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婴幼儿视觉与视知觉测试装置及其方法与流程

2021-11-09 22:2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视觉筛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婴幼儿视觉与视知觉测试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婴幼儿视觉与视知觉功能的检测存在以下问题:
3.(1)检测内容较为单一,多为一项功能的检测,没有多种功能同时检测的工具,而对于同一被测者多种功能同时施测,有助于全面反映其发育状况。
4.(2)检测方式不统一,针对不同功能的检测方式很多,即使是针对同一功能也有多种检测方式,差异较大,无法进行比较,因此需要统一检测方式。
5.(3)检测时间较长,且受施测者的影响较大;检测流程复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被测者的配合度和施测者的专业程度要求都较高。
6.现有检测工具大多数不适用于36个月以下婴幼儿,而此阶段是视觉与视知觉发育的关键期,早期筛查有助于提早发现发育异常,提前做出针对性的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解决上述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实现对36个月以下婴幼儿的视觉与视知觉功能筛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婴幼儿视觉与视知觉测试装置及其方法。
8.所述具体方案如下:
9.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婴幼儿视觉与视知觉测试装置,所述测试装置包括展示架、多块展示板和互动玩具,所述展示架上设置一展示窗口,每块所述展示板的展示区域都设有窥视孔,所述展示板所展示的内容位于所述展示区域,所述展示板的展示区域在所述展示架的后方完全呈现在所述展示窗口处,用于向被测婴幼儿进行视觉展示;所述互动玩具用于与被测婴幼儿进行互动;施测者通过互动和透过所述窥视孔观察被测者的反应是否符合所设定的通过标准,并对被测者的视知觉功能做出判断。。
10.进一步地,所述展示架包括两端开口的展示框架及用于封闭所述展示框架一端开口的展示立面板,所述展示立面板的中部形成一展示窗口,所述展示框架的内侧还设有照明灯具。
11.所述照明灯具呈环绕所述展示窗口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展示板包括上部的展示区域和下部的手持区域,所述展示区域为被测婴幼儿通过所述展示窗口所观察到的区域。
13.所述展示板为轻质kt板,其上喷绘有经测算好的高清图片,所述窥视孔位于所述展示区域的中部。
14.所述窥视孔为直径2.5mm~3.5mm的圆孔。
15.所述高清图片包括具有一阶对比度、二阶对比度、条栅视敏度、游标视敏度的图片、各种颜色图片、及包含深度感知、面孔感知、联合注意、恒常性、形状感知、物体感知的图
片。
16.所述互动玩具包括测量光感所需的透照器和反光板,以及测量手眼协同所需的红球。
17.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婴幼儿视觉与视知觉测试方法,所述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8.步骤一,将展示架置于桌面上,打开照明开关,请被测试者坐在展示窗口一侧,施测者坐在展示窗口另一侧;
19.步骤二,施测者在展示窗口对侧更换展示板,并通过窥视孔观察婴儿的优先注视方向及是否能够按照预期的注视模式进行注视,并记录;
20.步骤三,施测者与被测试者采用互动方式,并观察其反应是否正确,并记录;
21.步骤四,施测者通过互动和透过所述窥视孔观察被测者的反应是否符合所设定的通过标准,并对被测者的视知觉功能做出判断。
22.所述步骤二中包括优先注视项目和模式注视项目,所述的优先注视项目包括一阶对比度、红色、二阶对比度、绿色、条栅视敏度、黄色、游标视敏度、蓝色、单眼线索、双眼线索、面孔感知、联合注意、物体感知、形状感知、恒常性、运动感知、手眼协同、光感的测试项目;所述的模式注视项目包括物体感知和恒常性测试项目。
23.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4.本发明针对0~36个月婴幼儿,用于检测婴幼儿的多种视觉与视知觉功能,但检测流程快捷、简单,不需要过多配合,效率较高。
25.针对现有工具检测内容覆盖范围不足的情况,本测试装置覆盖了从低级到高级13项功能,包括光感、一阶对比度、二阶对比度、条栅视敏度、游标视敏度、颜色感知、深度感知、面孔感知、联合注意、物体感知、形状感知、恒常性、手眼协同;
26.针对现有工具检测方式不统一的情况,本发明测试装置除部分互动项目之外,均采用注视范式,从窥视孔观察被测者,排除了施测者面孔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功能之间的比较;
27.针对现有工具检测时间较长,检测流程复杂的情况,本发明测试方法施测时间为5分钟左右,流程简单,只需要观察婴儿的注视和互动反应即可,简单易行;
28.针对现有工具不适用于0~36个月婴幼儿的情况,本发明测试方法降低了对婴幼儿的反应要求,被测者只需要被动反应,不需要主动配合,实验结果也证明了本测试方法的有效性: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都较好。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婴幼儿视觉与视知觉测试装置主视图;
31.图2是图1所示a

a剖视图;
32.图3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展示板平面示意图;
33.图4是用于放置在展示区域的一阶对比度图示;
34.图5是用于放置在展示区域的二阶对比度图示;
35.图6是用于放置在展示区域的条栅视敏度图示;
36.图7是用于放置在展示区域的游标视敏度图示;
37.图8是用于在展示区域的展示颜色变化的图片;
38.图9、图10是用于在展示区域测试深度感知功能的图片
39.图11是用于在展示区域测试联合注意功能的图片;
40.图12是用于在展示区域测试恒常性功能的图片;
41.图13是用于在展示区域测试形状感知功能的图片;
42.图14是用于在展示区域测试物体感知功能的图片。
43.图示中的标识表示如下:
[0044]1‑
展示架,11

展示窗口,12

展示立面板,13

展示框架;2

展示板,21

展示区域,22

窥视孔,23

手持区域;3

照明灯具。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6]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婴幼儿视觉与视知觉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包括展示架1、多块展示板2和互动玩具,展示架1上设置一展示窗口11,每块展示板2的展示区域21都设有窥视孔22,如图3所示,展示板2所展示的内容位于展示区域21,展示板2的展示区域21在所述展示架1的后方完全呈现在所述展示窗口11处,用于向被测婴幼儿进行视觉展示,如图4至图14所示的图片内容;互动玩具用于与被测婴幼儿进行互动,观察被测婴幼儿的反应是否正确。
[0047]
其中的展示架可以为一个开口的箱体结构,在其上设置展示窗口即可实现。当然,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优选地展示架1包括两端开口的展示框架13及用于封闭展示框架13一端开口的展示立面板12,在展示立面板12的中部形成一展示窗口11,展示框架13的内侧还设有照明灯具3。
[0048]
其中的照明灯具3呈环绕展示窗口11设置,如图2所示,展示框架13为四面围成一个方形立柱结构,展示立面板12将其一端封堵,展示窗口11位于展示立面板12上,当然,展示架1也可以仅为一展示立面板,其长宽尺寸较大,可以将施测者完全遮挡住,测试结果不受施测者的影响。在展示立面板12的底部设置固定支撑,可以将展示立面板12的下端固定在桌面上进行试验测试。
[0049]
如图3所示,本发明优选的展示板2包括上部的展示区域21和下部的手持区域23,展示区域21为被测婴幼儿通过展示窗口11所观察到的区域。
[0050]
展示板2为轻质kt板(聚苯乙烯颗粒经过发泡生成板芯,经过表面覆膜压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其上喷绘有经测算好的高清图片,比如每块展示板上喷涂图4

图14所示的图形,窥视孔22优选位于展示区域21的中部,当然还可以置于施测者方便观察的区域,窥视孔22采用直径2.5mm~3.5mm的圆孔,施测者可以透过窥视孔22观察被测婴幼儿的表现,并记录反应情况。
[0051]
高清图片包括图4所示的一阶对比度图片、图5所示的二阶对比度图片、图6所示的条栅视敏度的图片、图7所示的游标视敏度的图片、图8中可以在图示圆圈内涂有不同颜色的图片(比如红色球、绿色球、黄色球、蓝色球等等)、及包含深度感知(图9、图10所示)、联合注意(图11所示)、恒常性(图12所示)、形状感知(图13所示)、物体感知(图14所示)功能的图片。
[0052]
这里的互动玩具包括测量光感所需的透照器和反光板,以及测量手眼协同所需的红球。
[0053]
由展示架、展示板、红球、透照器和反光板组成,共包含三种项目:优先注视项目、模式注视项目和互动项目,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0054]
步骤一,将展示架置于桌面上,打开照明开关,请被测试者坐在展示窗口一侧,施测者坐在展示窗口另一侧;展示架可以完全将施测者遮住。
[0055]
步骤二,施测者在展示窗口对侧更换展示板,并通过窥视孔观察婴儿的优先注视方向及是否能够按照预期的注视模式进行注视,并记录,根据所设定的通过标准,对未通过检测的展示图片作出标记;即,本步骤中包含了两种项目:优先注视项目和模式注视项目,具体如下:
[0056]
(1)优先注视项目中,施测者在展示窗口对侧更换展示板,并通过窥视孔观察婴儿的优先注视方向。本环节包括一阶对比度、红色、二阶对比度、绿色、条栅视敏度、黄色、游标视敏度、蓝色、单眼线索(如图9所示)、双眼线索(如图10所示)、面孔感知、联合注意、物体感知、形状感知、恒常性、运动感知、手眼协同、光感;
[0057]
(2)优先注视项目结束后,进行模式注视项目,操作方式与优先注视项目一致,主要观察被测者是否能够按照预期的注视模式进行注视。本环节包括物体感知和恒常性,其中物体感知的正确反应为:实物遮挡时左右扫视,虚拟遮挡时固定注视在某一边;恒常性的正确反应为:隐藏在灰色遮挡物时注视灰色遮挡物,隐藏在黑色遮挡物时注视黑色遮挡物;
[0058]
步骤三,施测者与被测试者采用互动方式,并观察其反应是否正确,并记录。模式注视项目结束后,进行互动项目,使用红球、透照器和反光板,与被测者进行互动,观察其反应是否正确。本环节包括运动感知和手眼协同。
[0059]
运动感知的正确反应为:将红球沿着左右、上下、环形运动,观察被测者是否随着红球运动进行注视追随;
[0060]
手眼协同的正确反应为:施测者红球朝上给球时,被测者从上方拿球,施测者红球朝下给球时,被测者从下方拿球,施测者红球朝左给球时,被测者从左侧拿球,施测者红球朝右给球时,被测者从右侧拿球。
[0061]
光感的正确反应为:将红色反光板置于被检查者眼前20cm左右,将透照器调至中等亮度,照射在反光板上,轻轻翻动反光板,使其眼部出现相同颜色光斑;翻动光斑位置多次,观察被检查者反应(是否出现闭眼、转头、眼球运动等),判断其是否感受到光斑;换为蓝色,重复相同操作,观察被检查者反应。
[0062]
步骤四,施测者通过互动和透过所述窥视孔观察被测者的反应是否符合所设定的通过标准,并对被测者的视知觉功能做出判断。
[0063]
本发明专为0~36个月婴幼儿设计,同时检测多种视觉与视知觉功能,检测流程快捷、简单,不需要过多配合,效率较高。
[0064]
针对现有工具检测内容覆盖范围不足的情况,本测试集覆盖了从低级到高级13项功能,包括光感、一阶对比度、二阶对比度、条栅视敏度、游标视敏度、颜色感知、深度感知、面孔感知、联合注意、物体感知、形状感知、恒常性、手眼协同;
[0065]
针对现有工具检测方式不统一的情况,本测试集除部分互动项目之外,均采用注视范式,从窥视孔观察被测者,排除了施测者面孔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功能之间的比较;
[0066]
针对现有工具检测时间较长、检测流程复杂的情况,本测试集施测时间为5分钟左右,流程简单,只需要观察婴儿的注视和互动反应即可,简单易行;
[0067]
针对现有工具不适用于0~36个月婴幼儿的情况,本测试集降低了对婴幼儿的反应要求,被测者只需要被动反应,不需要主动配合,实验结果也证明了本测试集的有效性:
[0068]
如下表所示,将测验内部所有项目随机分为两半,对这两半的得分进行相关,得到分半信度;将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结果做相关,得到内部一致性程度。结果发现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都较好(超过了0.7),说明测试集整体所测的内容比较一致,能够较好地反映某一个受试者的整体视觉功能;对同一被试做两次测试,将前后测得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大部分项目相关显著,证明测试集的变异性较低,重复测量的一致性较高,整体比较可信。以上三个指标共同说明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测试集内容效度较好。
[0069][0070]
利用本发明方法将针对同一功能的项目(如一阶对比度和二阶对比度、条栅视敏度和游标视敏度)进行相关分析,大部分项目相关不显著,证明即使是针对同一功能,不同测试项目之间也有一些差异,即能够测到同一功能的不同方面;将不同项目的得分与临床现有的,与该项目针对功能一致的测试(即金标准)做相关,大部分项目相关系数显著,证明测试集的构想效度较好,即能够测得所针对功能的发育情况。二者共同证明了测试集的构想效度较好。
[0071]
将不同项目的得分与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智力评分(mdi)和运动评分(pdi)做相关,大部分项目相关系数都显著,证明测试集的效标效度较好,即能够区分整体发育正常和整体发育异常的受试者,如下表所示。
[0072][0073]
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项目一共可以提取出4个因子,其中因子1包含了大部分的视觉认知项目,包括双眼深度、手眼协同、联合注意、物体感知、形状感知和游标视敏度;因子2中包含了大部分初级视觉线索感觉项目,包括一阶对比度、条栅和游标视敏度;因子3和因子4中都包含了初级视觉和视觉认知项目,分别为单眼深度、运动感知、二阶对比度。
[0074][0075]
上述各筛查(检查)工具的使用、通过标准及对应的检查项目如下表所示。
[0076]
[0077][0078]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