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及供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12 18: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风源 轨道 轨道交通 装置 车辆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及供风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轨道车辆通常利用风源装置在空运转模式使能够油温升高,但不向下游供风的原理,对压缩机内的润滑油进行加热,从而避免润滑油的乳化。但是,每天仅在车辆激活、具有零速信号时,启动风源装置进入空运转模式运行30分钟,然后停机;若当天无其他车辆激活、零速信号,则风源装置当天不再进入空运转模式。该防止润滑油乳化的方式存在如下缺点:
3.一、现有方案中,在空运转状态时,进入风源装置并参与压缩的空气来自外界,未经干燥处理,内部含有一定的水分,在空运转过程中,对润滑油内水分的吸取速度较慢,需空运转时间相对较长,才能起到较好的防乳化效果;
4.二、对于已经出现乳化的润滑油,现行方案在空气未经干燥处理的情况下进入压缩机,对润滑油内水分的吸取速度较慢,不适合通过空运转模式消除乳化,需采用打开总风管路阀门(或风缸阀门)对外排气,降低总风压力后启动风源装置,并在正常供风模式下连续运行的方式来消除乳化问题,操作繁琐,且正常供风模式下对外排气时噪声较大,影响其他工作人员正常工作;
5.三、风源装置进行自清洁时排向外界的空气量较大,也会产生一定的噪声。
6.因此,为了消除润滑油乳化造成的不良影响,近年来往复活塞式无油风源装置在轨道交通领域逐渐开始应用,虽然往复活塞式无油风源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润滑油乳化现象的发生,但若风源装置工作率不足造成液态水析出后,对风源装置的稳定运行依然存在较大的隐患:当有液态水析出时,往复活塞式无油风源装置中的自润滑式活塞环与活塞缸壁摩擦产生的粉末无法及时排出,与水粘接在一起并附着在活塞缸壁上,在风源装置工作过程中,这些粉尘颗粒会划伤缸壁和/或活塞环,破坏原有自润滑活塞环与缸壁的摩擦磨损环境,导致泄漏增加而供风量不足,使用寿命降低。
7.针对相关技术中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使用效果不佳、易损坏的问题,目前尚未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8.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及供风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及供风系统,在风源装置不需要向车辆供风时,可控制风源装置进入自清洁状态,此时风源装置的压缩机将压缩空气以提升润滑油温度,使得风源装置在下次启动时,润滑油依然保持在较高温度状态,压缩空气温度提升快,从而降低润滑油乳化的风险,另外,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过滤固体颗粒、
油液以及水分的高压空气可返回至压缩机内参与压缩过程,从而快速带走之前存在于润滑油内的水分,进一步防止润滑油的乳化,提升风源装置的稳定性。
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所述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包括进气阀和卸荷阀,其中:
12.所述卸荷阀包括卸荷阀阀体,所述卸荷阀阀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卸荷阀阀体上开设有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能上移以封堵于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的阀芯,所述卸荷阀阀体上还开设有能控制所述阀芯下移以使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恢复连通状态的阀芯位置调节口;
13.所述进气阀包括进气阀阀体,所述进气阀阀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进气阀阀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阀板,所述阀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三腔室,通过外界空气的气压、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压力和所述第三腔室内的压力相配合调节所述阀板的位置,以控制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腔室之间的通断,所述第三腔室上设置有第三进气口和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以及所述阀芯位置调节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分别与压缩机的低压进气口和所述压缩机的高压排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高压排气口与空气干燥净化装置的气体进口连接,所述空气干燥净化装置的气体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三进气口和下游总风管路连接,且所述空气干燥净化装置与所述第三进气口之间设置有两位三通电磁阀。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失电断开,且所述压缩机运行的状态下,外界空气进入至所述第二进气口中,并推动所述阀板下移,所述进气阀导通,所述外界空气通过所述压缩机的低压进气口进入至所述压缩机内被压缩,所述压缩机的高压排气口排出的高压空气通过所述空气干燥净化装置后进入所述下游总风管路。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失电断开,且所述压缩机停机的状态下,所述压缩机内的第一部分高压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口回流至所述第二腔室内并推动所述阀板上移至所述进气阀关闭;所述压缩机内的第二部分高压气体通过所述阀芯位置调节口进入至所述第一腔室内并推动所述阀芯下移,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相连通,所述压缩机内的第三部分高压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对外排出。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得电导通,且所述压缩机运转的状态下,经过所述空气干燥净化装置的高压空气依次通过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所述第三进气口、所述第三腔室、第三出气口以及所述阀芯位置调节口进入至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三腔室内的高压空气推动所述阀板上移,至外界空气对所述阀板的压力与所述第三腔室内的高压空气对所述阀板的推力相平衡。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腔室内的压力达到预设阈值压力时,经过所述空气干燥净化装置的高压空气通过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对外排出。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阀芯的顶部设置有顶柱,所述阀芯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阀芯位置调节口位于所述阀芯的上方,且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均位于所述阀芯位置调节口的上方;
19.所述第一弹簧能推动所述阀芯上移,以使所述顶柱封堵于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
20.所述阀芯位置调节口内通入空气能推动所述阀芯和所述顶柱下移,以使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相连通。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阀芯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腔室的内壁之间滑动密封连接。
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活塞座,所述活塞座为竖向设置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活塞座的底部开口与所述第三腔室相贯通,所述活塞座的内部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活塞,所述活塞的外壁与所述活塞座的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阀板设置于所述活塞的顶部。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塞为竖向设置的顶部开口、底部封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阀板为横向设置的平板状结构,所述阀板的底部连接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从所述活塞的顶部开口伸入至所述活塞的内部,所述限位柱的底部与所述活塞的底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
2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机的高压排气口与所述空气干燥净化装置的气体进口之间设置有冷却器。
2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干燥净化装置的气体出口与所述下游总风管路之间设置有第二溢流阀和安全阀。
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的进气口与所述空气干燥净化装置的气体出口连接,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的工作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连接,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的排气口接入外界空气。
2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的排气口通过第一溢流阀或者节流孔接入外界空气。
2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干燥净化装置包括前置过滤器、干燥器以及后置过滤器,所述前置过滤器、所述干燥器以及所述后置过滤器沿高压空气的流向顺序连接。
2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所述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包括两个上述的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两所述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均设置于轨道车辆内。
30.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及供风系统的特点及优点是:
31.一、根据压缩机的工作状态对两位三通电磁阀的通断状态进行控制,进而可控制进气阀和卸荷阀的通断状态,从而保证压缩机的稳定运行以及将空气压缩后对压缩机内的润滑油进行有效升温,防止润滑油的乳化;
32.二、经过压缩机压缩后的高压空气会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净化处理,过滤掉高压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油液以及水分,达到对高压空气净化以及干燥的目的,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处理后的高压空气可返回至压缩机内参与对空气的压缩过程,能够快速带走润滑油内存在的水分,进一步防止润滑油的乳化,提升压缩机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33.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
围。其中: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中进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中卸荷阀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在正常供风模式时的工作状态图。
38.图5:为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在正常供风模式停机后卸荷时的工作状态图。
39.图6:为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在自清洁模式时的工作状态图。
40.图7:为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在自清洁模式停机后卸荷时的工作状态图。
41.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标号为:
42.1、进气阀;
ꢀꢀꢀꢀꢀꢀꢀꢀꢀꢀꢀꢀꢀꢀꢀꢀꢀ
101、进气阀阀体;
43.1011、第二腔室;
ꢀꢀꢀꢀꢀꢀꢀꢀꢀꢀꢀꢀ
1012、第二进气口;
44.1013、第二出气口;
ꢀꢀꢀꢀꢀꢀꢀꢀꢀꢀ
1014、第三腔室;
45.1015、第三进气口;
ꢀꢀꢀꢀꢀꢀꢀꢀꢀꢀ
1016、第三出气口;
46.102、活塞座;
ꢀꢀꢀꢀꢀꢀꢀꢀꢀꢀꢀꢀꢀꢀꢀ
103、阀板;
47.104、限位柱;
ꢀꢀꢀꢀꢀꢀꢀꢀꢀꢀꢀꢀꢀꢀꢀ
105、第二弹簧;
48.106、活塞;
ꢀꢀꢀꢀꢀꢀꢀꢀꢀꢀꢀꢀꢀꢀꢀꢀꢀ
2、卸荷阀;
49.201、卸荷阀阀体;
ꢀꢀꢀꢀꢀꢀꢀꢀꢀꢀꢀ
2011、第一腔室;
50.2012、阀芯位置调节口;
ꢀꢀꢀꢀꢀꢀ
2013、第一进气口;
51.2014、第一出气口;
ꢀꢀꢀꢀꢀꢀꢀꢀꢀꢀ
202、阀芯;
52.203、顶柱;
ꢀꢀꢀꢀꢀꢀꢀꢀꢀꢀꢀꢀꢀꢀꢀꢀꢀ
204、第一弹簧;
53.3、压缩机;
ꢀꢀꢀꢀꢀꢀꢀꢀꢀꢀꢀꢀꢀꢀꢀꢀꢀ
4、冷却器;
54.5、空气干燥净化装置;
ꢀꢀꢀꢀꢀꢀꢀ
501、前置过滤器;
55.502、干燥器;
ꢀꢀꢀꢀꢀꢀꢀꢀꢀꢀꢀꢀꢀꢀꢀ
503、后置过滤器;
56.6、两位三通电磁阀;
ꢀꢀꢀꢀꢀꢀꢀꢀꢀ
7、第一溢流阀;
57.8、第二溢流阀;
ꢀꢀꢀꢀꢀꢀꢀꢀꢀꢀꢀꢀꢀ
9、安全阀;
58.10、下游总风管路;
ꢀꢀꢀꢀꢀꢀꢀꢀꢀꢀ
11、第一输气管路;
59.12、第二输气管路;
ꢀꢀꢀꢀꢀꢀꢀꢀꢀꢀ
13、第三输气管路;
60.14、第四输气管路;
ꢀꢀꢀꢀꢀꢀꢀꢀꢀꢀ
15、第五输气管路;
61.16、第六输气管路;
ꢀꢀꢀꢀꢀꢀꢀꢀꢀꢀ
17、第七输气管路;
62.18、第八输气管路;
ꢀꢀꢀꢀꢀꢀꢀꢀꢀꢀ
p
11
、第一总风压力;
63.p
12
、第二总风压力;
ꢀꢀꢀꢀꢀꢀꢀꢀꢀ
t1、第一时间;
64.t2、第二时间;
ꢀꢀꢀꢀꢀꢀꢀꢀꢀꢀꢀꢀꢀꢀ
t3、第三时间;
65.t4、第四时间;
ꢀꢀꢀꢀꢀꢀꢀꢀꢀꢀꢀꢀꢀꢀ
t5、第五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66.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67.实施方式一
68.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该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包括进气阀1和卸荷阀2,其中:卸荷阀2包括卸荷阀阀体201,卸荷阀阀体20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2011,在卸荷阀阀体201上位于第一腔室 2011的上方开设有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2013和第一出气口2014,在第一腔室 2011的内部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阀芯202,阀芯202能够上移至第一进气口2013 与第一出气口2014之间以对第一进气口2013与第一出气口2014进行封堵,卸荷阀阀体201上还开设有阀芯位置调节口2012,向阀芯位置调节口2012通入高压空气可推动阀芯202向下移动,从而使第一进气口2013与第一出气口2014恢复连通状态;进气阀1包括进气阀阀体101,进气阀阀体101的内部形成有第二腔室1011,进气阀阀体101的顶部开设有与第二腔室1011相连通的第二进气口 1012,进气阀阀体101的底部开设有与第二腔室1011相连通的第二出气口1013,在第二腔室1011内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阀板103,阀板103的下方设置有第三腔室1014,通过外界空气的气压、第二腔室1011内的压力和第三腔室1014内的压力相配合调节阀板103的位置,以控制第二进气口1012与第二腔室1011之间的通断(阀板103能够上移至第二进气口1012处并对第二进气口1012进行封堵)。第三腔室1014上设置有第三进气口1015和第三出气口1016,第二出气口1013 通过第一输气管路11与压缩机3的低压进气口连接,第一进气口2013通过第三输气管路13与压缩机3的高压排气口连接,第一出气口2014通过第八输气管路 18直接接入外界空气,压缩机3的高压排气口通过第二输气管路12与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的气体出口连接,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的气体出口与下游总风管路10 连接,且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的气体出口还通过第四输气管路14与第三进气口 1015连接,且第四输气管路14上设置有两位三通电磁阀6,两位三通电磁阀6 的进气口通过第四输气管路14与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的气体出口连接,两位三通电磁阀6的工作口通过第五输气管路15与第三进气口1015连接,两位三通电磁阀6的排气口通过第七输气管路17接入外界空气,第三出气口1016通过第六输气管路16与阀芯位置调节口2012连接,且第六输气管路16与第一输气管路 11相连通,以使第三出气口1016、第二出气口1013以及阀芯位置调节口2012 相连通。
69.本实用新型根据压缩机3的工作状态对两位三通电磁阀6的通断状态进行控制,进而可控制进气阀1和卸荷阀2的通断状态,从而保证压缩机3的稳定运行以及将空气压缩后对压缩机3内的润滑油进行有效升温,防止润滑油的乳化;另外,经过压缩机3压缩后的高压空气会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净化处理,过滤掉高压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油液以及水分,达到对高压空气净化以及干燥的目的,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处理后的高压空气可返回至压缩机3内参与对空气的压缩过程,能够快速带走润滑油内存在的水分,进一步防止润滑油的乳化,提升压缩机的稳定性。
70.进一步的,可采用两个两位两通阀替代两位三通电磁阀6,一两位两通阀设置于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的气体出口与进气阀1的第三进气口1015之间;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的气体出口通过另一两位两通阀直接接入外界空气。
71.进一步的,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内设置有压力开关,通过压力开关实时检测通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内的气体压力。
7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七输气管路17上设置有第一溢流阀7,两位三通电磁阀6的排气口通过第一溢流阀7接入外界空气。当第三腔室1014内的压
力达到预设阈值压力(即:第一溢流阀7的开启压力为 p4)时,第一溢流阀7自动开启(p4<p5,p5为压缩机3的低压进气口的最大可允许压力),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的高压空气依次通过第四输气管路14、两位三通电磁阀6以及第一溢流阀7对外排出,以保证压缩机3的的低压进气口工作于允许压力范围内。
73.进一步的,第七输气管路17上还可设置有节流孔(即:可将第一溢流阀7 替换为节流孔),通过节流孔达到防止压缩机3的低压进气口的压力过大的情况。节流孔的大小可结合进气阀1的结构参数以及压缩机3的容积流量进行确定,以确保节流孔的大小应使得从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回流的高压空气大部分进入至进气阀1内,小部分直接通过节流孔对外排出。
7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的气体出口与下游总风管路10之间设置有第二溢流阀8。通过预设第二溢流阀8的开启压力p6,确保自清洗模式状态下,第二溢流阀8处于关闭状态,从而使得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净化处理后的高压空气不会继续流入至下游总风管路10内,而是返回至压缩机3内参与对空气的压缩过程,干燥后的空气能够快速带走压缩机3中润滑油内存在的水分,达到防止润滑油乳化的效果。其中,第二溢流阀8 的开启压力p6应满足以下条件:
75.一、第二溢流阀8的开启压力p6大于第一溢流阀7的开启压力p4(即:p6>p4),以保证自清洗模式的顺利进行;
76.二、第二溢流阀8的开启压力p6大于压力开关的动作值,从而保证在第二溢流阀8的开启之前,压力开关始终对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内的气体压力进行检测;
77.三、第二溢流阀8的开启压力p6小于压缩机3停止供风时的总风压力p
12

78.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的气体出口与下游总风管路10 之间设置有安全阀9。通过安全阀9对下游总风管路10起到防护的作用,当下游总风管路10的内部压力过高时,安全阀9可自动打开对外排气。
7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阀芯202的顶部中间位置沿竖直方向设置有顶柱203,阀芯202的底部与第一腔室2011的底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204,阀芯位置调节口2012位于阀芯202的上方,且第一进气口2013和第一出气口2014均位于阀芯位置调节口2012的上方;第一弹簧204 能推动阀芯202上移,以使顶柱203封堵于第一进气口2013与第一出气口2014 之间;阀芯位置调节口2012内通入高压空气(当高压空气对阀芯202向下的压力大于第一弹簧204对阀芯向上的弹力时)能推动阀芯202和顶柱203向下移动,顶柱203离开对第一进气口2013与第一出气口2014进行封堵的位置,以使第一进气口2013与第一出气口2014相连通。
80.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阀芯202的底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卡槽,第一弹簧204 的上部嵌设与卡槽内,且第一弹簧204的顶端与卡槽的顶部内壁抵接,第一弹簧 204的底端与第一腔室2011的底部内壁抵接,通过卡槽对第一弹簧204在第一腔室2011内的位置进行定位。
81.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顶柱203与阀芯202之间可为但不限于一体成型。
82.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阀芯202的外壁与第一腔室2011的内壁之间滑动密封连接,保证通过阀芯位置调节口进入至第一腔室2011内的空气能够全部作用于阀芯202的顶面上,从而对阀芯202进行下压。
8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二腔室1011内固定设置有
活塞座102,活塞座102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活塞座102的底部开口与第三腔室1014相贯通,活塞座102的内部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活塞106,活塞106的外壁与活塞座102的内壁滑动密封连接,阀板103 设置于活塞106的顶部。通过控制进入第三腔室1014内的空气压力即可控制活塞106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进而对阀板103的位置进行调节。
84.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活塞106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顶部开口、底部封口的筒状结构,阀板103为沿水平方向(即;横向)设置的平板状结构,阀板103的底部中间位置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限位柱104,限位柱104从活塞106的顶部开口伸入至活塞106的内部,限位柱104的底部与活塞106的底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05,第二弹簧105的顶端与限位柱104的底部连接,第二弹簧105的底端与活塞106的底部内壁连接。
85.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阀板103与限位柱104可为但不限于一体成型。
8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压缩机3的高压排气口与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的气体进口之间设置有冷却器4,通过冷却器4可对压缩机 3的高压排气口排出的高压空气进行冷却降温。
8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包括沿高压空气的流向顺序连接的前置过滤器501、干燥器502和后置过滤器503,通过前置过滤器对高压空气中的液态水、液态油和部分悬浮油、固体颗粒进行滤除,通过干燥器502对高压空气中的大部分气态水进行滤除,通过后置过滤器503 对大部分悬浮油、部分气态油、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固体颗粒进行滤除,使得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处理的后的高压空气相对湿度可降至30%rh以下。
88.进一步的,干燥器502可为但不限于双塔干燥器。
89.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可处于正常供风、正常供风停机后卸荷、自清洁以及自清洁停机后卸荷四种状态,其具体为:
90.一、压缩机3处于正常供风状态时,如图4所示,在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6 失电断开,且压缩机3运行的状态下,外界空气的压力p0大于第二腔室1011内的压力p1(即:压缩机3的低压进气口处的压力),外界空气进入至第二进气口 1012中,并推动阀板103向下移动,进气阀1导通(即:第二进气口1012与第二腔室1011相连通),外界空气通过压缩机3的低压进气口进入至压缩机3内被压缩,此时第二溢流阀8开启,压缩机3的高压排气口排出的高压空气(压力为p2)依次通过冷却器4、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以及第二溢流阀8后,进入下游总风管路10。此时,卸荷阀2的阀芯202在第一弹簧204的弹力作用下位于对第一进气口2013与第一出气口2014进行封堵的位置,卸荷阀2处于关闭状态。
91.二、压缩机3处于正常供风停机后卸荷状态时,如图5所示,在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6失电断开,且压缩机3停机的状态下,第二溢流阀8关闭,压缩机3 内的第一部分高压空气(压力为p2)通过第二出气口1013回流至第二腔室1011 内并推动阀板103向上移动至进气阀1关闭;压缩机3内的第二部分高压气体(压力为p2)通过阀芯位置调节口2012进入至第一腔室2011内,第二部分高压气体克服第一弹簧204的弹力并推动阀芯202向下移动,第一进气口2013与第一出气口2014相连通,压缩机3内的第三部分高压空气(压力为p2)直接从压缩机3 的高压排气口排出,再依次通过卸荷阀2的第一进气口2013和第一出气口2014 对外排出。
92.三、压缩机3处于自清洁状态时,如图6所示,在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6得电导通,且压缩机3运转的状态下,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的高压排气口通过两位三通电磁阀6分别与第三腔室1014和外界空气连通,压缩机3运行时,第二腔室1011内空气压力p
1空
小于第二溢流阀8的开启压力p6,第二溢流阀8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3不向下游总风管路10供风,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处理后的高压空气依次通过两位三通电磁阀6、第三进气口1015、第三腔室1014、第三出气口1016,并与第二腔室1011内的空气一同进入至压缩机3的低压进气口,此时,卸荷阀2的阀芯202在第一弹簧204的弹力作用下位于对第一进气口2013 与第一出气口2014进行封堵的位置,卸荷阀2处于关闭状态;自清洁模式下,第三腔室1014内的高压空气的压力p
3空
略大于外界空气压力p0,在第三腔室1014 内高压空气的压力作用下推动活塞106和阀板103整体向上移动,第二进气口 1012与第二腔室1011之间的连通空间之间缩小,从外界进入至第二腔室1011 内的外界空气量逐渐减少,至外界空气对阀板103向下的压力与第三腔室1014 内的高压空气对阀板103向上的推力相平衡,而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处理后的高压空气可返回至压缩机3内参与空气压缩过程,能够快速带走润存在于滑油内的水分,从而有效防止润滑油的乳化。
93.正常情况下在压缩机3自清洁过程中,第三腔室1014内的高压空气的压力 p
3空
小于第一溢流阀7的开启压力p4,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处理后的高压空气全部进入至卸荷阀2的第一腔室2011内;如果第三腔室1014内的高压空气的压力p
3空
大于第一溢流阀7的开启压力p4,则第一溢流阀7自动开启,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处理后的高压空气依次通过第四输气管路14、两位三通电磁阀6 和第一溢流阀7对外排出,以保证压缩机3的低压进气口的压力小于压缩机3的低压进气口的最大可允许压力p5,确保压缩机3可随时进入正常供风状态。
94.四、压缩机3处于自清洁停机后卸荷状态时,其与压缩机3处于正常供风停机后卸荷状态同理,如图7所示,在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6失电断开,且压缩机 3停机的状态下,第二溢流阀8关闭,压缩机3内的第一部分高压空气(压力为 p
2空
)通过第二出气口1013回流至第二腔室1011内并推动阀板103向上移动至进气阀1关闭;压缩机3内的第二部分高压气体(压力为p
2空
)通过阀芯位置调节口2012进入至第一腔室2011内,第二部分高压气体克服第一弹簧204的弹力并推动阀芯202向下移动(第二部分高压气体的压力p
2空
大于第一弹簧204的弹力),第一进气口2013与第一出气口2014相连通,压缩机3内的第三部分高压空气(压力为p
2空
)直接从压缩机3的高压排气口排出,再依次通过卸荷阀2的第一进气口2013和第一出气口2014对外排出。
95.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的特点及优点是:
96.一、该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可根据压缩机3的工作状态对两位三通电磁阀6 的通断状态进行控制,进而对进气阀1以及卸荷阀2的通断状态进行调控,保证压缩机3的稳定运行以及将空气压缩后对压缩机3内的润滑油进行有效升温,防止润滑油的乳化。
97.二、该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经过压缩机3压缩后的高压空气会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净化处理,过滤掉高压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油液以及水分,达到对高压空气净化以及干燥的目的,经过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处理后的高压空气可返回至压缩机3内参与对空气的压缩过程,能够快速带走润滑油内存在的水分,防止润滑油的乳化,提升压缩机的稳定性。
98.实施方式二
9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该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包括两个上述的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两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均设置于轨道车辆内。两个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可分别作为主风源装置以及副风源装置交替工作(即:在单号工作日,一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作为主风源装置进行作业,另一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作为副风源装置进行备用;在双号工作日,两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互换使用)。
100.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的特点及优点是:
101.一、该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通过两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相配合对空气进行压缩,并向车辆进行供风。在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不需要向车辆供风时,控制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进入自清洁模式,以对润滑油的温度进行提升,使得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下次启动时,压缩机内部的润滑油温度保持在较高状态,从而能够更快地提升压缩空气的温度,有效降低润滑油乳化的风险。另外,一旦出现润滑油乳化的情况,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在自清洁模式下,经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干燥过滤处理后的高压空气可回流进入压缩机内参与压缩过程,可快速带走存在于润滑油内的水分,从而消除润滑油乳化问题。
102.二、该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与传统的往复活塞式无油风源装置相比,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在自清洁模式下,一方面可以利用空气干燥净化装置5对高压空气进行除尘、除油以及干燥处理;另一方面干燥后回流至压缩机内的高压空气能够及时干燥压缩机的活塞缸内残留的水分,改善自润滑活塞环与活塞缸壁间的摩擦磨损环境,从而提升压缩机的稳定性,保证轨道车辆的长期正常运行。
103.三、该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可实现对车辆的正常供风以及自清洁控制,整个过程均为自动化控制,不需要人工操作,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104.四、该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可有效预防压缩机3内润滑油乳化的问题,保证车辆风源装置能够长期、正常工作。
105.五、该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能够在润滑油出现乳化问题的情况下,快速清除压缩机3中析出的水分,从而在自清洁模式下消除润滑油乳化的问题。
106.六、该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能够将压缩后的高压空气输入至卸荷阀2内,直接排向外界的压缩空气量大大减少,从而减小压缩空气外排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避免对周围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
107.七、该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不会降低风源装置为车辆供风的能力,从而不会产生供风能不足的风险,保证对车辆的正常供风。
108.八、该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能够有效改善压缩机3内活塞环与活塞缸壁之间的摩擦磨损环境,保证稳定的排气量,提高压缩机3的使用寿命。
109.九、该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运行过程中,进入干燥器502的压缩空气中含水量较低,干燥器502负担小,同时可利用双塔干燥器的再生功能将干燥器502内的部分粉尘排出至外界。
110.实施方式三
1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实施方二中的该轨道车辆用供风系统的轨道车辆用风源自清洁方法,该轨道车辆用风源自清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2.步骤s1:确认当日两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果两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则当日仅允许主风源装置进入清洁状态;如果主风源
装置发生故障,则允许副风源装置进入自清洁状态;
113.步骤s2:实时监测车辆总风管路中的总风压力,并将总风压力与预设的第一总风压力p
11
进行比较,若车辆总风管路中的总风压力小于第一总风压力p
11
,则启动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对车辆进行正常供风,并供风至车辆总风管路中的总风压力等于预设的第二总风压力p
12
后,记录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的运行时间为第一时间t1;
114.步骤s3:第一时间t1与第二时间t2进行比较,其中,第二时间t2一般设定为2min至10min;
115.步骤s4:若第一时间t1小于第二时间t2(即:t1<t2),则控制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进入自清洁状态,并运行第五时间t5(即:t2‑
t1)后停机;若第一时间 t1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时间t2(即:t1≥t2),则控制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直接进入停机状态;
116.其中:所述第一时间t1由实际记录时间确定;第二时间t2为自设时间;第五时间t5由第二时间t2减去第一时间t1确定;第一总风压力p
11
为预先设定的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开始供风时的总风压力,第一总风压力p
11
一般为750kpa至 800kpa;第二总风压力p
12
为预先设定的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停止供风时的总风压力,第二总风压力p
12
一般为900kpa至950kpa。
11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在客运时间段内,该轨道车辆用风源自清洁方法还包括,
118.步骤s5:在客运时间段内,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在得电状态下,若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停机时间大于第三时间t3,则控制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进入自清洁状态;
119.步骤s6:在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进入自清洁状态后,若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在自清洁状态运行时间大于第四时间t4时,则控制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停机;若出现车辆总风管路中的总风压力小于第一总风压力p
11
时,则控制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退出自清洁模式,并转入正常供风模式;
120.其中,第三时间t3一般设定为15min至60min,第四时间t4一般设定为20min 至40min;客运时间段为每天的早晨6时至晚上的22时。
1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按照步骤1至步骤6进行工作过程中,可有效预防压缩机3内润滑油的乳化,润滑油出现乳化的概率非常低。若压缩机 3内的润滑油发生乳化,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消除:首先,观察润滑油乳化情况是否严重,若乳化情况较为严重,则打开压缩机3的排油阀,将积存于压缩机3 的油气桶底部的水分排出,再启动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进入自清洁状态,将经过净化以及干燥处理的高压空气返回至压缩机3内对析出的水分进行快速吸收,直至润滑油的乳化情况消除。若乳化情况不严重,则可直接启动轨道车辆用风源装置进入自清洁状态,不需要先打开排油排水。而现有技术中若压缩机3内的润滑油发生乳化,则需要打开下游总风管路10的阀门或者风缸阀门对外排气,在降低车辆总风管路中的总风压力至第一总风压力p
11
后,控制压缩机3启动并进入正常供风状态,并在正常供风状态下连续运行以达到防止润滑油乳化的目的,该过程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压缩机3正常供风状态对外排气时所产生的噪音较大,会影响周围(车间)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12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
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