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层叠板及层叠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2021-10-30 04: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层叠 方法 制造


1.本发明涉及层叠板及其层叠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作为层叠板的制造方法,如专利文献1所述,提出了下述方法:作为芯层准备相邻地形成有多个各贯通孔的板状多孔体,在该多孔体的厚度方向两侧配置纤维层,在该各纤维层上分别赋予未固化状态的树脂,然后将赋予了该树脂的两纤维层朝所述多孔体压缩,同时在该压缩状态下使该树脂固化。根据该层叠板的制造方法,作为层叠板,可得到通过一对纤维强化层(浸渗在纤维层中的树脂固化而成的层)夹持由多孔体构成的芯层的厚度方向两侧并一体化的层叠板,由此,能够实现通过具有多孔体的各贯通孔而谋求了轻质化、同时通过纤维强化层和多孔体而提高了刚性的性能。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2432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7.可是,在上述层叠板中,在芯层中,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基本上作为空间存在,基于该大量空间的存在而使层叠板的吸音性能不一定高。因此,在采用这样的层叠板的情况下,不能对噪音发挥所希望的隔音性。
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情而提出的,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不仅在谋求轻质化的同时还能提高刚性、而且还能提高吸音性能的层叠板。
9.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易地制造不仅在谋求轻质化的同时还能提高刚性、而且还能提高吸音性能的层叠板的制造方法。
10.为了达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中形成为下述(1)~(2)的构成。
11.(1)在具备具有相邻地形成有多个各贯通孔的板状多孔体的芯层、和从该多孔体的厚度方向两侧夹持该芯层中的多孔体并相对于该多孔体一体化的一对纤维强化层的层叠板中,其构成为:
12.在所述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分别遍及所述一对纤维强化层间地充满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所述芯层由该多孔体和充满在该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的该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构成。
13.根据该构成,不仅能够通过纤维强化层和多孔体提高该层叠板的刚性,而且通过在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充满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还可消除由各贯通孔形成的比较大的空间,同时通过在该泡沫树脂内存在大量的空隙(气泡),利用它们来吸收输入音的能量,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声音的衰减效果(吸音效果)。另一方面,即使在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充满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由于该泡沫树脂是比较轻质的,所以能够尽量抑制该层叠板的重量
增大。因此,在该层叠板中,能够一边尽量抑制重量增大一边提高刚性,而且还能够提高吸音性能。
14.(2)在所述(1)的构成下,其构成为:
15.所述多孔体以蜂窝结构而形成,
16.在所述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作为所述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而充满泡沫聚氨酯,
17.所述一对各纤维强化层具备固化了的树脂和含在该固化了的树脂内的纤维,
18.所述一对各纤维强化层中的固化了的树脂和所述多孔体中的各贯通孔内的泡沫聚氨酯通过粘接而一体化。
19.根据该构成,通过在由蜂窝结构构成的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充满泡沫聚氨酯,作为纤维强化层而使用具备固化了的树脂和纤维的层,由此能够具体地实现所述的(1)的作用效果。
20.为了达到上述第2目的,本发明中形成为下述(3)~(10)的构成。
21.(3)准备作为相邻地形成有多个各贯通孔的板状的多孔体的蜂窝结构体,在该蜂窝结构体的厚度方向两侧配置纤维层,从该各纤维层的外方侧分别向该各纤维层供给未固化状态的树脂,然后将供给了该树脂的两纤维层朝所述蜂窝结构体压缩,同时在该压缩状态下使该树脂固化,在该蜂窝结构体的厚度方向两侧形成纤维强化层,在上述的层叠板的制造方法中,其构成为:
22.伴随着在所述蜂窝结构体的厚度方向两侧分别配置纤维层,将固化的且压缩强度低于该蜂窝结构体的压缩强度的泡沫树脂板介于该纤维层中的至少一侧的纤维层与所述蜂窝结构体之间,
23.伴随着朝所述蜂窝结构体压缩所述两纤维层,利用其压缩力将所述泡沫树脂板作为充填材料而压入所述蜂窝结构体的各贯通孔中。
24.根据该构成,可在蜂窝结构体的各贯通孔内分别遍及一对纤维强化层间地充满泡沫树脂,作为层叠板,能够制造芯层由蜂窝结构体和充满在该各贯通孔内的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构成的层叠板。而且,在此种情况下,在向蜂窝结构体中的各贯通孔内充填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时,可使用容易处理的泡沫树脂板,而且可利用朝蜂窝结构体压缩纤维层时的压缩力,将泡沫树脂板作为充填材料压入蜂窝结构体的各贯通孔内,因此能够简易地制造上述层叠板。并且,由于伴随着在蜂窝结构体的厚度方向两侧分别配置纤维层,将固化的且压缩强度低于蜂窝结构体的压缩强度的泡沫树脂板介于该纤维层中的至少一侧的纤维层与蜂窝结构体之间,所以通过泡沫树脂板可确实地使供给该至少一侧的纤维层的未固化状态的树脂停留,能够使未固化状态的树脂在该纤维层中准确地浸渗规定的量。其结果是,能够依照标准形成配置(形成)在蜂窝结构体上的至少一方的纤维强化层,同时能够根据其厚度调整,使泡沫树脂板的向蜂窝结构体的各贯通孔内的压入量成为准确的量。而且,此时能够使供给上述纤维层中的至少一侧的纤维层的未固化状态的树脂和泡沫树脂板融合,即使不特别设置涂布粘接剂的作业等,也能在下道工序(向蜂窝结构体的各贯通孔内压入泡沫树脂板的工序)中,使配置(形成)在蜂窝结构体上的至少一方的纤维强化层准确地与该蜂窝结构体一体化。
25.(4)在所述(3)的构成下,其构成为:
26.作为所述泡沫树脂板,使用下述泡沫树脂板:该泡沫树脂板的压缩强度小于所述
蜂窝结构体的压缩强度,且设定为比该蜂窝结构体的压缩强度小的规定的压缩强度以上,而且将该泡沫树脂板的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设定为规定值以下。
27.根据该构成,在泡沫树脂板的压缩强度和延伸率与泡沫树脂板在蜂窝结构体中的插入良否相关的本发明者的构思下,在制造层叠板时,只要作为泡沫树脂板使用满足基于本发明者得到的见识的条件的泡沫树脂板,就能够将该泡沫树脂板作为充填材料确实地压入蜂窝结构体的各贯通孔内,能够简易地制造上述层叠板。
28.(5)在所述(4)的构成下,其构成为:
29.在确定所述泡沫树脂板的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的规定值时,利用基于该泡沫树脂板的板厚和延伸率的、该泡沫树脂板相对于所述蜂窝结构体的插入结果的良否,在将该泡沫树脂板的板厚和延伸率作为座标轴的座标上,绘制区分该泡沫树脂板相对于该蜂窝结构体的插入结果的良否的边界线,求出该边界线的斜度。
30.根据该构成,利用实际的泡沫树脂板的板厚和延伸率、以及基于它们的泡沫树脂板相对于蜂窝结构体的插入结果的良否,制作边界线,求出该边界线的斜度,由此,可得到切合现实状况的准确的值作为规定值(泡沫树脂板的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的上限值)。
31.(6)在所述(3)~(5)中的任一构成下,其构成为:
32.作为所述泡沫树脂板,准备发泡程度不同的多种泡沫树脂板,制造时从该多种泡沫树脂板中选择用于使用的泡沫树脂板。
33.根据该构成,用户能够从吸音特性的观点出发,适宜选择泡沫树脂板,关于吸音特性,能够根据使用用途制造优选的层叠板。也就是说,关于吸音特性,显示泡沫树脂板的发泡程度越高则吸音特性越提高的倾向,显示泡沫树脂板的发泡程度越低则吸音特性越下降的倾向,掌握根据该泡沫树脂板的发泡程度的倾向,准备发泡程度不同的多种泡沫树脂板,从其中选择,由此能够迅速制造所希望的吸音特性的层叠板。
34.(7)在所述(3)~(6)中的任一构成下,其构成为:
35.所述泡沫树脂板为板状的泡沫聚氨酯,
36.赋予所述纤维层的树脂为聚氨酯生成混合物。
37.根据该构成,能够使聚氨酯的特性、性质反映在该层叠板中,能够在该层叠板中利用聚氨酯的特性、性质。
38.(8)准备相邻地形成有多个各贯通孔的板状多孔体,在该多孔体的厚度方向两侧配置纤维层,分别向该纤维层中的一方的纤维层及另一方的纤维层赋予未固化状态的树脂,然后将赋予了该树脂的两纤维层朝所述多孔体压缩,同时在该压缩状态下使该树脂固化,在上述的层叠板的制造方法中,其构成为:
39.作为所述未固化状态的树脂,使用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
40.作为所述另一方的纤维层,关于相对于所述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的透过性,使用该另一方的纤维层的透过性高于所述一方的纤维层的透过性的纤维层,
41.在此基础上,将所述另一方的纤维层设定为面对上方的姿势状态,通过对该另一方的纤维层赋予所述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将该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经由该另一方的纤维层供给所述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
42.根据该构成,经由另一方的纤维层向多孔体的各贯通孔供给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泡沫树脂,通过利用一方的纤维层的难以透过的性质,能够抑制该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泡
沫树脂向外部漏泄,能够使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泡沫树脂停留在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并使其发泡及固化。当然在此种情况下,不仅可向另一方的纤维层、而且还向一方的纤维层浸渗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通过这些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的发泡及固化,从而一方的纤维层及另一方的纤维层作为纤维强化层而分别形成。因此,与将泡沫树脂板作为充填材料而充填在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的情况不同,能够在不研究多孔体与泡沫树脂板的相对关系、及该泡沫树脂板的性能等的情况下,准确地向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充满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能够容易制造该层叠板。
43.(9)在所述(8)的构成下,其构成为:
44.通过仅对所述另一方的纤维层赋予所述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还将该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经由该另一方的纤维层、所述多孔体的各贯通孔而赋予所述一方的纤维层。
45.根据该构成,能够以将多孔体上的另一方的纤维层从当初维持在面对上方的姿势状态的原状,使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也向一方的纤维层浸渗,可不需要使多孔体等的姿势状态变更(反转)。由此,可减轻作业负担。
46.(10)在所述(8)的构成下,其构成为:
47.在以使所述另一方的纤维层面对上方的姿势状态相对于该另一方的纤维层赋予所述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之前,相对于所述一方的纤维层赋予所述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使该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浸渗在该一方的纤维层中。
48.根据该构成,通过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的发泡、固化,不仅作为纤维强化层而分别形成一方的纤维层及另一方的纤维层,而且经由另一方的纤维层向多孔体的各贯通孔供给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泡沫树脂,通过利用一方的纤维层的难以透过的性质及浸渗、附着在该一方的纤维层中的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能够抑制该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泡沫树脂向外部漏出,能够使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泡沫树脂确实地停留在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并使其发泡及固化。因此,这种情况下,也与将泡沫树脂板作为充填材料而充填在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的情况不同,能够在不研究多孔体与泡沫树脂板的相对关系、及该泡沫树脂板的性能等的情况下,准确地向多孔体的各贯通孔内充满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能够容易制造该层叠板。
49.(11)在所述(10)的构成下,其构成为:
50.在所述多孔体的厚度方向一侧配置所述一方的纤维层,向该一方的纤维层供给所述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
51.然后,使所述多孔体及所述一方的纤维层反转,在该多孔体的厚度方向另一侧配置所述另一方的纤维层,向该另一方的纤维层供给所述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
52.根据该构成,即使在向一方的纤维层及另一方的纤维层供给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的各自跟前将该各纤维层配置在多孔体上,也能够得到与所述(10)时同样的作用效果。
53.(12)在所述(8)~(11)中的任一构成下,其构成为:
54.所述多孔体以蜂窝结构体而形成。
55.根据该构成,在该层叠板中,能够将蜂窝结构体用于提高强度,同时通过将该蜂窝结构体中的各贯通孔有效地用于充填泡沫树脂,能够在该层叠板中准确地反映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的特性。
56.(13)在所述(1)~(7)、(12)中的任一构成下,其构成为:
57.所述蜂窝结构体为纸材制的纸蜂窝结构体。
58.根据该构成,即使在使用纸材制的纸蜂窝结构体作为蜂窝结构体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所述(1)~(7)、(12)的构成同样的作用效果。
59.发明效果
60.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一边尽量抑制重量增大一边提高刚性、而且还能够提高吸音性能的层叠板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61.图1是示意性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板的说明图。
62.图2是以除去纤维强化层的状态平面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板的说明图。
63.图3是表示关于用一对纤维强化层夹持各种芯层的厚度方向两侧而成的层叠板调查其刚性与单位面积重量(g/m2)的关系的实验结果的图。
64.图4是表示关于用一对纤维强化层夹持各种芯层的厚度方向两侧而成的层叠板调查其音响透过损失与频率的关系的实验结果的图。
65.图5是简易地表示音响透过损失试验内容的图。
66.图6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制造工序的工序图。
67.图7是对层叠部件的准备、层叠部件的层叠、对纤维薄板赋予未固化状态的热固化性树脂的各工序进行示意性说明的说明图。
68.图8是对在层叠部件的层叠后利用模具进行的压缩/加热工序进行示意性说明的说明图。
69.图9是表示各种试验片(泡沫树脂板)的压缩强度、和取出了该各种试验片的泡沫树脂板的向纸蜂窝结构体中的插入判定结果的图。
70.图10是表示各种试验片(泡沫树脂板)的延伸率、和取出了该各种试验片的泡沫树脂板的向纸蜂窝结构体中的插入判定结果的图。
71.图11是对基于从图10得到的各种试验片(泡沫树脂板)的延伸率和板厚,求出作为规定值的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的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72.图12是示意性说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73.图13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制造工序的工序图。
74.图14是示意性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层叠部件的准备、层叠部件的层叠的各工序的说明图。
75.图15是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对一方的纤维薄板赋予液状(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的工序进行示意性说明的说明图。
76.图16是示意性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对另一方的纤维薄板赋予液状(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的工序的说明图。
77.图17是放大地表示一方的纤维薄板的照片(倍率:等倍)。
78.图18是放大地表示另一方的纤维薄板的照片(倍率:等倍)。
79.图19是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层叠部件的层叠状态进行示意性说明的说明图。
80.图20是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对另一方的纤维薄板赋予液状(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的工序进行示意性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8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82.图1、图2中,符号1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板。该层叠板1具备芯层2和一体地夹持该芯层2的厚度方向两侧的一对纤维强化层3。
83.所述芯层2由多孔体4和充填在该多孔体4的各贯通孔5内的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6形成。多孔体4在蜂窝结构下一边维持一定厚度一边形成为板状,该多孔体4中的各贯通孔5以将该各开口形成例如正六角形的状态分别在该多孔体4的厚度方向贯通。作为该多孔体4的原材料,可适宜使用纸材(牛皮纸、中芯原纸等)、塑料、金属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多孔体4以使用了纸材的所谓纸蜂窝结构体的形式形成。以下,作为多孔体4,采用纸蜂窝结构体(以下,采用符号4)进行说明。作为该纸蜂窝结构体4,优选厚度例如为5mm~30mm的范围的规定值、其原材料的箔厚为0.1mm~0.12mm、当量贯通孔径(单元尺寸)为4mm~50mm(优选6mm~25mm)、厚度方向的压缩强度(原先的板厚的10%变形时的压缩强度)为65kpa左右(作为当量贯通孔径的单元尺寸25mm左右、板厚5mm左右)~400kpa左右(作为当量贯通孔径的单元尺寸6mm左右、板厚20mm左右)。该纸蜂窝结构体4起到通过基于上述蜂窝结构的刚性来提高层叠板1的刚性、同时作为用于充填泡沫树脂6的充填空间而提供该各贯通孔5内的空间的作用。
84.所述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6为充满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的状态。这是因为,通过填埋各贯通孔5内的比较大的空间,同时利用基于该泡沫树脂6内部的气泡的空隙,从而提高声音的衰减效果(吸音效果),提高层叠板1的隔音功能。作为该泡沫树脂6,只要是基于泡沫(气泡)而在内部具有空隙的泡沫树脂,怎样的树脂都可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泡沫树脂6,使用泡沫聚氨酯。作为该泡沫聚氨酯的发泡度,准备规定范围的发泡度的泡沫聚氨酯,根据与层叠板的使用目的的关系,从其中选择适宜的泡沫聚氨酯。
85.所述一对各纤维强化层3起到覆盖芯层2的厚度方向两侧、与芯层2(多孔体4)一同提高层叠板1的刚性的作用。该各纤维强化层3的表面作为平坦面而形成,在该各纤维强化层3的表面上,根据需要,采用粘结剂粘接无纺布等表皮材。该一对各纤维强化层3由固化了的热固化性树脂8a和含在该固化了的热固化性树脂8a内的纤维9形成。作为固化了的热固化性树脂8a,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聚氨酯树脂(泡沫聚氨酯树脂),该聚氨酯树脂例如可通过使多元醇成分与聚异氰酸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来生成。该热固化性树脂8a被粘接在芯层2中的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6(泡沫聚氨酯)上,同时粘接在纸蜂窝结构体4上,由此,各纤维强化层3和芯层2成为一体化。
86.作为所述纤维9,可以使用玻璃纤维。该纤维9存在于所述固化后的热固化性树脂8a内,起到提高其刚性的作用。
87.在这样的层叠板1中,不仅能通过纤维强化层3和纸蜂窝结构体4提高该层叠板1的刚性,而且能通过用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6埋没纸蜂窝结构体4中的各贯通孔5内的比较大的空间来提高遮断性,同时有效地利用该泡沫树脂6内部的大量空隙(气泡)来吸收输入音的能量,从而提高声音的衰减效果(吸音效果)。而且,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充满了泡沫树脂6尤其是泡沫聚氨酯,所以能够将该泡沫聚氨酯的特性反映在该层叠板1上。由此,优选使用该层叠板1作为后窗台板、后座背板、后备箱板等。
88.图3是表示用一对纤维强化层3夹持各种芯层2的厚度方向两侧的层叠板1的刚性
与单位面积重量(g/m2)的关系的实验结果。实验时,关于芯层2的厚度、一对各纤维强化层3的各条件,规定为通用实验条件,只使芯层2的构成不同。关于刚性大小的判断,测定对层叠板1作用200n时的变位量,该变位量越小则判断为刚性越高。单位面积重量(g/m2)表示每单位面积的芯层的重量。实验例中,在作为芯层2的构成要素而使用纸蜂窝结构体4的情况下,该纸蜂窝结构体4的每单位面积的贯通孔5的数量反映出单位面积重量,每单位面积的贯通孔5的数量越大(孔眼越细),则单位面积重量就越大。
89.根据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每种芯层2都显示出一定的倾向。图3中,组a~c示出对应于芯层2的构成的实验值的汇集,组a为将芯层2设定为聚氨酯层,组b为作为芯层2使用纸蜂窝结构体4(单元尺寸6mm、板厚18mm),组c为在上述纸蜂窝结构体4(组b中使用的)中的各贯通孔5内充满(充填)泡沫树脂6。在这样的组a~c中,关于刚性,相对于组a,组b、c提高,组b和c显示出大致同等程度的高的刚性。关于芯层2(层叠板1)的重量,组a示出最轻的重量,而另一方面,组b及c示出多少比组a重。另外,组c虽然示出比组b重一些的倾向,但示出不太产生其差别。认为这是因为,即使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充满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6,但该泡沫树脂6也比较轻量的缘故。
90.图4是表示用一对纤维强化层3夹持各种芯层2的厚度方向两侧而成的层叠板1的音响性能的实验结果。实验时,按图5所示的实验条件进行了音响透过损失试验(试验方法:jis a 1416)。也就是说,在残响室与无响室之间,放置构成各种芯层2的试验片1s(厚度:15mm、面积:500mm
×
500mm、单位面积重量(每单位面积的重量):3150g/m2),在该试验片1s的面中,残响室侧的面的周边部上以突出的状态设置隔板23,确保50mm的间隔,用铁板(厚度0.6mm)22覆盖该隔板23的顶端开口。在此基础上,从残响室内的扬声器24发出响声,计测相对于试验片1s的输入音量和从试验片1s的面对无响室的面透过的透过音量,从这些音量和试验片1s的面积算出音响透过损失。作为各种层叠板的试验片1s,使用了将芯层2设定为聚氨酯层的试验片、作为芯层2使用纸蜂窝结构体4的试验片、作为芯层2在上述纸蜂窝结构体4中的各贯通孔5内充满(充填)了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6的试验片。
91.根据图4所示的实验结果,在各种层叠板的试验片1s中,将芯层2设定为聚氨酯层的试验片显示透过损失最大(隔音性能效果最大)的特性线fa,作为芯层2使用纸蜂窝结构体4的试验片显示透过损失最小(隔音性能效果最小)的特性线fb。另外,作为芯层2在上述纸蜂窝中的各贯通孔5内充满(充填)了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6的试验片显示成为所述特性线fa和fb的中间值的特性线fc。
92.接着,根据图6所示的工序图,对上述层叠板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93.首先,如图6所示的那样,准备层叠板1的层叠部件。具体而言,准备成为芯层2的构成部件的纸蜂窝结构体4、作为芯层2的构成部件的成为充填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的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的泡沫树脂板6a、构成纤维层的纤维薄板7、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聚氨酯生成混合物)8b(参照图7)。
94.作为所述纸蜂窝结构体4,使用上述的板状的纸蜂窝结构体4。纸蜂窝结构体4的构成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作为当量贯通孔径的单元尺寸为6mm、板厚为18mm、压缩强度(原先的板厚的10%变形时的压缩强度)为371.1kpa的构成。
95.作为所述泡沫树脂板6a,从处理容易性、作业容易性的观点出发,可准备具有规定厚度的泡沫树脂板。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与粘接剂的相容性的观点出发,可使用泡沫聚氨酯
树脂板,从确保规定的吸音性能的观点出发,将其空隙率(发泡程度)设定为规定范围。该泡沫树脂板6a为了能够充填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而成形为与其相当量对应的规定厚度的泡沫树脂板,而且将其压缩强度(kpa)、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mm)设定在规定的数值。
96.作为所述纤维薄板7,可使用通过缠绕纤维而形成为薄板状的纤维薄板(例如短切玻璃纤维毡(
チョップドストランドマット
))。优选将该纤维薄板7的厚度设定在0.1mm~0.3mm左右。
97.作为未固化状态的热固化性树脂8b,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聚氨酯生成混合物(聚氨酯树脂)。具体而言,可使用混合了多元醇成分、聚异氰酸酯成分等而成的液状的物质。
98.接着,如图6所示的那样,将上述层叠部件4、6a、7层叠而形成层叠体10。在层叠部件4、6a、7的层叠时,如图7所示的那样,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厚度方向一侧配置一方的纤维薄板7,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厚度方向另一侧,在离开该纸蜂窝结构体4的方向上依次配置泡沫树脂板6a、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在该层叠部件4、6a、7的层叠作业中,可采用机器人(抓手),该机器人将层叠部件4、6a、7依次层叠。
99.接着,如图6所示的那样,向位于上述层叠体10的两外表面上的各纤维薄板7赋予(供给)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8b。这是为了在形成纤维强化层3的同时,为了使该纤维强化层3粘接在芯层2上,使该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8b浸渗在纤维薄板7中。因此,在对各纤维薄板7赋予该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8b时,进行该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8b的涂布、喷射等。在此种情况下,在将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8b赋予层叠体10时,机器人以把持上述的层叠体10的状态将其向树脂赋予装置(喷射装置)搬送,通过该树脂赋予装置对层叠体10的壁厚方向两面赋予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
100.接着,如图6、图8所示的那样,将赋予了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的层叠体10搬入模具11内,一边对该层叠体10进行加热一边进行压缩。这是为了通过促进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8b向纤维薄板7的浸渗,并使该热固化性树脂8b固化,从而在层叠体10的厚度方向两外侧形成纤维强化层3(固化树脂中含有纤维薄板7的纤维9的层),同时,将该各纤维强化层3粘接在泡沫树脂板6a或纸蜂窝结构体4上。进而,这是为了通过利用此时的压缩力作为泡沫树脂板6a相对于纸蜂窝结构体4的压入力,从而将泡沫树脂板6a作为充填材料以充满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的方式进行充填。
101.在此种情况下,作为泡沫树脂板6a,可使用其压缩强度小于纸蜂窝结构体4的压缩强度、且比小于该纸蜂窝结构体4的压缩强度的规定的压缩强度大(规定的压缩强度以上)的泡沫树脂板。这是为了在将泡沫树脂板6a放置在纸蜂窝结构体4上进行压缩时,不挤坏纸蜂窝结构体4,而且不过度挤坏泡沫树脂板6a。更具体而言,这是考虑到了在向纸蜂窝结构体4压缩泡沫树脂板6a时,在泡沫树脂板6a中,在面对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的部分中因泡沫树脂板6a的壁(材料)急剧移动且膨胀等而使泡沫树脂板6a变得不能进入到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述规定的压缩强度,设定为44.3kpa,作为泡沫树脂板6a,使用其压缩强度小于纸蜂窝结构体4的所述压缩强度(371.1kpa)、且在上述规定的压缩强度(44.3kpa)以上的泡沫树脂板。
102.此外,在此种情况下,在泡沫树脂板6a中,还考虑到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mm)。这是为了尽量使泡沫树脂板6a容易破碎,容易插入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因此,作
为泡沫树脂板6a,选择其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为规定值以下的泡沫树脂板,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述规定值,设定为0.9(%/mm)。当然在此种情况下,泡沫树脂板6a的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越小于上述规定值越好,但前提是作为制品、构件来处理泡沫树脂板6a,因此要考虑到这些情况来设定下限值。
103.此外,在此种情况下,上述机器人从前道工序(通过树脂赋予装置向层叠体10的壁厚方向两面供给未固化状态的热固化性树脂的工序)继续进行层叠体10向模具11内的搬入。层叠体10的采用模具11的压缩为向纸蜂窝结构体4按压两纤维薄板7的方向,关于此时的压缩力,考虑纸蜂窝结构体4及泡沫树脂板6a的上述条件,以将泡沫树脂板6a作为充填材料压入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的方式进行设定。此外,采用模具11(加热器)的加热,考虑赋予纤维薄板7的未固化状态的热固化性树脂8b的固化温度、固化时间来进行设定。通过该一系列的模具内的处理,可制造该层叠板1。
104.然后,如图6所示的那样,在将制造好的层叠板1从模具11内取出后,结束制造工序。
105.因此,根据该制造方法,通过向纸蜂窝结构体4的所有各贯通孔5内分别充满泡沫树脂6,作为层叠板1,可制造芯层2由纸蜂窝结构体(多孔体)4和充满在该各贯通孔5内的泡沫树脂6构成的层叠板。而且在此种情况下,通过利用朝纸蜂窝结构体4压缩纤维薄板7时的压缩力,能够将泡沫树脂板6a作为充填材料准确地压入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能够简易地制造上述层叠板1。
106.实施例
107.为了支持泡沫树脂板6a向上述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的压入(插入),对泡沫树脂板6a的压缩强度、延伸率(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进行了实验。
108.(1)压缩强度
109.对各种泡沫树脂板(泡沫聚氨酯树脂板)的试验片,测定了压缩强度。试验基于jis标准(jis k7220,2006),作为各种试验片,采用50mm
×
50mm的试验片,以试验速度1mm/min对其进行压缩,测定了原先的板厚的10%变形时的载荷。此外,将各种试验片的取出材料即泡沫树脂板放置在纸蜂窝结构体4上进行加压,判断是否形成为泡沫树脂板作为充填材料充满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的插入(充填)状态。此时,作为纸蜂窝结构体4,使用作为当量贯通孔径的单元尺寸为6mm、板厚为18mm、压缩强度(原先的板厚的10%变形时的压缩强度)为371.1kpa的纸蜂窝结构体,将对泡沫树脂板的加压力设定为1000n。
110.图9示出上述测定结果及插入判定结果。根据该图9的结果,各种试验片的压缩强度都小于纸蜂窝结构体4的压缩强度,而且,其中压缩强度为规定的压缩强度(在本实验结果中为44.3kpa)以上的大部分的泡沫树脂板作为充填材料被插入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对于泡沫树脂板的压缩强度没有达到规定的压缩强度(44.3kpa)的泡沫树脂板,不能作为充填材料而适当地插入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由此,在朝纸蜂窝结构体4压缩泡沫树脂板时,为了不挤坏纸蜂窝结构体4,需要使泡沫树脂板的压缩强度小于纸蜂窝结构体4的压缩强度,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因泡沫树脂板的过度的变形而使泡沫树脂板难以进入纸蜂窝结构体4中的各贯通孔5内的(阻力)的增大,关于泡沫树脂板的压缩强度,认为需要设定为规定的压缩强度(本实验结果中为44.3kpa)以上。
111.(2)延伸率(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
112.对各种泡沫树脂板(泡沫聚氨酯树脂板)的试验片,测定了延伸率。试验基于jis标准(jis k 6400

5,2012),对各种试验片以拉伸速度5mm/min进行拉伸,基于此时测定的测定值求出延伸率。在此种情况下,在对各种试验片进行试验时,将3个相同试验片的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各种试验片的试验结果。此外,在各种试验片为与图9中使用的试验片相同时,在表示试验结果的图10的“试样no”中,将前头的数字规定为与图9所示的“试样no”的数字相同。进而,在从泡沫树脂板取出各种试验片时,在相同的泡沫树脂板(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准备使该试验片的延伸方向的朝向为90度不同的(泡沫树脂板的纵向及横向)泡沫树脂板,对于那些各方向的泡沫树脂板,在后述的图10的密度栏中,密度(值)虽然相同,但以“(纵)”“(横)”来区别表示,这在“试样no”中,通过接续前头数字的数字
“‑
1”表示“(纵)”方向的泡沫树脂板,通过接续前头数字的数字
“‑
2”表示“(横)”方向的泡沫树脂板。
113.图10示出了关于各种试验片的延伸率(%)和插入判定结果,图11表示根据与试验片的板厚的关系将关于该各种试验片的延伸率(%)标绘而成的图。根据该图10、图11,插入判定结果为良好的(图10中用“〇”表示),虽然有伴随着试验片的板厚的增大而使延伸率增大的倾向,但是都示出比较小的延伸率,图11中,插入判定结果的良好的标绘示出直线状排列的倾向。因此,图11中,利用该插入判定结果良好的标绘的倾向对边界线b进行绘图,根据该边界线b的斜度θ,求出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作为规定值,将该规定值作为所要求的易破碎度的上限值(难破碎度的下限值)。与此相对照,关于泡沫树脂板的插入判定结果不良好的(图10中用
“×”
表示),示出比上述边界线b高的延伸率,证实了泡沫树脂板的延伸率越小,泡沫树脂板越容易破碎,越容易插入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当然,在此种情况下,如前所述,只要以制品、构件来处理泡沫树脂板,则仅满足该条件的延伸率、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下限值)为最低限是必要的。
114.能够从上述图11所示的本实验的边界线b的斜度θ,以0.9(%/mm)读取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因此,认为从泡沫树脂板6a的易破碎度的观点出发,将泡沫树脂板6a的每单位厚度的延伸率规定为0.9(%/mm)以下是必要的。
115.图12表示第2实施方式,图13~图18表示第3实施方式,图19、图20表示第4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对于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省略。
116.在图1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制造工序中的对纸蜂窝结构体4层叠泡沫树脂板6a时,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厚度方向两侧配置泡沫树脂板6a。因此,在通过模具压缩层叠体10时,能够从纸蜂窝结构体4的厚度方向两侧使各泡沫树脂板6a进入各贯通孔5内,在向各贯通孔5内充满泡沫树脂6时,能够准确地进行该充填处理。当然,在此种情况下,从充填为在纸蜂窝结构体4中的各贯通孔5内充满泡沫树脂6的状态的观点出发来设定各泡沫树脂板6a的厚度。
117.图13~图18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表示用于制造所述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板1的制造方法的变形例。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一方的纤维薄板7a、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使用透过性不同的纤维薄板,向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赋予(供给)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泡沫树脂,同时将其停留在此处,在该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使该泡沫树脂发泡。具体而言,按照图13所示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118.首先,如图13所示的那样,在准备层叠板1的层叠部件时,准备成为芯层2的构成部
件的纸蜂窝结构体4、构成一方的纤维层的一方的纤维薄板7a、构成另一方的纤维层的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用于形成纤维强化层3的树脂及成为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6的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泡沫树脂8c(参照图14)。
119.关于纸蜂窝结构体4,使用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纸蜂窝结构体。当然,也能使用纸蜂窝结构体4以外的纸蜂窝结构体4。
120.作为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泡沫树脂8c,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浸渗在纤维薄板7中后通过固化而形成纤维强化层3的泡沫聚氨酯树脂8(聚氨酯生成混合物)8b,该泡沫聚氨酯树脂如后述,不仅与纤维薄板7a(7b)协同而形成纤维强化层3,而且被充填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在此处成为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6。
121.对于一方的纤维薄板7a,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可使用短切玻璃纤维毡。该一方的纤维薄板7a中,如图17所示的那样,关于上述液状的泡沫树脂8c的透过性,设为该液状的泡沫树脂8c能够浸渗的程度,为液状的泡沫树脂8c对该一方的纤维薄板7a的透过性被抑制的程度(难透过的程度)。对于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可使用图18中所示那样的玻璃纤维布。该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中,关于液状的泡沫树脂8c的透过性,高于一方的纤维薄板7a,液状的泡沫树脂8c容易通过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
122.接着,如图13、图14所示的那样,通过层叠上述层叠部件7b、4、7a而形成层叠体10。在层叠部件7b、4、7a的层叠时,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厚度方向一侧配置一方的纤维薄板7a,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厚度方向另一侧配置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在此种情况下,层叠体10形成为一方的纤维薄板7a与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相比配置在上侧的姿势状态。在该层叠部件7b、4、7a的层叠作业中,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采用机器人(抓手),该机器人将层叠部件7b、4、7a依次层叠,并把持该层叠的层叠部件7b、4、7a。
123.接着,如图13、图15所示的那样,向位于上述层叠体10的上表面的一方的纤维薄板7a从其上方侧赋予(供给)液状(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8c。这是为了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厚度方向一侧形成纤维强化层3,使液状的泡沫树脂8c浸渗在一方的纤维薄板7a中。在该泡沫树脂8c浸渗在纤维薄板7a中时,该泡沫树脂8c即使在固化前,也通过一方的纤维薄板7a的密度、泡沫树脂8c的粘度、泡沫树脂8c与一方的纤维薄板7a的纤维的缠绕程度等,从而成为泡沫树脂8c相对于一方的纤维薄板7a的附着程度高的情况,泡沫树脂8c不会通过一方的纤维薄板7a而向下方流动。在此种情况下,在向一方的纤维薄板7a赋予液状的泡沫树脂8c时,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机器人以把持所述的层叠体10的状态将其向未图示的树脂赋予装置(喷射装置)中搬送。
124.在液状的泡沫树脂8c对上述一方的纤维薄板7a的赋予结束后,通过未图示的机器人使层叠体10反转,形成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与一方的纤维薄板7a相比配置在上侧的姿势状态(参照图16)。此时,浸渗在一方的纤维薄板7a中的液状的泡沫树脂8c由于强固地附着在一方的纤维薄板7a上,所以几乎不滴下。
125.如果形成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与一方的纤维薄板7a相比配置为上侧的姿势状态,则如图13、图16所示的那样,从其上方侧向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a赋予(供给)液状(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8c。这是为了利用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的透过性,将液状的泡沫树脂8c供给到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同时浸渗在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中。此时,液状的泡沫树脂8c经由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流入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但配置在另一方的纤维
薄板7b的下方侧的一方的纤维薄板7a,基于其紧密的内部结构,进而基于浸渗、附着在该纤维薄板7a中的泡沫树脂8c,抑制液状的泡沫树脂8c向外部漏出,各贯通孔5内的液状的泡沫树脂8c随着液状的泡沫树脂8c向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的赋予(供给)而增加,达到浸渗在纤维薄板7b中的状态。如果该液状的泡沫树脂8c浸渗在纤维薄板7b中并形成规定的状态,则停止向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赋予(供给)液状的泡沫树脂8c。
126.在向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赋予液状的泡沫树脂8c的工序结束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制造方法同样,机器人就将被赋予了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的层叠体10搬入模具11内,模具11一边对该层叠体10进行加热一边进行压缩。由此,可使液状的泡沫树脂发泡、固化,以将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6充满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的状态进行充填,同时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厚度方向两侧形成纤维强化层3。由此,制造了该层叠板1,将该制造的层叠板1从模具11内取出,结束制造工序。
127.因此,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也能制造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层叠板1。而且在该制造方法中,能够使液状的泡沫树脂8c停留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使其发泡、固化,所以与将泡沫树脂板6a作为充填材料充填在各贯通孔5内的情况不同,不需要研究纸蜂窝结构体4与泡沫树脂板6a的相对关系、及该泡沫树脂板6a的性能等。因此,从该观点出发,能够容易制造该层叠板1。
128.图19、图20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表示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部件(一方的纤维薄板7a、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纸蜂窝结构体4、液状的泡沫树脂8c等),示出即使不使纸蜂窝结构体4等反转,也能制造该层叠板1的内容。
129.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层叠体10时,如图19所示的那样,关于液状的泡沫树脂8c的透过性,比一方的纤维薄板7a高的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形成为与该一方的纤维薄板7a相比配置在上侧的姿势状态。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在该层叠部件7a、4、7b的层叠作业中,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采用机器人(抓手),该机器人将层叠部件7a、4、7b依次层叠,把持该层叠的层叠部件7a、4、7b。
130.接着,如图20所示的那样,一边维持上述姿势状态(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与一方的纤维薄板7a相比配置在上侧的姿势状态)(不反转),一边从其上方侧向该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赋予(供给)液状(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8c。由此,液状的泡沫树脂8c利用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的透过性,向纸蜂窝结构体4的各贯通孔5内供给,经由该各贯通孔5到达一方的纤维薄板7a。因此,一方的纤维薄板7a基于其紧密的内部结构,一边使液状的泡沫树脂8c浸渗,一边抑制其向外部漏出,进而,随着液状的泡沫树脂8c浸渗、附着在该纤维薄板7a中,它们与纤维薄板7a协同,进一步抑制被供给的液状的泡沫树脂8c向外部的漏出。
131.如果将液状的泡沫树脂8c向一方的纤维薄板7a及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中浸渗至规定的状态,则停止向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赋予(供给)液状的泡沫树脂8c,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机器人将赋予了该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的层叠体10搬入模具11内。接着,模具11一边对该层叠体10进行加热一边进行压缩,其结果是,可制造该层叠板1。
132.因此,在该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制造方法中,当然能够制作该层叠板1,通过将纸蜂窝结构体4上的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从当初维持在面对上方的姿势状态,能够在一方的纤维薄板7a与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之间不需要变更姿势状态(使姿势状态反转),可减轻作业
负担。
133.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中包含以下方式。
134.(1)作为泡沫树脂板,使用由泡沫聚氨酯以外的泡沫树脂形成的泡沫树脂板。
135.(2)作为液状的泡沫树脂8c(8b),使用聚氨酯树脂以外的树脂。
136.(3)在第3实施方式中,首先,将一方的纤维薄板7a配置在纸蜂窝结构体4的厚度方向一侧,向该一方的纤维薄板7a供给液状的泡沫树脂8c,然后,使该纸蜂窝结构体4及一方的纤维薄板7a反转,将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配置在该纸蜂窝结构体4的厚度方向另一侧(面对上方的一侧),向该另一方的纤维薄板7b供给液状的泡沫树脂8c。
137.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138.本发明可用于在提供层叠板1时尽量抑制重量增大、同时提高刚性和吸音性能,进而还可用于简易地制造这样的层叠板1。
139.符号说明
140.1-层叠板,
141.2-芯层,
142.3-纤维强化层,
143.4-纸蜂窝结构体(多孔体),
144.5-贯通孔,
145.6-泡沫树脂,
146.6a-泡沫树脂板,
147.7-纤维薄板(纤维层),
148.7a-一方的纤维薄板(一方的纤维层),
149.7b-另一方的纤维薄板(另一方的纤维层),
150.8a-固化后的热固化性树脂,
151.8b-未固化状态的热固化性树脂,
152.8c-液状(未固化状态)的泡沫树脂,
153.10-层叠体,
154.b-边界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