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及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2021-08-20 16: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灶具 燃烧器 用于
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及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燃烧器的燃气出气道的出气口处的燃气混气压力高,火盖的火孔出气不均匀,特别是与出气口相邻的火孔上极易产生黄火、离焰、脱火等现象,导致火盖的火焰分布不均匀,燃气燃烧不充分。此外,引射能力及空气与燃气混合均会直接影响灶具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引射和燃气混合能力不足会导致燃烧效率较低且烟气过高,不利于节能环保。

目前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上进风的燃气灶具燃烧器》,其专利号为zl200620060802.2(授权公告号为cn2916396y)公开了一种上进风的燃气灶具燃烧器,包括由上至下顺序设置的外火盖、外环火盖座、底盘和带引射管的炉头,其特征在于底盘与炉头上环形的外环混气槽构成第一燃气混合腔,环形的外火盖与外环火盖座的外环气槽构成第二燃气混合腔,外火盖的火孔分为内、外两圈,外圈火孔为圆形并均匀分布在外火盖外侧,内圈火孔为条形或槽形并均匀分布在外火盖内侧。上述专利中的外环火盖在实现大负荷火力时,需要增大出火孔的尺寸来提高热效率,大的出火孔容易带来天然气离焰、液化气熄火爆鸣的产生。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火盖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提高对流换热以达到提高热效率目的的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火盖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包括呈环状的顶壁,所述顶壁的内侧边缘竖向或倾斜向下延伸形成有内环壁,所述顶壁的外侧边缘竖向或倾斜向下延伸有外环壁,所述顶壁、内环壁和外环壁共同形成有混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壁上开设有多组沿周向布置且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的出火孔组,所述出火孔组包括有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每组出火孔组内的第一出火通道的中心线和第二出火通道的中心线在远离所述顶壁的内周缘处相交叉。

优选地,在相邻两组所述出火孔组中,相邻的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的中心线在邻近所述顶壁的内周缘处相交叉。

为了提高防堵效果,在相邻两组所述出火孔组中,相邻的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相交汇而共用一个进口。如此,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在内侧相交汇,此时,内侧的进口尺寸大,而外侧的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的出火口较小,溢液不容易堵塞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防堵性能好。

优选地,各所述第一出火通道和各所述第二出火通道均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从而使所述第一出火通道的中心线及第二出火通道的中心线在整体上均形成沿周向的旋向,且两者的旋向相反。

为了方便传火,所述出火孔组的出火口均开设在所述外环壁的外壁面上,所述外环壁的外壁面在位于所述出火口之下的位置上向内凹陷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与所述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相连通。

为了实现混气腔和环状凹槽的连通,所述外环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混气腔和环状凹槽的贯通孔。如此,方便传火稳定。

进一步优选地,每组出火孔组对应有两个所述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位于该出火孔组的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之间。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上述的火盖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基座,所述基座上具有呈环状且顶部敞口的环形腔体,所述火盖为外环火盖,所述外环火盖搁置在所述环形腔体的顶部敞口处且与所述环形腔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相连通的外环混气室。

为了向外环混气室内引射空气和燃气的混合气,还包括有与所述外环混气室相连通的外环引射管,所述外环引射管上设置有第一喷嘴座,所述第一喷嘴座上设置有喷口朝向所述外环引射管进气口的第一喷嘴。

为了实现空气流和燃气流在后续外环引射管内的快速混合成均匀的混合气体,所述第一喷嘴座内部具有燃气通道及位于所述燃气通道外围且与所述燃气通道互不连通的环形通道,所述第一喷嘴设置在所述燃气通道的出气口处,所述环形通道上开设有用来连通鼓风机的进风口,所述环形通道在邻近所述第一喷嘴的位置上开设有朝向所述外环引射管进气口的出气孔。

优选地,还包括有炉头和内火盖,所述炉头具有顶部敞口的内环通道和位于所述内环通道的外围且顶部敞口的外环通道,所述基座设置在所述外环通道的顶部敞口处,且该基座的环形腔体与所述外环通道相连通,所述基座在位于所述环形腔体的内围具有供所述内环通道自下向上穿过的开孔,在所述内环通道穿过所述开孔的状态下,所述内火盖覆盖在所述内环通道的顶部敞口处而与所述内环通道围合形成有内环混气室。

为了向内环混气室内引射空气和燃气的混合气,所述炉头的内环通道连接有内环引射管,所述内环引射管上设置有第二喷嘴座,所述第二喷嘴座上设置有喷口朝向所述内环引射管的进气口的第二喷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的外环壁上的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的中心线在火盖外侧相交汇,在出火时,经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喷出的火焰在火盖的外侧对冲交汇而形成类似大尺寸火孔喷出的火焰,对冲产生的大火焰的流速和温度更高,能够强化位于火盖之上的锅具的对流换热,从而提高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图1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灶具燃烧器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的灶具燃烧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喷嘴座的剖视图;

图8为图6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燃烧器包括有火盖、基座3、聚能罩03、外环引射管4、第一喷嘴座5、炉头6、内火盖7、内环引射管8、第二喷嘴座9及安装板10。

如图5所示,安装板10基本水平布置,安装板10上开设有供炉头6自下向上穿过的安装孔101,炉头6具有顶部敞口的内环通道61和位于内环通道61的外围且顶部敞口的外环通道62,基座3上具有呈环状且顶部敞口的环形腔体31及位于环形腔体31的内围具有供内环通道61自下向上穿过的开孔,在内环通道61穿过开孔的状态下,内火盖7覆盖在内环通道61的顶部敞口处而与内环通道61围合形成有内环混气室。

如图5和图8所示,基座3设置在外环通道62的顶部敞口处,且位于安装板10之上,该基座3与安装板10之间留有供二次空气进入的补气通道e。基座3的环形腔体31与外环通道62相连通。如图5和图6所示,火盖为外环火盖01,外环火盖01搁置在环形腔体31的顶部敞口处且与环形腔体31之间形成有外环混气室32,补气通道e与外环混气室32相连通。本实施例的聚能罩03呈环状,且设置在安装板10上,并位于火盖本体02的外围。

如图2所示,外环火盖01包括呈环状的顶壁1,顶壁1的内侧边缘竖向或倾斜向下延伸形成有内环壁11,顶壁1的外侧边缘竖向或倾斜向下延伸有外环壁12,顶壁1、内环壁11和外环壁12共同形成有混气腔10。

如图1至图4所示,外环壁12上开设有多组沿周向依次布置且与混气腔10相连通的出火孔组2,出火孔组2包括有第一出火通道121和第二出火通道122,如图4所示,每组出火孔组2内的第一出火通道121的中心线和第二出火通道122的中心线在远离顶壁1的内周缘处相交叉,即在外环火盖的外侧相交汇。在出火时,经第一出火通道和121和第二出火通道122喷出的火焰在外环火盖的外侧对冲交汇而形成类似大尺寸火孔喷出的火焰,对冲产生的火焰的流速和温度更高,能够强化位于火盖之上的锅具的对流换热,从而提高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出火通道121的中心线为a,第二出火通道122的中心线为b。各第一出火通道121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从而使第一出火通道121的中心线在整体上均形成沿周向的旋向,各第二出火通道122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从而使第二出火通道122的中心线在整体上形成沿周向的旋向,第一出火通道121的中心线在整体的旋向和第二出火通道121中心线在整体上的旋向相反。

任意相邻两个第二出火通道122之间均设置有一个上述的第一出火通道121。在相邻两组出火孔组2中,相邻的第一出火通道121和第二出火通道122的中心线在邻近顶壁1的内周缘处相交叉。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相邻两组出火孔组2中,相邻的第一出火通道121和第二出火通道122相交汇而共用一个进口12a。在第一出火通道121和第二出火通道122在内侧相交汇时,此时,内侧的进口尺寸大,而外侧的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的出火口较小,溢液经第一出火通道121和第二出火通道122的出火口流入时,不易堵塞进口,防堵性能好。

如图1和图2所示,出火孔组2的出火口12b均开设在外环壁12的外壁面上,如图1和图4所示,外环壁12的外壁面在位于出火口12b之下的位置上向内凹陷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环状凹槽123,环状凹槽123与第一出火通道121和第二出火通道122相连通。外环壁12上开设有连通混气腔10和环状凹槽123的贯通孔12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组出火孔组2对应有两个的贯通孔124,贯通孔124位于该出火孔组2的第一出火通道121和第二出火通道122之间。

如图6所示,外环引射管4设置在炉头6上,且位于安装板10之下,该外环引射管4与炉头6的外环通道62相连通,第一喷嘴座5设置在外环引射管4上,如图7所示,第一喷嘴座5内部具有燃气通道51及位于燃气通道51外围且与燃气通道51互不连通的环形通道52,燃气通道51的出气口处设置有喷口朝向外环引射管4进气口的第一喷嘴50,第一喷嘴50与燃气通道51相连通,上述环形通道52上上开设有用来连通鼓风机的进风口521,环形通道52在邻近第一喷嘴50的位置上开设有朝向外环引射管4进气口的出气孔522,出气孔522有3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在第一喷嘴50的外围,经3个出气孔流出的3束空气流与燃气流在外环引射管内交汇,形成冲击而快速混合成均匀混气。

如图6和图8所示,内环引射管8设置在炉头6上,且位于安装板10之下,该内环引射管8与内环通道61相连通,内环引射管8上设置有第二喷嘴座9,第二喷嘴座9上设置有喷口朝向内环引射管8的进气口的第二喷嘴90。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