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芯片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8-02 13:57:42
本技术涉及测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芯片。
背景技术:
1、在电子设备出厂前,厂商会对电子设备的相机进行测试以确定电子设备的相机是否通过测试。实际应用中,厂商对电子设备的相机进行测试时,通常由测试设备向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指令,在待测试设备接收到测试指令后,待测试设备根据该测试指令执行相应操作。之后,待测试设备将执行该测试指令对应的操作后得到的测试参数返回给测试设备,以使得测试设备基于该测试参数确定待测试设备的相机是否通过测试。基于传统技术对电子设备的相机进行测试时,存在测试效率低的问题。
2、因此,如何提高测试效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芯片,可以提高测试效率。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测试方法,应用于待测试设备,待测试设备包括本地层、内核层和加载层,该方法包括: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待测试设备的第一软件层中的第一服务处于运行状态,且在待测试设备的第二软件层中创建有第一文件目录的情况下,在待测试设备的第三软件层中创建指令通信端口,第一服务用于获取第一文件目录中存储的第一测试对象关联的测试参数,其中,第三软件层为加载层,第一软件层和第二软件层为加载层,或,第三软件层为内核层,第一软件层为加载层或内核层,第二软件层为加载层或内核层,或,第三软件层为本地层,第一软件层为加载层、本地层或内核层,第二软件层为加载层、本地层或内核层;接收来自测试设备的第一测试指令,第一测试指令用于指示对待测试设备的第一测试对象进行测试;响应于接收到第一测试指令,通过指令通信端口将第一服务从第一文件目录中获取的测试参数发送给测试设备。
3、待测试设备包括本地层、内核层和加载层。在待测试设备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待测试设备先运行加载层,然后运行内核层,再运行本地层。因此,加载层可以称为内核层的下层,级内核层为加载层的上层。加载层可以称为本地层的下层,即本地层为加载层的上层。内核层可以称为本地层的下层,即本地层为内核层的上层。
4、第三软件层,第二软件层和第一软件层可以为同一层。例如,第三软件层为加载层,第一软件层和第二软件层均为加载层,或,第三软件层为加载层,第一软件层和第二软件层均为内核层,或,第三软件层为加载层,第一软件层和第二软件层均为本地层。
5、第三软件层,第二软件层和第一软件层不是同一层。第一软件层、第二软件层和第三软件层不是同一层是指,第一软件层、第二软件层和第三软件层中的三个均不同层,且第一软件层和第二软件层是第三软件层的下层。例如,第三软件层为本地层,第一软件层为加载层,第二软件层为内核层。例如,第三软件层为本地层,第一软件层为内核层,第二软件层为加载层。或者,第一软件层、第二软件层和第三软件层不是同一层是指,第一软件层、第二软件层和第三软件层中的任意两个软件层是同一层,且当第三软件层和第一软件层(或者第二软件层)是同一层时,第二软件层(或者第一软件层)是第三软件层和第一软件层(或者第二软件层)的下层,或者,当第一软件层和第二软件层是同一层时,第一软件层和第二软件层是第三软件层的下层。例如,第三软件层为内核层,第一软件层为加载层,第二软件层为加载层或内核层。例如,第三软件层为内核层,第一软件层为内核层,第二软件层为加载层。例如,第三软件层为本地层,第一软件层为加载层,第二软件层为加载层或者本地层。例如,第三软件层为本地层,第一软件层为本地层,第二软件层为加载层或内核层。例如,第三软件层为本地层,第一软件层为内核层,第二软件层为本地层或内核层。
6、示例性的,以待测试设备是安卓系统的电子设备为例,当待测试设备上电后,且待测试设备运行加载层,可以理解为是待测试设备上电后运行预加载阶段或小系统阶段。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待测试设备在第三软件层创建指令通信端口之前,待测试设备已经在第一软件层运行第一服务,且在第二软件层成功创建存储有测试参数的第一文件目录,因此,待测试设备在第三软件层创建指令通信端口后,待测试设备的指令通信端口可以立即触发通过第一服务从第一文件目录获取测试参数的相关操作,即该方法避免传统技术中在待测试设备创建指令通信端口后的预设时长内无法成功运行第一服务所导致的测试失败的问题。并且,与传统技术提供的测试方法相比,上述测试方法中的指令通信端口是在待测试设备的加载层、内核层和本地层中的任意一层创建的,即指令通信端口所在的层(例如,加载层、内核层或本地层)是待测试设备上电后较早运行的层,因此,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效率。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在保证测试成功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效率。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测试设备的第二测试指令;响应于接收到第二测试指令,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第一软件层中运行第一服务,在第二软件层中创建第一文件目录,以及,在第三软件层中创建指令通信端口。
9、第二测试指令和第一测试指令可以是待测试设备在同一时刻接收到的测试设备发送的两个指令,或者,第二测试指令还可以是待测试设备在接收到测试设备发送的第一测试指令之前接收到的测试设备发送的指令,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待测试设备通过接收来自测试设备的第二测试指令后,触发待测试设备在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第一软件层中运行第一服务,在第二软件层中创建第一文件目录,在第三软件层中创建指令通信端口。
11、可选的,待测试设备还可以基于预设测试规则,在第一软件层中运行第一服务,在第二软件层中创建第一文件目录,在第三软件层中创建指令通信端口。也就是说,这种实现方式中,待测试设备无需接收测试设备发送的第二测试指令,待测试设备在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待测试设备基于预设测试规则所指示的预设时刻依次执行以下操作:在第一软件层中运行第一服务,在第二软件层中创建第一文件目录,在第三软件层中创建指令通信端口。
12、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测试指令包括基于第一服务得到的第一可执行文件,以及;响应于接收到第二测试指令,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第一软件层中运行第一服务,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第二测试指令,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第一软件层中运行第一可执行文件,以运行第一服务。
13、第一可执行文件是待测试设备接收来自测试设备发送的第二测试指令携带的文件,第一可执行文件可以是测试设备对第一服务编译得到的二进制文件。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待测试设备直接通过运行从测试设备获取到的第一可执行文件,以使得在第一软件层中运行第一服务,该方法无需待测试设备执行编译得到第一可执行文件的编译过程,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效率。
15、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软件层、第二软件层和第三软件层是加载层;或,第一软件层、第二软件层和第三软件层是内核层;或,第一软件层、第二软件层和第三软件层是本地层;或,第三软件层是内核层,第一软件层是加载层,第二软件层是加载层或内核层;或,第三软件层是内核层,第一软件层是内核层,第二软件层是加载层;或,第三软件层是本地层,第一软件层是加载层,第二软件层是加载层、本地层或内核层;或,第三软件层是本地层,第一软件层是本地层,第二软件层是加载层或内核层;或,第三软件层是本地层,第一软件层是内核层,第二软件层是加载层、本地层或内核层。
16、上述技术方案中,运行第一服务的第一软件层可以是待测试设备的加载层、本地层和内核层中的任意一层,即当第一服务是待测试设备的加载层、本地层和内核层中任意一层时,待测试设备可以通过运行从测试设备获取到的第一可执行文件,以使得第一服务在对应层(例如,加载层、本地层或内核层)中运行第一服务,该方法无需待测试设备执行编译得到第一可执行文件的编译过程,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效率。
17、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软件层为本地层或内核层,以及;响应于接收到第二测试指令,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第一软件层中运行第一服务,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第二测试指令,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第一软件层中创建第一服务且运行第一服务。
18、待测试设备在第一软件层中创建第一服务且运行第一服务,可以理解为是待测试设备在第一软件层在创建第一服务的同时运行第一服务,或者,可以理解为是待测试设备在第一软件层中先创建第一服务,再运行创建好的第一服务。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待测试设备能够自己创建第一服务且运行第一服务,有利于提高测试方法的灵活性。
20、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软件层、第二软件层和第三软件层是内核层;或,第一软件层、第二软件层和第三软件层是本地层;或,第三软件层是内核层,第一软件层是内核层,第二软件层是加载层;或,第三软件层是本地层,第一软件层是本地层,第二软件层是加载层或内核层;或,第三软件层是本地层,第一软件层是内核层,第二软件层是加载层、本地层或内核层。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运行第一服务的第一软件层能够是待测试设备的本地层或内核层,即当第一服务是待测试设备的本地层或内核层时,待测试设备可以自己执行创建第一服务且运行第一服务的流程,以使得在第一软件层中运行第一服务,即该方法还可以根据需求将第一服务设置在本地层或内核层,有利于提高测试方法的灵活性。
22、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待测试设备还包括用户空间,用户空间包括第一通信模块和指令解析模块,第一软件层包括服务模块,第二软件层包括挂载模块,第三软件层包括端口创建模块,以及;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待测试设备的第一软件层中的第一服务处于运行状态,且在待测试设备的第二软件层中创建有第一文件目录的情况下,在待测试设备的第三软件层中创建指令通信端口,包括: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第一软件层中的第一服务处于运行状态,且在第二软件层中创建有第一文件目录的情况下,端口创建模块在第三软件层中创建指令通信端口;接收来自测试设备的第一测试指令,包括:指令解析模块通过第一通信模块接收来自测试设备的第一测试指令;指令解析模块将解析后的第一测试指令发送给指令通信端口;响应于接收到第一测试指令,通过指令通信端口将第一服务从第一文件目录中获取的测试参数发送给测试设备,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第一测试指令,指令通信端口基于解析后的第一测试指令,将通过第一服务从第一文件目录中获取的测试参数发送给指令解析模块;指令解析模块通过第一通信模块将测试参数发送给测试设备。
23、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待测试设备还包括用户空间,用户空间包括第一通信模块和指令解析模块,第一软件层包括服务模块,第二软件层包括挂载模块,第三软件层包括端口创建模块,加载层包括模式识别模块,以及;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待测试设备的第一软件层中的第一服务处于运行状态,且在待测试设备的第二软件层中创建有第一文件目录的情况下,在待测试设备的第三软件层中创建指令通信端口,包括: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第一软件层中的第一服务处于运行状态,且在第二软件层中创建有第一文件目录的情况下,端口创建模块在第三软件层中创建指令通信端口;接收来自测试设备的第一测试指令,包括:指令解析模块通过第一通信模块接收来自测试设备的第一测试指令;指令解析模块将解析后的第一测试指令发送给指令通信端口;响应于接收到第一测试指令,通过指令通信端口将第一服务从第一文件目录中获取的测试参数发送给测试设备,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第一测试指令,指令通信端口基于解析后的第一测试指令,将通过第一服务从第一文件目录中获取的测试参数发送给指令解析模块;指令解析模块通过第一通信模块将测试参数发送给测试设备;接收来自测试设备的第二测试指令,包括:模式识别模块接收来自测试设备的第二测试指令;响应于接收到第二测试指令,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在第一软件层中运行第一服务,在第二软件层中创建第一文件目录,以及,在第三软件层中创建指令通信端口,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第二测试指令,在待测试设备的上电开机的过程中,模式识别模块根据解析后的第二测试指令,触发服务模块在第一软件层中运行第一服务,挂载模块在第二软件层中创建第一文件目录,端口创建模块在第三软件层中创建指令通信端口。
24、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软件层是加载层,第一文件目录创建在第二软件层的虚拟内存的第一分区中,以及;该方法还包括:在第一分区中创建有第一文件目录的情况下,对第一分区设置内核锁,以使得重启后的待测试设备的第一文件目录存储有测试参数。
25、在第二软件层是加载层的情况下,第一分区可以称为系统分区。
2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分区创建存储有测试参数的第一文件目录后,对该第一文件目录设置内核锁,这样,可以保证待测试设备重启后第二软件层中仍然存在存储有测试参数的第一文件目录,即第一文件目录不被擦除。该方法可以避免待测试设备再次开机后丢失第一分区中第一文件目录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待测试设备再次执行测试方法的测试效率。
27、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测试对象是待测试设备的相机,测试参数包括相机的序列号。
2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测试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测试方法的处理单元。
29、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测试方法的单元。该电子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内的芯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输入单元和处理单元。
30、当该电子设备是终端设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该输入单元可以是通信接口;该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时,使得该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测试方法。
31、当该电子设备是终端设备内的芯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芯片内部的处理单元,该输入单元可以是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是该芯片内的存储器(例如,寄存器、缓存等),也可以是位于该芯片外部的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时,使得该芯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测试方法。
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处理器,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被执行时,该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测试方法。
33、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被电子设备运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测试方法。
34、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被电子设备运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测试方法。
35、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五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36、应理解,本技术中对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或类似语言的描述并不是暗示在任意的单个实施例中可以实现所有的特点和优点。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特征或有益效果的描述意味着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因此,本说明书中对于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的描述并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进而,还可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无需特定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即可实现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没有体现所有实施例的特定实施例中识别出额外的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1/2412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