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滑柱总成、悬架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滑柱总成、悬架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2 17:04:37

本技术涉及汽车,特别涉及一种滑柱总成、悬架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当前市面上常见的滑柱总成包括:由传统减振器、弹簧和连接叉组成的滑柱总成,由连续阻尼控制减振器、弹簧和连接叉组成的滑柱总成。对于更高端的由主动减振器、弹簧和连接叉组成的滑柱总成,目前尚还没有。在研的主动减振器技术,除了自身技术难点之外,还面临着如何和弹簧及减振器连接叉组合成滑柱总成的问题,以及带主动减振器的滑柱总成在悬架系统中的布置问题。而且,由于主动减振器的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使得带主动减振器的滑柱总成的布置问题也极具挑战,目前市面上未见成熟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滑柱总成,能够提供主动减振功能,而且,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减小滑柱总成在运动过程中占用的包络空间。

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滑柱总成的悬架系统。

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悬架系统的车辆。

4、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滑柱总成,其包括:

5、弹簧,沿第一方向延伸;

6、连接叉,位于所述弹簧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

7、主动减振器,位于所述弹簧和所述连接叉之间,所述主动减振器包括减振器本体、电动液压泵和蓄能器,所述减振器本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弹簧和所述连接叉连接,所述电动液压泵和所述蓄能器分别位于所述减振器本体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减振器本体连接,所述电动液压泵沿第三方向延伸布置,所述蓄能器沿第一方向延伸布置,第一方向分别垂直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成一定的夹角。

8、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滑柱总成,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弹簧、主动减振器和连接叉依次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以构成具有主动减振作用的滑柱总成;主动减振器包括减振器本体、电动液压泵和蓄能器的结构,其中,减振器本体作为主体结构,其相对两端分别与弹簧和连接叉相连接,电动液压泵和蓄能器分别布置在减振器本体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而且,体积大的电动液压泵沿着第三方向延伸设置,电动液压泵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滑柱总成的轴线,细长的蓄能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蓄能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滑柱总成的轴线;通过合理设计电动液压泵和蓄能器在滑柱总成上的位置和布置方式,能够减小滑柱总成在运动过程中所占用的包络空间,避免滑柱总成在安装于悬架系统上对其他零部件的布置造成干涉影响。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液压泵远离所述减振器本体的一端倾斜向所述连接叉,以使所述电动液压泵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方向成一定的夹角,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成锐角。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能器位于所述减振器本体靠近所述连接叉的一侧,且所述蓄能器远离所述减振器本体的一端朝远离所述连接叉方向倾斜,以使所述蓄能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成一定的夹角。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叉包括两个连接臂,两个所述连接臂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连接叉设有用于与稳定杆连接杆总成的上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连接叉靠近所述蓄能器的一侧。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叉为钢制结构,并与所述减振器本体焊接;和/或,所述减振器本体设有识别定位结构。

13、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其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滑柱总成。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悬架系统,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悬架系统采用上述结构的滑柱总成,不仅能够使得悬架系统具备良好的主动减振功能,而且,通过对滑柱总成中的电动液压泵和蓄能器的合理布置,解决带主动减振器的滑柱总成在悬架系统内的布置问题,避免滑柱总成与悬架系统内的其他零部件产生干涉影响。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悬架系统还包括副车架总成、第一下控制臂总成和转向节总成,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副车架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节总成连接,所述滑柱总成的下部与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连接,所述滑柱总成的上部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连接端,所述电动液压泵位于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的前侧,所述蓄能器位于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的后侧。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悬架系统还包括上控制臂总成,所述转向节总成为鹅颈式结构,所述转向节总成包括相连接的主体部和鹅颈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连接,所述鹅颈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叉的上方,并朝向所述弹簧凸出设置,所述鹅颈部的上部与所述上控制臂总成的外连接端连接,所述上控制臂总成具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内连接端。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二下控制臂总成,所述第二下控制臂总成位于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的前侧,所述第二下控制臂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副车架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节总成连接,所述第二下控制臂总成与所述滑柱总成避让设置,所述主动减振器位于所述第二下控制臂总成的上方;

18、和/或,悬架系统还包括稳定杆总成和稳定杆连接杆总成,所述稳定杆总成与所述副车架总成连接,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稳定杆连接杆总成,所述连接叉靠近所述蓄能器的一侧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稳定杆连接杆总成的上部连接。

19、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如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悬架系统。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车辆采用上述结构的悬架系统,能够提高整车高频振动舒适性。

21、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

1.滑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液压泵远离所述减振器本体的一端倾斜向所述连接叉,以使所述电动液压泵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方向成一定的夹角,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成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位于所述减振器本体靠近所述连接叉的一侧,且所述蓄能器远离所述减振器本体的一端朝远离所述连接叉方向倾斜,以使所述蓄能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成一定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叉包括两个连接臂,两个所述连接臂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连接叉设有用于与稳定杆连接杆总成的上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连接叉靠近所述蓄能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叉为钢制结构,并与所述减振器本体焊接;

6.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滑柱总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车架总成、第一下控制臂总成和转向节总成,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副车架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节总成连接,所述滑柱总成的下部与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连接,所述滑柱总成的上部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连接端,所述电动液压泵位于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的前侧,所述蓄能器位于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的后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控制臂总成,所述转向节总成为鹅颈式结构,所述转向节总成包括相连接的主体部和鹅颈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连接,所述鹅颈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叉的上方,并朝向所述弹簧凸出设置,所述鹅颈部的上部与所述上控制臂总成的外连接端连接,所述上控制臂总成具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内连接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下控制臂总成,所述第二下控制臂总成位于所述第一下控制臂总成的前侧,所述第二下控制臂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副车架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节总成连接,所述第二下控制臂总成与所述滑柱总成避让设置,所述主动减振器位于所述第二下控制臂总成的上方;

10.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9任一所述的悬架系统。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滑柱总成、悬架系统及车辆,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滑柱总成包括:弹簧,沿第一方向延伸;连接叉,位于弹簧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主动减振器,位于弹簧和连接叉之间,主动减振器包括减振器本体、电动液压泵和蓄能器,减振器本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弹簧和连接叉连接,电动液压泵和蓄能器分别位于减振器本体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并与减振器本体连接,电动液压泵沿第三方向延伸布置,蓄能器沿第一方向延伸布置,第一方向分别垂直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成一定的夹角。本技术能提供主动减振功能,而且,结构设计合理,能减小滑柱总成在运动过程中占用的包络空间。技术研发人员:彭大祥,张远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11技术公布日:2024/7/15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8/2539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