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传送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28 21: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装置 定影 传送 图像


1.本发明涉及传送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其具有:定影辊对,其由成对配置的第一定影辊和第二定影辊构成,至少一方为加热辊,并且至少一方的定影辊的表层能够更换;贴合单元,其具备贴合部件;带电单元,其使记录介质和所述贴合单元中的至少一方带电;以及固定单元,其通过把持部将记录介质在传送方向的前端部物理性地固定于贴合单元,该定影装置通过带电单元静电吸附贴合部件和记录介质,并且通过固定单元将记录介质固定于贴合单元,然后通过定影辊对与贴合单元一起夹持并传送记录介质,从而使图像定影。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0381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作为定影装置等的传送装置,可以考虑如下结构,即,具有:加热辊等第一夹紧部;加压辊等第二夹紧部,其和第一夹紧部形成夹紧记录介质的夹紧区域,并能够在和第一夹紧部之间的距离为形成夹紧区域的距离的第一位置与和第一夹紧部之间的距离比该第一位置处的距离更长的第二位置之间相对移动;以及传送部,其移动保持记录介质的前端侧的保持部来传送该记录介质,并使保持部通过夹紧区域。
8.在该结构中,从使第二夹紧部开始从第一位置相对移动到第二位置起到使第二夹紧部向第一位置相对移动为止的时段的中央点与保持部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位置通过夹紧区域的时段的中央点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由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夹紧记录介质的时刻会延迟。
9.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与从开始第二夹紧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相对移动起到使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到第一位置为止的时段的中央点与保持位置通过夹紧区域的时段的中央点一致的结构相比,将由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夹紧记录介质的时刻提前。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1.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传送装置,其具有:第一夹紧部;具有外表面的第二夹紧部,其中,通过所述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夹紧部的外表面接触,从而由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夹紧部形成夹紧记录介质的夹紧区域,所述第二夹紧部能够在所述第二夹紧部和所述第一夹紧部之间的距离为形成所述夹紧区域的距离的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夹紧部和所述第一夹紧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位置处的距离更长的第二位置之间相对移动;具有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的保持部的传送部,其中,所述传送部使所述保持部移动而传送所述记录介质,并在所述保持部保持着所述记录介质的状态下使所述记录介质和所述保持部
通过所述夹紧区域;以及移动机构,其使所述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而使得:从使所述第二夹紧部在所述保持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保持位置进入所述夹紧区域之前从所述第一位置相对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起到使所述第二夹紧部在所述保持位置进入所述夹紧区域之后相对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为止的时段的中央点先于所述保持位置通过所述夹紧区域的时段的中央点。
12.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传送装置中,所述移动机构也可使所述第二夹紧部在所述保持位置从所述夹紧区域退出之前相对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13.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是一种传送装置,其具有:第一夹紧部;具有外表面的第二夹紧部,其中,通过所述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夹紧部的外表面接触,从而由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夹紧部形成夹紧记录介质的夹紧区域,所述第二夹紧部能够在所述第二夹紧部和所述第一夹紧部之间的距离为形成所述夹紧区域的距离的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夹紧部和所述第一夹紧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位置处的距离更长的第二位置之间相对移动;具有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的保持部的传送部,其中,所述传送部使所述保持部移动而传送所述记录介质,并在所述保持部保持着所述记录介质的状态下使所述记录介质和所述保持部通过所述夹紧区域;以及使所述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的移动机构,其中,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而使得:从使所述第二夹紧部在所述保持部进入所述夹紧区域之前从所述第一位置相对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起到使所述第二夹紧部在所述保持部进入所述夹紧区域之后相对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为止的时段的中央点先于所述保持部通过所述夹紧区域的时段的中央点。
14.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传送装置中,所述移动机构也可使所述第二夹紧部在所述保持部从所述夹紧区域退出之前相对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15.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是一种传送装置,其具有:第一夹紧部,其沿旋转方向旋转并在外表面的一部分上具有凹部;具有外表面的第二夹紧部,其中,通过所述第二夹紧部的所述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夹紧部的所述外表面接触,从而由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夹紧部形成夹紧记录介质的夹紧区域,所述第二夹紧部能够在所述第二夹紧部和所述第一夹紧部之间的距离为形成所述夹紧区域的距离的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夹紧部和所述第一夹紧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位置处的距离更长的第二位置之间相对移动;具有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的保持部的传送部,其中,所述传送部使所述保持部在收容在所述凹部的状态下向旋转方向移动而传送所述记录介质,并在所述保持部保持着所述记录介质的状态下使所述记录介质和所述保持部通过所述夹紧区域;以及使所述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的移动机构,其中,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而使得:从使所述第二夹紧部在所述凹部进入所述夹紧区域之前从所述第一位置相对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起到使所述第二夹紧部在所述凹部进入所述夹紧区域之后相对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为止的时段的中央点先于所述凹部通过所述夹紧区域的时段的中央点。
16.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传送装置中,所述移动机构也可使所述第二夹紧部在所述凹部从所述夹紧区域退出之前相对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17.在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传送装置中,所述移动机构也可使所述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到所述第二夹紧部与位于所述夹紧区域的所述保持部不接触的所述第一位置。
18.在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传送装置中,所述第二夹紧部也能够以相对于所述夹紧区
域的传送方向上的一侧为支点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相对移动,所述移动机构也可具有:凸轮从动件,其在相对于所述夹紧区域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另一侧设置在所述第二夹紧部上;以及凸轮,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夹紧部上,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并且随着所述第一夹紧部旋转而使所述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
19.在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传送装置中,所述支点也可在所述传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夹紧区域的上游侧,所述凸轮从动件也可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所述夹紧区域的下游侧设置在所述第二夹紧部上。
20.在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定影装置中,所述第二夹紧部在单位时间内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一位置的相对移动量也可小于在单位时间内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相对移动量。
21.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是一种作为传送装置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夹紧部为加压辊,所述第二夹紧部为加热辊。
22.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转印部,其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根据第十一方式所述的定影装置,其将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23.发明效果
24.根据第一方式的结构,与从开始第二夹紧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相对移动起到使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到第一位置为止的时段的中央点与保持位置通过夹紧区域的时段的中央点一致的结构相比,可以将由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夹紧记录介质的时刻提前。
25.根据第二方式的结构,与移动机构使第二夹紧部在保持位置从夹紧区域退出之后相对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结构相比,由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夹紧记录介质的范围变大。
26.根据第三方式的结构,与从开始第二夹紧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相对移动起到使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到第一位置为止的时段的中央点与保持部通过夹紧区域的时段的中央点一致的结构相比,能够将由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夹紧记录介质的时刻提前。
27.根据第四方式的结构,与移动机构使第二夹紧部在保持部从夹紧区域退出之后相对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结构相比,由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夹紧记录介质的范围变大。
28.根据第五方式的结构,与从开始第二夹紧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相对移动起到使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到第一位置为止的时段的中央点与凹部通过夹紧区域的时段的中央点一致的结构相比,能够将由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夹紧记录介质的时刻提前。
29.根据第六方式的结构,与移动机构使第二夹紧部在凹部从夹紧区域退出之后相对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结构相比,由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夹紧记录介质的范围变大。
30.根据第七方式的结构,与使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到与位于夹紧区域的保持部接触的第一位置的结构相比,抑制了第二夹紧部与保持部之间的干涉。
31.根据第八方式的结构,与支点和凸轮从动件配置在相对于夹紧区域的传送方向上的同一侧的结构相比,第二夹紧部可以以较小的载荷移动。
32.根据第九方式的结构,与凸轮从动件在传送方向上的夹紧区域的上游侧设置在第二夹紧部上的结构相比,抑制了凸轮从动件与配置在传送方向上的夹紧区域的上游侧的部件的干涉。
33.根据第十方式的结构,与移动机构使第二夹紧部在单位时间内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相对移动量大于移动机构使第二夹紧部在单位时间内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相对移动量的结构相比,第二夹紧部能够快速地与第一夹紧部分离,且第二夹紧部能够缓慢地接近第一夹紧部。
34.根据第十一方式的结构,与从开始第二夹紧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相对移动起到使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到第一位置为止的时段的中央点与保持位置通过夹紧区域的时段的中央点一致的结构相比,图像可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范围能够变大。
35.根据第十二方式的结构,与从开始第二夹紧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相对移动起到使第二夹紧部相对移动到第一位置为止的时段的中央点与保持位置通过夹紧区域的时段的中央点一致的结构相比,图像可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范围能够变大。
附图说明
36.图1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
37.图2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体的立体图。
38.图3是放大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的侧视图。
39.图4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40.图5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41.图6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42.图7是示出在图4所示的定影装置中加热辊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43.图8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叼纸牙的立体图。
44.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加热辊与加压辊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45.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加热辊与加压辊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46.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加热辊与加压辊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47.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加热辊与加压辊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48.图13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凸轮的图。
49.图14是示出时间经过(横轴)与加热辊和加压辊位置关系(纵轴)的关系的图。
50.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变形例的加热辊与加压辊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1.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52.(图像形成装置10)
53.对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概略图。
54.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调色剂像(图像的一例)的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更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图像形成部14和定影装置16。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图像形成部14和定影装置16)进行说明。
55.(图像形成部14)
56.图像形成部14具有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调色剂像的功能。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4
具有调色剂像形成部22和转印装置17。
57.(调色剂像形成部22)
58.图1所示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具有形成调色剂像的功能。设置有多个调色剂像形成部22以按照每一颜色形成调色剂像。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共计4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图1所示的(y)、(m)、(c)、(k)表示与上述各颜色对应的构成部分。
59.此外,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除了所使用的调色剂以外构成相同,因此作为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的代表,在图1中对调色剂像形成部22(y)的各部标注标号。
60.具体而言,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具有向一个方向(例如,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鼓32(感光体)。而且,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具有带电器23、曝光装置36、显影机38和除去装置40。
61.在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中,带电器23使感光鼓32带电。曝光装置36对通过带电器23而带电的感光鼓32进行曝光,以在感光鼓32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机38对通过曝光装置36形成在感光鼓32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然后,除去装置40将在向后述的转印带24转印调色剂像后残留在感光鼓32上的调色剂除去。
62.(转印装置17)
63.图1所示的转印装置17是将由调色剂像形成部22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装置。具体而言,转印装置17将各颜色的感光鼓32上的调色剂像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24上,并将该重叠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位置t2(后述的转印夹压区域28a)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转印装置17包括转印带24、一次转印辊26、二次转印体27和带电器60。
64.(一次转印辊26)
65.图1所示的一次转印辊26是在感光鼓32和一次转印辊26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t1处将各颜色的感光鼓32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带24上的辊。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一次转印辊26和感光鼓32之间施加一次转印电场,从而将形成在感光鼓32上的调色剂像在一次转印位置t1处转印到转印带24上。
66.(转印带24)
67.调色剂像从各颜色的感光鼓32转印到图1所示的转印带24的外周面上。具体而言,转印带24是如下构成的。如图1所示,转印带24呈环状。转印带24卷绕在包括驱动辊42d和卷绕辊42e、42f的多个辊42上,从而确定其姿势。例如通过利用驱动部(省略图示)旋转驱动多个辊42中的驱动辊42d,从而转印带24向预定的箭头a方向(以下称为带环绕方向a)旋转。此外,关于卷绕辊42e、42f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68.(二次转印体27)
69.二次转印体27是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部的一例。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二次转印体27具有转印滚筒28和一对链轮29。如图3所示,转印滚筒28具有作为与转印带24的外周面一起夹紧记录介质p的夹紧区域的转印夹压区域28a。此外,在图3中,将记录介质p简化而示出了一部分。
70.转印夹压区域28a是通过将转印带24卷绕在转印滚筒28上而形成的。转印夹压区域28a也可以说是转印带24与转印滚筒28接触的接触区域。而且,转印夹压区域28a被定义
为从转印带24向记录介质p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位置t2。另外,转印滚筒28在转印夹压区域28a中与转印带24之间夹紧记录介质p并对记录介质p进行传送。
71.如图2所示,一对链轮29配置在转印滚筒28的轴向两端侧。换言之,在一对链轮29之间设置有转印滚筒28。并且,一对链轮29与转印滚筒28同轴配置,构成为与转印滚筒28一体地旋转。二次转印体27由驱动部(省略图示)旋转驱动。
72.在转印滚筒28的外周上形成有收容传送部15的后述的叼纸牙54和安装部件55的一个凹部28d。此外,凹部28d也可以根据叼纸牙54的沿着后述的链条52的环绕方向c的配置间隔而形成有多个。
73.(带电器60)
74.如图3所示,带电器60以在转印带24的内侧与转印滚筒28对置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带电器60是通过电晕放电将转印带24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的带电器(所谓的电晕型带电器)。
75.更具体而言,带电器60具有放电丝60a和壳体62(框体)。放电丝60a具有线性形状,该线性形状沿着转印滚筒28的轴向方向具有长度。
76.壳体62包围放电丝。具体而言,壳体62形成为箱状,并且在转印滚筒28侧(即下方侧)具有开口部62c。
77.具体而言,壳体62具有:第一壁62a,其相对于放电丝60a配置于与转印滚筒28相反的一侧;以及一对第二壁62b,其配置于相对于放电丝60a的带环绕方向a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并且,壳体62具有配置于放电丝60a的长度方向两端侧的第三壁(省略图示)。
78.在带电器60中,通过对放电丝60a施加电压而进行放电,从而使记录介质p被静电吸附在转印带24和转印滚筒28上。另外,在带电器60中,通过放电丝60a的放电使转印带24带电,将重叠在转印带24上的调色剂像在转印夹压区域28a(二次转印位置t2)处从转印带24转印到记录介质p。
79.(卷绕辊42e、42f)
80.图1和图3所示的卷绕辊42e、42f是在转印带24的内侧卷绕有转印带24的一对卷绕辊。具体而言,卷绕辊42e、42f配置于相对于带电器60的带环绕方向a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并且,转印带24中卷绕在卷绕辊42e、42f上的卷绕部分43e、43f都与转印滚筒28分离。
81.(定影装置16)
82.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16是将由转印滚筒28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该记录介质p上的装置。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16具有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体67、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辊68、传送部15、支持体70(参照图4和图5)和移动机构80(参照图4和图5)。
83.(加压体67)
84.如图6所示,加压体67具有加压辊69和一对链轮19。加压辊69是第一夹紧部的一例。加压辊69具有在与加热辊68之间夹紧记录介质p而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压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加压辊69包括轴部69a和形成在轴部69a的外周上的辊部69b。
85.如图6所示,一对链轮19配置在加压辊69的轴向两端侧。换言之,在一对链轮19之间设置有加压辊69。并且,一对链轮19与加压辊69同轴配置,构成为与加压辊69一体地旋转。
86.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一对链轮19在加压辊69的辊部69b的轴向外侧固定于轴部69a。此外,轴向外侧是指从轴向中央朝向轴向两端的方向侧。另外,在图5中,仅示出了一对链轮19中的一个链轮19。另外,在图4和图7中,省略了链轮19的图示。
87.加压辊69例如由驱动部(省略图示)通过轴部69a向图4和图6所示的箭头e的方向旋转驱动。并且,如图6所示,在加压辊69的外周形成有收容传送部15的叼纸牙54和安装部件55的一个凹部69d。如图4和图6所示,该凹部69d在加压辊69的径向外侧开口。凹部69d在加压辊69的旋转方向下游端具有角部69f(以下称为前端边缘69f)。另外,凹部69d在加压辊69的旋转方向上游端具有角部69r(以下称为后端边缘69r)。
88.此外,凹部69d也可以根据叼纸牙54的沿着后述的链条52的环绕方向c的配置间隔而形成有多个。
89.(加热辊68)
90.图4所示的加热辊68是第二夹紧部的一例。加热辊68具有加热记录介质p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加热辊68包括轴部68a和形成在轴部68a的外周上的辊部68b。
91.加热辊68的辊部68b的外周面(第二夹紧部的外表面的一例)与加压辊69的辊部69b的外周面(第一夹紧部的外表面的一例)接触,由此由加热辊68和加压辊69形成夹紧记录介质p的定影夹压区域61(夹紧区域的一例)。
92.(支持体70)
93.图5所示的支持体70具有支持加压体67和加热辊68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支持体70具有第一框架71、一对第二框架72和底壁73。此外,在图5中,仅示出了一对第二框架72中的一个第二框架72。
94.底壁73配置于加压体67的下侧。该底壁73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
95.第一框架71具有一对侧壁71a和连结壁71b。一对侧壁71a配置于加热辊68的轴向两端侧。此外,在图5中,仅示出了一对侧壁71a中的一个侧壁71a。
96.如图4所示,侧壁71a配置在加压辊69的上侧。并且,从加热辊68的轴向方向上看,侧壁71a朝向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沿着链条52延伸(参照图6),并且朝向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沿着加压辊69的周向方向延伸(参照图4)。
97.如图5所示,连结壁71b沿着加热辊68的轴向方向从一对侧壁71a中的一个侧壁延伸到另一个侧壁。该连结壁71b将一对侧壁71a的上部彼此连结。
98.一对侧壁71a可旋转地支持加热辊68。在一对侧壁71a各自的外表面71g上设置有后述的凸轮从动件82。此外,侧壁71a的外表面71g是指与一对侧壁71a对置的内表面71n相反侧的面。
99.一对第二框架72在一对侧壁71a的外侧以从底壁73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底壁73上。一对侧壁71a的外侧是指与一对侧壁71a对置的一侧(图5的箭头ta)相反的方向侧。换言之,一对第二框架72配置于加压体67和加热辊68的轴向两端侧。第二框架72形成为在加压辊69的轴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
100.一对第二框架72可旋转地支持加压辊69。具体而言,一对第二框架72在轴向两端侧可旋转地支持加压辊69的轴部69a。更具体而言,一对第二框架72在辊部69b的轴向外侧
(具体而言,后述的轴向外侧)可旋转地支持加压辊69的轴部69a。
101.并且,一对第二框架72经由旋转轴75以能够绕旋转轴75的轴心旋转的方式支持第一框架71。如图4所示,旋转轴75配置于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此外,“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游侧”是“相对于夹紧区域的传送方向上的一侧”的一例。
102.具体而言,一对第二框架72将第一框架71在传送方向上支持在定影夹压区域61的上游侧,使得加热辊68能够在图4和图9所示的夹压位置(第一位置的一例)与图7和图10所示的退避位置(第二位置的一例)之间移动。
103.即,加热辊68能够以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为支点在图4和图9所示的夹压位置与图7和图10所示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夹压位置是加热辊68和加压辊69之间的距离为形成定影夹压区域61的距离的位置。退避位置是加热辊68和加压辊69之间的距离比夹压位置处的距离更长的位置。具体而言,加热辊68和加压辊69之间的距离是指加压辊69与加热辊68之间的轴间距离。
104.第一框架71被弹簧等弹性部件的弹性力推动或拉动,使得加热辊68位于夹压位置。即,加热辊68被朝向夹压位置推动或拉动。
105.在定影装置16中,通过加热辊68和加压辊69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将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
106.(传送部15)
107.图1至图3和图6所示的传送部15具有传送记录介质p的功能。具体而言,传送部15具有传送记录介质p并使其通过转印夹压区域28a(参照图3)和定影夹压区域61的功能。
108.更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传送部15具有一对链条52和叼纸牙54。叼纸牙54是保持记录介质的前端侧的保持部的一例。此外,在图1和图3中,将链条52和叼纸牙54简化示出。
109.如图1所示,一对链条52形成为环状。如图2和图6所示,该对链条52在装置进深方向(图2的d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该对链条52分别卷绕于二次转印体27所具有的一对链轮29(参照图2)和加压体67所具有的一对链轮19(参照图6)。而且,具有一对链轮29的二次转印体27和具有一对链轮19的加压体67旋转,从而链条52向环绕方向c(图1、图2和图6的箭头c方向)旋转。
110.如图2和图6所示,安装有叼纸牙54的安装部件55沿着装置进深方向架设于一对链条52。多个安装部件55沿着链条52的周向(环绕方向c)以预定的间隔固定于一对链条52。
111.如图2和图6所示,多个叼纸牙54沿着装置进深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安装在安装部件55上。换言之,叼纸牙54经由安装部件55安装在链条52上。该叼纸牙54具有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叼纸牙54具有爪54a和爪台54b。叼纸牙54构成为通过在爪54a与爪台54b之间夹紧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来保持记录介质p。换言之,叼纸牙54也可以说是在厚度方向上夹持记录介质p的夹持部的一例。
112.更具体而言,叼纸牙54在记录介质p的图像区域外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记录介质p的图像区域是在记录介质p上转印调色剂像的区域。此外,叼纸牙54例如通过弹簧等将爪54a按压于爪台54b,并且通过凸轮等的作用使爪54a相对于爪台54b开闭。
113.如图8所示,传送部15利用叼纸牙54保持从收容有记录介质p的收容部(省略图示)
传送来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在传送部15中,在叼纸牙54保持着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的状态下,链条52向环绕方向c旋转,由此使叼纸牙54移动而传送记录介质p,在由叼纸牙54保持着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使记录介质p与叼纸牙54一起通过转印夹压区域28a。
114.此外,在链条52卷绕于链轮29的部分中,叼纸牙54在被收容于转印滚筒28的凹部28d的状态下,与转印滚筒28一体地向转印滚筒28的旋转方向移动。
115.进而,传送部15在使记录介质p通过转印夹压区域28a后,进而在由叼纸牙54保持着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使记录介质p与叼纸牙54一起通过定影夹压区域61。此外,在链条52卷绕于链轮19的部分中,叼纸牙54在被收容于加压辊69的凹部69d的状态下,与加压辊69一体地向加压辊69的旋转方向移动。
116.(移动机构80)
117.图4和图5所示的移动机构80是使加热辊68相对于加压辊69移动的移动机构的一例。具体而言,移动机构80是使加热辊68移动的机构。更具体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移动机构80具有凸轮从动件82和凸轮84。
118.凸轮从动件82设置于第一框架71的一对侧壁71a各自的外表面71g。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凸轮从动件82可旋转地支持在从侧壁71a的外表面71g向侧壁71a的外侧突出的轴部83的前端部。
119.更具体而言,凸轮从动件82设置于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此外,“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下游侧”是“相对于夹紧区域的传送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一例。相对于加热辊68,凸轮从动件82设置于加压辊69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即,相对于加热辊68,凸轮从动件82向加压辊69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偏移了加压辊69的预定的旋转角度。
120.如图4所示,从加热辊68的轴向方向上看,凸轮从动件82形成为圆形的圆盘状。该凸轮从动件82的外径小于加热辊68的外径和加压辊69的外径。此外,在图4和图5中,仅示出了一对凸轮从动件82中的一个凸轮从动件82。
121.另一方面,如图4和图5所示,凸轮84设置在加压辊69上。具体而言,凸轮84设置于加压辊69的轴部69a的两端部。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凸轮84固定在加压辊69的轴部69a上的链轮19与第二框架72之间。此外,在图4和图5中,仅示出了一对凸轮84中的一个凸轮84。
122.相对于加压辊69的凹部69d,凸轮84配置于加压辊69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即,相对于加压辊69的凹部69d,凸轮84向加压辊69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偏移了加压辊69的预定旋转角度。该偏移量对应于凸轮从动件82相对于加热辊68的偏移量。
123.凸轮84与加压辊69一体地旋转,并且在与凸轮从动件82对置的位置(图4中的左斜上侧的位置)处与凸轮从动件82接触。如图13所示,凸轮84具有距加压辊69的旋转轴心69p的距离不同的凸轮表面84x。
124.在部分84b处,凸轮表面84x与加压辊69的旋转轴心69p的距离最长。即,在部分84b处,凸轮表面84x向加压辊69的径向外侧突出最多。
125.另外,从部分84b向部分84a,与加压辊69的旋转轴心69p的距离逐渐减小。此外,部分84a是配置于相对于部分84b的加压辊69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而且,从部分84b向部分84c,与加压辊69的旋转轴心69p的距离逐渐减小。此外,部分84c是配置于相对于部分84b
的加压辊69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从部分84b到部分84c沿着加压辊69的周向的长度比从部分84b到部分84a沿着加压辊69的周向的长度短。因此,凸轮表面84x从部分84b到部分84c的倾斜度的平均值小于凸轮表面84x从部分84b到部分84a的倾斜度的平均值。在部分84c和部分84d之间,与加压辊69的旋转轴心69p的距离是恒定的。此外,部分84d是配置于相对于部分84c的加压辊69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
126.而且,随着加压辊69的旋转,凸轮表面84x与凸轮从动件82接触,并且凸轮84使加热辊68在夹压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具体而言,当凸轮84与凸轮从动件82的接触位置改变时,加热辊68动作如下。
127.在加压辊69的凹部69d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之前,加热辊68开始从夹压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以下,将该时刻称为开始点a1)。图9示出了加热辊68和加压辊69在开始点a1处的位置关系。在开始点a1,凸轮84在图13中的部分84a处与凸轮从动件82接触。
128.在该开始点,如图9所示,叼纸牙54也处于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之前的状态。因此,在叼纸牙54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之前,加热辊68开始从夹压位置向退避位置的移动。
129.此外,当凹部69d开始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时,加热辊68位于退避位置(参照图10)。即,当凹部69d的前端边缘69f开始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时,加热辊68位于退避位置。
130.图10示出了在凹部69d开始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的时刻(以下称为进入时刻b1)加热辊68与加压辊69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进入时刻b1,凸轮84在图13中的部分84b处与凸轮从动件82接触。此外,在加热辊68与加压辊69不接触的状态下的定影夹压区域61是指在加热辊68与加压辊69接触的情况下形成的定影夹压区域61的位置或范围。
131.叼纸牙54晚于凹部69d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因此在该进入时刻b1,如图10所示,叼纸牙54处于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之前的状态。
132.此外,如图11所示,在凹部69d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之后,加热辊68移动到夹压位置(以下,该时刻称为结束点c1)。具体而言,在凹部69d从定影夹压区域61退出之前,加热辊68移动到夹压位置。更具体而言,在凹部69d的前端边缘69f离开定影夹压区域61之后且后端边缘69r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之前,加热辊68移动到夹压位置。
133.如图11所示,可以说在叼纸牙54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之后,加热辊68移动到夹压位置。具体而言,在叼纸牙54从定影夹压区域61退出之前,加热辊68移动到夹压位置。
134.在该夹压位置处,加热辊68与容纳在凹部69d中的叼纸牙54不接触。即,加热辊68移动到与位于定影夹压区域61中的叼纸牙54不接触的夹压位置。
135.图11示出了在结束点c1处加热辊68与加压辊69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结束点c1,凸轮84在图13中的部分84c处与凸轮从动件82接触。
136.此外,加热辊68维持位于夹压位置的状态。因此,在凹部69d的后端边缘69r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时以及从定影夹压区域61退出时,加热辊68位于夹压位置。
137.可以说当叼纸牙54从定影夹压区域61退出时,加热辊68位于夹压位置。
138.图12示出了在凹部69d的后端边缘69r从定影夹压区域61退出的时刻(以下称为退出时刻d1)加热辊68与加压辊69之间的位置关系。在退出时刻d1,凸轮84在图13中的部分84d处与凸轮从动件82接触。
139.图14示出了时间经过与加热辊68和加压辊69之间的位置关系(具体而言,加热辊68和加压辊69之间的轴间距离)之间的关系。此外,在图14中,横轴表示时间经过,纵轴表示
加热辊68与加压辊69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4中的“r1”、“r2”、“x”和“y”分别表示“加热辊68的半径”、“加压辊69的半径”、“退避距离”和“加热辊68的弹性层的压缩量”。另外,图14中的箭头a1和箭头c1分别表示开始点a1和结束点c1。另外,图14中的箭头b1和箭头d1分别表示进入时刻b1和退出时刻d1。此外,图14中的水平轴可以认为是加压辊69的旋转角度的变化。
140.加热辊68如图9至图12所示移动,由此如图14所示,从开始点a1到结束点c1的时段100的中央点100a先于凹部69d经过定影夹压区域61的时段200的中央点200a。
141.换言之,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8以使从开始点a1到结束点c1的时段100的中央点100a先于凹部69d通过定影夹压区域61的时段200的中央点200a的方式移动。
142.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8以使从开始点a1到结束点c1的时段100的中央点100a先于叼纸牙54经过定影夹压区域61的时段300的中央点300a的方式移动。
143.此外,加热辊68在单位时间内从退避位置到夹压位置的相对移动量小于加热辊68在单位时间内从夹压位置到退避位置的相对移动量。即,在图14中,从箭头b1到箭头c1的线lb的倾斜度小于从箭头a1到箭头b1的线la的倾斜度。
144.(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作用)
145.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加热辊68以使从开始点a1到结束点c1的时段100的中央点100a先于凹部69d通过定影夹压区域61的时段200的中央点200a的方式移动。
146.这里,在从开始点a1到结束点c1的时段的中央点100a与凹部69d经过定影夹压区域61的时段的中央点200a一致的结构(第一比较例)中,例如,加热辊68在凹部69d的后端边缘69r退出定影夹压区域61之后移动到夹压位置,因此,加压辊69和加热辊68夹紧记录介质p的时刻被延迟。
147.与此相对,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8以使中央点100a先于中央点200a的方式移动,因此,例如,加热辊68在凹部69d的后端边缘69r退出定影夹压区域61之前移动到夹压位置。因此,与第一比较例相比,由加压辊69和加热辊68夹紧记录介质p的时刻被提前。其结果是,与第一比较例相比,因为调色剂像从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被定影,所以调色剂像可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的范围变大。换言之,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第一比较例相比,调色剂像可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的范围变大。
148.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8以使从开始点a1到结束点c1的时段的中央点100a先于叼纸牙54经过定影夹压区域61的时段的中央点300a的方式移动。
149.这里,在图15所示的,从开始点a1到结束点c1的时段的中央点100a与叼纸牙54经过定影夹压区域61的时段的中央点300a一致的结构(第二比较例)中,例如,加热辊68在凹部69d的后端边缘69r退出定影夹压区域61之后移动到夹压位置,因此,加压辊69和加热辊68夹紧记录介质p的时刻被延迟。
150.与此相对,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8以使中央点100a先于中央点300a的方式移动,因此,例如,加热辊68在凹部69d的后端边缘69r退出定影夹压区域61之前移动至夹压位置,因此与第二比较例相比,由加压辊69和加热辊68夹紧记录介质p的时刻被提前。
151.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因为加热辊68在凹部69d的后端边缘69r退出定影夹压区域61之前移动到夹压位置,所以与加热辊68在凹部69d的后端边缘69r退出定影夹压区域61之后移动到夹压位置的结构相比,由加压辊69和加热辊68夹紧记录介质p的范围变大。
152.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因为加热辊68在叼纸牙54从定影夹压区域61退出之前移动到夹压位置,所以与加热辊68在叼纸牙54退出定影夹压区域61之后移动到夹压位置的结构相比,由加压辊69和加热辊68夹紧记录介质p的范围变大。
153.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8移动到与位于定影夹压区域61中的叼纸牙54不接触的夹压位置。因此,与加热辊68在夹压位置处与位于定影夹压区域61中的叼纸牙54接触的结构相比,抑制了加热辊68与叼纸牙54之间的干涉。
154.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8能够以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为支点移动,并且凸轮从动件82设置在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
155.因此,与支点和凸轮从动件82配置在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同一侧的结构相比,支点和力点彼此分离,因此加热辊68以较小的载荷移动。并且,与凸轮从动件82设置于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凸轮从动件82与配置于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部件的干涉。
156.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8在单位时间内从退避位置到夹压位置的相对移动量小于加热辊68在单位时间内从夹压位置到退避位置的相对移动量。
157.因此,与加热辊68在单位时间内从退避位置到夹压位置的相对移动量大于加热辊68在单位时间内从夹压位置到退避位置的相对移动量的结构相比,加热辊68快速地与加压辊69分离,且加热辊68缓慢地接近加压辊69。结果,抑制了由于加热辊68与加压辊69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振动。
158.(加热辊68的操作的变型例)
159.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加热辊68在凹部69d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之后移动到夹压位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160.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加热辊68在叼纸牙54保持记录介质p的保持位置54p进入定影夹压区域61之后移动到夹压位置。在该结构中,加热辊68在该保持位置54p从定影夹压区域61退出之前移动到夹压位置。
161.此外,在该结构中,如图14所示,加热辊68移动到夹压位置的时刻e1比上述结束点c1晚。
162.进而,如图14所示,从开始点a1到时刻e1的时段500的中央点500a先于叼纸牙54保持记录介质p的保持位置54p通过定影夹压区域61的时段400的中央点400a。
163.换言之,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8以使从开始点a1到时刻e1的时段500的中央点500a先于叼纸牙54保持记录介质p的保持位置54p通过定影夹压区域61的时段400的中央点400a的方式移动。
164.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加热辊68以使中央点500a先于中央点400a的方式移动,因此,例如,与中央点500a和中央点400a一致的结构(第三比较例)相比,由加压辊69和加热辊68夹紧记录介质p的时刻被提前。其结果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第三比较例相比,因为调色剂像从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被定影,所以调色剂像可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的范围变大。换言之,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第三比较例相比,调色剂像可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的范围变大。
165.(其他变形例)
166.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加热辊68是可移动的,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加压辊69是可移动的。即,构成为加热辊68相对于加压辊69移动即可。
167.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旋转轴75配置于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游侧,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旋转轴75也可以配置于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在该情况下,凸轮从动件82例如配置于相对于定影夹压区域61的传送方向上游侧。
168.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叼纸牙54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叼纸牙54也可以构成为从记录介质p的侧端侧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此外,记录介质的前端侧是指,记录介质中的传送方向的比中央更靠下游侧(前侧)的部分。
169.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传送装置的一例,使用具有传送记录介质p的传送功能和将图像定影于记录介质p的定影功能的定影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传送装置可以是仅具有传送功能的装置,也可以是具有定影功能以外的功能和传送功能的装置。
170.以上,参照附图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言而喻,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示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并且认为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任意地组合。
171.此外,本技术基于2019年3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9

047499),其内容在本技术中作为参照而引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