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递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3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递送 医疗器械 特别 系统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递送系统。


背景技术:

2.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而以肢体主干动脉、颈动脉和颅内动脉较为常见。
3.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中一种血管介入治疗方式是通过递送系统在血管瘤处放置一个血流导向装置,从而阻塞血管瘤内与血管之间的血液交换。目前,递送系统通常包括装载器、微导管、输送导丝和血流导向装置,装载器和微导管提供一通道,通过输送导丝将血流导向装置沿通道内输送至血管内。但是装载器的近端比较柔软,易弯曲,使得血流导向装置由装载器进入微导管时难度较大,操作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容易的递送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递送系统,包括:
6.装载器,其内部中空而具有装载空间;
7.微导管,位于所述装载器的远端;所述微导管内部中空而具有输送空间;
8.血流导向装置,能够收缩而装入所述装载空间内;
9.输送导丝,位于所述装载空间内,并位于所述血流导向装置内而推动所述血流导向装置;
10.连接器,连接所述装载器和所述微导管,使所述装载空间和所述输送空间相连通而形成供所述血流导向装置移动的通道;所述连接器的远端套设于所述微导管的近端,所述连接器的近端套设于所述装载器远端的外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包括主体、分支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两端的远端连接件和近端连接件;所述分支的内腔与所述主体的内腔相通;所述主体的轴向与所述装载器的轴向平行;所述近端连接件与所述装载器的远端连接并套设于所述装载器的外周,所述远端连接件与所述微导管的近端连接并套设于所述微导管的外周,且所述主体的内腔同时与所述装载空间和所述输送空间相通,进而形成供所述血流导向装置移动的通道。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远端连接件包括配合接头和远端连接头;
13.所述远端连接头套设于所述主体的外周,且所述远端连接头的外周设有外螺纹;所述配合接头的内周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实现所述配合接头与所述远端连接头的螺接;
14.所述微导管的近端插设于所述配合接头内。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端连接件包括:
16.近端连接头,套设于所述主体的外周;
17.端盖,套设于所述近端连接头的外周,并与所述近端连接头螺接而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转动,进而沿所述主体的轴向移动;
18.内筒,设于所述主体内,且所述内筒的近端与所述端盖固定连接,从而能够随着端盖的移动而移动;
19.弹性部,呈筒状,并位于所述主体内;所述弹性部的远端与所述主体的内周壁抵接而限制所述弹性部向远端移动,所述弹性部的近端朝向所述内筒的远端;所述弹性部具有弹性而使其能够沿径向收缩;
20.在所述内筒随着所述端盖沿所述主体的轴向向远端移动时,所述弹性部被压缩而使其内径减小,进而夹持住伸入所述主体内的所述装载器。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远端端部超出所述近端连接头的远端端部,且所述端盖的远端端部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由所述端盖向所述主体凸伸;
22.在所述端盖向近端方向移动时,所述限位环能够与所述近端连接头抵接而限制所述端盖的移动。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载器包括装载筒以及套设于所述装载筒外周的多个套环,多个所述套环沿所述装载筒的轴向间隔设置。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血流导向装置包括由编织丝相互交错编织而呈网状结构的支架;所述支架能够沿其径向收缩或张开。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径向压缩比为1/2~1/10。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沿其轴向由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近端喇叭口、连接筒和远端喇叭口;
27.所述近端喇叭口的直径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增加而使其呈喇叭状,所述远端喇叭口的直径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增加而使其呈喇叭状;
28.所述近端喇叭口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远端喇叭口的轴向长度。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喇叭口的轴向长度为0.5mm~3mm;
30.所述近端喇叭口的轴向长度为2mm~7mm。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端喇叭口的覆盖率大于所述远端喇叭口的覆盖率。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端喇叭口封闭,所述远端喇叭口具有开口。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筒包括由远端至近端依次连接的疏网段和密网段;所述疏网段的覆盖率小于所述密网段的覆盖率。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疏网段的覆盖率为5%~20%;
35.所述密网段的覆盖率为20%~60%。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血流导向装置还包括覆盖于所述支架表面的聚合物涂层;
37.所述聚合物涂层包括结构式a和结构式b,
38.所述结构式a为
39.所述结构式b为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涂层的厚度为5

1000nm。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导丝包括:
42.芯轴;
43.推送件,固定套设于所述芯轴的外周;所述推送件包括套设于所述芯轴外周的至少一推送筒和设置于所述推送筒外周的至少一推杆,所述推杆沿所述芯轴径向凸伸出所述推送筒的外周,并伸进所述血流导向装置的网孔内,从而勾住所述血流导向装置,带动所述血流导向装置由近端至远端移动。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载器的内周壁上设有至少一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沿所述装载器的轴向延伸;
45.所述推杆与所述第一导向槽对应,且所述推杆沿径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向槽沿径向的深度,使所述推杆弯曲后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导向槽滑动。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导管的内周壁上设有至少一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沿所述微导管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导向槽与所述第一导向槽对应设置;
47.所述推杆沿径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导向槽沿径向的深度,使所述推杆弯曲后的部分沿所述第二导向槽滑动。
48.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49.本发明的递送系统通过连接器连接微导管和装载器,且装载器的远端伸入连接器内,微导管的近端伸入连接器内。连接器对装载器具有轴向的约束,并提供支撑力,使得装载器在轴向能够尽可能的拉直,便于将血流导向装置输送至微导管中,进而提升血流导向装置到达病变处的效率。
50.进一步地,血流导向装置的近端和远端均采用喇叭口结构,且近端喇叭口的长度大于远端喇叭口的长度,近端喇叭口的覆盖率大于远端喇叭口的覆盖率,使得远端喇叭口的稀疏结构不仅方便血流导向装置装入装载器中,还可以减少堵塞分支血管的风险。近端喇叭口的致密状结构一来提供的径向支撑力大,二来其结构致密,在其自动膨胀开并与血管贴壁后,单根编织丝扎入血管的风险较小,从而减少了扎入血管的风险。且远端喇叭口和近端喇叭口的一疏一密的编织结构,使得血流导向装置能在动脉瘤两侧不同血管直径处均能提供有效的支撑力。
附图说明
51.图1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2.图2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血流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3.图3是图2中血流导向装置位于血管病变处的结构示意图。
54.图4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输送导丝的结构示意图。
55.图5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输送导丝和血流导向装置位于装载器内的结构示意图。
56.图6是图5的剖视图。
57.图7是图6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58.图8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59.图9是图8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60.图10是图8中c处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1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二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62.图12是图11中d处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3是图11中e处的结构示意图。
64.图14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二实施例中推送件的结构示意图。
65.图15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三实施例中推送件的结构示意图。
66.图16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四实施例中推送件的结构示意图。
67.图17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四实施例中推送件勾住血流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8.图18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四实施例中回撤件勾住血流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9.图19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五实施例中输送导丝的结构示意图。
70.图20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五实施例中回撤件的结构示意图。
71.图21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六实施例中推送件的结构示意图。
72.图22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六实施例中推送件的结构示意图。
73.图23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六实施例中推送件的结构示意图。
74.图24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六实施例中推送件的结构示意图。
75.图25是本发明递送系统第八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76.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77.1、血流导向装置;11、近端喇叭口;12、远端喇叭口;13、连接筒;131、疏网段;132、密网段;16、编织丝;
78.2、输送导丝;21、芯轴;211、第一部;212、中间部;213、第二部;221、第一显影元件;222、第二显影元件;23、推送标识点;24、推送件;241、推送筒;242、凸伸部;25、回撤件;
79.3、装载器;31、装载筒;32、套环;
80.4、微导管;
81.5、连接器;51、主体;52、分支;53、远端连接件;531、远端连接头;532、配合接头;54、近端连接件;541、近端连接头;542、端盖;543、内筒;544、弹性部;545、限位环;55、垫圈;
82.64、推送件;641、推送筒;642、推杆;6421、杆体;6422、延伸部;6423、凸出部;643、凹槽;65、回撤件;651、回撤筒;652、回撤杆;6521、杆部;6522、延伸部;
83.71、装载筒;711、第一导向槽;
84.8、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85.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86.在本文中,术语“近端”和“远端”是从使用该医疗器械的操作者角度来看,相对于
彼此的元件或动作的相对方位、相对位置、方向,尽管“近端”、“远端”并非是限制性的,但是“近端”通常指该医疗设备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而“远端”通常是指首先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端。
87.本发明提供一种递送系统,适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
88.参阅图1,该递送系统包括血流导向装置1、输送导丝2、装载器3、微导管4以及连接器5。该递送系统通过将血流导向装置1束缚在输送导丝2上,并将血流导向装置1和输送导丝2一起预安装在装载器3内。在手术输送时,首先将微导管4插入到病变血管处,再将装载器3与微导管4通过连接器5相连,通过操作者向输送导丝2施加轴向方向的力,从而将束缚在输送导丝2上的血流导向装置1从装载器3中输送至微导管4中,直至将血流导向装置1移动至血管病变处,并通过血流导向装置1完成对载瘤血管的重建,实现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89.在本文中,各视图方向的左侧均为远端,右侧均为近端。
90.以下对递送系统的上述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91.参阅图2所示的结构,血流导向装置1包括由编织丝16相互交错编织而呈网状结构的支架。该支架能够沿其径向收缩或由其自身弹性作用而沿其径向扩张,即该支架为自膨式网状结构。
92.参阅图3,其中所示为血流导向装置1被输送至血管8的病变处的结构,从而通过血流导向装置1的重建作用,实现治疗。
93.因为血流导向装置1采用编织丝16编织而成型,故其具有多个网孔。
94.具体地,编织丝16的材质为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金属丝或聚合物丝中的至少一种。也就是说,血流导向装置1可以仅由金属丝编织而成,也可以仅由聚合物丝编织而成,还可以是金属丝与聚合物丝共同编织而成。
95.其中,编织丝16在编织时,可采用垂直或水平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具体可以依据实际而选择。
96.血流导向装置1的径向压缩比为1/2~1/10,能够满足压缩后装入装载器3内或微导管4内。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压缩后的血流导向装置1能够被装入管径为0.7mm的装载器3或微导管4内。
97.采用编织丝16进行编织而成型的血流导向装置1的柔软性较高,灵活度较大,因此,血流导向装置1可以在空间上实现弯曲或扭转,进而使得血流导向装置1释放至血管中后,更加接近自然血管的形态,能够顺应迂曲的脑血管,同时还能支撑血管的管腔形态。
98.继续参阅图2,血流导向装置1大致呈筒状,沿其自身轴向并由近端至远端包括依次设置的近端喇叭口11、连接筒13和远端喇叭口12。
99.连接筒13呈筒状,且连接筒13沿轴向各处的直径相同。
100.具体地,连接筒13沿其轴向包括疏网段131和密网段132。其中,疏网段131与远端喇叭口12连接,密网段132与近端喇叭口11连接。
101.疏网段131的覆盖率小于密网段132的覆盖率。在本文中,覆盖率是指血流导向装置1与血管壁贴合时,编织丝16覆盖血管的部分占血管的百分比。
102.本实施例中,疏网段131的覆盖率为5%~20%,密网段132的覆盖率为20%~60%。
103.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筒13还可以是均匀网格结构,即沿其轴向各处的覆盖率均一致。具体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而设置。
104.近端喇叭口11和远端喇叭口12分列于连接筒13的两端,且近端喇叭口11连接于连接筒13的近端,远端喇叭口12连接于连接筒13的远端。
105.近端喇叭口11的直径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增加而使其结构呈喇叭状。远端喇叭口12的直径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增加而使其结构呈喇叭状。
106.近端喇叭口11沿轴向的长度l1为2mm~7mm。远端喇叭口12沿轴向的长度l2为0.5mm~3mm。且远端喇叭口12的直径小于近端喇叭口11的直径。采用上述设计,不仅便血流导向装置1匹配不同位置的血管的直径,还使血流导向装置1的近端能够提供足够的径向支撑力而使血流导向装置1与近端处较粗血管的贴壁性较好,并减少了血流导向装置1远端的外径过大导致对血管的支撑力过大,从而减少了对血管的伤害。
107.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远端喇叭口12的最小直径与近端喇叭口11的最小直径均与连接筒13的直径相等,远端喇叭口12的最大直径小于近端喇叭口11的最大直径。
108.进一步地,远端喇叭口12为闭环结构,近端喇叭口11为开环结构,即血流导向装置1的远端端部封闭,近端开口。
109.远端喇叭口12和近端喇叭口11处的网状结构相比较,远端喇叭口12的为稀疏结构,近端喇叭口11的致密状结构。其中,稀疏和致密在本文中是相对概念,即远端喇叭口12和近端喇叭口11两者相比较,近端喇叭口11的覆盖率大于远端喇叭口12的覆盖率。
110.远端喇叭口12的稀疏结构不仅方便血流导向装置1装入装载器3中,还可以减少堵塞分支52血管的风险。近端喇叭口11的致密状结构一来提供的径向支撑力大,二来其结构致密,在其自动膨胀开并与血管贴壁后,单根编织丝16扎入血管的风险较小,从而减少了扎入血管的风险。
111.且远端喇叭口12和近端喇叭口11的一疏一密的编织结构,使得血流导向装置1能在动脉瘤两侧不同血管直径处均能提供有效的支撑力。
112.输送导丝2用于将血流导向装置1输送至患者体内的预定位置。
113.请参阅图4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输送导丝2包括芯轴21、弹簧显影元件、推送标识点23、推送件24以及回撤件25。
114.芯轴21用于推送及支撑血流导向装置1。具体地,芯轴21包括沿其自身轴向由近端至远端依次设置的第一部211、中间部212和第二部213。
115.第一部211呈柱状,其直径均匀。进一步地,第一部211的直径d1为0.3~0.5mm。
116.第二部213呈柱状,其直径均匀。第二部213的直径d2小于第一部211的直径d1。进一步地,第二部213的直径d2为0.1~0.25mm。
117.中间部212的直径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减小。且中间部212近端端部的直径与第一部211的直径相同,中间部212远端端部的直径与第二部213的直径相同。
118.芯轴21采用上述设计,使芯轴21位于装载器3内用于输送血流导向装置1的部分较细,从而进入血管内部时具有足够的柔软度,避免了对血管造成伤害,保证了位于装载器3外部的芯轴21较粗,从而能提供足够的推送力。
119.芯轴21的材质可为不锈钢、镍钛合金、铜合金或铝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即芯轴21可以由上述材料中的任意一种研磨而成,也还可以由上述材料中的任意两种粘结或焊接而
成。
120.弹簧显影元件覆盖于芯轴21上,用于显影,从而显示血流导管装置在血管内的位置。
121.具体地,弹簧显影元件包括沿芯轴21的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显影元件221和第二显影元件222。其中,第一显影元件221设置于芯轴21的远端端部。第二显影元件222设置于芯轴21的中间部212处。
122.弹簧显影元件的材质为显影材料,具体如铂金或铂铱等。
123.推送标识点23设置于芯轴21的近端,用于提醒操作者。具体地,推送标识点23设置于距离芯轴21近端端部的240~280mm处。且推送标识点23的标识长度为5~10mm。在本文中,沿芯轴21的轴向,推送标识点23自身的长度即为标识长度。
124.其中,推送标识点23可以通过磨削或雕刻芯轴21而成型。
125.推送标识点23的使用原理如下:
126.当该推送标识点23到达血流导向装置1的近端端部时,该推送标识点23此时的作用是提醒操作者距离血流导向装置1释放仅剩100~120mm,此时可撤出装载器3和连接器5,开始缓慢进行推送。当推送标识点23开始进入微导管4,血流导向装置1即将被推出微导管4进行释放时,该推送标识点23此时的作用提醒操作者可以开始缓慢回撤微导管4,进行血流导向装置1的释放操作。
127.推送件24设置于芯轴21的外周。具体地,推送件24位于芯轴21的远端,以提供输送血流导向装置1的推力。
128.推送件24包括推送筒241以及设置于推送筒241外周的多个凸伸部242。
129.推送筒241套设于芯轴21的外周,并与芯轴21固定连接。具体地,推送筒241通过融合或者粘接的方式固定于芯轴21外周。
130.本实施例中,多个凸伸部242沿推送筒241的轴向以及周向间隔设置。即,沿同一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凸伸部242,并形成一组。沿轴向间隔设置有上述多组凸伸部242。
131.凸伸部242沿芯轴21的径向凸伸出推送筒241的外周。凸伸部242嵌入血流导向装置1的网孔内,带动血流导向装置1由近端至远端移动。
132.回撤件25用于带动血流导向装置1沿远端向近端移动,进而能够用于调整血流导向装置1在血管内的释放部位。
133.回撤件25设置于芯轴21的外周,并与推送件24间隔设置,且回撤件25位于推送件24的近端。
134.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回撤件25呈筒状。
135.回撤件25套设于芯轴21的外周,并与芯轴21固定连接。具体地,回撤件25通过融合或者粘接的方式固定于芯轴21外周。
136.回撤件25的邵氏硬度为20~50度,直径为0.4~0.6mm,从而能够在弯曲的血管内自由折弯。
137.其中,回撤件25还具有显影功能。
138.装载器3呈筒状,其内部中空而具有装载空间。装载空间用于装载血流导向装置1和输送导丝2。参阅图5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输送导丝2以及血流导向装置1预装于该装载器3内。
139.装载器3采用透明材质,以便于操作者观察位于装载空间内的血流导向装置1的情况,以及清晰明了的观察到血流导向装置1何时被输送至微导管4中。
140.参阅图5,装载器3包括装载筒31以及套设于装载筒31外周的多个套环32,多个套环32沿装载筒31的轴向间隔设置。
141.装载筒31沿其自身径向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层、中间层和外层。
142.内层的摩擦系数较低,其材质为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简称为ptfe)、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简称为hdpe)或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简称为fep)。
143.中间层的材质为聚醚嵌段聚酰胺(法国atofina公司为其嵌段聚醚酰胺树脂产品所确定的商品名,pebax)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简称为tpu)。
144.外层的材质为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简称为fep)。
145.上述内层、中间层和外层之间通过热融合而得到装载筒31。
146.参阅图5和图6,装载筒31的近端端部呈喇叭端口,其口径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增大。采用上述结构方便血流导向装置1由近端进入装载空间内,即便于血流导向装置1的预装。
147.具体地,套环32的数量大于等于四个,即套环32最少需要四个。套环32套设于装载筒31外周,并沿径向向外凸伸处装载筒31的外周,使得套环32与装载筒31的外周形成台阶结构,台阶结构能够在血流导向装置1输送时提供摩擦力进而保证具有足够的推送力,同时台阶结构还能够定位装载筒31与连接器5的轴向位置。
148.套环32与装载筒31通过融合或者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149.继续参阅图1,微导管4设置于装载器3的远端。微导管4内部中空而具有输送空间,且输送空间与装载空间相通,而形成一供血流导向装置1移动的通道,进而使血流导向装置1能够移动至血管内。
150.连接器5用于连接装载器3与微导管4,因此,连接器5为装载器3提供一定的支撑,使装载器3在轴向尽可能的拉直,进而能够顺利将血流导向装置1推送至微导管4内。
151.参阅图8,连接器5包括主体51、分支52、远端连接件53和近端连接件54。
152.主体51的轴向与装载器3的轴向平行,且主体51的内部中空而具有内腔。
153.分支52倾斜设置于主体51的外周,且分支52的内腔与主体51的内腔相通。具体地,分支52与主体51整体呈y形状,即连接器5整体呈y形。分支52相对于主体51的另一端设有开口,该开口与分支52的内腔相通,用于与其他设备相连接。
154.参阅图9,远端连接件53包括远端连接头531和配合接头532。
155.远端连接头531套设于主体51远端的外周,并向远端凸伸出主体51。
156.远端连接头531向远端超出主体51的部分的内周壁上设有内螺纹。
157.配合接头532的外周壁上环设有外螺纹,且该外螺纹与远端连接头531的内螺纹适配,实现配合接头532与远端连接头531的螺接。
158.配合接头532用于与微导管4插接,即配合接头532套设于微导管4近端的外周,进而实现连接器5与微导管4的连接。具体地,微导管4伸入配合接头532内。
159.进一步地,主体51的远端端部与远端连接件53的内周壁之间还设有垫圈55。
160.参阅图10,近端连接件54包括近端连接头541、端盖542、内筒543和弹性部544。
161.近端连接头541固定套设于主体51远端的外周。近端连接头541的外周环设有外螺纹。
162.端盖542套设于近端连接头541的外周。端盖542的内周设有内螺纹,且端盖542的内螺纹与近端连接头541的外螺纹适配,使端盖542和近端连接头541螺接。端盖542由于与近端连接头541螺接,因此,端盖542在绕连接头转动时,端盖542能够相对于主体51沿轴向移动。
163.端盖542的远端超出近端连接头541的远端,且端盖542的远端设有一限位环545。限位环545由端盖542向主体51延伸,因此,在端盖542向近端方向移动时,限位环545能够与近端连接头541抵接而限制端盖542向近端的移动,避免端盖542脱离近端连接头541。
164.内筒543位于主体51的内腔内。内筒543的近端与端盖542的近端固定连接。因此,内筒543能够随着端盖542的移动而移动。例如,端盖542由于转动而由近端向远端移动时,内筒543也由近端至远端移动。
165.弹性部544呈筒状,并位于主体51的内腔内。弹性部544位于内筒543的远端,与内筒543的远端抵接。
166.具体地,主体51的内周壁内向内凸伸有一挡环。弹性部544的近端与该挡环抵接,进而限制弹性圈在主体51内向远端的的移动。
167.弹性部544具有弹性而能够沿径向收缩,而使其内径缩小或复原。在内筒543移动至抵接弹性部544并压缩弹性部544时,弹性部544的内径收缩。在内筒543向近端后退而解除内筒543对弹性部544的压缩时,弹性部544由其自身弹性复原。
168.其中,弹性部544的材料可以为有机硅橡胶、氟橡胶、异戊二烯、天然橡胶等各种橡胶类,也可以为聚氨酯、聚酰胺弹性体、聚丁二烯、软质氯乙烯等各种树脂类,还可以为上述两种材料组合而得的混合物。
169.近端连接件54与装载器3的远端连接时,装载器3伸入内筒543内,通过旋转端盖542,使内筒543向远端移动,进而压缩弹性部544,使弹性部544收缩,进而夹紧装载器3。此时,弹性部544位于相邻两套环32之间,弹性部544套设于装载筒31的外周。位于相邻两套环32之间的弹性部544,能够避免装载器3受力过大而脱离连接器5,保证了连接器5与装载器3之间的连接。
170.本实施例中的递送系统通过连接器5连接微导管4和装载器3,装载器3的远端伸入连接器5内,连接器5对装载器3具有轴向的约束,并提供支撑力,使装载器3在轴向尽可能的拉直,从而便于将血流导向装置1输送至微导管4中。
171.本实施例中的递送系统的使用方法如下:
172.s1、将血流导向装置1收缩后束缚在输送导丝2上,并将两者一起预安装在装载器3内。
173.具体地,血流导向装置1套设于输送导丝2的外周,收缩后装于装载器3的装载空间内。
174.s2、将微导管4插入到病变血管处。
175.具体地,微导管4通过手术创口输送到血管内。
176.s3、将装有血流导向装置1和输送导丝2的装载器3与微导管4通过连接器5相连。
177.具体地,先将装载器3与连接器5连接,再将连接器5与微导管4连接。
178.s4、操作者向输送导丝2施加轴向方向的力,从而将束缚在输送导丝2上的血流导向装置1从装载器3中输送至微导管4中。
179.具体地,操作者一只手持装载器3的套环32,另一只手对输送导丝2施加轴向的力,且力的方向由近端至远端,使血流导向装置1由装载器3的装载空间移动至微导管4的输送空间,最后由微导管4进入血管内,通过血流导向装置1对载瘤血管的重建,实现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180.在血流导向装置1没有释放到位,需要调整血流导向装置1的位置时,还包括以下步骤:
181.s5、在血流导向装置1没有释放到位,需要调整血流导向装置1的位置时,操作者向输送导丝2施加轴向的力,回撤血流导向装置1。
182.具体地,操作者施加由远端至近端的力,从而带动血流导向装置1回撤至微导管4内。
183.s6、调整微导管4在血管内的位置。
184.具体地,将微导管4精准地定位于血管动脉瘤附近。
185.s7、继续推动输送导丝2,使血流导向装置1由微导管4进入血管内,并重新释放血流导向装置1。
186.具体地,血流导向装置1释放后,移除连接器5及装载器3。
187.递送系统第二实施例
188.参阅图1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与递送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189.参阅图14,输送导丝的推送件64包括推送筒641以及设置于推送筒641外周的多个推杆642。
190.本实施例中,沿推送筒641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组推杆642,每组推杆642中包括沿推送筒641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推杆642。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沿推送筒641的轴向仅设置一组推杆642,该组推杆642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推杆642。也可以是沿推送筒641的轴向间隔设置多组推杆642,各组推杆642中仅设置一个推杆642。也可以是沿推送筒641的轴向间隔设置多组推杆642,各组推杆642中推杆642的数量依据实际而选择。还可以是推送筒641的外周仅设置一推杆642。具体均可以依据实际而设置。
191.推杆642沿芯轴的径向凸伸出推送筒641的外周。本实施例中,推杆642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并具有弹性而能够伸进血流导向装置1的网孔内,从而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带动血流导向装置1由近端至远端移动。其他实施例中,推杆642也可以不具有弹性。
192.本实施例中,推杆642在自然状态下呈直线状。即推杆642在自然状态下沿芯轴的径向延伸。
193.推杆642的材质为镍钛合金。镍钛合金是一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是能将自身的塑性变形在某一特定温度下自动恢复为原始形状的特种合金,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194.结合图11和图12,推送件64的推送原理如下:
195.当输送导丝和血流导向装置1预装入装载器内时,推送件64上的推杆642穿过血流导向装置1远端的网孔并朝远端弯曲延伸以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因此,在朝向远端输送导
丝时,推杆642与血流导向装置1的锚定力较好从而能够有效地将血流导向装置1推向远端血管。相较于利用血流导向装置1与输送导丝之间的摩擦力完成推送,该输送导丝由于是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因此能够更精准的将其输送至预设位置。同时还减少了血流导向装置1与推送件64的接触面积,减少了血流导向装置1的磨损。
196.回撤件65用于带动血流导向装置1沿远端向近端移动,进而能够用于调整支架在血管内的释放部位。
197.具体地,回撤件65包括回撤筒651以及设置于回撤筒651外周的多个回撤杆652。
198.回撤筒651套设于芯轴的外周,并与芯轴固定连接。具体地,回撤筒651通过融合或者粘接的方式固定于芯轴外周。
199.本实施例中,沿回撤筒651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组回撤杆652,各组回撤杆652中包括沿回撤筒651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回撤杆652。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沿回撤筒651的轴向仅设置一组回撤杆652,该组回撤杆652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回撤杆652。也可以是沿回撤筒651的轴向间隔设置多组回撤杆652,各组回撤杆652中仅设置一个回撤杆652。也可以是沿回撤筒651的轴向间隔设置多组回撤杆652,各组回撤杆652中回撤杆652的数量依据实际而选择。还可以是回撤筒651的外周仅设置一回撤杆652。具体均可以依据实际而设置。
200.回撤杆652沿芯轴的径向凸伸出回撤筒651的外周。本实施例中,回撤杆652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并具有弹性而能够伸进血流导向装置1的网格孔内,从而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带动血流导向装置1由近端至远端移动。其他实施例中,回撤杆652也可以不具有弹性。
201.本实施例中,回撤杆652在自然状态下呈直线状。即回撤杆652在自然状态下沿芯轴的径向延伸。
202.在重新调整血流导向装置1而回撤输送导丝时,释放的部分血流导向装置1在微导管4远端口收束且部分网孔被推送件64的推杆642逐一穿过,此时继续回撤输送导丝,回撤件65的回撤杆652受限于微导管4的内径而发生弯曲形成勾状体以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的姿态回撤至微导管4内。
203.回撤杆652的材质为具有显影功能的材料。具体地,回撤杆652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或硅胶。
204.结合图11和图13,回撤件65对血流导向装置1的位置调整原理如下:
205.当输送导丝和血流导向装置1预装入装载器内时,回撤件65上的回撤杆652穿过血流导向装置1近端的网孔并朝近端弯曲延伸以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当血流导向装置1完成在血管内的部分释放时,如果没有释放到位,需要重新调整血流导向装置1在血管内的释放部位时,可回撤输送导丝。此时,将输送导丝由远端向近端撤回,利用回撤件65杆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近端而将血流导向装置1回撤至微导管4内,调整微导管4于血管内的位置,并精准定位于血管动脉瘤附近,然后将血流导向装置1从微导管4内重新释放。减少了血流导向装置1与回撤件65的接触面积,减少了血流导向装置1的磨损。
206.相较于通过摩擦力带动血流导向装置1而言,本实施例中的输送导丝采用推送件64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而带动血流导向装置1移动,因此,在整个输送过程中,能够精准定位血流导向装置1的输送位置。本技术的输送导丝还减少了血流导向装置1与推送件64的接触面积,减少了血流导向装置1的磨损。
207.且本实施例中的输送导丝还包括回撤件65,用于调整血流导向装置1的位置时将
其向近端回撤。回撤件65同样采用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的方式而带动血流导向装置1移动,因此,回撤的精准度较高,且与血流导向装置1的接触面积少,减少了血流导向装置1的磨损。
208.本实施例中递送系统的其他特征均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209.递送系统第三实施例
210.参阅图15,本实施例与递送系统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211.推送件64的推杆642在自然状态下包括杆体6421和延伸部6422。本实施例中,推杆642具有弹性。其他实施例中,推杆642还可以不具有弹性。
212.杆体6421沿径向延伸。即杆体6421的一端与推送筒641连接,另一端沿径向延伸而使杆体6421凸伸出推送筒641的外周。
213.延伸部6422设置于杆体6421相对于推送筒641的另一端,并沿推送筒641的轴向向远端延伸。即,延伸部6422位于杆体6421的远端。
214.具体地,推送筒641的外周、杆体6421以及延伸部6422共同形成一卡槽,血流导向装置1的编织丝16位于卡槽内,从而使推送件64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因此,在输送导丝由近端至远端移动时,推送件64带动血流导向装置1向远端移动。
215.血流导向装置1释放后,其依靠自身膨胀性能而撑开,从而使编织丝16从卡槽中脱离,即推送件64不再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
216.输送导丝的回撤件的回撤杆在自然状态下包括杆部和延伸部。
217.杆体沿径向延伸。即杆体的一端与回撤筒连接,另一端沿径向延伸而使杆体凸伸出回撤筒的外周。
218.延伸部设置于杆体相对于回撤筒的另一端,并沿回撤筒的轴向向近端延伸。即,延伸部位于杆体的近端。
219.具体地,回撤筒的外周、杆体以及延伸部形成一卡槽,血流导向装置1的编织丝16位于卡槽内,从而使回撤件勾住血流导向装置1,因此,在输送导丝由远端至近端移动时,回撤件带动血流导向装置1向近端移动。
220.本实施例中递送系统的其他特征均可参照第二实施例,不再详述。
221.递送系统第四实施例
222.参阅图16、图17和图18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与递送系统第三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223.参阅图16,推送件64的推杆642在自然状态下包括杆体6421和凸出部6423。
224.杆体6421在自然状态下沿推送筒641的径向延伸。
225.凸出部6423设置于杆体6421朝向远端的侧面上,并向远端方向凸伸。且凸出部6423设置于杆体6421相对于推送筒641的另一端。
226.参阅图17,当输送导丝和血流导向装置1位于装载器3内时,杆体6421远离推送筒6411的一端向远端弯曲,凸出部6423穿过血流导向装置1的网孔,并卡住血流导向装置1的编织丝16,凸出部6423通过卡合可以进一步提供推送力。且凸出部6423还可以防止编织丝16脱离推送件64。
227.回撤杆652在自然状态下包括杆体6521和凸出部6523。
228.杆体6521在自然状态下沿回撤筒651的径向延伸。
229.凸出部6523设置于杆体6521朝向近端的侧面上,并向近端方向凸伸。且凸出部
6523设置于杆体6521相对于回撤筒651的另一端。
230.参阅图18,当输送导丝和血流导向装置1位于装载器3内时,杆体6521远离回撤筒651的一端向近端弯曲,凸出部6523穿过血流导向装置1的网孔,并卡住血流导向装置1的编织丝16,凸出部6523通过卡合可以进一步提供回撤力。且凸出部还可以防止编织丝16脱离回撤件。
231.本实施例中递送系统的其他特征均可参照第三实施例,不再详述。
232.递送系统第五实施例
233.参阅图19和图20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与递送系统第四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234.参阅图20,回撤杆652在自然状态下包括杆体6521、延伸部6522和凸出部6523。
235.本实施例中,回撤杆652具有弹性。其他实施例中,回撤杆652还可以不具有弹性。
236.杆体6521在自然状态下沿回撤筒651的径向延伸。
237.延伸部6522设置于杆体6521相对于回撤筒651的另一端,并沿回撤筒651的轴向向近端延伸。即,延伸部6522位于杆体6521的近端。
238.凸出部6523设置于延伸部6522朝向回撤筒651的侧面,并向靠近回撤筒651的方向凸伸。
239.参阅图18,当输送导丝和血流导向装置1位于装载器3内时,延伸部6522和凸出部6523穿过血流导向装置1的网孔,且凸出部6523卡住血流导向装置1的编织丝16,凸出部6523通过卡合可以进一步提供回撤力。凸出部6523还可以防止编织丝16脱离回撤件65。
240.本实施例中输送导丝的推送件64可参照第四实施例,输送导丝的其他特征例如芯轴61的结构、第一显影元件621、第二显影元件622以及推送标识点63均可参照第四实施例,不再详述。
241.递送系统第六实施例
242.参阅图21、图22、图23和图24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与递送系统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243.推送件的推杆642在朝向远端的一侧面还开设有凹槽643。该凹槽643的开口朝向远端。
244.凹槽643的形状可为弧形,也可以为方形。示例性地,如图21和图23所示,凹槽643的形状呈弧形。如图22和图24所示,凹槽643的形状呈方形。
245.凹槽643可由端部开始,也可以由中部开始。示例性地,如图21和图22所示,推送件在开设凹槽643时,由其中一端部开设至另一端部。如图23和图24所示,推送件在开设凹槽643时,其由推送件的中部区域向另一端延伸,且结束的位置也在中部区域。
246.凹槽643的设置,使得推杆642易向远端弯曲,而向近端不易弯曲,进而使得推杆642难以从血流导向装置1的网孔内脱离,保证了推杆642的锚定力。
247.本实施例中递送系统的其他特征均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248.递送系统第七实施例
249.本实施例与递送系统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250.回撤件的回撤杆在朝向近端的一侧面还开设有凹槽。该凹槽的开口朝向近端。
251.其中,凹槽的形状可为弧形,也可以为方形。
252.凹槽可由端部开始,也可以由中部开始。
253.凹槽的设置,使得回撤杆易向近端弯曲,而向远端不易弯曲,进而使得回撤杆难以从血流导向装置1的网孔内脱离,保证了回撤杆的锚定力。
254.本实施例中递送系统的其他特征均可参照第二实施例,不再详述。
255.递送系统第八实施例
256.参阅图25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与递送系统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257.装载筒71的内周开设有多个第一导向槽711。多个第一导向槽711沿装载筒71的周向间隔设置,并与位于推送筒641外周的推杆642一一对应设置。
258.具体地,第一导向槽711沿装载筒71的轴向延伸,即该第一导向槽711贯穿装载筒71的近端和远端。
259.第一导向槽711沿装载筒71的径向的深度小于推杆642沿径向的长度,而使推杆642在弯曲后,推杆642还有部分与血流导向装置1接触。推杆642弯曲后有部分位于第一导向槽711内,并在第一导向槽711内滑动,保证了弯曲部分在滑动时不改变其弯曲方向,即保证推杆642朝向远端弯曲。
260.且,第一导向槽711的设置还减少了血流导向装置1与装载器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摩擦,便于输送导丝输送血流导向装置1。
261.微导管4的内周开设有多个第二导向槽。多个第二导向槽沿微导管4的周向间隔设置,并与第一导向槽711一一对应设置。
262.第二导向槽的结构可以参照第一导向槽711的结构,在此不一一赘述。
263.本实施例中递送系统的其他特征均可参照第二实施例,不再详述。
264.递送系统第九实施例
265.本实施例与递送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266.本实施例中的血流导向装置还包括覆盖于支架表面的聚合物涂层。
267.该聚合物涂层不溶于水,不易降解,因此,在血流导向装置进入血管后,支架表面的聚合物涂层不会被血液冲刷走。
268.且该聚合物涂层具有一定的牢固度,在模拟体液中,至少两周,该聚合物涂层不会溶解,破损,脱落。因此,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人体后,内皮化之前,持续起到抗凝作用,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具体的体外评估方法为:将血流导向装置即覆盖有聚合物涂层的支架,放入一定体积的pbs溶液中,使得血流导向装置完全浸没,在37℃水浴摇床中,100r/min震荡,14天后,取出样品,观察支架表面的聚合物涂层。
269.其中,聚合物涂层的厚度为5

1000nm。进一步地,聚合物涂层的厚度为10

100nm。聚合物涂层的厚度越薄,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脱落的微粒越小,引起血栓的风险越小。
270.该聚合物涂层的材质为聚合物,且聚合物的结构式包括结构式a和结构式b。
271.其中,结构式a为:
[0272][0273]
结构式b为:
[0274][0275]
结构式a中

si

o

si

的官能团主要是聚合物的溶液涂敷在支架表面之后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起到固化作用,使得聚合物涂层自身牢固且与支架紧密粘附。
[0276]
结构式b中的官能团主要起到抗凝血作用。
[0277]
其中,血流导向装置的抗凝血效果,可以使用体外的方式进行评估。具体如下:取新鲜猪血,加入一定量肝素,然后将血流导向装置即覆盖有聚合物涂层的支架浸泡在血液中1h,然后取出,观察血流导向装置表面的血栓情况。
[0278]
上述聚合物涂层的制备方法,包含有以下步骤:
[0279]
s1、将聚合物原料用溶剂溶解,得到涂层溶液。
[0280]
s2、将支架表面进行活化处理,使得支架表面形成较多羟基(

oh)。
[0281]
s3、将含涂层溶液涂覆在支架表面。
[0282]
s4、将涂覆有涂层溶液的支架置于含水分的环境之中,使涂层溶液在支架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固化而形成聚合物涂层。
[0283]
用于制作涂层溶液的聚合物原料可以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小分子共聚而成。
[0284]
示例性地,该涂层溶液中的聚合物原料结构如下图所示:
[0285][0286]
其中,a、b、c和d分别代表了对应官能团的数量。a决定了聚合物涂层的抗凝血效果,d决定了聚合物涂层交联的程度,直接影响聚合物涂层的牢固度,b和c影响聚合物涂层的综合性能。
[0287]
具体地,a为10~500,b和c均为0~500,d为3~100。
[0288]
进一步地,a为20~100,b和c均为10~60,d为3~20。
[0289]
涂层溶液涂覆在支架表面的方法,包括浸泡、喷涂或滴涂等各种将涂层溶液覆盖在支架表面的方法。
[0290]
本实施例中的血流导向装置在支架表面覆盖有聚合物涂层,通过聚合物涂层覆盖支架的网孔,减少了血流导向装置进入血管时与血液接触而产生血栓,增加了产品安全性。且聚合物涂层还具有抗凝血作用,进一步增加了产品安全性。
[0291]
该聚合物涂层还可以用于治疗血管狭窄的血管支架类产品、用于封堵的器械或用于治疗瓣膜疾病相关植入器械上,即将聚合物涂层覆盖于上述产品的表面。其中,上述产品的基体可以是镍钛合金材料、不锈钢、铁合金、镁合金、聚乳酸、聚醚醚酮、聚乙烯或生物瓣膜等材料。本实施例中递送系统的其他特征均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0292]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0293]
本发明的递送系统通过连接器连接微导管和装载器,且装载器的远端伸入连接器内,微导管的近端伸入连接器内。连接器对装载器具有轴向的约束,并提供支撑力,使得装载器在轴向能够尽可能的拉直,便于将血流导向装置输送至微导管中,进而提升血流导向装置到达病变处的效率。
[0294]
进一步地,血流导向装置的近端和远端均采用喇叭口结构,且近端喇叭口的长度大于远端喇叭口的长度,近端喇叭口的覆盖率大于远端喇叭口的覆盖率,使得远端喇叭口的稀疏结构不仅方便血流导向装置装入装载器中,还可以减少堵塞分支血管的风险。近端喇叭口的致密状结构一来提供的径向支撑力大,二来其结构致密,在其自动膨胀开并与血管贴壁后,单根编织丝扎入血管的风险较小,从而减少了扎入血管的风险。且远端喇叭口和近端喇叭口的一疏一密的编织结构,使得血流导向装置能在动脉瘤两侧不同血管直径处均能提供有效的支撑力。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具体技术方案,可以相互适用。
[0295]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