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电池包及储能产品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9-23 14:20:15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地,涉及一种锂电池、电池包及储能产品。
背景技术:
1、方形钢壳电池是锂电池的种类之一,凭借锂电池自身优势,使得方形钢壳电池应用广泛,同时,方形钢壳电池还具有工艺简单,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等的特点。
2、方形钢壳电池包括外壳与电芯,电芯位于外壳内部,外壳还设有引出正极与负极的结构,电芯的正负极耳分别与正极结构和负极结构连接,使用时,由正负极结构外接产品进行电流导通。目前该种电池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能量密度低,难以满足当下高ed的发展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锂电池、电池包及储能产品。
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锂电池,包括:壳体及至少两个串联的电芯,壳体具有至少两个独立容置腔,电芯对应设置于容置腔;电芯具有第一正极部以及第一负极部,壳体还具有外露的第二正极部及第二负极部,第一正极部与第二正极部连接,第一负极部与第二负极部连接。
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壳体包括上壳、下壳及隔板,上壳与下壳盖合,隔板位于至少两个串联的电芯之间,隔板与上壳构成一个容置腔,隔板与下壳构成另一个容置腔。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壳体还包括极性相反的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分别绝缘连接上壳及下壳,第一正极部与第一负极部分别连接第一极柱及第二极柱。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电芯为单极耳结构。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壳体还包括另一组极性相反且相连接的第三极柱及第四极柱,第三极柱及第四极柱分别设置于上壳及下壳,第三极柱与第一极柱极性相反,第四极柱与第二极柱极性相反。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分别连接第三极柱及第四极柱。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电芯为双极耳结构。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导电胶,电芯通过导电胶与容置腔壁面连接。
10、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电池包,包括:多个上述的锂电池。
1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储能产品,包括:上述的电池包。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至少两个电芯分别对应设置于至少两个容置腔,同时,电芯之间串联连接,透过第二正极部与第二负极部将串联后的电芯的正负极引出,进而改善现有锂电池中只有单个电芯的情况,同时,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使得其可满足当下对锂电池高ed的需求。
技术特征:1.一种锂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及至少两个串联的电芯(2),所述壳体(1)具有至少两个独立容置腔(11),所述电芯(2)对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所述电芯(2)具有第一正极部(21)以及第一负极部(22),所述壳体(1)还具有外露的第二正极部(12)及第二负极部(13),所述第一正极部(21)与所述第二正极部(12)连接,所述第一负极部(22)与所述第二负极部(1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14)、下壳(15)及隔板(16),所述上壳(14)与所述下壳(15)盖合,所述隔板(16)位于至少两个串联的所述电芯(2)之间,所述隔板(16)与所述上壳(14)构成一个所述容置腔(11),所述隔板(16)与所述下壳(15)构成另一个所述容置腔(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包括极性相反的第一极柱(17)与第二极柱(18),所述第一极柱(17)与所述第二极柱(18)分别绝缘连接所述上壳(14)及所述下壳(15),所述第一正极部(21)与所述第一负极部(22)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极柱(17)及第二极柱(1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2)为单极耳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包括另一组极性相反且相连接的第三极柱(19)及第四极柱(10),所述第三极柱(19)及第四极柱(10)分别设置于所述上壳(14)及所述下壳(15),所述第三极柱(19)与所述第一极柱(17)极性相反,所述第四极柱(10)与所述第二极柱(18)极性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极柱(19)及所述第四极柱(1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2)为双极耳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胶,所述电芯(2)通过所述导电胶与所述容置腔(11)壁面连接。
9.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锂电池。
10.一种储能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
技术总结本技术揭示一种锂电池,包括:壳体及至少两个串联的电芯,壳体具有至少两个独立容置腔,电芯对应设置于容置腔;电芯具有第一正极部以及第一负极部,壳体还具有外露的第二正极部及第二负极部,第一正极部与第二正极部连接,第一负极部与第二负极部连接。本技术还揭示一种电池包及储能产品。至少两个电芯分别对应设置于至少两个容置腔,同时,电芯之间串联连接,透过第二正极部与第二负极部将串联后的电芯的正负极引出,进而改善现有锂电池中只有单个电芯的情况,同时,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使得其可满足当下对锂电池高ED的需求。技术研发人员:周雄文,洪春林,李聪,纪荣进,吴声本,陈杰,郑明清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08技术公布日:2024/9/1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923/30223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