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三伏季”使用的具有健脾祛湿散寒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8-08 16:54:30
本发明涉及中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在“三伏季”使用的具有健脾祛湿散寒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黄帝内经·素问》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夏季三伏令时,外界阳气最盛,此时顺应自然,通过运化中焦气机,温补机体阳气,祛除内伏寒邪,内调中焦以合外之阳气,从而达到巧防疾病祛除沉寒痼冷的目的。体现了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根据古人春夏养阳的思想,在盛夏伏天之时,通过包括穴位贴敷、艾灸、埋线、内服等各种方式,以完成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温补机体阳气的目的,广泛应用于呼吸、免疫、消化、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肥胖问题愈加凸显。中医认为肥胖症病因主要为痰湿瘀滞,其形成原因之一是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阳受损或阴素体阳虚;恰逢夏季空调依赖或频繁冷水浴,进一步加重寒湿邪气侵犯,致脾气失于运化,水湿停于内,与寒邪蕴聚经络脏腑,发展为寒湿证的肥胖症。此类患者以脘闷、腹胀,口腻、不渴,食少、纳呆,肠鸣作泻,或肢体浮肿,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濡缓等为主要表现,适以此类肥胖人群的治疗。
3、中医有冬病夏治的经验,对于寒湿、痰湿的体质,可以在夏季着重调理。在“三伏季”进行中医药干预,可借助自然界阳气,提高健脾祛湿散寒的治疗效果。
4、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
5、在“治未病”理念的影响下,三伏贴疗法已在全国广泛流行。其以“天人相应”为指导,在自然界阳气最旺的三伏天,利用人体体质理疏松开泄、营卫通达的生理特性,采用穴位贴敷疗法,使药物通过穴位渗透于人体某部,以预防和治疗“冬病”。
6、(1)单一外治疗法处方固定:三伏贴是外敷疗法,其配方相对固定,多具温散之功;基于“三伏季”进行中医药治疗寒湿型(证)超重/肥胖人群的中药复方则属内服疗法,临床实践中以消膏降浊为治疗原则,结合“态靶辨治”体系下对肥胖症的“积滞期-土壅期-痰瘀期-虚损期”分期论治,根据患者所处的疾病各阶段态势,拟定整体调态方药,充分发挥中医药调态的优势,配合打靶(症靶、标靶)药物。根据病情而适当加减,除温散之力外,亦具温补之功。配合穴位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实现针对性治疗,二者结合可相互补充,增强药物功效;
7、(2)单一外治疗法药物透皮吸收程度有限:三伏贴通过穴位将药物渗灌于人体某部,以发挥其散寒除湿的效力;联合基于“三伏季”进行中医药治疗寒湿型(证)超重/肥胖人群的中药复方则通过脾胃吸收药物,使药性从里向外发挥,更顺应阳气升腾发散的生理特性。另外,在方中适当使用引经药物,可使全方定向发挥其温散、温补之功。
8、(3)贴敷疗法存在过敏等不良反应:三伏贴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患者会出现皮肤过敏现象,这限制了三伏贴的使用。对其过敏者,可采用基于“三伏季”进行中医药治疗寒湿型(证)超重/肥胖人群的中药复方,以提供多种治疗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在“三伏季”使用的具有健脾祛湿散寒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能够在夏季“三伏季”运用健脾祛湿散寒中药制剂解决超重/肥胖患者痰湿、寒湿体质的问题。
2、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主要思路:在夏季三伏天运用健脾祛湿散寒中药制剂解决超重/肥胖患者痰湿、寒湿体质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中药配方。在阳气最旺的三伏天,借助天地间的生长之气,利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营卫通达的生理特性,采用服用通阳化饮、温阳化饮汤药,同时通过穴位贴敷疗法,使阳气通达上下内外,温养周身,进而祛除体内的伏寒伏湿,以预防和治疗伏于脏腑的“寒湿”。其甘淡微辛之法,通阳化气,再借助三伏天自然界的阳热属性,使人体阳气以脾胃为中心周流全身,温通经脉,进而达到防治“脏腑风湿病”的目的。部分超重/肥胖人群平素有喜食冷饮,生冷,贪凉,或久居寒湿环境,损伤脾胃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变差或者失职,寒湿之邪伏于脾胃,应用基于“三伏”理论治疗寒湿型(证)超重/肥胖人群的中药复方达到祛健脾祛湿散寒的功能,从而调整超重/肥胖人群的体征。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4、一种在“三伏季”使用的具有健脾祛湿散寒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备而成:人参2-3份、茯苓6-12份、炒白术6-12份、桂枝1-2份、石斛2-3份、干姜1-3份、大腹皮4-6份、佛手2-3份、山药4-6份、炒麦芽2-3份、菟丝子4-6份、蒲公英4-6份、炙甘草1-2份。
5、进一步的,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备而成:人参2份、茯苓6份、炒白术6份、桂枝1份、石斛2份、干姜1份、大腹皮4份、佛手2份、山药4份、炒麦芽2份、菟丝子4份、蒲公英4份、炙甘草1份。
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三伏季”使用的具有健脾祛湿散寒功效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7、1)按重量份依次称取人参2-3份、茯苓6-12份、炒白术6-12份、桂枝1-2份、石斛2-3份、干姜1-3份、大腹皮4-6份、佛手2-3份、山药4-6份、炒麦芽2-3份、菟丝子4-6份、蒲公英4-6份、炙甘草1-2份,备用;
8、2)将步骤1)称取的各原料药混合均匀,在室温下与水按照质量比为1g:10g混合,浸泡4-6小时,得到浸泡药液;
9、3)将步骤2)得到的浸泡药液用武火煮沸,接着文火煎熬100-120分钟,然后过滤分离,得到药渣和初级滤液;
10、4)将步骤3)得到的药渣与水按照质量比为1g:10g混合,煎熬30-40分钟,然后过滤分离,将滤液和步骤3)得到的初级滤液合并,得到合并滤液;
11、5)将步骤4)所得的合并滤液浓缩,并分装,灭菌,即制得口服液。
1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称取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药:人参2份、茯苓6份、炒白术6份、桂枝1份、石斛2份、干姜1份、大腹皮4份、佛手2份、山药4份、炒麦芽2份、菟丝子4份、蒲公英4份、炙甘草1份。
13、本发明所述原料药的药理如下:
14、人参:甘、平。归脾、肺经。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15、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透,健脾安神。
16、炒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17、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解表助阳,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中散寒。
18、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19、干姜:辛,热。归脾、胃、心经。温中散寒,回了通脉,温肺化饮。
20、大腹皮:辛,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行气止痛,利水消肿。
21、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
22、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23、炒麦芽:甘,平。归脾、胃、肝经。消食和中,回乳消胀。
24、菟丝子:辛、甘、平。归肾、肝、脾经。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25、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
26、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2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改进之处在于,本配方集13种中药入伍,具有健脾祛湿散寒的功效。本发明既能够调整体质,也可改善患者身体困重、汗出、胸闷脘胀、嗳气、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矢气和大便失调等症状。该中药配方各原材料均容易获得,且该中药配方制作方法简单,制作成本低,制作效率高。
28、人参、炒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补气益肺,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温经通阳,苓桂相和温阳化气,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菟丝子补肾益精,大腹皮、佛手理气行滞,炒麦芽行气健脾,增强行气、健脾、化浊之力,使全方补而不滞,蒲公英清热解毒清热,石斛滋补脾胃,养阴清热,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合白术益气健脾,且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全方共奏健脾祛湿之功效,助力气化,促进机体膏脂、痰浊的消散。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8/2711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