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移动落地油泥临时收集转运罐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1: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泥临时收集、贮存与运输容器的技术领域,是一种可移动落地油泥临时收集转运罐。


背景技术:

2.随着油田开采的不断深入,蒸汽驱、热水驱等采油技术及酸化、调剖等增产措施的广泛应用,部分输油管线和套管承受着大量的酸碱及硫化氢等腐蚀性流体、高温、高压作用,日积月累,极易造成输油管线、阀门、接头等破损,套管外水泥环破损等原因的原油泄漏现象,越成熟的油田开采区域,越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导致泄漏点土壤被原油污染,形成油泥,被行业成为落地油泥,被列入《危险废弃物名录》,需要及时收集、临时贮存、转移,并进行无害化处置。
3.落地油泥已经占油田新增油泥中较大比例的一类,近年来,各油田精细化管理,对落地油泥已经采取了更细致的管理措施,一方面尽量将污染的土壤(落地油泥)全部收集,避免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尽量将周围没有污染的土壤与污染土壤分离开,壁面过渡治理,浪费财力。对于落地油泥量超过了10m3以上的情况,直接用危险废物运输车辆收集并转移,但是对于产生量较少的,用危险废物运输车辆成本太高,现场往往采取先铺设塑料膜,将落地油泥转移至塑料膜上,待累积一定数量后,再统一收集转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使用塑料膜造成了原油污染塑料膜,产生了新的危险废物,其无害化处置成本是落地油泥的近10倍;
5.(2)长时间存放或二次转移过程中,塑料膜可能破损,造成再次污染,增大了落地油泥的量;
6.(3)落地油泥中含油、含水率较高时,或遇雨雪天气,仍存在二次泄漏风险。
7.当前液态油泥多用池或罐收集、贮存,用油罐车运输,但是对于固态、半固态的落地油泥的应急处置过程中,目前没有合适的收集、临时贮存、便于的运输容器。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落地油泥临时收集转运罐,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固态、半固态的落地油泥没有合适的临时贮存与转运容器的问题,进而解决了落地油泥不易装入、倒出困难、密封不严的问题。
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可移动落地油泥临时收集转运罐,包括骨架、罐体、活动拉杆、车轮,骨架为直角倒梯形的框架,罐体为直角梯形的壳体,罐体固定安装在骨架内,罐体的上端为直角梯形的长边上端面为敞口端,罐体的下端为直角梯形的短边,罐体的左端为直角梯形的斜边,罐体的右端与下端的连接点上设置有活动拉杆,在罐体的下端面上设置有两个平行分布且贯穿支架前、后端面的方管,方管在罐体下端面上呈长方形,在罐体下端面的骨架上设置有平行方管的轴承,轴承两端设置有车轮,
在罐体上部支架的四个顶角外侧设置有限位挡板,限位挡板上都设置有吊装口,在限位挡板内的罐体上端面上设置有盖板,罐体内部设置有固液隔板将罐体分为上下两层,罐体下层靠近斜边设有排液管。
10.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11.上述盖板包括左盖板与右盖板,左盖板与右盖板上都设置有带有锁定功能的把手,左盖板与右盖板的下端面四周位置设置有密封胶条。
12.上述两个方管的中心轴线为同一条,方管之间的距离为1.0m

1.3m。
13.上述罐体左端的斜面与罐体下端骨架的夹角β为45
°
至60
°

14.上述固液隔板用螺杆安装在罐体内部四周的限位支柱上,固液隔板与罐体上端面平行的面体上部分区域设置有小孔,设置小孔的区域靠近罐体右端。
15.上述固液隔板上的小孔孔径为10μm至74μm。
16.上述活动拉杆两端为带有豁口的圆环形快速接头。
17.上述排液管上设置有阀门。
18.上述罐体是容积为两立方米至五立方米的壳体。
19.上述罐体下层的容积为罐体总容积的10%至30%。
20.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通过在直角梯形的罐体,罐体左侧的斜面使落地油泥的装卸,变得简单、容易,罐体上设置有带密封胶的盖板,提高了箱体的密封性,罐体分为上下两层,固液隔板上有小孔,可以固液分离,实现落地油泥源头减量化,通过车轮和活动拉杆可以与带有牵引柱的车辆连接,特别是油田常用的皮卡车,运输转移方便,同时设置了叉车用方管、吊车用吊装口,满足现场不同配套机械的需求,极大的提高了落地油泥应急处置的时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附图说明
21.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2.附图2为附图1中固液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左盖板,2为罐体,3为右盖板,4为限位挡板,5为吊装口,6为骨架,7为固液隔板,8为限位支柱,9为活动拉杆,10为快速接头,11为方管,12为车轮,13为排液管,14为阀门,15为螺杆,16为小孔,β为箱体右端的斜边与地面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25.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26.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7.如附图1、2所示,该可移动落地油泥临时收集转运罐包括骨架6、罐体2、活动拉杆9、车轮12,骨架6为直角倒梯形的框架,罐体2为直角梯形的壳体,罐体2固定安装在骨架内,罐体2的上端为直角梯形的长边上端面为敞口端,罐体2的下端为直角梯形的短边,罐体2的
左端为直角梯形的斜边,罐体2的右端与下端的连接点上设置有活动拉杆9,在罐体2的下端面上设置有两个平行分布且贯穿支架前、后端面的方管11,方管11在罐体2下端面上呈长方形,在罐体2下端面的骨架6上设置有平行方管11的轴承,轴承两端设置有车轮12,在罐体2上部支架的四个顶角外侧设置有限位挡板4,限位挡板4上都设置有吊装口5,在限位挡板内4的罐体2上端面上设置有盖板1、3,罐/2内部设置有固液隔板7将罐体分为上下两层,罐体2下层靠近斜边设有排液管13。通过在长方体的骨架6内固定安装有直角梯形的罐体2,罐体2左侧的斜面使落地油泥的装卸,变得简单、容易,罐体2上设置有盖板1、3,提高了罐体2的密封性,使得油泥在运输的过程中不易撒漏到外面环境中去,车轮12和活动拉杆9可以与油田常用的皮卡车连接,且方管11及限位挡板4上设置的吊装口5,多种转移方法,极大的方便了叉车与吊车对罐体2的转移与运输。
28.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油泥转运箱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29.如附图1所示,盖板包括左盖板1与右盖板3,左盖板1与右盖板3上都设置有带有锁定功能的把手,左盖板1与右盖板3的下端面四周位置设置有密封胶条。
30.如附图1所示,两个方管的中心轴线为同一条,方管之间的距离为1.0m

1.3m,1.0m至1.3m这个距离是市面上大部分叉车货叉的间距尺寸,方便了叉车对罐体2的转移,同时也增加了罐体被叉车举起后的平稳性。
31.如附图1所示,罐体2左端的斜面与罐体2下端骨架的夹角β为45
°
至60
°
。这个角度对油泥的装、卸都较为方便。
32.如附图1、2所示,固液隔板用螺杆15安装在罐体内部四周的限位支柱上,固液隔板与罐体上端面平行的面体上部分区域设置有小孔16,设置小孔的区域靠近罐体右端。
33.如附图2所示,固液隔板上的小孔孔径为10μm至74μm,即有利于原油、水等深入罐体2的下层,也分隔了泥土,保持其在上层,实现了固液初步分离,减少了落地油泥的质量。
34.如附图1所示,活动拉杆9两端为带有豁口的圆环形快速接头,上述排液管13上设置有阀门14。
35.如附图1所示,罐体2是容积为两立方米至五立方米的壳体,罐体2下层的容积为罐体总容积的10%至30%。多个尺寸的罐体2,提供人们多种选择,且其盛装落地油泥后,有利于皮卡车、叉车、吊车的转移。
36.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37.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使用过程:
38.用活动拉杆9两段的快速接头10分别与骨架6和皮卡车牵引柱连接,将可移动落地油泥临时收集转运罐转移至指定位置,打开左盖板1上的手柄,打并且开左盖板1,装入油泥后,锁紧手柄,皮卡车将该罐拉运至目的地,可以有效降低油泥运输费,降低使用塑料膜存在的次生环境风险。
39.皮卡车行驶到目的地后,打开左盖板1上的手柄,并且同时打开左盖板1,松开活动拉杆9两段的快速接头10,将落地油泥卸出,待罐体2上层的固态清理干净后,打开排液管13前端的阀门14,将液态分离贮存。
40.多次使用,导致罐体2下层细小的固态沉淀或固液隔板7上的小孔16堵塞时,可以松开限位支柱8上的螺杆15,将固液隔板7取出清理干净。确认落地油泥中无明显渗出的液
态时,可以不安装固液隔板7。
41.施工过程中如果现场没有皮卡车,也可以采用叉车或吊车进行转移。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