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1-21 11:32:29
本发明涉及隧道突泥拦截,特别是一种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
背景技术:
1、隧道施工过程中,突泥现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突泥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突泥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及软弱地层在开挖过程中失去支撑,导致泥沙和水混合物瞬间涌入隧道,形成突泥灾害。目前,防治隧道突泥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注浆加固、降水排水和支护结构等;注浆加固是通过在突泥区域注入浆液,使泥沙固化,提高地层的稳定性。尽管这种方法效果显著,但其施工周期长、成本高,且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层中,注浆效果往往受到限制。降水排水方法是通过在突泥区域周围布置排水系统,将地下水引流至安全区域,以降低突泥风险。然而,降水排水系统的布置复杂,且在突泥高发区域效果不佳;支护结构方法包括采用钢支撑、混凝土支撑等材料,形成物理屏障以阻止泥沙进入隧道。
2、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防护效果,但其安装复杂,灵活性差,且一旦突泥发生,支护结构容易受损,影响防护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2、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有效地防治隧道突泥,增强框架稳定性和地面锚固效果的引流自稳拦截坝装置。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其包括,支架,包括主体、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固定件,所述主体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固定件连接相连两个所述固定件,所述第一侧板设置于第一个所述主体的侧端,所述第二侧板设置于最后一个所述主体的侧端;丝袋,设置于所述主体上。
4、作为本发明所述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主体设置有第一槽口、第二槽口、定位槽,所述第一槽口与第二槽口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两侧,且贯穿所述主体的端面,所述定位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槽口的侧方;所述第一槽口内转动设置有第一卡环,所述第二槽口内转动设置有第二卡环。
5、作为本发明所述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上也设置有所述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内同样设置有所述第一卡环;所述第二侧板上也设置有所述第二槽口和所述定位槽,所述第二槽口内同样设置有所述第二卡环。
6、作为本发明所述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卡环及所述第二卡环的内壁均设置有螺旋槽。
7、作为本发明所述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件包括柱体、锁定件、脱开盘,所述锁定件设置于所述柱体的侧面,所述锁定件设置于所述柱体内,所述脱开盘转动设置于所述柱体的上端。
8、作为本发明所述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柱体设置有定位杆、凸块、锥底、侧槽、径槽、弹簧槽、直槽,所述定位杆设置于所述柱体的上端,与所述定位槽相匹配,所述凸块设置于所述柱体的侧面,与所述螺旋槽滑动配合,所述锥底设置于所述柱体的底部,所述侧槽设置于所述柱体的侧壁,所述径槽与所述弹簧槽均设置于所述侧槽的端部,所述直槽设置于所述柱体的上端,且与所述径槽相连通。
9、作为本发明所述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锁定件包括滑杆、第一转块、第二转块,卡块,所述滑杆与所述侧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转块一端与所述滑杆的下端铰接,所述第二转块一端与所述侧槽的下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块远离所述滑杆的一端铰接,所述卡块与所述径槽滑动配合;所述滑杆还设置有挡块、卡槽和第一弹簧,所述挡块设置于所述滑杆的侧壁,且与所述弹簧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挡块与所述弹簧槽端面之间,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滑杆的侧壁。
10、作为本发明所述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卡块还设置有连杆,第二弹簧,所述连杆设置于所述卡块的上端,与所述直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卡块的端面。
11、作为本发明所述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脱开盘设置有斜槽,所述斜槽与所述连杆滑动配合。
12、作为本发明所述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丝袋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第一卡环的侧壁卡接配合。
13、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堆叠带有框架的丝袋,将泥沙引入丝袋中,丝袋充满泥水后膨胀并排水,利用突泥充满丝袋形成多道阻泥坝,从而有效阻止突泥泛流。该装置通过连接件将框架之间快速组装成任意长度,连接件插入地面后,不仅使框架连接稳固,还能将框架锚定到地面。使得在突泥冲击丝袋的过程中,冲击力进一步稳定框架与地面的锚固,防止框架移动和滑动。相比传统方法,本发明安装简便、灵活性高,能够快速响应突泥灾害,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适应性。通过自稳机制,本发明有效增强了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是一种高效可靠的隧道突泥防治装置。
技术特征:1.一种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01)设置有第一槽口(101a)、第二槽口(101b)、定位槽(101c),所述第一槽口(101a)与第二槽口(101b)设置于所述主体(101)的两侧,且贯穿所述主体(101)的端面,所述定位槽(101c)设置于所述第二槽口(101b)的侧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02)上也设置有所述第一槽口(101a),所述第一槽口(101a)内同样设置有所述第一卡环(10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环(105)及所述第二卡环(106)的内壁均设置有螺旋槽(10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04)包括柱体(300)、锁定件(301)、脱开盘(302),所述锁定件(301)设置于所述柱体(300)的侧面,所述锁定件(301)设置于所述柱体(300)内,所述脱开盘(302)转动设置于所述柱体(300)的上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300)设置有定位杆(300a)、凸块(300b)、锥底(300c)、侧槽(300d)、径槽(300e)、弹簧槽(300f)、直槽(300g),所述定位杆(300a)设置于所述柱体(300)的上端,与所述定位槽(101c)相匹配,所述凸块(300b)设置于所述柱体(300)的侧面,与所述螺旋槽(107)滑动配合,所述锥底(300c)设置于所述柱体(300)的底部,所述侧槽(300d)设置于所述柱体(300)的侧壁,所述径槽(300e)与所述弹簧槽(300f)均设置于所述侧槽(300d)的端部,所述直槽(300g)设置于所述柱体(300)的上端,且与所述径槽(300e)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301)包括滑杆(301a)、第一转块(301b)、第二转块(301c),卡块(303),所述滑杆(301a)与所述侧槽(300d)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转块(301b)一端与所述滑杆(301a)的下端铰接,所述第二转块(301c)一端与所述侧槽(300d)的下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块(301b)远离所述滑杆(301a)的一端铰接,所述卡块(303)与所述径槽(300e)滑动配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303)还设置有连杆(303a),第二弹簧(303b),所述连杆(303a)设置于所述卡块(303)的上端,与所述直槽(300g)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弹簧(303b)设置于所述卡块(303)的端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开盘(302)设置有斜槽(302a),所述斜槽(302a)与所述连杆(303a)滑动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其特征在于:所述丝袋(200)设置有卡扣(201),所述卡扣(201)与所述第一卡环(105)的侧壁卡接配合。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隧道突泥拦截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防治隧道突泥的引流自稳拦截坝包括支架和丝袋。支架包括主体、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固定件。本发明通过堆叠带有框架的丝袋,将泥沙引入丝袋中,丝袋充满泥水后膨胀并排水,利用突泥充满丝袋形成多道阻泥坝,从而有效阻止突泥泛流。该装置通过连接件将框架之间快速组装成任意长度,连接件插入地面后,不仅使框架连接稳固,还能将框架锚定到地面。使得在突泥冲击丝袋的过程中,冲击力进一步稳定框架与地面的锚固,防止框架移动和滑动。技术研发人员:雷明林,冯柴微,李世翔,王白建,王建秀,张千源,李胡博强,曹安生,孙远威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南交投集团云岭建设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11/18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20/33167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