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铁路车辆辅助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8:30:21

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胶轮有轨电车设置有防侧翻杆以与轨道上的防侧翻梁缘配合,防止车辆因意外侧翻。现有的一些技术中,防侧翻杆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可手动调整,然而这种方案应用较为局限,仅能在车辆停下时手动调整防侧翻杆的长度,由于胶轮在行驶过程中会发生形变,胶轮形变导致防侧翻杆与防侧翻梁缘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且不同轨道对应的防侧翻梁缘厚度也可能不同,轨道切换时防侧翻杆长度无法及时调整,仍存在车辆侧翻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可以通过检测件实时检测限位部与轨道梁之间的距离,以使限位件与梁缘及时配合,避免轨道车辆侧翻。

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防侧翻装置的轨道车辆。

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包括:基体部,所述基体部适于与轨道车辆固定连接;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基体部,所述限位部适于与轨道梁的梁缘配合以限制所述轨道车辆脱离所述轨道梁;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基体部和/或所述限位部上,所述检测件适于检测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轨道梁之间的距离;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基体部和/或所述限位部,且适于驱动所述限位部相对所述基体部移动以调整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轨道梁之间的距离。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通过检测件实时检测限位部与轨道梁之间的距离,以调整限位件与梁缘之间的距离,使限位件与梁缘能够及时配合,避免轨道车辆侧翻,提升轨道车辆使用安全。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部相对所述基体部在高度方向和/或水平方向移动。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体部形成有在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配合腔;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杆部,所述第一杆部收容于所述第一配合腔内且可选择地相对所述基体部在高度方向上移动;第二杆部,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第一杆部相连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杆部的自由端构造为适于与所述轨道梁限位配合的限位端。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体部包括:第三杆部,所述第三杆部在高度方向上延伸且一端与轨道车辆连接;第四杆部,所述第四杆部与所述第三杆部的另一端相连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所述第四杆部形成有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配合腔,所述限位部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合腔,所述限位部具有限位端,所述限位端可选择伸出所述第二配合腔以与所述轨道梁限位配合。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轨道梁上形成有走行面,所述轨道梁上设置有位于所述走行面宽度方向至少一侧的梁缘,所述轨道梁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侧壁;所述检测件适于检测所述梁缘在高度方向上的下表面与所述限位部在高度方向上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和/或所述检测件适于检测所述侧壁与所述限位部在水平方向上的同一侧表面之间的距离。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体部形成有配合腔,所述限位部可移动地收容于所述配合腔内且具有限位端,所述限位端适于伸出所述配合腔并与所述轨道梁限位配合。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件包括: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于所述配合腔的腔壁;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限位部轴向上的端面且收容于所述配合腔内,所述第二磁性件适于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磁吸配合。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还包括: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所述第一复位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二磁性件远离所述第一磁性件移动。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体部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限位部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构造为沿所述配合腔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二配合部适于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配合部构造为在所述基体部径向上延伸的锁止孔,所述第二配合部构造为可选择在所述限位部径向上移动的锁止件;部分所述限位部收容于所述配合腔内,所述部分限位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所述锁止件,所述锁止件可选择伸入至其中一个所述锁止孔内,以调整所述限位端与所述轨道梁之间的距离。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部分限位部外周面上形成有在径向上延伸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与所述锁止件一一对应且适于收容至少部分所述锁止件;所述防侧翻装置还包括:第二复位件,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收容槽,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收容槽底壁止抵,所述第二复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锁止件位于所述收容槽的端部止抵,所述第二复位件适于驱动所述锁止件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底壁的方向移动。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基体部且具有电机轴;齿条,所述齿条设置于所述限位部外周面且沿所述配合腔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齿条具有第一齿部;齿轮,所述齿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基体部且与所述电机轴配合,所述齿轮具有第二齿部,所述第二齿部适于与所述第一齿部啮合以驱动所述齿条沿所述配合腔长度方向移动。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部收容于所述配合腔的端部将所述配合腔在长度方向分隔为彼此互不联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均储存有介质;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腔体和/或所述第二腔体连通以改变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压力差以驱动所述限位部相对所述基体部移动。

17、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申请另一方面的轨道车辆。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防侧翻装置,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包括上述防侧翻装置,因此该轨道车辆使用更安全。

19、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20)相对所述基体部(10)在高度方向和/或水平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10)形成有在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配合腔(101a);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10)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梁(3)上形成有走行面(3a),所述轨道梁(3)上设置有位于所述走行面(3a)宽度方向至少一侧的梁缘(3b),所述轨道梁(3)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侧壁(3c);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10)形成有配合腔(10a),所述限位部(20)可移动地收容于所述配合腔(10a)内且具有限位端(201),所述限位端(201)适于伸出所述配合腔(10a)并与所述轨道梁(3)限位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10)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限位部(20)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构造为沿所述配合腔(10a)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二配合部适于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构造为在所述基体部(10)径向上延伸的锁止孔(13),所述第二配合部构造为可选择在所述限位部(20)径向上移动的锁止件(2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限位部(20)外周面上形成有在径向上延伸的收容槽(20a),所述收容槽(20a)与所述锁止件(23)一一对应且适于收容至少部分所述锁止件(23);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20)收容于所述配合腔(10a)的端部将所述配合腔(10a)在长度方向分隔为彼此互不联通的第一腔体(10b)和第二腔体(10c),所述第一腔体(10b)和所述第二腔体(10c)均储存有介质;

14.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及轨道车辆,防侧翻装置包括:基体部,所述基体部适于与轨道车辆固定连接;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基体部,所述限位部适于与轨道梁的梁缘配合以限制所述轨道车辆脱离所述轨道梁;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基体部和/或所述限位部上,所述检测件适于检测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轨道梁之间的距离;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基体部和/或所述限位部,且适于驱动所述限位部相对所述基体部移动以调整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轨道梁之间的距离。根据本技术设计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防侧翻装置可以通过检测件实时检测限位部与轨道梁之间的距离,以使限位件与梁缘及时配合,避免轨道车辆侧翻。技术研发人员:许玉红,刘俊杰,毛光丙,张安庆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28技术公布日:2024/7/18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320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