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3-09-09 22:30: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水域可移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2.在水上船只中,出于减少航行时的阻力等目的,通常安装有装置来调节船舶的起翘角,以达到减少阻力的目的。而现有的起翘装置中,仅有机械结构不能传递信号,因此无法得知起翘角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起翘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4.具体地,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起翘装置,起翘装置包括:
6.夹具,夹具设有起翘主轴和滑槽,滑槽包括多个区段,多个区段的槽深不同;
7.起翘支架,起翘支架与起翘主轴连接,并配置为可相对夹具起翘,起翘支架用于与主机连接;
8.限位支架,限位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限位轴,支架本体的一端与起翘支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限位轴连接,限位轴配置为可沿平行起翘主轴的方向相对支架本体滑动,限位轴的端部还与滑槽滑动配合;及
9.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包括磁性件及感应件,磁性件及感应件中的一个设置于限位轴,另外一个设置于支架本体,感应件包括至少两个感应元件,用于分别与磁性件配合以输出电信号;电信号用于指示限位轴与滑槽的抵接位置。
10.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推进器,该推进器包括:主机;及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起翘装置,主机连接于起翘支架。
11.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水域可移动设备包含可移动本体;及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推进器,推进器可活动地连接于可移动本体。
12.通过上述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通过在起翘装置中设置传感器组件,并将传感器组件设置于可发生相对旋转(即起翘)的起翘支架和夹具之间,角度变化时传感器所在限位轴发生滑动,以实现在角度变化时,传感器输出相应电信号,该电信号可用于指示起翘角度。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技术的水域可移动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的推进器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技术的起翘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示意图。
17.图4为本技术的起翘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平面示意图。
18.图5为本技术的起翘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夹具的平面示意图。
19.图6为图4中的起翘装置沿
ⅱ‑ⅱ
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20.图7为图6中的起翘装置对应区域ⅳ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8为本技术的起翘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22.图9为本技术的起翘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夹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0为本技术的起翘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爆炸示意图。
24.图11为图4中的起翘装置沿
ⅲ‑ⅲ
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25.图12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起翘装置的结构框图。
26.图13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感应件与磁性件的位置示意图。
27.图14a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感应件与磁性件的安装示意图。
28.图14b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感应件与磁性件的安装示意图。
29.图15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限位轴与抵接区段抵接的场景示意图。
3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1.起翘装置100;夹具1;夹耳10;起翘主轴11;滑槽12;滑动区段121;限位区段122;解锁区段123;安装座13;起翘支架20;耳板21;通孔210;转动轴22;扭簧23;限位支架30;支架本体31;第一端311;第二端312;穿孔3120;延伸凸起313;安装孔3130;限位轴32;衬套321;弹性件322;支撑板323;起翘动力组件40;伸缩机构41;缸体411;伸缩杆412;连接套413;致动器42;起翘底轴43;连接轴44;传感器组件50;磁性件51;磁场511;感应件52;感应元件520;第一感应元件521;第二感应元件522;第一支撑面p1;第二支撑面p2;第三支撑面p3;引导斜面p4;第一过渡壁p5;第二过渡壁p6;第一侧壁p7;第二侧壁p8;卡止位w1;推进器200;主机201;水域可移动设备300;可移动本体301;
32.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33.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34.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5.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3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300,包括可移动本体301和推进器200,推进器200可活动地连接于可移动本体301。推进器200作为水域可移动设备300的动力提供设备,其可相对可移动本体301发生姿态变化,以在需要使用推进器200时将其置于水面以下,从而对可移动本体301的运动提供推动力。当不需要使用推进器200时,将其置于水面以上,以减少可移动本体301运动时受到的水流的阻力。
37.本实施例的水域可移动设备300可以是商用船、客船、游艇、渔船、帆船、民船等各
类水域交通工具,还可以是水域巡检设备、水域治理设备、水域环境监测设备等能够在水域移动的设备,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水域可移动设备300为各类船舶时,可移动本体301相应地为船身。本实施例的水域推进器200可以是船外机、吊舱推进器等能够提供动力的设备。水域推进器200可以安装在头部、尾部、或者侧面,安装在侧面时可作为侧推器使用,用以辅助水域可移动设备300的转向等。
38.如图2所示,并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推进器200,包括主机201和起翘装置100。起翘装置100包括夹具1和起翘支架20,主机201连接于起翘支架20。夹具1固定于可移动本体301,起翘支架20与夹具1连接,且可相对于夹具1起翘,以使连接于起翘支架20的主机201可相对可移动本体301起翘。如此,在不需要使用推进器200时,起翘支架20起翘后将主机201抬至水面以上,在需要使用推进器200时,起翘支架20解锁释放后使主机201回落至水面以下。
39.以上提及的起翘装置100可以是以下任一实施例中的起翘装置100。
40.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起翘装置100,包括夹具1、起翘支架20和限位支架30。夹具1设有起翘主轴11和滑槽12,滑槽12包括滑动区段121、限位区段122和解锁区段123,滑动区段121的槽深小于限位区段122的槽深,限位区段122的槽深小于解锁区段123的槽深。起翘支架20与起翘主轴11连接,并配置为可相对夹具1起翘,起翘支架20用于与主机连接。限位支架30包括支架本体31和限位轴32,支架本体31的一端与起翘支架20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限位轴32连接,限位轴32配置为可沿平行起翘主轴11的方向相对支架本体31滑动,限位轴32的端部还与滑槽12滑动配合。其中,限位区段122的一端设置为卡止位w1,限位区段122的另一端连接于解锁区段123,用于使限位轴32于一驱动力作用下脱离卡止位w1后进入解锁区段123。
41.如图6至图7所示,并参阅图1和图2,在采用一些实施方式时,夹具1包括两个夹耳10,两个夹耳10间隔相对设置。相应地,滑槽12设置为两个,两个滑槽12分设于两个夹耳10的相对一侧。起翘支架20至少部分安装于两个夹耳10之间,以供起翘主轴11的两端贯穿起翘支架20后可转动地安装于两个夹耳10,使起翘支架20在一驱动力的作用下绕起翘主轴11的轴线转动,进而使起翘支架20相对于两个夹耳10转动后起翘。同时,起翘支架20还与主机201连接,由起翘支架20起翘时带动主机201运动,使主机201相对可移动本体301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42.支架本体31设于两个夹耳10之间,且支架本体31包括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2。支架本体31的第一端311的靠近两个夹耳10的两侧均安装有限位轴32。限位轴32与起翘主轴11的轴线平行设置,限位轴32的靠近滑槽12的一端滑动配合于滑槽12内,不仅使两个夹耳10从支架本体31的两侧对其起到支撑作用,还使支架本体31的第一端311通过限位轴32可相对于滑槽12运动。特别地,限位轴32靠近滑槽12的端部设置有衬套321,衬套321的外径大于限位轴32的外径,且衬套321的外径小于滑槽12的最小槽宽。衬套321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并与滑槽12的壁面抵接,从而由衬套321对限位轴32于滑槽12内的运动起到减震和缓冲的作用。
43.支架本体31的第二端312与起翘支架20通过一转动轴22转动连接。转动轴22与起翘主轴11的轴线平行设置,且转动轴2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起翘支架20的相对两侧,以使转动轴22相对起翘支架20固定。支架本体31的第二端312设有供转动轴22穿过的穿孔3120,以
将支架本体31的第二端312可转动地安装于转动轴22处,使支架本体31的第二端312可绕转动轴22的轴线转动。
44.特别地,起翘支架20设有耳板21,耳板21开设有供转动轴22穿过的通孔210。耳板21大致位于转动轴22的中间位置处,并在转动轴22的中间位置处套设有扭簧23。
45.扭簧23对支架本体31提供相对起翘支架20张开的作用力,使支架本体31在扭簧23的张力作用下产生相对于起翘支架20张开的动作,即支架本体31相对于转动轴22的张开方向与起翘支架20相对于转动轴22的转动方向相反,迫使限位轴32也随着支架本体31的张开而相对于起翘支架20产生张开的动作,从而使限位轴32在起翘支架20起翘或者释放时始终具有向外抵靠的趋势,使限位轴32的外周面抵靠滑槽12的内侧壁滑动,由滑槽12的内侧壁对限位轴32的滑动起到导向作用。
46.如此,起翘支架20于一驱动力作用下起翘时,驱动力可以由动力装置或人力提供,并施加在起翘支架20上,使起翘支架20可以相对船身起翘,后续描述中所出现的驱动力等同于当前所述驱动力,起翘支架20通过与之固定连接的转动轴22驱动支架本体31随起翘支架20运动。此时,支架本体31的第一端311上设置的限位轴32受限于滑槽12的限位作用而大致沿固定轨迹运动,使得支架本体31的第二端312绕转动轴22的轴线转动,从而使支架本体31相对于起翘支架20发生姿态变化。支架本体31相对于起翘支架20发生姿态变化的过程中,支架本体31可对起翘支架20的起翘角度起到限制作用,使起翘支架20的起翘过程更加平缓。起翘支架20的起翘角度为起翘支架20的自由端由抵靠夹具1的位置绕转动轴22转动到与夹具1分离的位置所转动的角度。同时,起翘支架20于一驱动力作用下起翘时,起翘支架20通过与之固定连接的转动轴22驱动支架本体31随起翘支架20运动,使限位轴32于滑槽12内朝向起翘支架20的起翘方向运动至抵紧滑槽12的内侧壁,起翘支架20继续起翘时,限位轴32紧贴滑槽12的内侧壁向上滑动。由滑槽12的内侧壁直接对限位轴32的滑动起到导向作用。
47.起翘支架20释放后在其重力作用下回落时,支架本体31也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回落,使限位轴32于滑槽12内朝向起翘支架20的回落方向运动至抵紧滑槽12的内侧壁,支架本体31继续回落时,限位轴32始终紧贴滑槽12的内侧壁向下滑动。由滑槽12的内侧壁直接对限位轴32的滑动起到导向作用。
48.如图5、图8至图9所示,在采用一些实施方式时,限位区段122倾斜设置,限位区段122的一端与滑动区段121连接,限位区段122的另一端设置为卡止位w1,卡止位w1为远离滑动区段121内凹的卡槽。起翘装置100在一驱动力作用下起翘时,起翘装置100使限位轴32自滑动区段121进入限位区段122,并由于滑动区段121的槽深小于限位区段122的槽深,限位轴32的端部沿其轴向朝滑槽12的底部运动,限位轴32的端部始终抵持滑槽12的底部,使限位轴32无法自限位区段122运动至滑动区段121。如此,在驱动力撤除后,起翘装置100在其重力作用下使限位轴32沿限位区段122运动至卡止位w1后锁止,使起翘装置100在解除负载后仍然能保持起翘状态。
49.值得注意的是,滑动区段121和限位区段122均为滑槽12的部分区段,滑槽12是从夹耳10朝向限位轴32的侧面向内开槽后形成的凹槽,滑槽12的槽深是指夹耳10朝向限位轴32的侧面至滑槽12的底部的垂直距离。相应地,滑动区段121的槽深为夹耳10朝向限位轴32的侧面至滑动区段121所对应滑槽12的底部的垂直距离,限位区段122的槽深为夹耳10朝向
限位轴32的侧面至限位区段122所对应滑槽12的底部的垂直距离。
50.同时,解锁区段123连接于限位区段122的较高一端,当起翘装置100需要解锁时,起翘装置100在一驱动力的作用下继续起翘,使限位轴32自卡止位w1脱离后运至解锁区段123,并由于限位区段122的槽深小于解锁区段123的槽深,限位轴32的端部沿其轴向朝滑槽12的底部运动,限位轴32的端部始终抵持滑槽12的底部,使限位轴32无法自解锁区段123运动至限位区段122,并使限位轴32撞击解锁区段123的槽底后发出撞击声,从而提醒外界解锁动作已经完成。如此,在解锁动作完成后,将驱动力撤除,起翘装置100在其重力作用下使限位轴32自解锁区段123运至滑动区段121,并沿滑动区段121继续下滑后完成释放动作。
51.值得注意的是,解锁区段123为滑槽12的部分区段,同上所述,解锁区段123的槽深为夹耳10朝向限位轴32的侧面至解锁区段123所对应滑槽12的底部的垂直距离。
52.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起翘装置100,通过在夹耳10上设置滑槽12,使限位轴32滑动配合于滑槽12内,且限位轴32的端部可沿其轴向相对滑槽12滑动。同时,滑动区段121的槽深小于限位区段122的槽深,限位轴32自滑动区段121进入限位区段122后,限位轴32的端部沿轴向运动至抵顶限位区段122的底部,使起翘装置100限位;限位区段122的槽深小于解锁区段123的槽深,限位轴32在一驱动力的起翘作用下自限位区段122进入解锁区段123后,限位轴32的端部沿轴向运动至抵顶解锁区段123的底部,使起翘装置100快速解锁,仅需将起翘装置100稍微抬起后即可解锁,无需设置额外的解锁开关来对起翘装置100进行释放。
53.请再结合图7,限位支架30还包括弹性件322,弹性件322弹性连接于限位轴32与支架本体31之间,用于驱动限位轴32的端面与滑槽12的底壁抵接。于一实施例中,支架本体31的第一端311的两侧分设有延伸凸起313,延伸凸起313自支架本体31的第一端311远离支架本体31的第二端312延伸。延伸凸起313开设有安装孔3130,限位轴32部分收容于安装孔3130内。限位轴32的远离滑槽12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板323和弹性件322,支撑板323固定于限位轴32的远离滑槽12的一端。弹性件322套设于限位轴32的外周,且弹性件322的一端连接于支架本体31,其另一端弹性抵顶且连接于支撑板323,用于对限位轴32施加沿其轴向的弹性力,使限位轴32沿其轴向朝滑槽12的底部弹性复位。值得注意的是,弹性件322可以为矩形弹簧等。
54.请再结合图7、图8和图9,限位区段122与解锁区段123连接,且限位区段122与解锁区段123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面p1,第一支撑面p1用于阻止限位轴32自解锁区段123进入限位区段122。于一实施例中,由于限位区段122的槽深小于解锁区段123的槽深,限位区段122与解锁区段123的连接处形成一台阶面,该台阶面即为第一支撑面p1。第一支撑面p1与解锁区段123的底壁大致垂直设置,即第一支撑面p1大致与限位轴32的轴向平行,限位轴32在一驱动力的作用下自限位区段122滑动至经过第一支撑面p1后,限位轴32在弹性件322提供的弹力的作用下沿轴向朝解锁区段123的底壁滑动,使限位轴32受到第一支撑面p1的抵顶作用而无法在驱动力撤除后回落至限位区段122。
55.请再结合图7、图8和图9,解锁区段123包括引导斜面p4,解锁区段123与滑动区段121通过引导斜面p4连接,引导斜面p4用于引导限位轴32自解锁区段123进入滑动区段121。于一实施例中,引导斜面p4自解锁区段123处倾斜向外延伸至滑动区段121处,引导斜面p4设置为平面或者曲面,使运动至解锁区段123的限位轴32在受到起翘装置100的重力作用而下滑时,引导斜面p4引导限位轴32快速从解锁区段123运动至滑动区段121,实现起翘装置
100的快速释放后回落。
56.引导斜面p4与第一支撑面p1相交,确保限位轴32在运动至经过第一支撑面p1后,限位轴32直接运动至与引导斜面p4抵接,由引导斜面p4快速引导限位轴32下滑。
57.请再结合图7、图8和图9,滑动区段121与限位区段122连接,且滑动区段121与限位区段122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面p2,第二支撑面p2用于阻止限位轴32自限位区段122进入滑动区段121。于一实施例中,由于限位区段122的槽深大于滑动区段121的槽深,限位区段122与滑动区段121的连接处形成一台阶面,即为第二支撑面p2。第二支撑面p2与限位区段122的底壁大致垂直设置,限位轴32在一驱动力作用下自滑动区段121滑动至经过第二支撑面p2后,限位轴32在弹性件322提供的弹力的作用下沿轴向朝限位区段122的底壁滑动,使限位轴32受到第二支撑面p2的抵顶作用而无法在驱动力撤除后回落至滑动区段121。
58.请再结合图7、图8和图9,限位区段122远离解锁区段123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支撑面p3,限位轴32卡止于限位区段122时,第三支撑面p3与限位轴32的外周面抵顶。于一实施例中,第三支撑面p3所在处设为卡止位w1(图5所示)。第三支撑面p3呈圆弧形结构设置,并与限位轴32的衬套321的形状相适配,使限位轴32运动至衬套321的外周面与第三支撑面p3抵顶时,限位轴32能够恰好于卡止位w1后锁止,防止限位轴32在外力的作用下脱离卡止位w1或者于卡止位w1内晃动。
59.进一步地,第三支撑面p3与第二支撑面p2相交,且第三支撑面p3与第二支撑面p2平滑连接,使限位轴32在驱动力撤销后能够沿第二支撑面p2滑动至与第三支撑面p3抵顶,并于卡止位w1处锁止。
60.特别地,第三支撑面p3大致垂直于限位区段122的底壁设置,以使第三支撑面p3的延伸方向与限位轴32的轴向相同,增大第三支撑面p3与限位轴32的接触面积,提高限位轴32于卡止位w1处的稳定性。
61.请再结合图7、图8和图9,限位区段122远离滑动区段1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过渡壁p5,解锁区段123远离滑动区段12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过渡壁p6,第一过渡壁p5与第二过渡壁p6连接,用于引导限位轴32自限位区段122移动至解锁区段123。于一实施例中,第一过渡壁p5与第二支撑面p2相对设置,且第一过渡壁p5的一端与第三支撑面p3平滑连接。第二过渡壁p6与引导斜面p4相对设置,且第二过渡壁p6与第一过渡壁p5的远离第三支撑面p3的一端平滑连接,以使第三支撑面p3、第一过渡壁p5和第二过渡壁p6依次首尾连接,从而引导限位轴32在起翘装置100解锁时沿预设路径运动,进而实现起翘装置100的解锁。
62.特别地,第一过渡壁p5与第二过渡壁p6共面设置,限位轴32可平滑地自第一过渡壁p5处运动至第二过渡壁p6处,能够提高限位轴32自限位区段122进入解锁区段123时的稳定性。
63.如此,起翘装置100解锁时,限位轴32于一驱动力的作用下脱离第三支撑面p3,并紧贴第一过渡壁p5朝解锁区段123滑动,由于第一过渡壁p5与第二过渡壁p6平滑连接,能够引导限位轴32紧贴第一过渡壁p5与第二过渡壁p6运动至解锁区段123,从而实现起翘装置100的解锁。
64.请再结合图8和图9,并参阅图7,滑动区段121包括第一侧壁p7,限位轴32于滑动区段121内朝向限位区段122运动时,第一侧壁p7与限位轴32的外周面抵接,用于引导限位轴32于滑动区段121内朝向限位区段122运动。于一实施例中,滑动区段121的轨迹大致呈倾斜
设置,且滑动区段121的较高端位于滑动区段121的较低端的靠近转动轴22的一侧,以使滑动区段121自下向上朝转动轴22所在位置倾斜。
65.第一侧壁p7为滑动区段121的内侧壁,第一侧壁p7沿滑动区段121的延伸方向设置,且设置于滑动区段121的远离转动轴22的一侧。如此,起翘装置100起翘时,支架本体31的第二端312绕转动轴22向上转动,使支架本体31的第一端311相对于转动轴22向上运动,且支架本体31在安装于转动轴22上的扭簧23的张力作用下也产生相对于起翘支架20张开的动作,迫使限位轴32也随着支架本体31的张开而相对于起翘支架20产生张开的动作,即支架本体31相对于转动轴22的张开方向与起翘支架20相对于转动轴22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使限位轴32始终具有向外抵靠的趋势,在此趋势下,限位轴32朝向第一侧壁p7运动至限位轴32抵顶于第一侧壁p7。起翘装置100继续起翘,支架本体31的第一端311继续相对于转动轴22向上运动,限位轴32于滑动区段121内紧贴第一侧壁p7向上滑动,且由第一侧壁p7对限位轴32起到抵顶作用,确保起翘装置100起翘时的稳定性,不容易发生晃动。
66.请再结合图8和图9,并参阅图7,滑动区段121包括第二侧壁p8,限位轴32于滑动区段121内远离解锁区段123运动时,第二侧壁p8与限位轴32的外周面抵接,用于引导限位轴32于滑动区段121内远离解锁区段123运动。于一实施例中,第二侧壁p8为滑动区段121的内侧壁,并与第一侧壁p7相对设置。第二侧壁p8沿滑动区段121的延伸方向设置,且设置于滑动区段121的靠近转动轴22的一侧。如此,起翘装置100释放时,支架本体31的第二端312绕转动轴22向下转动,使支架本体31的第一端311相对于转动轴22向下运动,且支架本体31在安装于转动轴22上的扭簧23的张力作用下也产生相对于起翘支架20张开的动作,迫使限位轴32也随着支架本体31的张开而相对于起翘支架20产生张开的动作,即支架本体31相对于转动轴22的张开方向与起翘支架20相对于转动轴22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使限位轴32始终具有向外抵靠的趋势,在此趋势下,限位轴32朝向第二侧壁p8运动至限位轴32抵顶于第二侧壁p8。起翘装置100在其重力的作用下继续回落,支架本体31的第一端311继续相对于转动轴22向下运动,限位轴32于滑动区段121内紧贴第二侧壁p8向下滑动,且由第二侧壁p8对限位轴32起到抵顶作用,确保起翘装置100释放时的稳定性,不容易发生晃动。
67.请再结合图10和图11,起翘装置100还包括起翘动力组件40,起翘动力组件40连接于夹具1和起翘支架20,用于提供起翘支架20相对夹具1起翘的动力。于一实施例中,两个夹耳10之间还设有安装座13,安装座13连接于夹耳10的远离起翘主轴11的一端。起翘动力组件40的一端安装于安装座13,其另一端与起翘支架20连接,用于提供一驱动力使起翘支架20绕起翘主轴11起翘。
68.进一步地,起翘动力组件40包括起翘底轴43、伸缩机构41和致动器42,起翘底轴43可转动地设置于夹具1远离起翘主轴11处,伸缩机构41的一端连接起翘底轴43,其另一端可转动地抵顶起翘支架20,致动器42与伸缩机构41连接,用于驱动伸缩机构41伸缩。于一实施例中,起翘底轴43与起翘主轴11的轴线方向相同,且起翘底轴43的一端穿过安装座13后与一个夹耳10转动连接,起翘底轴43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13内。伸缩机构41的远离起翘主轴11的一端供起翘底轴43穿过,使伸缩机构41可绕起翘底轴43的轴线转动,以在起翘支架20起翘时,伸缩机构41能够同步运动,从而使伸缩机构41始终保持对起翘支架20的抵顶作用。
69.伸缩机构41包括缸体411和伸缩杆412,伸缩杆412可伸缩地安装于缸体411内。伸
缩杆412的靠近起翘主轴11的端部位于缸体411外侧,并在所述端部处设置有供一连接轴44安装的连接套413。连接轴44可转动地收容于连接套413内,连接轴44与起翘主轴11的轴线方向相同,且连接轴44的两端贯穿连接套413。连接轴44的一端安装于耳板21,其另一端安装于起翘支架20,使伸缩机构41驱动起翘支架20起翘时,伸缩机构41可绕连接轴44的轴线转动,进而使伸缩机构41相对于起翘支架20偏转,以与起翘支架20的起翘动作相配合。
70.致动器42安装于伸缩机构41的外侧,能够与伸缩机构41同步动作,致动器42用于调节伸缩杆412的伸缩量,进而调整受伸缩杆412顶升的起翘支架20的起翘高度。
71.特别地,在采用另一实施方式时,驱动力也可以由人力提供,由人力推拉起翘支架20后驱动起翘支架20动作。
72.请再结合图11,伸缩机构41设置为液压伸缩机构,致动器42设置为油泵电机,油泵电机用于调整液压伸缩机构内油液量,以调整液压伸缩机构的伸缩长度。于一实施例中,伸缩机构41采用液压驱动,其工作时的稳定性更好,能够保证起翘装置100在起翘过程中不易发生晃动。致动器42与伸缩机构41管路连接,能够与伸缩机构41进行液压油的交换,从而通过致动器42控制伸缩机构41的缸体411内的油量,以调整伸缩机构41的伸缩杆412的伸缩距离。
73.以下任一实施例可与以上任一实施例结合,结合方式参考以下描述以及说明书附图。
74.本技术中,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考图12,起翘装置100还可以包含传感器组件50,传感器组件50包括磁性件51及感应件52,磁性件51及感应件52中的一个设置于限位轴32,另外一个设置于支架本体31,感应件52包括至少两个感应元件520,用于分别与磁性件51配合以输出电信号;电信号用于指示限位轴32与滑槽12的抵接位置。
75.图中实线部分代表其中一种连接关系,如磁性件51与限位轴32连接,感应件52与支架本体31连接,虚线代表另一种连接关系,如磁性件51与支架本体31连接,感应件52与限位轴32连接,两种连接方式均可实现传感器组件50的功能,具体依据实际需求连接。
76.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中传感器组件50的原理,可以参考图13,为一示例性的感应件52与磁性件51的示意图,图中,磁性件51产生的磁场简化为磁场511,磁场511主要用于示意磁性件51的移动对磁场范围的影响,具体磁场形状和大小以实际为准。感应件52包括第一感应元件521和第二感应元件522,第一感应元件521和第二感应元件522之间可以为固定距离,根据图中可知,情况a、情况b、情况c分别表示了磁性件51与感应件52之间由近及远的三种情况。
77.此实施例中可假设霍尔元件感应到足够磁力输出a信号,否则输出b信号。则在情况a中,第一感应元件521和第二感应元件522落入到磁场1011的范围内,均输出a的信号,则感应件52输出的信号可以表示为(a,a);在情况b中第二感应元件522感应到的磁力不足,因此输出了b信号,则感应件52输出的信号可以表示为(a,b);同理,在情况c中,感应件52输出的信号可以表示为(b,b)。
78.上述实施例中,(a,a)、(a,b)、(b,b)三种信号可以分别指代三种起翘角度或角度范围。
79.在另一实施例中,感应件52也可以输出连续变化的信号,可以理解为随磁性件51及感应件52之间距离的减小,感应件52输出的信号强度递增(或递减),磁性件51和感应件
52之间的距离对应着起翘角度,也即起翘角度与信号强度之间存在连续变化的对应关系。
80.通过上述方案,将磁性件51与感应件52的多样性应用在起翘装置100中,通过一定的连接关系使夹具1和起翘支架20之间的夹角转换为磁性件51和感应件52之间的距离,则在发生角度变化时,感应件52输出的信号同样发生变化。磁性件51和感应件52在径向或周向上不会产生相对移动,有利于传感器组件50的提升检测精度。
81.在本技术中,感应件52输出的信号的类型可以是电压信号、电流信号等模拟信号,也可以是模拟信号经过转换的数字信号,如上述实施例的a/b以及0/1等,均可用于自动化/半自动化的电路。
82.具体地,在本技术中,参考图5和图14a,磁性件51可以设置在限位轴32的远离滑槽12的端部,感应件52设置于支架本体31,且与磁性件51相对,磁性件51在限位轴32的带动下沿平行起翘主轴11的方向相对感应件52滑动。将用于输出信号的感应件52固定于支架本体31,更利于感应件52的走线连接,如感应件52的线缆可以依附在支架本体31上。
83.或者参考图14b,感应件52可以设置于限位轴32的远离滑槽12的端部,磁性件51设置于支架本体31,且与感应件52相对,感应件52在限位轴32的带动下沿平行起翘主轴11的方向相对磁性件51滑动。将感应件52设于限位轴,可以由限位轴充当保护壳体,无需额外结构即可防止感应件52裸露损坏。
84.其中,设置于限位轴32的端部,可以是位于端部以内(图14a或图14b所示),也可以是位于端部以外(图未示)。
85.在图14a和图14b中,由于转动轴22与起翘主轴11的轴线平行设置,因此图中表示的转动轴22的方向可以替代起翘主轴11的方向。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适应支架本体31或限位轴32的结构,在与支架本体31或限位轴32固定连接时可以适当增减转接结构、延长结构等,或者为了美观性增设遮盖结构等,在不影响本方案的实施时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8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使感应件52更精准的感应到的磁性变化,可以将多个感应件52沿平行于起翘主轴11的方向依次设置。
87.多个感应元件520可以理解为至少两个,当一个感应元件520能够输出两种信号时:若将感应元件520感应到磁性件51的视为触发(或者感应元件520感应到的磁性件51的磁场强度较大时视为触发),未感应到磁性件51的视为未触发(或者感应元件520感应到的磁性件51的磁场强度较小时视为触发),由于多个感应元件520沿一个方向依次设置,因此当多个感应元件520为n(n≥2,n为自然数)个时,存在多种触发情况,因此感应件52可以输出多种组合形式的信号。可以根据需要的测量精度选择合适的感应件52所包含的感应元件520的数量,感应元件520数量的变化不影响本方案的实施,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88.为了适应感应元件520的加工工艺,预留足够的走线空间,相邻两个感应元件520可以间隔设置。
89.通过使相邻两个感应元件520间隔设置,在便于装配感应元件520的同时,也可用于防止出现由于短距离内变化不明显以使两个感应元件520在同一时刻输出的信号均相同,也即能够保证相邻两个感应元件520在同一时刻感应到的磁场强度不同。
90.参考图5,在具有滑槽12的方案的基础上,滑槽12包括滑动区段121、限位区段122和解锁区段123,滑动区段121的槽深小于限位区段122的槽深,限位区段122的槽深小于解
锁区段123的槽深;
91.限位区段122的一端设置为卡止位w1,限位区段122的另一端连接于解锁区段123,用于使限位轴32于一驱动力作用下脱离卡止位w1后进入解锁区段123。
92.在此基础上,感应元件520的数量可以包括两个,两个感应元件520输出的两个电信号用于指示限位轴32与滑槽12的抵接区段。
93.通过两个感应元件520即可输出三种不同的组合形式的信号,可以分别对应滑动区段121、限位区段122和解锁区段123这三个抵接区段。
94.结合图3、图4、图5和图12可知,夹具1和起翘支架20之间的夹角增大时,限位轴32会依次滑过如图5中所示的滑动区段121、限位区段122和解锁区段123这三个抵接区段,由于三个抵接区段的槽深不同,因此引起了限位轴32沿轴向(该轴向平行于起翘主轴11的轴向)的移动,进而引起了磁性件51与感应件52之间的距离变化。
95.为便于理解,可以将图5与图13结合,得到图15,图15中以感应件52包含第一感应元件521和第二感应元件522为例,图中实线可表示当前位置,虚线表示某一时刻滑动后的位置,可见,限位轴32会沿着夹具1上的三个抵接区段滑动,当抵接到不同深度的区段时,如从滑动区段121至限位区段122时,磁性件51随限位轴32发生轴向移动,由于固定于支架本体31的感应件52不能移动,因此磁性件51与感应件52之间产生了与深度差相对应的位移。同理,当磁性件51与支架本体31连接、感应件52与限位轴32连接,可以产生同样的位移,以使感应件52输出如图中所示的不同的信号。
96.在本技术中,当感应件52所包含的感应元件520的数量增加时,对应的抵接区段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由图15可知,每当限位轴32滑至一个不同深度抵接表面,则感应件52会输出一种不同的信号,则抵接区段的数量应与需要输出的信号种类保持一致。
97.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内。
9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