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18: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码头装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码头的装卸作业中,散货的车船直装工艺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港口作业人员的难点和痛点。传统的车船直装散货工艺是由散货运输车辆驶上码头平台进行装船作业,一方面车辆存在落水、碰撞等安全风险,难以保障作业的安全;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粉尘污染严重、作业效率低下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实现安全、高效、环保的装卸作业。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包括卸车楼、皮带机、移动装船机,所述卸车楼设置在码头后方路域处,所述卸车楼内设有用于卸货的卸车机构;所述皮带机的一端位于所述卸车机构处,所述皮带机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移动装船机处;在码头后方路域与码头平台之间设有用于支撑皮带机跨过水域的钢桁架。
5.作为优选,所述卸车楼内设有地坑,所述卸车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埋地式漏斗,并埋设在所述地坑上用于将散货直接卸入至皮带机上。
6.作为优选,所述漏斗的出口处设有溜槽,且所述溜槽位于所述皮带机的上方。
7.作为优选,所述地坑的一侧上设有集水池,且所述集水池的上平面低于所述地坑的底平面。
8.作为优选,所述皮带机包括布置在地坑上的第一皮带机和布置在码头平台上的第二皮带机,所述第一皮带机的一端位于所述卸车机构的下方,所述第一皮带机的另一端架设在转运钢平台上,并位于所述第二皮带机的上方,且所述第一皮带机的落料口与所述第二皮带机的进料口之间呈上下分布并对齐;所述第二皮带机与所述移动装船机上的臂架皮带机相衔接以实现散货的连续装船作业。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皮带机与所述第二皮带机之间呈夹角状分布。
10.作为优选,所述转运钢平台安装在码头平台上,并包括支撑架和落料道,所述落料道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中心处,且所述落料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皮带机的落料口相吻合,所述落料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皮带机的进料口相吻合。
11.作为优选,靠近所述转运钢平台端的第一皮带机设在所述钢桁架上,且所述钢桁架为钢栈桥。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安全:车辆无需行驶至狭窄的码头面作业,而是在宽阔的陆域后方实现卸车作业,最大程度降低事故风险;2、高效:整套装置通过皮带机、移动装船机实现连续装船作业,装船效率可达1000t/h以上,远超传统的车船直装工艺; 3、环
保:通过建设卸车楼及漏斗,使得车辆在卸车作业时,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车船直装作业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分布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转运钢平台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6.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卸车楼;2、皮带机;3、移动装船机;4、卸车机构;5、钢桁架;6、转运钢平台;11、地坑;12、集水池;21、第一皮带机; 22、第二皮带机;41、漏斗;42、溜槽;61、支撑架;62、落料道。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介绍:如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卸车楼1、皮带机2、移动装船机3,卸车楼1设置在码头后方路域处,卸车楼1内设有用于卸货的卸车机构4;皮带机2的一端位于卸车机构4处,皮带机2的另一端位于移动装船机3处;在码头后方路域与码头平台之间设有用于支撑皮带机2跨过水域的钢桁架5;这样车辆无需行驶至狭窄的码头面作业,而是在宽阔的陆域后方实现卸车作业,最大程度降低事故风险;整套装置通过皮带机、移动装船机实现连续装船作业,装船效率可达1000t/h 以上,远超传统的车船直装工艺。
18.卸车楼1内设有地坑11,卸车机构4包括至少两个埋地式漏斗41,一般设两个漏斗 41并呈并排补助,并埋设在地坑11上用于将散货直接卸入至皮带机2上;通过在卸车楼内设置地坑及漏斗,使得车辆在卸车作业时,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车船直装作业对环境的污染。
19.散货从漏斗41卸入至皮带机2上时,为防止散货掉入地坑11上,在漏斗41的出口处设有溜槽42,且溜槽42位于皮带机2的上方。
20.上述的效果在于:通过在紧邻码头的后方陆域处建设一座卸车楼,车辆在卸车楼中通过漏斗和溜槽将散货直接卸入皮带机,通过皮带机将散货输送至码头前沿,并接入码头前沿的移动装船机,实现安全、高效、环保的装卸作业。
21.因在卸车作业时,会产生大量的扬尘,那么会在卸车楼1内设置喷淋除尘措施,来避免粉尘的产生和扩散,因此会产生大量的喷淋之后的水,在地坑11的一侧上设有集水池 12,且集水池12的上平面低于地坑11的底平面,使得喷淋之后的水流入至集水池12中,并集中处理该水源,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车船直装作业对环境的污染。
22.皮带机2包括布置在地坑11上的第一皮带机21和布置在码头平台上的第二皮带机22,第一皮带机21的进料端位于卸车机构4的下方,第一皮带机21的出料端架设在转运钢平台6上,并位于第二皮带机22的进料口的上方,且第一皮带机21的落料口与第二皮带机 22的进料口之间呈上下分布并对齐;第二皮带机22与移动装船机3上的臂架皮带机相衔接以实现散货的连续装船作业;靠近转运钢平台6端的第一皮带机21设在钢桁架5上,且钢桁架5为钢栈桥。
23.因码头平台与地坑之间不在同一方向,第一皮带机21与第二皮带机22之间呈夹角状分布,这样更便于地坑的设置,可在码头后方路域上的空地设置,对场地的限制要求大大
降低。
24.如附图3所示,转运钢平台6安装在码头平台上,并包括支撑架61、落料道62,落料道62设置在支撑架61的中心处,且落料道62的一端与第一皮带机21的落料口相吻合,落料道62的另一端与第二皮带机22的进料口相吻合;这样便于第一皮带机21上的散货转运至第二皮带机22上,并能确保散货不易散至码头平台上。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散货运输车辆驶入至卸车楼1内,并将散货卸入至漏斗41 上,通过漏斗41落入至第一皮带机21上,然后通过第一皮带机21运输至转运钢平台6 的落料道62处,之后通过该落料道62转运至第二皮带机22上,最后通过移动装船机3 实现连续装船作业。
26.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材料构成上作任何变化,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结构设计,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包括卸车楼(1)、皮带机(2)、移动装船机(3),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车楼(1)设置在码头后方路域处,所述卸车楼(1)内设有用于卸货的卸车机构(4);所述皮带机(2)的一端位于所述卸车机构(4)处,所述皮带机(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移动装船机(3)处;在码头后方路域与码头平台之间设有用于支撑皮带机(2)跨过水域的钢桁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车楼(1)内设有地坑(11),所述卸车机构(4)包括至少两个埋地式漏斗(41),并埋设在所述地坑(11)上用于将散货直接卸入至皮带机(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41)的出口处设有溜槽(42),且所述溜槽(42)位于所述皮带机(2)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坑(11)的一侧上设有集水池(12),且所述集水池(12)的上平面低于所述地坑(11)的底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机(2)包括布置在地坑(11)上的第一皮带机(21)和布置在码头平台上的第二皮带机(22),所述第一皮带机(21)的一端位于所述卸车机构(4)的下方,所述第一皮带机(21)的另一端架设在转运钢平台(6)上,并位于所述第二皮带机(22)的上方,且所述第一皮带机(21)的落料口与所述第二皮带机(22)的进料口之间呈上下分布并对齐;所述第二皮带机(22)与所述移动装船机(3)上的臂架皮带机相衔接以实现散货的连续装船作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皮带机(21)与所述第二皮带机(22)之间呈夹角状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钢平台(6)安装在码头平台上,并包括支撑架(61)和落料道(62),所述落料道(62)设置在所述支撑架(61)的中心处,且所述落料道(6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皮带机(21)的落料口相吻合,所述落料道(6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皮带机(22)的进料口相吻合。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转运钢平台(6)端的第一皮带机(21)设在所述钢桁架(5)上,且所述钢桁架(5)为钢栈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船直装的散货装卸装置,包括卸车楼、皮带机、移动装船机,卸车楼设置在码头后方路域处,卸车楼内设有用于卸货的卸车机构;皮带机的一端位于卸车机构处,皮带机的另一端位于移动装船机处;在码头后方路域与码头平台之间设有用于支撑皮带机跨过水域的钢桁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安全:车辆无需行驶至狭窄的码头面作业,而是在宽阔的陆域后方实现卸车作业,最大程度降低事故风险;2、高效:整套装置通过皮带机、移动装船机实现连续装船作业,装船效率可达1000t/h以上,远超传统的车船直装工艺;3、环保:通过建设卸车楼及漏斗,使得车辆在卸车作业时,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车船直装作业对环境的污染。的减少车船直装作业对环境的污染。的减少车船直装作业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研发人员:冯飞翔 胡瑜靓 单德文 余本国 吕可 董晓仕 王瑞 汤天 顾恩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31
技术公布日:2021/11/1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