合格,尾气浓度与环排标准相差较小,则通过第二回收管流向导气管进行再次吸收,从而保证了尾气排放复合环排标准,且对尾气进行高效吸收,提升资源利用率。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6.1、本技术采用冷却回收罐、吸附罐体和吸收组件实现了三步回收尾气,具有较好的尾气回收效果,提升资源利用率,且无需运用voc催化燃烧炉,可降低资源损坏,降低生产成本,顺应国家环保大趋势。
27.2、本技术中采用解析组件对吸附罐体中的活性炭吸收柱进行解析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吸附单元体的维护周期,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8.图1是相关技术中尾气回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中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中实施例中的尾气吸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技术中实施例中的冷却回收罐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技术中实施例中的吸附罐体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技术中实施例中的吸附罐体的俯视图。
34.图7是本技术中实施例中的解析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5.图8是本技术中实施例中的隔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36.图中,1、粗丙酸储罐;11、精制塔;12、冷凝器;13、冷凝液中储罐;14、精制丙酸储罐;15、采样管道;151、第二抽液泵;152、采样管;1521、第一球阀;153、收集管;1531、第二球阀;2、尾气吸收组件;3、冷却回收罐;30、分隔板;301、冷却室;302、冷凝液储存室;31、回收罐体;310、尾气导入管;311、保温夹套层;312、氮气输入管;313、氮气输出管;32、u形连接管;33、冷凝盘管;34、冷凝液回收导管;35、增压泵;4、吸附罐体;41、吸附罐主体;411、进气管;412、出气管;413、尾气品控管;414、丙酸检测器;415、第一控制阀;416、第二控制阀;42、吸附单元体;421、吸收管;422、连接弯管;423、活性炭吸收柱;424、第一进管;5、吸收组件;51、导气管;52、吸收池;53、抽气泵;54、排放管;541、检测仪;542、第一电磁阀;55、第一回收管;551、第二电磁阀;56、第二回收管;561、第三电磁阀;6、解析组件;60、解析气体回收管;600、第三控制阀;601、抽气泵组;61、导热硅胶层;62、加热丝;63、隔热层;631、气凝胶保温毡;632、聚氨酯硬泡体;64、保护套管;7、第一抽液泵;9、冷凝液储罐;91、回收罐;92、voc催化燃烧炉;93、罐体;94、夹套层;95、换热介质进管;96、换热介质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2

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参照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尾气回收系统,包括粗丙酸储罐1,粗丙酸储罐1连通有第一抽液泵7,第一抽液泵7一端连通于粗丙酸储罐1侧壁底部且另一端连通有精制塔11,第一抽液泵7将粗丙酸储罐1中的粗丙酸抽入精制塔11进行精制。精制塔11顶部固定连通有用于冷凝回收丙酸的冷凝器12,冷凝器12一端通过管道固定连通于精制塔11顶部,且另一端通过管道连通于冷凝液中储罐13。冷凝液中储罐13底部固定连通有采样管道15,采样管道15背向冷凝液中储罐13底部的一端固定连通于精制塔11顶部。采样管道15上固定连通有第二抽液泵151,采样管道15周向固定连通有采样管152和收集管153,收集管153位于采样管152的下游。采样管152一端固定连通于采样管道15周向且另一端呈封闭,采样管152
固定连通有第一球阀1521。收集管153一端固定连通于采样管道15周向且另一端连通有精制丙酸储罐14,收集管153固定连通有第二球阀1531。
39.参照图2,为了对冷凝液中储罐13中未冷凝的气体进行回收,冷凝液中储罐13顶部通过管道固定连通有尾气吸收组件2。尾气吸收组件2包括冷却回收罐3、吸附罐体4和吸收组件5,冷却回收罐3通过管道固定连通于冷凝液中储罐13顶部。吸附罐体4与冷却回收罐3的出气端相连通,吸收组件5与吸附罐体4的出气端连通。
40.参照图3和图4,冷却回收罐3包括回收罐体31、u形连接管32、冷凝盘管33和冷凝液回收导管34。回收罐体31一体成型有保温夹套层311,起到隔热的效果,减少回收罐体31与外界的热交换,保证冷凝回收效果。回收罐体31侧壁下部固定连通有氮气输入管312,回收罐体31侧壁上部固定连通有氮气输出管313。
41.参照图 4,结合图3,回收罐体31内壁焊接有分隔板30,在分隔板30的隔断下回收罐体31形成有冷却室301和冷凝液储存室302,冷凝液储存室302位于回收罐体31底部。回收罐体31侧壁下部固定连通有尾气导入管310。尾气导入管310一端位于回收罐体31外部,且另一端密封且穿设回收罐体31位于回收罐体31内。位于回收罐体31外部的尾气导入管310与冷凝液中储罐13相连通,为了提升回收效率,尾气导入管310与冷凝液中储罐13之间连通有增压泵35。位于回收罐体31内部的尾气导入管310与u形连接管32一端相连通。
42.参照图 4,结合图3,u形连接管32、冷凝盘管33皆位于冷却室301内。u形连接管32一端固定连通于尾气导入管310,且另一端固定连通于冷凝盘管33。u形连接管32与尾气导入管310的连接位置与u形连接管32与冷凝盘管33的连接位置等高。
43.参照图 4,结合图3,冷凝盘管33一端固定连通于u形连接管32且另一端密封且穿设回收罐体31顶部,伸至于回收罐体31外部。位于回收罐体31外部的冷凝盘管33一端通过管道固定连通于吸附罐体4。冷凝液回收导管34呈竖直,一端固定连通于u形连接管32相对地面最低处,且另一端密封且穿设分隔板30伸至于冷凝液储存室302内,回收罐体31的冷凝液储存室302通过管道固定连通于冷凝液中储罐13顶部,从而将冷凝盘管33中的冷凝液收集至冷凝液中储罐13中。
44.参照图 5,结合图3,吸附罐体4包括吸附罐主体41,吸附罐主体41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吸附单元体42,相邻吸附单元体42之间相互连通且与冷凝盘管33相连通。吸附罐主体41外壁固定连通有进气管411,进气管411一端固定连通于冷凝盘管33且另一端固定连通于吸附单元体42。吸附罐主体41外壁固定连通有出气管412,出气管412一端固定连通于吸附单元体42且另一端连通于吸收组件5。
45.参照图 5,结合图3,出气管412周向固定连通有尾气品控管413,尾气品控管413与尾气导入管310相连通。尾气品控管413上沿尾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丙酸检测器414、第一控制阀415,第一控制阀415为球阀。出气管412上固定连通有第二控制阀416,第二控制阀416为球阀,第二控制阀416位于尾气品控管413的下游。丙酸检测器414对尾气进行检测,若尾气含量过高则开启第一控制阀415,关闭第二控制阀416,使得气体流向冷却回收罐3进行再次冷凝处理;若尾气含量较低则关闭第一控制阀415,开启第二控制阀416,使得气体流向吸收组件5进行下一步处理。
46.参照图 6,结合图5,吸附单元体42包括两根相互平行且间隔相等的吸收管421,两根吸收管421的顶端通过法兰螺栓固定连接有连接弯管422,吸收管421内皆填充有用于吸
收尾气的活性炭吸收柱423。吸收管421一端呈封闭且另一端通过法兰螺栓固定连接于连接弯管422,每根吸收管421底部侧壁皆固定连通有第一进管424。两个吸附单元体42中的其中一个吸附单元体42中的一根吸收管421的第一进管424固定连通于进气管411,该吸附单元体42中的另一根吸收管421的第一进管424与另一吸附单元体42中的一根吸收管421的第一进管424。两个吸附单元体42中的另一个吸附单元体42中的另一根吸收管421的第一进管424固定连通于出气管412。
47.参照图 6,结合图3,吸收管421外壁设置有用于解析活性炭吸收柱423的解析组件6,出气管412周向固定连通有解析气体回收管60,解析气体回收管60一端固定连通于出气管412周向且另一端固定连通于尾气导入管310。解析气体回收管60上固定连通有第三控制阀600和抽气泵组601,第三控制阀600为球阀。
48.参照图 7,结合图3,解析组件6包括粘结于吸收管421外壁的一层导热硅胶层61、螺旋绕设于导热硅胶层61外表面的加热丝62、包覆于加热丝62外部的一层导热硅胶层61、粘结于导热硅胶层61外壁的隔热层63和套设于隔热层63外部的保护套管64,加热丝62两端分别于电源两极相连通,且加热丝62位于两层导热硅胶层61内,通过热压处理实现了将加热丝62成型于导热硅胶层61内。
49.参照图 8,结合图3,为了保证隔热效果,隔热层63是气凝胶保温毡631和聚氨酯硬泡体632构成,气凝胶保温毡631通过耐热胶水粘结于导热硅胶层61外壁;聚氨酯硬泡体632通过耐热胶水粘结于气凝胶保温毡631。解析操作时,开启加热丝62的电源,加热丝62产生的热量对活性炭吸收柱423加热解析,开启抽气泵组601和第三控制阀600,关闭第一控制阀415和第二控制阀416,将解析产生的气体抽向尾气导入管310导入冷却回收罐3进行再次冷却处理,可保证尾气回收利用率。
50.参照图3,吸收组件5包括导气管51、吸收池52、抽气泵53、排放管54、第一回收管55、第二回收管56,导气管51一端与吸附罐体4的出气管412固定连通;导气管51的另一端密封且穿设吸收池52,伸至于吸收池52内底部。吸收池52呈封闭式,内部储存有水体。抽气泵53通过管道与吸收池52相连通,且固定连接于吸收池52顶部。排放管54一端固定连通于抽气泵53的出气端,且另一端呈开口与外界连通。为了监控尾气质量,排放管54沿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检测仪541和第一电磁阀542,检测仪541为丙酸检测仪。第一回收管55一端固定连通于排放管54外壁,且另一端固定连通于冷凝器12的进气端。第二回收管56一端固定连通于第一回收管55外壁,且另一端固定连通于导气管51周向。第一回收管55上固定连通有第二电磁阀551,第二电磁阀551位于第二回收管56与第一回收管55连通处的下游,第二回收管56上固定连通有第三电磁阀561。
51.经过吸附罐体4的废气通过导气管51先进入吸收池52,尾气被水体吸收后,留置于吸收池52内的气体,在抽气泵53的作用下流向排放管54,检测仪541对尾气进行检测,合格则可排放,若检测不合格属于浓度偏高,则关第三电磁阀561和第一电磁阀542,开第二电磁阀551,气体通过第一回收管55流向冷凝器进行再次冷凝处理,若不合格属于尾气浓度偏高,与环排标准相差较小,则关第二电磁阀551和第一电磁阀542,开第三电磁阀561,通过第二回收管56流向导气管51进行再次吸收,从而保证了尾气排放复合环排标准,且对尾气进行高效吸收,提升资源利用率。
52.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
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