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连接器及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1: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行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代步车。


背景技术:

2.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3.代步车(例如电动轮椅等)包括座椅和车体,为了便于代步车的收纳和运输,通常将座椅与车体设置为可分离的结构,座椅与车体之间通过电连接器进行电连接,以实现用户乘坐时对代步车的控制。
4.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为磁吸式连接器,包括固定触点组件和自由触点组件,在座椅与车体连接时,通常需要用户徒手将自由触点组件与固定触点组件连接,由于固定组件的位置不可调,在连接过程中,需要将自由触点组件和固定触点组件有效对应后方可实现两者的有效连接,连接过程操作不便,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如何提高电连接器的连接便捷性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代步车,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7.第一触点组件,所述第一触点组件包括第一接触件,所述第一接触件用于与所述代步车的座椅连接;
8.第二触点组件,所述第二触点组件包括弹性件和第二接触件,所述第二接触件与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用于与所述代步车的车体连接,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接触件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电连接。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当电连接器用于代步车时,第一接触件设置在座椅的第一安装板上,第二接触件通过弹性件设置在车体的第二安装板上,当座椅在车体上安装到位后,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电连接设置。弹性件自身具有弹性形,第二接触件设置在弹性件上时,能够相对第二安装板活动,当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连接时,通过第二接触件相对第二安装板活动,保证了第二接触件与第一接触件有效对准,提高了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的连接效率及准确性,从而提高了连接的便捷性,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提升。
10.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件包括第一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设置在所述座椅的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第二接触件包括第二磁吸部,所述第二磁吸部设置在所述弹性件上,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第二安装板上,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二磁吸部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接触件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电连接。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
13.主体部,所述第二接触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14.第一弹性臂部,所述第一弹性臂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且用于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相对设置的第二弹性臂部,所述第二弹性臂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且用于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点组件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接触件的连接线上,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连接线以可活动的方式穿过所述第二安装板上的过孔,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弹性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相反两侧,所述限位件能够与所述第二安装板配合,以限制所述弹性件的形变行程。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为环状结构,所述限位件套装在所述连接线的外侧且与所述连接线固接;
18.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还设有通道,所述过孔通过所述通道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边缘贯通,所述通道为直通道或者弯折通道。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点组件还包括具有收容槽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接触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第二触点组件还包括具有插接端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接触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暴露在所述插接端的外侧,所述插接端能够以可分离的方式插接在所述收容槽内。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内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环所述收容槽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插接端插接在所述收容槽内时,多个所述加强筋抵靠在所述插接端的外表面;
21.并且/或者所述第一接触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上,所述第二接触件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磁吸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二磁吸部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
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中的至少一者为永磁体或电磁体。
2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代步车,所述代步车包括:
24.座椅,所述座椅包括第一安装板;
25.车体,所述座椅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车体包括第二安装板;
26.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根据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接触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二接触件通过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二磁吸部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接触件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电连接。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代步车,第一接触件设置在座椅的第一安装板上,第二接触件通过弹性件设置在车体的第二安装板上,当座椅在车体上安装到位后,第一接触件与第二
接触件电连接设置。弹性件自身具有弹性形,第二接触件设置在弹性件上时,能够相对第二安装板活动,当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连接时,通过第二接触件相对第二安装板活动,保证了第二接触件与第一接触件有效对准,提高了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的连接效率及准确性,从而提高了连接的便捷性,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提升。
附图说明
28.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9.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代步车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中所示的代步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座椅与车体处于配合状态);
31.图3为图1中所示的代步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座椅与车体处于分离状态);
32.图4为图3中所示的第一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图3中所示的第二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图3中所示的第二固定板处于第一实施方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图3中所示的第二固定板处于第二实施方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如下:
37.100为代步车;
38.101为座椅,102为车体;
39.10为第一安装板;
40.20为第二安装板;
41.21为过孔,22为通道;
42.30为电连接器;
43.31为第一触点组件,311为第一壳体,3111为收容槽,3112为加强筋,312 为第一接触件,3121为第一磁吸部,3122为第一连接部,3123为第一连接端;
44.32为第二触点组件,321为弹性件,3211为第一弹性臂部,3212为主体部, 3213为第二弹性臂部,322为第二接触件,3221为第二磁吸部,3222为第二连接部,3223为第二连接端;
45.33为限位件,34为连接线;
46.35为第二壳体,351为插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48.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
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49.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50.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
……
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51.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电连接器30,用于代步车100,电连接器30包括第一触点组件31和第二触点组件32,第一触点组件31包括第一接触件312,第一接触件312用于与代步车100的座椅101 连接,第二触点组件32包括弹性件321和第二接触件322,第二接触件322与弹性件321连接,弹性件321用于与代步车100的车体102连接,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电连接。
52.具体地,第一接触件312设置在座椅101的第一安装板10上,第二接触件 322通过弹性件321设置在车体102的第二安装板20上,当座椅101在车体 102上安装到位后,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电连接设置。弹性件321 自身具有弹性形,第二接触件322设置在弹性件321上时,能够相对第二安装板20活动,当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连接时,通过第二接触件322 相对第二安装板20活动,保证了第二接触件322与第一接触件312有效对准,提高了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的连接效率及准确性,从而提高了连接的便捷性,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提升。
53.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用户手动连接,也可以两者自动连接。
5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为自动连接,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55.具体地,第一接触件312包括第一磁吸部3121,第一磁吸部3121设置在座椅101的第一安装板10上,第二接触件322包括第二磁吸部3221,第二磁吸部3221设置在弹性件321上,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磁吸部3121 与第二磁吸部3221磁吸配合以使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电连接。
56.当电连接器30用于代步车100时,第一触点组件31设置在代步车100的座椅101上,
第二触点组件32设置在代步车100的车体102上,当将座椅101 与车体102进行连接时,第一触点组件31不断靠近第二触点组件32,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3221彼此相互吸引,第二接触件322向靠近第一接触件312的方向移动,第二接触件322在移动的过程中,弹性件321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将第二接触件322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动能吸收,当座椅101与车体102 安装到位后,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3221磁吸配合,第一接触件312 与第二接触件322两者电连接。通过设置弹性件321,避免了第一触点组件31 与第二触点组件32配合过程中产生的撞击,避免了电连接器30的损坏,使得电连接器30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57.需要理解的是,在座椅101安装到车体102上时,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之间通过磁吸配合,无需用户手动将电连接器30进行连接,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58.另外,当车座与车体102分离时,第一触点组件31随座椅101向远离车体 102的方向移动,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分离,随着第一接触件312 的不断远离,弹性件321发生弹性形变,弹性件321的弹力将第二接触件322 缓慢复位(在车座与车体102分离的过程中,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3221之间在一定范围内会存在一定的吸引力),从而也避免了第二接触件322 与车体102产生的冲击,进一步避免了电连接器30受到冲击而损坏。
59.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触点组件31设置在代步车100的车体102上,第二触点组件32设置在代步车100的座椅101上,此时,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之间的配合关系与第一触点组件31设置在座椅101上和第二触点组件32设置在车体102上的配合关系一致,具体可参考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在此本实用新型不再进行赘述。
60.需要指出的是,座椅101与车体102安装时,第一安装板10与第二安装板 20彼此靠近,当座椅101与车体102分离时,第一安装板10与第二安装板20 彼此远离,座椅101上设有操控模块,第一接触件312与控制器电连接且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0上,车体102上设有控制器,第二接触件322与控制器电连接且设置在第二安装板20上;当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彼此电连接,使得操控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用户可通过控制操控模块实现对代步车100的控制。
61.进一步理解的是,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弹性件321包括主体部3212 和第一弹性臂部3211,第二接触件322设置在主体部3212上,第一弹性臂部 3211设于主体部3212的第一端且用于与第二安装板20连接。具体地,主体部 3212与第一弹性臂部3211彼此连接,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触点组件31随座椅101向靠近第二触点组件32的方向移动,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彼此相互吸引,第二接触件322带动主体部3212向远离第二安装板20的方向运动,此时第一弹性臂部3211发生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一弹性臂部3211吸收第二接触件322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动能;当座椅101与车体102安装到位后,第二磁吸部3221与第一磁吸部3121相互磁吸配合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冲击,从而避免了两者由于冲击导致的损坏,进而保证了电连接器 30连接的可靠性。
62.需要指出的是,主体部3212为板状结构,第一弹性臂部3211为通过板状件形成的折弯结构,第一弹性臂部3211的一端与主体部3212相连,第一弹性臂部3211的另一端与车体102的第二安装板20连接,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彼此吸引时,通过折弯结构发
生形变来实现对第二接触件322动能的吸收。第一弹性臂部3211的结构简单,为第二接触件322提供了极佳的缓冲性能,进一步避免了电连接器30因冲击受到的损伤,使得电连接器30的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
63.另外,第一弹性臂部3211与主体部3212为一体式结构,当两者均为金属件时,该金属件可发生弹性形变,可通过冲压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当两者为非金属件时,以塑料为例,通过一次注塑成型进行加工制造。
64.此外,第一弹性臂部3211与第二安装板20之间可通过铆接、焊接、粘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以保证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及稳定性。
65.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弹性件321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接触件322配合,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板20配合,利用弹簧的弹性形变为第二接触件 322提供缓冲,以避免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产生冲击,使得电连接器30的使用寿命得到了延长,并且保证了第二连接器可靠性。
66.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弹性件321还包括与第一弹性臂部 3211相对设置的第二弹性臂部3213,第二弹性臂部3213设于主体部3212的第二端且用于与第二安装板20连接。具体地,主体部3212与第二弹性臂部3213 彼此连接,主体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位于主体部3212的相对两侧,使得第二弹性臂部3213与第一弹性臂部3211位于主体部3212的相对两侧,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触点组件31随座椅101向靠近第二触点组件32的方向移动,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彼此相互吸引,第二接触件322带动主体部3212向远离第二安装板20的方向运动,此时第一弹性臂部3211和第二弹性臂部3213均发生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一弹性臂部3211和第二弹性臂部3213分别吸收第二接触件322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动能;当座椅101与车体 102安装到位后,第二接触件322与第一接触件312在第二磁吸部3221与第一磁吸部3121相互磁吸配合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冲击,避免了两者由于冲击导致的损坏,保证了电连接器30连接的可靠性。
67.通过设置第二弹性臂部3213以及将第一弹性臂部3211和第二弹性臂部 3213分别设置在主体部3212的相对两端,从而能够使得主体部3212的运动轨迹相对稳定,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的连接准确,避免出现错位连接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6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臂部3213与第一弹性臂部3211的结构相同,第二弹性臂部3213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第一弹性臂部3211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此本技术不再进行赘述。
69.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臂部3213与第一弹性臂部3211的结构不同,例如可以为弹簧结构或者弹性橡胶结构,可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进行选择,以具有更佳的适应性。
70.进一步地,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二触点组件32还包括限位件33,限位件33设置在第二接触件322的连接线34上。座椅101与车体102 配合时,连接线34以可活动的方式穿过第二安装板20上的过孔21,限位件33 与弹性件321分别位于第二安装板20的相反两侧,限位件33能够与第二安装板20配合,以限制弹性件321的形变行程。具体地,当电连接器30用于代步车100时,第一触点组件31设置在座椅101上,第二触点组件32设置在车体 102上,其中,弹性件321设置在车体102的第二安装板20的一侧,连接线34 穿过第二安装板20,限位件33与连接线34配合且与弹性件321分别位于第二安装板20的相反两侧,稳定状态下
(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未连接或者连接稳定后),限位件33与第二安装板20间隔设置。
71.在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触点组件31随座椅101向靠近第二触点组件32的方向移动,第一安装板10与第二安装板20彼此靠近,第一接触件 312与第二接触件322彼此相互吸引,第二接触件322带动主体部3212向远离第二安装板20的方向运动,第二接触件322带动连接线34以及限位件33移动,此时第一弹性臂部3211和第二弹性臂部3213均发生弹性形变,利用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一弹性臂部3211和第二弹性臂部3213吸收第二接触件322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动能,当限位件33抵靠在第二安装板20远离弹性件321的一侧时,第一弹性臂部3211和第二弹性臂部3213无法继续发生弹性形变,主体部3212、第二接触件322和连接线34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第二磁吸部3221与第一磁吸部3121磁吸配合且电连接后。随着座椅101的继续安装,第一安装板10继续靠近第二安装板20,第一弹性臂部3211与第二弹性臂部3213逐渐恢复弹性形变,连接线34以及限位件33相对第二安装板20反向移动,座椅101在车体 102上安装到位后,第一弹性臂部3211与第二弹性臂部3213均处于未发生弹性形变的状态,限位部再次与第二安装板20间隔设置。
72.通过设置限位件33,利用限位件33与第二安装板20的配合实现对弹性件 321形变行程的限制,避免弹性件321弹性形变过大导致弹性件321损坏的情况,进一步保证了电连接器30的可靠性。
73.需要指出的是,过孔21设置在第二安装板20上,过孔21的直径大于连接线34的外径,保证了连接线34能够相对过孔21活动,通过将连接线34与过孔21之间设置为相对活动,一方面能够保证连接线34相对第二安装板20移动,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连接线34在过孔21径向方向上移动,保证了在第一接触件 312与第二接触件322连接的过程中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提高两者之间连接的效果。
74.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5所示,限位件33为环状结构,限位件33 套装在连接线34的外侧且与连接线34固接。具体地,将限位件33设置为环状结构,并且将限位件33同轴套装在连接线34上,当限位件33与第二安装板 20相抵靠时,能够使得连接线34的周向受力均匀,利用连接线34将力传递到第一接触件312以及弹性件321上,从而避免第一触点组件31发生偏置,提高了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连接的精度,使得电连接器30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7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件33与连接线34为分体式结构,两者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7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件33与连接线34为一体式结构,限位件33为形成在连接线34外表面的凸环结构。
77.进一步地,如图6或图7所示,第二安装板20上还设有通道22,过孔21 通过通道22与第二安装板20的边缘贯通,通道22为直通道或者弯折通道。具体地,当需要将连接线34设置在通孔21内部时,将连接线34依次经通道22 与第二安装板20的边缘贯通的位置和通道22进入到通孔内21,提高连接线34 的安装的便捷性。
7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通道22为直通道,即通道22沿直线方向延伸,通道22的宽度小于过孔21的直径和连接线34的直径。在连接线34 进入到过孔21的过程中,连接线34发生弹性形变;当连接线34进入到过孔 21后,弹性形变恢复,此时连接线34无法进通
道22与过孔连通的位置脱出。
7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通道22为弯折通道,即通道22沿弯折的方向延伸,当连接线34进入到过孔21的过程中,连接线34沿自通道22与第二安装板20的贯通位置进入到通道22内,并且经通道22进入到过孔21,通过将过孔设置为弯折通道,从而延长了连接线34离开过孔的路径,并且利用弯折通道的弯折位置实现对连接线34的限位,有效避免了连接线34从过孔21 内脱出。
80.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触点组件31还包括具有收容槽3111 的第一壳体311,第一接触件312设置在第一壳体311内,第一接触件312的第一连接端3123位于收容槽3111内;第二触点组件32还包括具有插接端351 的第二壳体35,第二接触件322设置在第二壳体35内,第二接触件322的第二连接端3223暴露在插接端351的外侧,插接端351能够以可分离的方式插接在收容槽3111内。具体地,第一接触件312设置在第一壳体311内,并且第一连接端3123位于收容槽3111内,第二接触件322设置在第二壳体35内,并且第二连接端3223暴露在插接端351的外侧(插接端351设有开口,第二连接端 3223可通过开口与外界连通),当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连接时,插接端351插入到收容槽3111内,当插接到位后,第一连接端3123与第二连接端3223相接触,以实现第二磁吸部3221与第一磁吸部3121的磁吸配合,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的电连接。
81.设置收容槽3111和插接端351,利用收容槽3111对插接端351的限位,从而保证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的连接精度,以避免第一触点组件 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的错位安装,进一步提高了电连接器30的可靠性。
82.需要理解的是,将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的连接位置设置在收容槽3111及插接端351的内部,从而避免了外部环境对连接位置的影响,进一步保证了电连接器30连接的稳定性。
83.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接触件312通过第一壳体311与第一安装板10连接固定,第一壳体311与第一安装板1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螺钉连接、卡接、铆接等;第二接触件322通过第二壳体35与弹性件321的主体部3212连接固定,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螺钉连接、卡接、铆接等。
84.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收容槽3111内设有多个加强筋3112,多个加强筋3112环收容槽3111的周向间隔设置,插接端351插接在收容槽3111内时,多个加强筋3112抵靠在插接端351的外表面。具体地,在收容槽3111内设置多个加强筋3112,能够提高收容槽3111的强度,从而实现对第一接触件312 与第二接触件322连接位置的防护。
85.另外,当插接端351插入到收容槽3111内部时,在插接的过程中,各加强筋3112分别抵靠在插接端351的外表面,从而避免插接端351产生位移,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连接的精度。
86.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接触件312还包括第一连接部3122,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一连接部3122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端3123上;第二接触件322还包括第二连接部3222,第二磁吸部3221和第二连接部3222间隔设置在第二连接端3223,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3221磁吸配合以使第一连接部3122与第二连接部3222电连接。具体地,利用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3221相互之间的吸引来实现第一接触件312 与第二接触件322之间的连接,当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连接到位后,
第一连接部3122与第二连接部3222彼此连接,以实现线路的导通。
87.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连接部3122为第一触点结构,第二连接部3222为第二触点结构,利用第一触点结构与第二触点结构的彼此贴合实现线路的导通。
88.进一步地,第一磁吸部3121和第二磁吸部3221中的至少一者为永磁体或电磁体。具体地,当第一磁吸部3121或第二磁吸部3221为永磁体或电磁体时,另一个部件能够与具有磁力的部件发生吸引,当第一磁吸部3121和第二磁吸部 3221均为永磁体或电磁体时,两者的磁极方向相反,以保证两者能够磁吸配合。
89.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代步车100,代步车100包括座椅101、车体102和电连接器,座椅101包括第一安装板10,座椅101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车体102上,车体102包括第二安装板20,电连接器为根据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30,电连接器30的第一接触件312设置在第一安装板 10上,电连接器30的第二接触件322通过电连接器30的弹性件321设置在第二安装板20上,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 3221磁吸配合以使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电连接。
90.具体地,电连接器30的第一触点组件31设置在代步车100的座椅101上,第二触点组件32设置在代步车100的车体102上,当将座椅101与车体102进行连接时,第一触点组件31不断靠近第二触点组件32,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彼此相互吸引,第二接触件322向靠近第一接触件312的方向移动,第二接触件322在移动的过程中,弹性件321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将第二接触件322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动能吸收,当座椅101与车体102安装到位后,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2磁吸配合且两者电连接。通过设置弹性件321,避免了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配合过程中产生的撞击,避免了电连接器30的损坏,使得电连接器30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91.另外,上述代步车为电动轮椅等,该代步车的其它的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9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