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水利排水,给水工程装置的制造及其处理技术 > 一种大坝防渗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大坝防渗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9 17:30:04

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泥岩防渗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坝防渗体结构。

背景技术:

1、“红层”在我国主要是指中生代以来即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古近系的湖相、河流相、河湖交替相或是山麓洪积相等陆相碎屑岩,多以夹层互层出现,从外表来看主要颜色为红色。红层地区因基础岩体抗滑、抗变形能力均较差、修建刚性坝建筑材料用量大、运距远、投资大等因素,宜建柔性坝,不适宜建刚性坝。

2、土石坝能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能适应复杂地基,加上大型施工机具如挖、运、填筑及碾压机械的使用,使得土石坝具有造价低、适应性强、工期短等优点。土石坝以其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好而在世界大坝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为了开采防渗土料,不得不占用大量的农作物耕地,由此增加的费用是昂贵的,更是破坏生态环境。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土料性质、气象条件等是土料填筑压实制约工程施工进度的重要环节。

3、目前土石坝防渗材料多选用粘土、沥青混凝土等材料。对于红层地区,一方面该地区粘土料相对缺乏,采用粘土防渗料势必会增加运距及工程投资,另一方面若采用沥青混凝土作为防渗材料,需要专门的拌合设备,并不能充分发挥当地材料的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大坝防渗体结构,主要应用于红岩地区,利用风化泥岩作为坝体防渗材料,充分发挥当地材料筑坝优势,同时节约施工工期、减少工程投资。

2、为了能够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大坝防渗体结构,包括:

4、泥岩防渗体;

5、分别设于所述泥岩防渗体的上游和下游的反滤过渡层;

6、下游的所述反滤过渡层的下游侧连接有坝壳土石料层;

7、设于背水面所述坝壳土石料层坝脚处的排水棱体;以及

8、下游的所述坝壳土石料层底部设置有排水层,所述排水层与排水棱体相连。

9、进一步地,所述泥岩防渗体为防渗心墙,上游的所述反滤过渡层的上游侧连接有所述坝壳土石料层,迎水面的所述坝壳土石料层的坡角处连接有混凝土固脚。

10、进一步地,所述泥岩防渗体为防渗斜墙,迎水面的所述反滤过渡层的坡角处连接有混凝土固脚。

11、进一步地,所述泥岩防渗体的材质为泥岩,所述泥岩的风化程度为全风化或强风化。

12、进一步地,所述反滤过渡层的材质包括碎石垫层和砂垫层,所述砂垫层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碎石垫层和泥岩防渗体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坝壳土石料层的材质为坝壳土石填筑料。

14、进一步地,所述泥岩的粒径小于或等于200mm。

15、进一步地,所述泥岩中大于5mm的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50%;所述泥岩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大于15%,所述泥岩中粘粒含量大于8%。

16、进一步地,所述泥岩的渗透系数小于或等于1×10-5cm/s。

1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8、本实用新型大坝防渗体结构主要应用于红层地区,利用泥岩料作为坝体防渗材料,能够减少通过大坝和坝基的渗流量,能够降低浸润线,增加下游坝坡的稳定性,同时还能降低渗透坡降,防止渗透变形。同时,充分发挥当地材料筑坝优势,同时节约施工工期、减少工程投资。

技术特征:

1.一种大坝防渗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坝防渗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泥岩防渗体的材质为泥岩,所述泥岩的风化程度为全风化或强风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坝防渗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滤过渡层(2)的材质包括碎石垫层(21)和砂垫层(22),所述砂垫层(22)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碎石垫层(21)和泥岩防渗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坝防渗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壳土石料层(1)的材质为坝壳土石填筑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坝防渗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泥岩的粒径小于或等于200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坝防渗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泥岩中大于5mm的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50%;所述泥岩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大于15%,所述泥岩中粘粒含量大于8%。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坝防渗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泥岩的渗透系数小于或等于1×10-5cm/s。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泥岩防渗体领域,公开了一种大坝防渗体结构,包括:泥岩防渗体;分别设于所述泥岩防渗体的上游和下游的反滤过渡层;下游的所述反滤过渡层的下游侧连接有坝壳土石料层;设于背水面所述坝壳土石料层坝脚处的排水棱体;以及下游的所述坝壳土石料层底部设置有排水层,所述排水层与排水棱体相连。本技术大坝防渗体结构主要应用于红层地区,利用泥岩料作为坝体防渗材料,能够减少通过大坝和坝基的渗流量,能够降低浸润线,增加下游坝坡的稳定性,同时还能降低渗透坡降,防止渗透变形。同时,充分发挥当地材料筑坝优势,同时节约施工工期、减少工程投资。技术研发人员:曾旭,罗键,白超,刘明菊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遵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04技术公布日:2024/6/5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5928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