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固态硬盘底壳、固态硬盘外壳与固态硬盘的制作方法

2021-09-15 08:0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固态 硬盘 外壳


1.本实用新型属于固态硬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态硬盘底壳、固态硬盘外壳与固态硬盘。


背景技术:

2.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或baisolid state drive,ssd),也称作电子硬盘或者固态电子盘,是由控制单元和固态存储单元(dram或flash芯片) 组成的硬盘,其内部结构一般由pcb板,以及设置在pcb板上的控制芯片与闪存芯片构成。
3.现有常规的2.5寸固态硬盘中,一般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将pcb板固定于外壳内,不仅需要在外壳内额外设置用于与紧固件配合的结构,还需要配备专用的工具用以固定紧固件,导致固定安装的工时较长,操作也较为繁琐,影响固态硬盘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固态硬盘底壳,旨在解决现有的固态硬盘因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将pcb板固定于外壳内,导致固定安装的工时较长、操作繁琐,影响固态硬盘的生产效率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固态硬盘底壳,包括:
6.底壁;以及
7.自所述底壁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的左侧壁、右侧壁与前侧壁;
8.所述左侧壁设有左卡合臂,所述右侧壁设有右卡合臂,所述前侧壁设有前卡合臂,所述左卡合臂、所述右卡合臂与所述前卡合臂分别形成有用于将固态硬盘的pcb板卡合固定于固态硬盘底壳上的左卡合部、右卡合部与前卡合部,且所述左卡合臂、所述右卡合臂与所述前卡合臂中的至少一个可弯折。
9.更进一步地,所述左卡合臂包括自所述左侧壁向所述底壁内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左连接部,所述左卡合部形成于所述左连接部的末端,所述左卡合部包括分别形成于所述左连接部的上边缘与下边缘的左上卡合部与左下卡合部,所述左上卡合部与所述左下卡合部间隔,固态硬盘的pcb板卡合于所述左上卡合部与所述左下卡合部之间。
10.更进一步地,所述右卡合臂包括自所述右侧壁向所述底壁内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右连接部,所述右卡合部形成于所述右连接部的末端,所述右卡合部包括分别形成于所述右连接部的上边缘与下边缘的右上卡合部与右下卡合部,所述右上卡合部与所述右下卡合部间隔,固态硬盘的pcb板卡合于所述右上卡合部与所述右下卡合部之间。
11.更进一步地,所述前卡合臂包括自所述前侧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前连接部,所述前卡合部形成于所述前连接部的末端,固态硬盘的pcb板抵接于所述前卡合部上或所述前连接部与所述前卡合部之间。
12.更进一步地,所述前卡合臂为两个,两个所述前卡合臂对称设置于所述前侧壁的两侧。
13.更进一步地,所述左上卡合部自所述左连接部的上边缘向所述底壁内侧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左上卡合部与所述左下卡合部在所述底壁的投影呈一定角度。
14.更进一步地,所述右上卡合部自所述右连接部的上边缘向所述底壁内侧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右上卡合部与所述右下卡合部在所述底壁的投影呈一定角度。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外壳,其包括:
16.上壳;以及
17.上述所述的固态硬盘底壳,所述上壳与所述固态硬盘底壳可拆卸设置,固态硬盘的pcb板固定于所述上壳与所述固态硬盘底壳围成的空间内。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其包括:
19.pcb板;
20.设置于所述pcb板上的连接器;以及
21.上述所述的固态硬盘外壳,所述pcb板与所述连接器固定于所述固态硬盘外壳形成的空间内。
22.更进一步地,所述底壁的前端与所述前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避让缺口,所述上壳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避让缺口对应的第二避让缺口,所述连接器卡合于所述第一避让缺口与所述第二避让缺口之间,并至少部分自所述第一避让缺口与所述第二避让缺口露出。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固态硬盘底壳的左侧壁、右侧壁与前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固态硬盘的pcb板的左卡合部、右卡合部与前卡合部,且左卡合臂、右卡合臂与前卡合臂中的至少一个可弯折,操作者直接将pcb板卡合固定于几个卡合部上即可,无需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将pcb板固定于固态硬盘底壳上,也无需配备对应的工具来安装紧固件,同时减免了在固态硬盘底壳上设置与紧固件配合的结构,底壳的外观较为美观规则,安装方式较为方便快捷,不但缩减了pcb板的安装工序与安装时间,并且固态硬盘底壳与市面上常规2.5寸的固态硬盘的上壳以及pcb板适配,节约了开发与底壳适配的上壳的费用,保证了产品的延续性,提高了固态硬盘底壳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24.图1为现有技术的固态硬盘的立体拆解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态硬盘立体拆解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的固态硬盘的立体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的固态硬盘的平面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的固态硬盘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29.图6为图7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态硬盘的立体示意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态硬盘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3.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固态硬盘的组装流程示意图,其中,固态硬盘的底壳上设有螺座,螺座开设有螺孔。首先,将螺丝穿过固态硬盘的pcb 板上的螺孔并对准底壳上的螺孔,通过螺丝刀拧紧螺丝后,固态硬盘的pcb板即固定设置于底壳上,然后再将固态硬盘的上壳覆盖于底壳上并固定在一起,以完成对固态硬盘的组装。
34.现有的固态硬盘的生产流程中,需要在固态硬盘的底壳上设置螺座与螺孔,增加了底壳的加工工序与时间,在安装pcb板时还需要额外的安装工具与适配的螺丝,才可将pcb板固定于底壳上,也增加了固态硬盘的组装工序与时间,影响固态硬盘的生产效率。
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固态硬盘底壳上设置有用于固定pcb板的多个卡合臂结构,在组装生产固态硬盘的过程中,操作者直接将pcb板卡合固定于几个卡合臂上即可,较为方便快捷。
36.实施例一
37.请参阅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固态硬盘底壳10包括底壁11、以及自底壁11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的左侧壁12、右侧壁13与前侧壁14。左侧壁12设有左卡合臂121,右侧壁13设有右卡合臂131,前侧壁14设有前卡合臂141,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与前卡合臂141分别形成有用于将固态硬盘的pcb 板200卡合固定于固态硬盘底壳10上的左卡合部122、右卡合部132与前卡合部142,且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与前卡合臂141中的至少一个可弯折。
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态硬盘底壳10中,通过在左侧壁12、右侧壁13与前侧壁14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固态硬盘的pcb板200的左卡合部122、右卡合部132与前卡合部142,且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与前卡合臂141 中的至少一个可弯折,操作者直接将pcb板200卡合固定于几个卡合部上即可,因而无需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将pcb板200固定于固态硬盘底壳10上,也无需配备对应的工具来安装紧固件。
39.同时,还减免了在固态硬盘底壳10上设置与紧固件配合的结构,固态硬盘底壳10的外观较为美观规则,安装方式较为方便快捷。不但缩减了pcb板200 的安装工序与安装时间,并且固态硬盘底壳10还与市面上常规2.5寸的固态硬盘的上壳20以及pcb板200适配,节约了开发与固态硬盘底壳10适配的上壳 20的费用,保证了产品的延续性,提高了固态硬盘底壳10的适用范围,提高了固态硬盘1000的生产效率。
4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左卡合臂121与右卡合臂131分别为左侧壁12 与右侧壁13本身的部分结构弯折形成,无需在左侧壁12与右侧壁13新增额外的结构,节省在左侧壁12与右侧壁13上额外设置左卡合臂121与右卡合臂131 的工艺流程。并且,本实施例的左卡合臂121与右卡合臂131均可在左侧壁12 与右侧壁13上进行弯折,如此,操作者可将两者随意弯折至合适的位置,以有效地限制pcb板200相对固态硬盘底壳10的位置。而前卡合臂141则为在前侧壁14的基础上,以前侧壁14本身的部分结构向上延伸并弯折形成,在固态硬盘底壳10中起到限制pcb板200的位置的作用。
4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左卡合臂121与右卡合臂131中的一者不可进行弯折,可起到稳定的定位作用,在实际操作时,操作者可先将pcb板 200的一侧卡合固定于不可弯折的卡合臂,而另一可弯折的卡合臂则弯折至合适的位置,以配合卡合固定pcb板200的另一侧,实现对pcb板200两侧的卡合固定。
42.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与前卡合臂141中的至少一个可
弯折,还可以理解为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与前卡合臂141 具备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而并非是在弯折变形后呈固定设置的形态,如此,可通过弹性形变后的弹力更稳定地将pcb板200固定于固态硬盘底壳10上。
43.更多地,将左卡合臂121与右卡合臂131自左侧壁12与右侧壁13弯折后,左卡合臂121与右卡合臂131在左侧壁12与右侧壁13所处的原位处则形成为缺口,左卡合臂121与右卡合臂131的形状与缺口适配。如此,在还未将pcb 板200固定于固态硬盘底壳10之前,左卡合臂121与右卡合臂131收容于缺口处,无需先将左卡合臂121与右卡合臂131自左侧壁12与右侧壁13弯折,简化操作流程。在需要将pcb板200固定于固态硬盘底壳10时,再将左卡合臂 121与右卡合臂131自对应的缺口向固态硬盘底壳10内侧弯折即可。
44.在本实施例中,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与前卡合臂141均形成有用于卡合固定pcb板200的左卡合部122、右卡合部132与前卡合部142,其中,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与前卡合臂141可以呈“臂状”结构,便于弯折变形并可提供一定的弹性压力,可更稳定地固定pcb板200。而左卡合部122、右卡合部132与前卡合部142为可以与pcb板200的结构配合、具备卡合固定能力的结构,如叉状、凸起、凹槽、通孔、缝隙等形态,以简单有效地卡合固定pcb板200。
45.另外,固态硬盘底壳10还包括后侧壁15,后侧壁15与左侧壁12、右侧壁 13以及前侧壁14配合,共同围成固态硬盘底壳10的内部空间,可减免水汽、杂质等进入该内部空间内对pcb板200的工作造成的影响。
46.在一个实施例中,固态硬盘底壳10整体结构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成,提高固态硬盘底壳10的整体性与完整性,简化固态硬盘底壳10生产时的工艺流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态硬盘底壳10也可以由分体工艺制成,如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与前卡合臂141可在先提供左侧壁12、右侧壁13 与前侧壁14的基础上进行添加设置,如此,在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与前卡合臂141损坏时可进行更换,提高产品的延续性。
47.实施例二
48.更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4,左卡合臂121包括自左侧壁12向底壁11内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左连接部123,左卡合部122形成于左连接部123的末端,左卡合部122包括分别形成于左连接部123的上边缘与下边缘的左上卡合部1221与左下卡合部1222,左上卡合部1221与左下卡合部1222间隔,固态硬盘的pcb板200卡合于左上卡合部1221与左下卡合部1222之间。
49.具体地,左卡合臂121为一体化的结构,在左卡合臂121的结构中,左连接部123连接了左卡合部122与左侧壁12,左连接部123为左卡合臂121中调整自身相对底壁11(pcb板200)位置的部分,左连接部123相对左侧壁12 弯折时可带动左卡合部122移动,以调整左卡合部122的位置,便于pcb板 200的设置。
50.在本实施例中,左卡合臂121的整体形状呈叉状,左上卡合部1221与左下卡合部1222分别位于左连接部123的上边缘处与下边缘处,并且左上卡合部 1221与左下卡合部1222之间间隔,使得pcb板200可以卡合固定于两者之间的缝隙内。左下卡合部1222对pcb板200起承接作用,而左下卡合部1222则对pcb板200起限制固定的作用,左卡合臂121的结构较为简单,且对pcb 板200的卡合固定效果较好。
51.在一个实施例中,左上卡合部1221与左下卡合部1222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可以略大
于或等于pcb板200的厚度,以较为稳定地卡合固定pcb板200。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左上卡合部1221与左下卡合部1222之间的缝隙可以呈朝左连接部123渐缩的形态,以更为稳固地夹紧pcb板200于左上卡合部1221与左下卡合部1222之间。
52.实施例三
53.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右卡合臂131包括自右侧壁13向底壁11 内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右连接部133,右卡合部132形成于右连接部133的末端,右卡合部132包括分别形成于右连接部133的上边缘与下边缘的右上卡合部1321与右下卡合部1322,右上卡合部1321与右下卡合部1322间隔,固态硬盘的pcb板200卡合于右上卡合部1321与右下卡合部1322之间。
54.具体地,右卡合臂131为一体化的结构,在右卡合臂131的结构中,右连接部133连接了右卡合部132与右侧壁13,右连接部133为右卡合臂131中调整自身相对底壁11(pcb板200)位置的部分,右连接部133相对右侧壁13 弯折时可带动右卡合部132移动,以调整右卡合部132的位置,便于pcb板 200的设置。
55.在本实施例中,右卡合臂131的整体形状呈叉状,右上卡合部1321与右下卡合部1322分别位于右连接部133的上边缘处与下边缘处,并且右上卡合部 1321与右下卡合部1322之间间隔,使得pcb板200可以卡合固定于两者之间的缝隙内。右下卡合部1322对pcb板200起承接作用,而右下卡合部1322则对pcb板200起限制固定的作用,右卡合臂131的结构较为简单,且对pcb 板200的卡合固定效果较好。
56.在一个实施例中,右上卡合部1321与右下卡合部1322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可以略大于或等于pcb板200的厚度,以较为稳定地卡合固定pcb板200。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右上卡合部1321与右下卡合部1322之间的缝隙可以呈朝右连接部133渐缩的形态,以更为稳固地夹紧pcb板200于右上卡合部1321与右下卡合部1322之间。
57.实施例四
58.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5与图6,前卡合臂141包括自前侧壁14向上延伸形成的前连接部143,前卡合部142形成于前连接部143的末端,固态硬盘的pcb板200抵接于前卡合部142上,或pcb板200抵接于前连接部143 与前卡合部142之间。
59.具体地,前卡合臂141为一体化的结构,前连接部143连接前卡合部142 与前侧壁14,其中,前卡合部142为自前连接部143的末端向前侧壁14内侧弯折形成的限位结构,pcb板200抵接于前卡合部142上或前连接部143与前卡合部14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pcb板200抵接于前连接部143与前卡合部142之间,以使pcb板200被前卡合部142限位,前卡合部142可限制pcb板 200在纵向上的运动,如可避免pcb板200位于前卡合臂141的一端翘起,提高pcb板200固定于固态硬盘底壳10上的稳定性。
60.在其他实施例中,前卡合部142还可以为凹槽、通孔、缝隙等具备限位功能的结构,pcb板200靠近前卡合臂141的一端可设置于上述前卡合部142内,以实现对pcb板200的卡合固定。以上对前卡合部142的具体形式的描述仅为示例性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保证对pcb板200稳定、有效地卡合固定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即可。
61.实施例五
62.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前卡合臂141为两个,两个前卡合臂141 对称设置于前侧壁14的两侧。
63.当将pcb板200安装至固态硬盘底壳10时,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前卡合臂141,使得pcb板200的前端两侧都受到限位作用,配合位于pcb板200 两侧的左卡合臂121与右卡合臂131,进一步提高pcb板200卡合固定的稳定性。
64.实施例六
65.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左上卡合部1221自左连接部123的上边缘向底壁11内侧弯折延伸形成,左上卡合部1221与左下卡合部1222在底壁 11的投影呈一定角度。
66.可以理解,左上卡合部1221与左下卡合部1222位于不同的直线上,左下卡合部1222为自左连接部123向前延伸形成,而左上卡合部1221为自左连接部123向垂直左侧壁12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如此,在满足了左上卡合部1221 与左下卡合部1222对pcb板200的卡合固定作用的同时,呈交错设置的左上卡合部1221与左下卡合部1222可增大对pcb板200的卡合固定范围,提高对 pcb板200卡合固定的稳定性。
67.另外,操作者在将pcb板200卡合于左卡合部122上时,可自上方的视角上看到pcb板200的卡合程度,便于操作。
68.实施例七
69.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右上卡合部1321自右连接部133的上边缘向底壁11内侧弯折延伸形成,右上卡合部1321与右下卡合部1322在底壁 11的投影呈一定角度。
70.可以理解,右上卡合部1321与右下卡合部1322位于不同的直线上,右下卡合部1322为自右连接部133向前延伸形成,而右上卡合部1321为自右连接部133向垂直右侧壁13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如此,在满足了右上卡合部1321 与右下卡合部1322对pcb板200的卡合固定作用的同时,呈交错设置的右上卡合部1321与右下卡合部1322可增大对pcb板200的卡合固定范围,提高对 pcb板200卡合固定的稳定性。
71.另外,操作者在将pcb板200卡合于右卡合部132上时,可自上方的视角上看到pcb板200的卡合程度,便于操作。
72.在一个实施例中,固态硬盘底壳10可采用金属制成,如不锈钢,具备较佳的强度与硬度,并可较好地保护设置于固态硬盘底壳10内的pcb板200,延长固态硬盘底壳10的使用寿命。
73.实施例八
74.请结合图2、图7与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态硬盘外壳100,包括上壳20以及上述的固态硬盘底壳10,上壳20与固态硬盘底壳10可拆卸设置,固态硬盘的pcb板200固定于上壳20与固态硬盘底壳10围成的空间内。
7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态硬盘外壳100中,通过在固态硬盘底壳10的左侧壁12、右侧壁13与前侧壁14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固态硬盘的pcb板200 的左卡合部122、右卡合部132与前卡合部142,且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 与前卡合臂141中的至少一个可弯折,操作者直接将pcb板200卡合固定于几个卡合部上即可,因而无需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将pcb板200固定于固态硬盘底壳10上,也无需配备对应的工具来安装紧固件。
76.同时,还减免了在固态硬盘底壳10上设置与紧固件配合的结构,固态硬盘底壳10的外观较为美观规则,安装方式较为方便快捷,不但缩减了pcb板200 的安装工序与安装时间,并且固态硬盘底壳10与市面上常规2.5寸的固态硬盘的上壳20以及pcb板200适配,节约了开发与底壳10适配的上壳20的费用,保证了产品的延续性,提高了固态硬盘底壳10的适
用范围,提升了固态硬盘 1000的生产效率。
77.具体地,上壳20为与固态硬盘底壳10适配的结构,其与固态硬盘底壳10 之间围成一空间,pcb板200位于该空间内,具体固定设置于固态硬盘底壳10 上,固态硬盘外壳100可有效地保护其内的pcb板200以及设置于pcb板200 上的元器件,减免外界的杂质水气等进入固态硬盘内,减少外界的碰撞伤害等对pcb板200的影响,保证pcb板200的正常工作。
78.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壳20与固态硬盘底壳10之间可通过螺丝、铆钉、卡扣卡口等结构实现两者之间的可拆卸设置,便于上壳20与固态硬盘底壳10之间的组装与拆卸。
79.在一个实施例中,固态硬盘外壳100可采用金属制成,如不锈钢,具备较佳的强度与硬度,并可较好地保护设置于上壳20与固态硬盘底壳10之间的pcb 板200,延长固态硬盘的使用寿命。
80.实施例九
81.请参阅图2、图7与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态硬盘1000包括pcb板 200、设置于pcb板200上的连接器300以及上述的固态硬盘外壳100,pcb 板200与连接器300固定于固态硬盘外壳100形成的空间内。
8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态硬盘1000中,通过在固态硬盘底壳10的左侧壁 12、右侧壁13与前侧壁14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固态硬盘的pcb板200的左卡合部122、右卡合部132与前卡合部142,且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 与前卡合臂141中的至少一个可弯折,操作者直接将pcb板200卡合固定于几个卡合部上即可,因而无需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将pcb板200固定于固态硬盘底壳10上,也无需配备对应的工具来安装紧固。
83.同时,减免了在固态硬盘底壳10上设置与紧固件配合的结构,固态硬盘外壳100的外观较为美观规则,安装方式较为方便快捷,缩减了pcb板200的安装工序与安装时间,提升了固态硬盘1000的组装、生产效率。并且固态硬盘底壳10与市面上常规2.5寸的固态硬盘的上壳以及pcb板适配,节约了开发与固态硬盘底壳10适配的上壳的费用,保证了产品的延续性,提高了固态硬盘底壳10的适用范围。
84.实施例十
85.更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图7与图8,底壁11的前端与前侧壁14 之间形成有第一避让缺口16,上壳20形成有与第一避让缺口16对应的第二避让缺口21,连接器300卡合于第一避让缺口16与第二避让缺口21之间,并至少部分自第一避让缺口16与第二避让缺口21露出。
86.具体地,pcb板200与连接器300为一体设置,连接器300位于pcb板 200的前端,将固态硬盘底壳10结合pcb板200以及上壳20组装为固态硬盘后,底壁11以及上壳20的前端为与外界终端连接的部位,形成于底壁11的前端与前侧壁14之间的第一避让缺口16、以及形成于上壳20对应位置的第二避让缺口21,配合地将连接器300的连接口卡合固定。
87.更多地,pcb板200上还设有nand flash芯片。
88.当组装固态硬盘时,先将pcb板200卡合固定于固态硬盘底壳10上,即将pcb板200卡合固定于左卡合臂121、右卡合臂131与前卡合臂141上,此时,连接器300的下端嵌设于第一避让缺口16内,连接器300的左右两侧则分别承接于前侧壁14部分,然后再将上壳20覆盖于设置有pcb板200与连接器 300的固态硬盘底壳10上,连接器300的上端则嵌设于第二避让缺口21内,以使连接器300的连接口露出于固态硬盘外壳100。通过第一避让缺口16与第
二避让缺口21对连接器300的嵌合固定,无需在固态硬盘外壳100设置额外的结构,提升固态硬盘的紧凑性与小型化。
89.另外,两个前卡合臂141对称设置于第一避让缺口16的两侧,在保证前卡合臂141对pcb板200限制作用的同时,可避免前卡合臂141影响第一避让缺口16对于连接器300的设置。
9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