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3-02 00: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组(01)、中间水系统、模式转换器(08)和室内机组(09);所述中间水系统包括:冷凝器(02)、蓄热子系统(03)和冷却子系统(04);所述蓄热子系统(03)和所述冷却子系统(04)分别与所述冷凝器(02)连接,分别用于与所述冷凝器(02)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所述室外机组(0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冷媒管路(011)与所述模式转换器(08)连接,第二端分别通过第二冷媒管路(012)和第三冷媒管路(013)与所述模式转换器(08)连接;所述冷凝器(0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冷媒管路(012)分别与所述室外机组的第二端和模式转换器(08)连接,所述冷凝器(02)的第二端通过冷媒支路(014)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011)连接;在所述第二冷媒管路(012)和所述第三冷媒管路(013)中分别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冷凝器(02)用于与冷媒进行换热,所述模式转换器(08)用于控制冷媒的流向和通断,形成冷媒回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中间水系统包括:冷水子系统(05);所述冷水子系统(0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011)连接,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冷媒管路(012)和所述第三冷媒管路(013)连接;其中,分别在所述冷水子系统(05)与所述第二冷媒管路(012)和所述第三冷媒管路(013)的连接管路中设置开关单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中间水系统包括:补充子系统(07);所述补充子系统(07)的第一端与所述室内机组(09)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室内机组(09)排出的冷凝介质;所述补充子系统(07)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凝器(02)连接,用于向所述冷凝器(02)补充所述换热介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中间水系统包括:换热器(06);在所述冷媒支路(014)中设置所述换热器(06),在所述冷媒支路(014)中并位于所述换热器(06)与所述冷凝器(02)之间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其中,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中的冷媒通过所述换热器(06)与所述冷媒支路中的冷媒进行热量交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模式转换器包括:至少一个模式转换单元(081,082);所述室内机组包括:至少一台室内机(091,092);所述模式转换单元与对应的所述室内机连接;所述室外机组(0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冷媒管路(011)与所述模式转换单元(081,082)连接,第二端分别通过第二冷媒管路(012)和第三冷媒管路(013)与所述模式转换单元(081,082)连接;所述冷凝器(02)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冷媒管路(012)与所述模式转换单元(081,082)连接;所述模式转换单元(081,082)用于控制冷媒的流向和通断。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模式转换单元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21)、第一电磁阀(20)、第二电磁阀(19)和第三电磁阀(18);所述室内机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011)和第二冷媒管路(012)连接,所述室内机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冷媒管路(013)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21)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011)与所述室内机的第一端的连接管线上,所述第一电磁阀(20)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媒管路(012)与所述室内机的第一端的连接管线上;所述第三电磁阀(18)设置在所述第三冷媒管路(013)与所述室内机的第二端
的连接管线上;所述第二电磁阀(19)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011)与所述第三冷媒管路(013)的连接管线上。7.如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室外机组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设置的室外机;所述室内机组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设置的室内机。8.如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模式转换器(08)包括:开关单元;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和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之间设置所述开关单元。9.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包括:确定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以及室内机的运行状态;根据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运行状态,对所述空调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运行模式包括:第一制冷模式、第二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第一制热与制冷混合模式、第二制热与制冷混合模式、第三制热与制冷混合模式和快速制热水模式中的至少一种。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一制冷模式;所述室内机的运行状态为制冷状态;所述对所述空调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包括:控制换热介质在蓄热子系统和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进行换热处理;控制室外机组输出的冷媒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进入冷凝器,以使所述冷凝器对冷媒进行换热处理并将冷媒通过所述第二冷媒管路输入模式转换单元;控制冷媒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单元进入所述室内机,并使所述冷媒在所述室内机进行蒸发吸热后,经过第一冷媒管路返回所述室外机组;其中,控制所述室外机组的换热器风冷系统不开启。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蓄热子系统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达到t1时,控制所述换热介质停止在所述蓄热子系统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进行循环流动,并且,控制所述换热介质在所述冷却子系统与所述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进行换热处理。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冷凝器输出的冷媒的温度达到t8时,控制所述冷凝器输出的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进入换热器进行换热之后,进入所述第一冷媒管道。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蓄热子系统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下降到t5时,控制所述换热介质停止在所述冷却子系统与所述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并且,控制所述换热介质在所述蓄热子系统与所述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进行换热处理。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冷水子系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连接管路中设置第一流量调节阀,在所述冷水子系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冷媒管路、所述第三冷媒管路的连接管路中分别设置第二流量调节阀、第三流量调节阀;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制取冷水的状态下,控制所述冷水子系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连通、所述冷水子系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冷媒管路连通并与所述第三冷媒管路断开;控制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中的冷媒通过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进入所述冷水子系统,用以对所述冷水子系统进行降温处理,并控制所述冷水子系统输出的冷媒通过所述第一冷媒管路返回所述室外机组。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冷水子系统的水温降低至t3时,控制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中的冷媒停止进入所述冷水子系统,并且,当所述冷水子系统的水温升高至t7时,控制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中的冷媒通过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进入所述冷水子系统。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控制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43)的开度=(1-室内机实际制冷量/室外机总标称制冷量*100%)*k1*第二流量调节阀的最大开度;其中,k1为系数;0<(1-室内机实际制冷量/室外机总标称制冷量*100%)≤a%;当(1-室内机实际制冷量/室外机总标称制冷量*100%)*k1>100%时,控制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为最大;当a%<室内机实际制冷量/室外机总标称制冷量≤100%时,控制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k2*第二流量调节阀的最大开度;其中,a的取值范围为[85-90],k2为系数。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冷水子系统的水位降低至h1时,控制所述冷水子系统进行补水。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冷凝介质包括:水,换热介质包括:水;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室内机的冷凝水进入补充子系统;当所述冷凝器的水位下降至h2时,控制所述补充子系统对所述冷凝器进行补水,直至所述冷凝器的水位升至h3;如果所述补充子系统的水位小于h4,则控制对所述冷凝器进行水源补水;如果所述补充子系统的水位达到h4,控制所述室内机的冷凝水排入室外。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使用热水的状态下,当所述蓄热子系统的水位下降至h5时,控制所述冷凝器对所述蓄热子系统补水,并且,控制所述冷凝器进行补水,以使所述冷凝器的水位大于或等于h3;当所述蓄热子系统储满水时,控制所述冷凝器停止对所述蓄热子系统补水。2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二制冷模式,所述室内机的运行状态为制冷状态;所述对所述空调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包括:控制室外机组的换热器风冷系统开启,用以对冷媒进行换热处理;控制室外机组输出的冷媒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进入模式转换单元;控制冷媒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单元进入所述室内机进行蒸发吸热之后,经过第三冷媒管路返回所述室外机组。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冷水子系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连接管路中设置第一流量调节阀,在所述冷水子系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冷媒管
路、所述第三冷媒管路的连接管路中分别设置第二流量调节阀、第三流量调节阀;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制取冷水的状态下,控制所述冷水子系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连通、所述冷水子系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冷媒管路连通并与所述第二冷媒管路断开;控制所述第一冷媒管路中冷媒通过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进入所述冷水子系统,用以对所述冷水子系统进行降温处理,并控制所述冷水子系统输出的冷媒通过所述第三冷媒管路返回所述室外机组。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冷水子系统的水温降低至t3之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管路中的冷媒停止进入所述冷水子系统;并且,当所述冷水子系统的水温升高至t7之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管路中冷媒通过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进入所述冷水子系统。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控制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1-室内机实际制冷量/室外机总标称制冷量*100%)*k1*第一流量调节阀的最大开度;其中,k1为系数,0<(1-室内机实际制冷量/室外机总标称制冷量*100%)≤a%;当(1-室内机实际制冷量/室外机总标称制冷量*100%)*k1>100%时,控制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为最大;当a%<室内机实际制冷量/室外机总标称制冷量≤100%时,控制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开度=k2*第一流量调节阀的最大开度;其中,a的取值范围为[85-90],k2为系数。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使用热水的状态下,控制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为第一制冷模式;当所述蓄热子系统的水位下降至h5时,控制所述冷凝器对所述蓄热子系统补水,并且,控制所述冷凝器进行补水,以使所述冷凝器的水位大于或等于h3;当所述蓄热子系统储满水时,控制所述冷凝器停止对所述蓄热子系统补水;当所述蓄热子系统的水温升到第一温度阈值t1,控制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为第二制冷模式。2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所述室内机的运行状态为制热状态;所述对所述空调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包括:控制换热介质在蓄热子系统和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进行换热处理;控制室外机组输出的第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三冷媒管路进入模式转换单元;控制所述第一部分冷媒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单元进入所述室内机,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冷媒在所述室内机进行换热;控制室外机组输出的第二部分冷媒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进入冷凝器,以使所述冷凝器对所述第二部分冷媒进行换热处理,并通过第二冷媒管路将所述第二部分冷媒输入所述模式转换单元;控制所述模式转换单元将所述第一部分冷媒和所述第二部分冷媒汇总后,通过所述第一冷媒管路返回所述室外机组;其中,控制所述室外机组的换热器风冷系统开启。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中设置第四流量调节
阀,在所述第三冷媒管路中设置第五流量调节阀;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五流量调节阀开启并达到最大开度;控制所述第四流量调节阀的开度=(1-室内机实际制热量/室外机总标称制热量*100%)*k1*第四流量调节阀的最大开度;其中,k1为系数;0<(1-室内机实际制热量/室外机总标称制热量*100%)≤a%;当(1-室内机实际制热量/室外机总标称制热量*100%)*k1>100%时,控制所述第四流量调节阀为最大开度;当a%<室内机实际制热量/室外机总标称制热量≤100%时,控制所述第四流量调节阀的开度=k2*第四流量调节阀的最大开度;其中,a的取值范围为[85-90],k2为系数。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蓄热子系统的水温达到t1时,控制所述换热介质在蓄热子系统和冷凝器之间停止循环流动,并关闭所述第四流量调节阀;当所述蓄热子系统的水温下降到t5时,控制所述换热介质在蓄热子系统和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并开启所述第四流量调节阀。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使用热水的状态下,当所述蓄热子系统的水位下降至h5时,控制所述冷凝器对所述蓄热子系统补水,并且,控制所述冷凝器进行补水,以使所述冷凝器的水位大于或等于h3;当所述蓄热子系统储满水时,控制所述冷凝器停止对所述蓄热子系统补水。3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一制热与制冷混合模式;多个室内机的运行状态为制热或制冷状态,并且,室内机制冷量与室内机制热量之差小于第一差值阈值;在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中设置第四流量调节阀,在所述第三冷媒管路中设置第五流量调节阀;所述对所述空调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包括:控制换热介质在蓄热子系统和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进行换热处理;控制室外机组输出的第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三冷媒管路进入模式转换单元;控制所述第一部分冷媒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单元进入所述室内机,进行换热;控制所述室外机组输出的第二部分冷媒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进入冷凝器,以使所述冷凝器对所述第二部分冷媒进行换热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将所述第二部分冷媒输入所述模式转换单元;控制所述模式转换单元将所述第一部分冷媒和所述第二部分冷媒汇总后,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返回所述室外机组;其中,控制所述室外机的换热器风冷系统不开启,并调节所述第四流量调节的开度。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四流量调节阀的开度=k2*第四流量调节阀的最大开度;其中,k2为系数。3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二制热与制冷混合模式;多个室内机的运行状态为制热或制冷状态,并且,室内机制冷量与室内机制热量之差大于第二差值阈值;在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中设置第四流量调节阀,在所述第三冷媒管路中设置第五流量调节阀;所述对所述空调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包括:
控制换热介质在蓄热子系统和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进行换热处理;控制室外机组输出的第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三冷媒管路进入模式转换单元;控制所述第一部分冷媒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单元进入所述室内机,进行换热;控制所述室外机组输出的第二部分冷媒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进入冷凝器,以使所述冷凝器对所述第二部分冷媒进行换热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将所述第二部分冷媒输入所述模式转换单元;控制所述模式转换单元将所述第一部分冷媒和所述第二部分冷媒汇总后,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返回所述室外机组;其中,控制所述室外机的换热器风冷系统不开启,并调节所述第五流量调节的开度。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五流量调节阀的开度=k2*第五流量调节阀的最大开度;其中,k2为系数。3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三制热与制冷混合模式;所述室内机的运行状态为制热或制冷状态,并且,室内机制热量与室内机制冷量之差大于第三差值阈值;在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中设置第四流量调节阀,在所述第三冷媒管路中设置第五流量调节阀;所述对所述空调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包括:控制换热介质在蓄热子系统和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进行换热处理;控制室外机组输出的第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三冷媒管路进入模式转换单元;控制所述第一部分冷媒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单元进入所述室内机,进行换热;控制所述室外机组输出的第二部分冷媒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进入冷凝器,以使所述冷凝器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换热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将所述第二部分冷媒输入所述模式转换单元;控制所述模式转换单元将所述第一部分冷媒和所述第二部分冷媒汇总后,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返回所述室外机组;其中,控制所述室外机的换热器风冷系统开启,并调节所述第四流量调节的开度。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四流量调节阀的开度=k2*第四流量调节阀的最大开度;其中,k2为系数。36.如权利要求30至35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蓄热子系统的水温达到t1时,控制所述换热介质在蓄热子系统和冷凝器之间停止循环流动;当所述蓄热子系统的水温下降到t5时,控制所述换热介质在蓄热子系统和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37.如权利要求30至35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冷凝器输出的冷媒的温度达到t8时,控制所述冷凝器输出的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进入换热器进行换热之后,进入所述第一冷媒管道。38.如权利要求30至35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室内机的冷凝水进入补充子系统;当所述冷凝器的水位下降至h2时,控制所述补充子系统对所述冷凝器进行补水,直至
所述冷凝器的水位升至h3;如果所述补充子系统的水位小于h4,则控制对所述冷凝器进行水源补水;如果所述补充子系统的水位达到h4,控制所述室内机的冷凝水排入室外。39.如权权利要求30至35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使用热水的状态下,当所述蓄热子系统的水位下降至h5时,控制所述冷凝器对所述蓄热子系统补水,并且,控制所述冷凝器进行补水,以使所述冷凝器的水位大于或等于h3;当所述蓄热子系统储满水时,控制所述冷凝器停止对所述蓄热子系统补水。4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运行模式为快速制热水模式;所述室内机不开启;所述对所述空调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包括:控制换热介质在蓄热子系统和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进行换热处理;控制室外机组输出的冷媒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进入冷凝器,以使所述冷凝器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换热处理,并将经过换热处理后的第二冷媒介质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返回所述室外机组。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控制方法,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和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之间的连接管路中设置开关单元;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开启,以使第二冷媒管路中的第二冷媒介质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返回所述室外机组。42.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以及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9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3.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以及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4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9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组(01)、中间水系统、模式转换器(08)和室内机组(09);中间水系统包括:冷凝器(02)、蓄热子系统(03)和冷却子系统(04);蓄热子系统(03)和冷却子系统(04)分别与冷凝器(02)连接,分别用于与冷凝器(02)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冷凝器(02)用于与冷媒进行换热,模式转换器(08)用于控制冷媒的流向和通断,形成冷媒回路。本公开的系统、方法、装置、空调设备以及存储介质,能够对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热进行充分利用,提升系统值,提高系统能效。高系统能效。高系统能效。


技术研发人员:王帆 金孟孟 武连发 焦华超 高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2
技术公布日:2022/2/2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