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两轮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两轮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51:16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特别涉及两轮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1、两轮交通工具,例如两轮自行车等。与三轮、四轮交通工具相比,两轮交通工具具有轻巧、便捷、便宜、对驾驶人要求低的优势,因此成为很多人优选的交通工具。

2、传统的两轮交通工具更适用于人们日常通勤以及短距离出行使用,因此整车通常基于钢管焊制的车架进行构建,钢管焊制的车架结构强度低,并且主要凭借车架与座杆部分的弹性形变实现避震效果,避震幅度小(0-5°)、行程短(0-20mm)、减震效果差,缺少舒适性。

3、因此,市消费市场上出现了诸多具有减震结构的两轮交通工具(两轮交通工具的车架),例如:公开号为cn11541679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减震式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装置,在车架装置的前部安装有前叉,在前叉上安装有前轮和车把;车架装置包括车架箱和中轴箱,车架箱的底部与中轴箱的顶部固定连接……;例如:公开号为cn21985749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自行车车架包括车架前支撑、车架后支撑以及设置于车架前支撑、车架后支撑之间的减震器……;又例如:公开号为cn20184958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减震式自行车架,包括:头管、上管、中管、下管、上叉、下叉、五通管和减震器,它还包括减震器座,……。上述三种两轮交通工具的减震主要是依靠减震器来完成的,即在车架上安装减震器,并优化了减震器的安装结构,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减震效果,虽然行程大、效果好,但结构重量大(1.5-4kg),不适用于追求轻便的通勤两轮交通工具中;并且从两件专利的附图中可以看出,三者均是外置式的减震器,外置式减震器在骑行的过程中容易沾染上泥土脏物,影响减震器的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两轮交通工具,软胶减震+弹簧减震的双减震结构,减震效果好;车架主体和减震后叉架两个“三角形”结构框架的组合,整体强度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3、两轮交通工具,包括车架主体、前叉、脚踏链轮机构、转向刹车机构和车轮,所述前叉设置于车架主体上,所述车架主体由若干连管组成,所述车架主体侧下方设置有减震后叉架,所述减震后叉架包括第一减震后叉架和设置于第一减震后叉架上的第二减震后叉架,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一端端部设置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中装配有第一弹性减震件,所述第二减震后叉架上设置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中装配有第二弹性减震件,所述第一弹性减震件与第二弹性减震件配合使用,所述第一弹性减震件与第二弹性减震件在相对的一端设置有夹持槽,所述第一弹性减震件和第二弹性减震件分别夹持在车架主体其中一根连管的两侧。

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性减震件和第二弹性减震件呈弧状。

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第二减震后叉架分别与第一弹性减震件、第二弹性减震件配合使用,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第二减震后叉架也均为弧状,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弧度与第一弹性减震件的弧度一致,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弧度与第二弹性减震件的弧度一致。

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减震件和第二弹性减震件均为中间厚两侧薄的结构。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减震件、或者第一弹性减震件和第二弹性减震件的内部均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中设置有第三弹性减震件。

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述减震后叉架与车架主体的第二连管合围形成一个类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为中空结构,其内部设置有车轮,其中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由一根第一减震架组件管、两根第二减震架组件管和两根第三减震架组件管组成,所述第一减震架组件管连接在两根第二减震架组件管之间,所述第一减震架组件管与两根第二减震架组件管之间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减震架组件管一端与第二减震后叉架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减震架组件管连接,所述第三减震架组件管另一端与车架主体连接。

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述第二减震架组件管与第三减震架组件管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中设置有紧固件,即所述车轮通过连接件连接在第一减震后叉架上;所述第三减震架组件管的在与车架主体连接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中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穿装在车架主体上,即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通过连接轴活动连接在车架主体上,且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通过紧固件与连接轴固定。

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述车架主体成三角形结构,所述车架主体由第一连管、第二连管、中置电机安装件、第三连管和头部连管组成,所述第一连管、第二连管、中置电机安装件、第三连管和头部连管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第二连管位于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合围而成的腔室中,且其两侧为分别有第一弹性减震件和第二弹性减震件。

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述第一减震架组件管、第二减震架组件管和第三减震架组件管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连管、第二连管、中置电机安装件、第三连管和头部连管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第一连管、第二连管、中置电机安装件、第三连管、头部连管、第一减震架组件管、第二减震架组件管和第三减震架组件管均为中空结构件。

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述中置电机安装件中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前叉和转向刹车机构均设置于头部连管中,所述前叉上设置有车轮;所述第二连管上方设置有可调式车座。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弹性减震件的设置于减震后叉架内部,第一、或者第一和第二弹性减震件内部设置有第三弹性减震件,第一、第二弹性减震件为软胶等,第三弹性减震件为弹簧,采用软胶减震+弹簧减震的双重减震结构的设计,增加了两轮交通工具的减震能力;并且隐藏式的弹性减震件和弹性减震件,在避免了泥土脏物的堆积的同时,还使得两轮交通工具的外形更加美观。

15、2.本实用新型车架主体和减震后叉架组合形成两个“三角形”结构的框架,增加了两轮交通工具整体的强度,即在增强了减震效果的同时,还保证了两轮交通工具整体的强度,从而保证了两轮交通工具使用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破风公路车造型,可显著降低风阻,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加之整车采用轻量化设计,有效地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整车的性能。

16、3.本实用新型车架主体和减震后叉架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较轻(50-300g),且能实现大幅度(0-40°)、大行程(0-300mm)的效果,对比传统两轮车,减震可转动角度提升700%、等效行程提升1400%。

技术特征:

1.两轮交通工具,包括车架主体、前叉、脚踏链轮机构、转向刹车机构和车轮,所述前叉设置于车架主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体侧下方设置有减震后叉架,所述减震后叉架包括第一减震后叉架和设置于第一减震后叉架上的第二减震后叉架,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一端端部设置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中装配有第一弹性减震件,所述第二减震后叉架上设置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中装配有第二弹性减震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减震件和第二弹性减震件呈弧状,所述第一弹性减震件与第二弹性减震件在相对的一端设置有夹持槽;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第二减震后叉架分别与第一弹性减震件、第二弹性减震件配合使用,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第二减震后叉架也均为弧状,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弧度与第一弹性减震件的弧度一致,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弧度与第二弹性减震件的弧度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轮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减震件、或者第一弹性减震件和第二弹性减震件的内部均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中设置有第三弹性减震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轮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后叉架与车架主体的第二连管合围形成一个类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为中空结构,其内部设置有车轮,其中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由一根第一减震架组件管、两根第二减震架组件管和两根第三减震架组件管组成,所述第一减震架组件管连接在两根第二减震架组件管之间,所述第一减震架组件管与两根第二减震架组件管之间形成第一容置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轮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架组件管一端与第二减震后叉架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减震架组件管连接,所述第三减震架组件管另一端与车架主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轮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架组件管与第三减震架组件管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中设置有紧固件,即所述车轮通过紧固件连接在第一减震后叉架上;所述第三减震架组件管的在与车架主体连接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中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穿装在车架主体上,即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通过连接轴活动连接在车架主体上,且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通过紧固件与连接轴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轮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体成三角形结构,所述车架主体由第一连管、第二连管、中置电机安装件、第三连管和头部连管组成,所述第一连管、第二连管、中置电机安装件、第三连管和头部连管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第二连管位于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合围而成的腔室中,且其两侧为分别有第一弹性减震件和第二弹性减震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轮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架组件管、第二减震架组件管和第三减震架组件管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连管、第二连管、中置电机安装件、第三连管和头部连管为一体式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轮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管、第二连管、中置电机安装件、第三连管、头部连管、第一减震架组件管、第二减震架组件管和第三减震架组件管均为中空结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轮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电机安装件中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前叉和转向刹车机构均设置于头部连管中,所述前叉上设置有车轮;所述第二连管上方设置有可调式车座。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两轮交通工具,包括车架主体、前叉、脚踏链轮机构、转向刹车机构和车轮,所述前叉设置于车架主体上,所述车架主体侧下方设置有减震后叉架,所述减震后叉架包括第一减震后叉架和设置于第一减震后叉架上的第二减震后叉架,所述第一减震后叉架一端端部设置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中装配有第一弹性减震件,所述第二减震后叉架上设置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中装配有第二弹性减震件。其采用软胶减震+弹簧减震的双重减震结构的设计,增加了自行车的减震能力。技术研发人员:赵春晓,贾清曲,刘翔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世锦车业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27技术公布日:2024/7/4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91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