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5:1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部件 灯具 固定 机构 制造


1.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灯具部件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机构。


背景技术:

2.在led灯具中,在灯体的外周安装防眩环,以达到无眩光的效果。防眩环是指经过照明光学原理优化设计、与灯体配合连接的led部件,可以使得led光源发出的光线均匀、柔和,提高照明的舒适度。
3.在现有的led灯具中,防眩环和灯体的装配连接一般是使用螺钉和螺纹配合连接,或者采用拉钉进行固定,使用螺钉连接会使得螺钉裸露在灯体外部影响灯具的整体外观;使用螺纹配合连接则需要控制螺纹的精度和公差,使用拉钉连接会在开孔处出现漏光现象,而且上述的三种连接结构较难实现模组化装配,影响工作效率。
4.公开号为cn208997834u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便于组装的灯具,包括灯体、透光片以及防眩环,灯体包括外壳以及灯源,灯源与外壳连接,外壳的远离灯源的一端设有开口;透光片安装于外壳的开口处,防眩环通过可拆组件安装与外壳的开口处,且透光片与防眩环抵接。该灯具将透光片限位在防眩环与外壳之间,获得可拆装功能,以便于组装整个灯具。但是灯体与防眩环的连接结构不稳定,存在移位的风险,后期会影响照明效果。
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机构进行优化,使其组装便捷,且结构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机构,通过在防眩环上加设一卡扣件,并通过该卡扣件与灯体卡合固定连接;在装配时,将防眩环推入灯体便组装完成,无需开孔和打螺钉,且能保证防眩环与灯体的位置固定、不失效。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8.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防眩环和灯体,所述防眩环包括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所述第一环体位于所述第二环体的外周,所述第一环体在第一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卡扣件,所述灯体在第二侧壁朝向所述防眩环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扣件推入所述卡槽中,进而所述防眩环与所述灯体卡合连接。
9.在该固定机构中,防眩环通过第一侧壁上加设的卡扣件,与灯体第二侧壁上设置的卡槽进行配合,在将防眩环朝灯体推进时,可使卡扣件卡合连接于卡槽中,其操作便捷,而且不移位,确保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连接有效、稳定。
10.由于防眩环与灯体连接紧密,在配合连接处无开孔,可避免漏光的现象。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卡扣件包括卡合部以及位于所述卡合部两侧的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所述卡合部凸出于所述第一水平部和所述第二水
平部。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卡合部在顶部向下折弯,形成挂臂;所述卡合部在中部设置有凸块,所述第一水平部、第二水平部、挂臂和凸块共同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其中一侧。
13.卡扣件具有两端平、中间凸的结构,卡合部位于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之间,且从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凸出,在与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的相同侧,还设置有挂臂和凸块,其中挂臂位于卡合部的顶部,凸块位于卡合部的中部,卡合部、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共同配合,使卡扣件卡合固定在防眩环的第一侧壁上,进而再与灯体卡接固定。
14.在生产时,卡扣件与防眩环为分开制作,制作完成后,才将卡扣件(插)卡合到防眩环的第一侧壁上。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侧壁开设有条形槽和通孔,所述卡扣件插入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与卡合部分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两侧。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卡合部的侧边位于所述条形槽中,所述挂臂卡合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部,所述凸块穿过并凸出于所述通孔。
17.在卡扣件与防眩环的第一侧壁连接时,卡合部位于第一侧壁的一侧,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位于第一侧壁的另一侧,此时,卡合部的侧边位于第一侧壁的条形槽中,以此完成卡扣件与防眩环的卡接固定。卡合部的挂臂卡合连接于第一侧壁的顶部,确保卡扣件在垂直方向上不从第一侧壁中松脱。凸块穿过通孔后并从通孔凸出,后续将与灯体的卡槽进行卡接固定。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环体与所述第二环体之间设置有筋条,所述筋条从所述第一侧壁的底部沿着所述第二环体的第三侧壁向上延伸,并凸起于所述第二环体。
19.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之间设置的筋条,可确保防眩环结构稳定。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面环,所述面环在底部形成腔体,并向上设置有连接块;所述防眩环位于所述腔体中。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灯体在第二侧壁朝向面环凸出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在一起,进而所述灯体固定连接于所述面环。
22.在防眩环与灯体固定连接后,灯体中还凸出设置有连接座,其与面环的连接块相互配合,完成灯体与面环的固定连接。
23.基于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2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机构,通过在防眩环的第一侧壁上加设了卡扣件,进而与灯体第二侧壁上的卡槽进行配合,在将防眩环朝灯体推进时,可使卡扣件卡合连接于卡槽中,其操作便捷,而且不移位,确保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连接有效、稳定。
25.(2)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机构,直接将卡扣件卡合固定于防眩环上,后续又利用卡扣件与灯体卡合固定组装,由于在配合连接处无开孔,且防眩环与灯体二者连接紧密,可避免现有结构中存在的漏光现象。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机构的爆炸分解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卡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灯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在另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4.实施例1
35.图1为本实施例的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机构的爆炸分解图,图2为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卡扣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灯体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1~图4,一种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机构,包括防眩环1和灯体2,防眩环1与灯体2固定连接在一起,其根据照明光学原理优化设计后,可将灯体2内部的led光源件(图中未标出)发出的光线均匀、柔和,提高照明的舒适度。
36.本实施例以筒灯举例说明,但并以此为限制。如图1和图4所示,灯体2为筒状结构,其在第二侧壁21的内侧设置有卡槽22,该卡槽22朝向防眩环开设,其材质可为金属件。在第二侧壁21内部,形成了空腔,用于安装led光源件、电源件和光学元件(图中未标出)。
37.与灯体2卡合(套合)固定在一起的防眩环1为双层环状结构,包括外层的第一环体11和内层的第二环体12,第一环体11为圆环状结构,其在底部的外沿还朝外侧形成了一凸环,用于覆盖灯体2;第二环体12具有类似锥体状结构,其高于第一环体11,并在顶部做了开孔处理。在本实施例的防眩环1中,第一环体11和第二环体12为一体成型结构,并且在第一环体11和第二环体12之间,还设置有筋条14。该筋条14从第一环体11的第一侧壁111的底部沿着第二环体12的第三侧壁121向上延伸,并凸起于第二环体12,筋条14可确保防眩环1的结构稳定。
38.在第一环体11的第一侧壁111上,固定安装有卡扣件13。卡扣件13与防眩环1是分体设置的,在需要进行连接时,才将已经制作好的卡扣件13卡合到第一环体11的第一侧壁上。
39.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卡扣件13呈三段式结构,其包括卡合部131、第一水平部132和第二水平部133,第一水平部132和第二水平部133位于卡合部131的两侧,即卡合部131位
于第一水平部132和第二水平部133之间,且从第一水平部132和第二水平部133凸出。卡合部131通过折弯的侧边1311分别与第一水平部132和第二水平部133相连接。并且,卡合部131在与第一水平部132和第二水平部133的相同侧,还设置有挂臂134和凸块135。挂臂134为卡合部131在顶部向下折弯形成的勾爪状结构,用于与第一侧壁111的顶部配合连接;凸块135位于卡合部131的中部。
40.与卡扣件13相互配合,防眩环1在第一侧壁111上开设有条形槽112和通孔113,在将卡扣件13插入第一侧壁111时,卡合部131的侧边1311位于条形槽112中,挂臂134卡合连接于第一侧壁111的顶部,凸块135穿过并凸出于通孔113。此时,卡合部131位于第一侧壁111的一侧,第一水平部132和第二水平部133位于第一侧壁111的另一侧。
41.凸块135穿过通孔113后并从通孔133凸出,后续将与灯体2的卡槽22进行卡接固定。即,如图3所示,防眩环1的第一侧壁111上加设了卡扣件13,进而与灯体第二侧壁上的卡槽22进行配合,在将防眩环1朝灯体2推进时,可使卡扣件13卡合连接于卡槽22中,其操作便捷,而且不移位,确保防眩环与灯体的固定连接有效、稳定。由于防眩环1与灯体2在配合连接处无开孔,二者连接紧密,可避免现有结构中存在的漏光现象。
42.实施例2
43.图5为含有面环的固定机构的爆炸分解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固定结构包括防眩环1、灯体2和面环3,面环3在底部形成腔体31,防眩环1在于灯体2卡合连接后,其位于面环3的腔体31中。
44.同时,面环还向上设置有连接块32,与此相配合,灯体2在第二侧壁21朝向面环3处也凸出设置有连接座23;这样,连接座23与连接块32固定连接在一起,进而灯体2固定连接于面环3。
45.本实施例的固定机构,直接将卡扣件卡合固定于防眩环上,后续卡扣件与灯体卡合固定连接,灯体与面环固定连接,其结构稳定可靠,装配便捷。
46.以上内容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