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包含新型导热介质的输送管体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8: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导热 介质 绝缘 输送 防腐蚀


1.本实用新型属于导热介质领域,涉及一种包含防烫损、绝缘、防腐蚀的新型导热介质的输送管体。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推动新能源车辆、柴油机排放标准的提高,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增加了冷热补偿水管理系统,常规燃料动力的柴油客卡车都配置了尾气处理系统(scr系统);其车辆的动力电池组在低温环境下充放电效果差,常规燃料动力车辆后处理的尿素输液管内尿素液在低温环境下易结晶,影响车辆排放,发动机会报故障及限扭等现象。
3.目前行业内采取:
4.1:新能源车辆其动力电池在低温地区的热补偿方式是通过加热设备给冷的热补偿水进行加热,然后通过输送管体或电加热输送管体把被加热的水输送到动力电池组内进行热补偿;
5.2:常规燃料动力的柴油客车卡车的尿素管路加热方式基本上为电加热方式;
6.绝大多数电加热液体输送管体其加热载体与液体输送管是直接接触,或者通过金属的导热介质进行传导热量,从而导致液体输送管的老化较快、烫伤变形、出现短路漏电及金属导热介质腐蚀老化现象;不仅影响使用生命周期而且还有因短路起火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新型导热介质的输送管体,提高电加热管的使用寿命,提升电加热管的加热效率,减少新能源动力电池系统以及常规动力柴油车因热补偿管路系统的故障,减少车辆运营成本。
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包含新型导热介质的输送管体,包括:导热介质本体1、被加热管体2、加热载体3、聚热环膜4;所述导热介质本体1为绝缘材质,360度包裹在被加热管体2的外层;所述被加热管体2在最内层;所述加热载体3为编织状结构,包裹在所述导热介质本体1的外层;所述聚热环膜4为单向聚热保护结构,包裹在所述加热载体3的外层。
9.通过在被加热管体和加热载体之间包裹绝缘的导热介质本体,避免了被加热管体与加热载体之间的直接接触,降低被加热管体表层的老化程度,在不影响加热功率的同时避免了短路或漏电现象,增加了加热载体与被加热管体之间的接触面,增强热传导性,传导效率超过市场上采用的金属薄膜介质,且避免了金属导热介质的腐蚀现象。
10.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导热介质本体1为网孔状结构。
11.导热介质本体为网孔状结构,避免了液体输送管与加热载体的直接接触,防烫损的设计大大降低液体输送管表层的老化程度。
12.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导热介质本体1的网孔状结构包括编织后形成的菱形编织结构。
13.通过将导热介质本体编织成菱形编织结构,有利于在管路的扭曲变形过程中,导热介质本体实现同步变形,不影响整体性能。
14.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导热介质本体1的网孔尺寸为不超过5mm。
15.通过不超过5mm的精细化的网孔设计,实现热量传导、加大传导面积、防止被加热管体老化的作用,防止被加热管体烫伤,防止加热载体出现漏电短路现象。
16.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导热介质本体1的厚度不超过1mm。
17.通过厚度不超过1mm的导热介质本体,不会过度增加输送管体的厚度,同时还能实现热量传导,加大传导面积,防止被加热管体老化,防止被加热管体烫伤,防止加热载体出现漏电短路现象。
18.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导热介质本体1采用尼龙材料。
19.采用常见的尼龙材料,技术成熟,原材料获取难度低,且尼龙材料绝缘,易编织,在增加热量传导有效面积的同时,避免了加热载体出现短路导电的现象,且解决了导热介质为金属材质时出现的电腐蚀的问题。
20.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聚热环膜4的单向聚热保护结构包括网孔状的编织管套,外表面喷涂防水层,形成开口朝外的喇叭口式的结构。
21.通过将聚热环膜设计成网孔状的编织管套,不仅能够锁住热量,而且可以实现热气通过喇叭口结构外溢,防止外部的水进入。
22.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被加热管体2为复合型输送管。
23.被加热管体采用复合型输送管,壁厚均匀,渗透率低。
2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25.通过在被加热管体和加热载体之间包裹绝缘的导热介质本体,避免了被加热管体与加热载体之间的直接接触,降低被加热管体表层的老化程度,在不影响加热功率的同时避免了短路或漏电现象,增加了加热载体与被加热管体之间的接触面,增强热传导性,传导效率超过市场上采用的金属薄膜介质,且避免了金属导热介质的腐蚀现象。
附图说明
2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包含新型导热介质的输送管体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包含新型导热介质的输送管体的截面图;
29.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菱形编织结构的示意图。
30.其中:1、导热介质本体;1a、菱形编织结构;2、被加热管体;3、加热载体;4、聚热环膜。
具体实施方式
31.实施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包含新型导热介质的输送管体,结合参考图1至图3,该包含新型导热介质的输送管体包括:导热介质本体1、被加热管体2、加热载体3、聚热环膜4;所述导热介质本体1为绝缘材质,360度包裹在被加热管体2的外层;所述被加热管体2在最内层;所述加热载体3为编织状结构,包裹在所述导热介质本体1的外层;所述聚热环膜4为单向聚热保护结构,包裹在所述加热载体3的外层。
32.被加热管体2在导热介质本体1的内层,通过导热介质本体1传导热量到被加热管体2上,给管体内输送的介质进行热补偿。导热介质本体1通过良好的导热性能,使得液体输送管体(被加热管体3)通过导热介质本体1的热量传导提高内部液体溶液的温度,避免液体溶液结晶或冰冻的现象。
33.导热介质本体1包裹在被加热管体2外层,进行热能传导,以及阻隔被加热管体2直接接触加热载体3。
34.导热介质本体1为绝缘材质,避免了加热载体3短路漏电影响输送管路,且避免了使用金属材质的导热介质时出现腐蚀的现象。
35.被加热管体2主要用于为汽车动力电池热补充过程中输送防冻液体,以及构成柴油发送机后处理管路系统加热补偿及冷暖供给系统的组成部分。
36.聚热环膜4位单向聚热保护结构,保温性强,对加热载体3进行热量保护,聚热环膜4避免加热载体3的热量散到外界,保障了导热介质本体1的热量传导。
37.导热介质本体1为网孔状结构。
38.导热介质本体1为定制开发的防烫损的网孔状结构,且为电绝缘材质,不影响加热层的加热功率。
39.如图3所示,导热介质本体1的网孔状结构包括编织后形成的菱形编织结构。
40.可选的,加热载体3的编织状结构也可以包括编织形成的菱形编织结构。
41.可选的,导热介质本体1的网孔尺寸为不超过5mm。
42.导热介质本体1设置成不超过5mm的密集网孔状结构,避免了被加热管体2与加热载体3的直接接触导致被加热管体2表层的老化变形及烫伤现象,网孔状的导热介质本体1可以大大提高加热载体3提供的热量与被加热管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将热量均匀的传导至被加热管体2的表面。不仅解决了被加热管体2与加热载体3直接接触导致加热载体3易老化、烫伤、导电、腐蚀等问题,同时增加了加热载体3与被加热管体2之间热量传导的有效面积,适合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43.可选的,导热介质本体1的厚度不超过1mm。
44.通过使用薄薄一层导热介质本体1,不仅不会过多增加管道整体的厚度,而且精细化的网孔状结构使得导热介质本体1的附着面是加热载体3附着面的几倍,增加了热传导的有效面积。
45.可选的,导热介质本体1采用尼龙材料。
46.尼龙材料不导电,易编织,将尼龙材料编织成精细化的网孔状结构,实现更有效的热量传导,加大传导面积,防止被加热管体2老化或烫伤,防止加热载体3漏电短路。
47.可选的,聚热环膜4的单向聚热保护结构包括网孔状的编织管套,外表面喷涂防水层,形成开口朝外的喇叭口式的结构。
48.通过喇叭口式的结构可以向外溢出热气,而避免外部的水进入,可以避免加热温度过高导致热气膨胀,撑破保温层。聚热环膜4可以守住有效份额的温度,同时通过结构设计又可以避免高温撑破保温层。
49.可选的,被加热管体2为复合型输送管。
50.示例性的,被加热管体2为pa12/etfe。
51.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包含新型导热介质的输送管体,通过在被加热管体和加
热载体之间包裹绝缘的导热介质本体,避免了被加热管体与加热载体之间的直接接触,降低被加热管体表层的老化程度,在不影响加热功率的同时避免了短路或漏电现象,增加了加热载体与被加热管体之间的接触面,增强热传导性,传导效率超过市场上采用的金属薄膜介质,且避免了金属导热介质的腐蚀现象。
52.另外,导热介质本体为网孔状结构,避免了液体输送管与加热载体的直接接触,防烫损的设计大大降低液体输送管表层的老化程度。
53.另外,通过将导热介质本体编织成菱形编织结构,有利于在管路的扭曲变形过程中,导热介质本体实现同步变形,不影响整体性能。
54.另外,通过不超过5mm的精细化的网孔设计,实现热量传导、加大传导面积、防止被加热管体老化的作用,防止被加热管体烫伤,防止加热载体出现漏电短路现象。
55.另外,通过厚度不超过1mm的导热介质本体,不会过度增加输送管体的厚度,同时还能实现热量传导,加大传导面积,防止被加热管体老化,防止被加热管体烫伤,防止加热载体出现漏电短路现象。
56.另外,采用常见的尼龙材料,技术成熟,原材料获取难度低,且尼龙材料绝缘,易编织,在增加热量传导有效面积的同时,避免了加热载体出现短路导电的现象,且解决了导热介质为金属材质时出现的电腐蚀的问题。
57.另外,通过将聚热环膜设计成网孔状的编织管套,不仅能够锁住热量,而且可以实现热气通过喇叭口结构外溢,防止外部的水进入。
58.另外,被加热管体采用复合型输送管,壁厚均匀,渗透率低。
59.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的“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60.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6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