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21:39: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排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排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第一排蒸发器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排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第二排蒸发器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排蒸发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排蒸发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其中,响应于第一制冷指令,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制冷剂循环流经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和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且温度风门关闭,以使空气经过所述蒸发器对所述汽车的乘员舱进行制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车内冷凝器,所述车内冷凝器的第一排冷凝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车内冷凝器的第二排冷凝器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车内冷凝器的第一排冷凝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车内冷凝器的第二排冷凝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排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排换热器的第一端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第三阀门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通过第四阀门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第五阀门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通过第六阀门与所述第一排蒸发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通过第七阀门与所述第二排蒸发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第一排蒸发器的第一端通过第八阀门与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蒸发器的第二排蒸发器的第一端通过第九阀门与第二电子膨胀阀;其中,响应于第一制热指令,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五阀门、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四阀门、所述第六阀门、所述第七阀门、所述第八阀门和所述第九阀门关闭,所述制冷剂循环流经所述压缩机、所述车内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和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且所述温度风门开启,以使空气经过所述车内冷凝器对所述汽车的乘员舱进行制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十阀门,所述第十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
第十一阀门,所述第十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排蒸发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阀门之间;其中,响应于第二制热指令,所述第七阀门、所述第十一阀门、所述第八阀门、所述第十阀门、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五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四阀门、所述第六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九阀门关闭,所述制冷剂循环流经所述压缩机、所述车内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制冷剂还循环流经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且所述温度风门开启,以使空气经过所述车内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对所述汽车的乘员舱进行制热除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电子水泵;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子水泵的输出端;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电加热器的输出端连接;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二接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电子水泵的输入端连接,且所述管路流经电池模块;其中,响应于第三制热指令,所述第一电子水泵和所述电加热器开启,冷却液循环流经所述第一电子水泵、所述电加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四通阀的第一接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二接口和所述电池模块,以在循环过程中利用所述电加热器对所述冷却液进行加热,进而对所述电池模块制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十一阀门,所述第十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排蒸发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阀门之间;第十二阀门,所述第十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阀门之间;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七阀门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连接,且通过所述第十一阀门和所述第六阀门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子膨胀阀和第十三阀门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其中,响应于第二制冷指令,所述第一电子水泵、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十一阀门、所述第七阀门、所述第十二阀门、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所述第十三阀门和所述第六阀门开启,所述电加热器、所述第四阀门、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八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五阀门关闭,所述制冷剂循环流经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排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和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且所述温度风门关闭,所述冷却液循环流经所述第一电子水泵、所述电加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四通阀的第一接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二接口和所述电池模块,以使所述冷却液与所述制冷剂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处换热,进而对所述电池模块制冷。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响应于第三制冷指令,所述第一电子水泵、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七阀门、所述第四阀
门、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第八阀门、所述第六阀门、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所述第十三阀门和开启,所述第十二阀门、所述电加热器、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十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五阀门关闭;所述制冷剂循环流经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和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且温度风门关闭,且所述温度风门关闭,以使空气经过所述蒸发器对所述汽车的乘员舱进行制冷,所述冷却液循环流经所述第一电子水泵、所述电加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四通阀的第一接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二接口和所述电池模块,以使所述冷却液与所述制冷剂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处换热,进而对所述电池模块制冷。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电子水泵,所述第二电子水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四接口;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第一端通过第十四阀门与所述第二电子水泵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散热器的第二端通过第十五阀门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三接口连接,且所述第二电子水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四阀门之间的管路流经电控模块;响应于第四制冷指令,所述冷却液循环流经所述第二电子水泵、所述电控模块、所述第十四阀门、所述散热器、所述第十五阀门、所述四通阀的第三接口和所述四通阀的第四接口,以使所述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处换热,进而对所述电控模块制冷。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所述第十五阀门连接所述第二电子水泵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二电子水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五阀门之间的管路流经电控模块;响应于第一保温指令,所述冷却液循环流经所述第二电子水泵、所述电控模块、所述第十五阀门、所述四通阀的第三接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二接口、所述电池模块、所述第一电子水泵、所述电加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四通阀的第一接口和所述四通阀的第四接口,以使所述冷却液吸收所述电控模块和所述电池模块的热量,进而对所述电池模块保温。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所述车内冷凝器的第一排冷凝器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三电子膨胀阀和第十三阀门之间;响应于第一余热回收指令,所述冷却液循环流经第一电子水泵、所述电加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四通阀的第一接口、所述四通阀的第四接口、所述第二电子水泵、所述电控模块、所述第十五阀门、所述四通阀的第三接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二接口和所述电池模块;所述制冷剂循环流经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阀门、所述车内冷凝器的第二排冷凝器、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排换热器、所述第五阀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和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制冷剂还循环流经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输出端、所述车内冷凝器的第一排冷凝器、第三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第十一阀门、所述第六阀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温度风门开启,以使所述制冷剂和所述冷却液在所述第三换热器进行换热,进而对所述电池模块和所述电控模块进行余热回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所述第十四阀门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五阀门;响应于第二余热回收指令,所述冷却液循环流经所述第一电子水泵、所述电加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四通阀的第一接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二接口、所述电池模块;所述冷却液还循环流经所述第二电子水泵、所述电控模块、所述第十四阀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十五阀门、所述四通阀的第三接口、所述四通阀的第四接口;所述制冷剂循环流经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阀门、所述车内冷凝器的第二排冷凝器、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排换热器、所述第五阀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制冷剂还循环流经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输出端、所述车内冷凝器的第一排冷凝器、第三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第十一阀门、所述第六阀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和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温度风门开启,以使所述制冷剂和所述冷却液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一换热器处进行换热,进而对所述电池模块和所述电控模块进行余热回收。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空气电加热器;响应于除霜指令,所述空气电加热器、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制冷剂循环流经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且温度风门按照预设条件开启或关闭,以对所述第二换热器进行除霜。12.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公开了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该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蒸发器、第一气液分离器、第二气液分离器;其中,响应于第一制冷指令,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制冷剂循环流经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蒸发器、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且温度风门关闭,以使空气经过蒸发器对汽车的乘员舱进行制冷。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提高空气与制冷剂的换热温差,进而提高制冷效率,且提高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且提高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且提高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杨留 王婷 王文鹏 刘和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30
技术公布日:2022/6/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