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通风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5 15: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风口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内部空气调节的通风口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机动车辆内部一般包括空调装置和通风口装置,通风口装置能够将空调装置产生的用于调节车辆内部温度的空气流供应至车辆内部,并且调节该空气流的体积和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至少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通风口装置,包括:至少一级通风组件,每一级所述通风组件包括内层元件和外层元件,所述外层元件具有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外层元件延伸的容腔,所述内层元件设置在所述容腔中,所述外层元件和所述内层元件之间形成风道,所述风道具有风道出口,所述风道出口被配置为能够被打开或关闭;其中,所述每一级所述通风组件具有风道打开位置和风道关闭位置,所述外层元件和所述内层元件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风道打开位置和所述风道关闭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运动,其中,在所述风道关闭位置,所述内层元件关闭所述风道出口,在所述风道打开位置,所述内层元件打开所述风道出口。
4.根据上述内容,所述外层元件具有内侧壁,所述容腔由所述内侧壁围成,所述内侧壁具有形成所述风道出口的容腔出口端;所述内层元件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具有渐缩段,所述渐缩段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尺寸与所述内侧壁的顶部的内周尺寸相配,以使得在所述风道关闭位置,所述渐缩段的所述至少一部分能够抵接所述容腔出口端以关闭所述风道出口;在所述风道打开位置,所述渐缩段能够离开所述容腔出口端并引导从所述风道出口排出的气流的排出方向。
5.根据上述内容,所述内层元件还包括与所述导向部相连的杆部,所述渐缩段的尺寸较小端连接至所述杆部,所述杆部与所述外层元件的所述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所述风道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上述内容,所述至少一级通风组件包括第一级通风组件和第二级通风组件,所述第二级通风组件的所述内层元件环绕所述第一级通风组件的所述外层元件布置。
7.根据上述内容,通风口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沿第二方向延伸;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连接至所述驱动轴,所述传动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驱动轴的不同的转动角度范围内,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级通风组件或所述第二级通风组件接合,以通过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级通风组件或第二级通风组件的所述外层元件和所述内层元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彼此作升降运动。
8.根据上述内容,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级传动齿轮和第二级传动齿轮,每个所述传动齿轮被配置为使相应的所述通风组件中的所述外层元件和所述内层元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彼此运动;每一级所述通风组件的所述外层元件上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
的外层啮合齿,并且其内层元件上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的内层啮合齿,所述外层啮合齿和所述内层啮合齿在相应的一个传动齿轮的相对两侧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
9.根据上述内容,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连接至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级离合装置和第二级离合装置,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第一级传动齿轮通过所述第一级离合装置接合或分离,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第二级传动齿轮通过所述第二级离合装置接合或分离;其中,所述第一级离合装置被设置为在所述驱动轴的第一角度范围内,所述驱动轴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级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级通风组件接合,并且在所述驱动轴的第二角度范围内,所述驱动轴能够与所述第一级通风组件分离;所述第二级离合装置被设置为在所述驱动轴的第一角度范围内,所述驱动轴能够与所述第二级通风组件分离,并且在所述驱动轴的第二角度范围内,所述驱动轴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级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级通风组件接合。
10.根据上述内容,通风口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至少一级所述通风组件由所述底座支撑;运动引导组件,所述运动引导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的至少一个引导部和设置在每一级所述通风组件的所述内层元件上的被引导部,所述至少一个引导部与所述被引导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相互配合,以引导每一级所述通风组件的所述内层元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运动方向。
11.根据上述内容,通风口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每一级所述通风组件的所述内层元件或所述外层元件的运动路径上,所述限位结构被配置为当每一级所述通风组件到达风道打开位置时,所述限位结构阻挡所述内层元件和所述外层元件继续相对地运动。
12.根据上述内容,每一级所述通风组件的所述内层元件和所述外层元件的形状被配置为在它们之间的所述风道为环形。
附图说明
13.图1a为本技术的通风口装置100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14.图1b为图1a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15.图2a为图1a沿a-a线的剖视图;
16.图2b为图1a的爆炸结构图;
17.图3a为图2b中驱动装置以及传动组件118的结构图;
18.图3b为图3a的爆炸结构图;
19.图4a为图1a中的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和第一级传动齿轮125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20.图4b为图4a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21.图5a为图1a中的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二级传动齿轮126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22.图5b为图5a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23.图6a为图1a中的第三级通风组件107和第三级传动齿轮127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24.图6b为图6a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25.图7为图1a中的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三级通风组件107的
仰视图;
26.图8a-8c示出图1a中通风口装置100在不同打开位置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技术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28.图1a和图1b为根据本技术的通风口装置100在不同角度下的立体结构图,用于示出通风口装置100的大致形状。
29.如图1a和图1b所示,通风口装置100包括大致呈圆筒形状的壳体101以及位于壳体101内部的底座109。底座109呈几乎不阻挡气流通过的镂空形状。通风口装置100由内至外还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三级通风组件107,这些通风组件环绕相邻的通风组件设置在底座109上。每一级通风组件中具有各自的风道(参见图2a中的第一级风道234、第二级风道235以及第三级风道236),以及位于通风口装置100顶部的风道出口。每一级通风组件具有风道打开位置和风道关闭位置,在风道打开位置,相应的风道出口被打开;在风管道关闭位置,相应的风道出口被关闭。通过有选择地打开这些风道出口,来自车辆空调装置的经过调温的空气流能够从通风口装置100的底部大致沿x方向穿过底座109,然后经过相应的风道,再从通风口装置100顶部的风道出口排出。
30.通风口装置100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电机102,电机102安装在壳体101上,电机102的驱动轴(参见图2a中的驱动轴203)穿过壳体101沿y方向向壳体101的内部伸出。电机102的驱动轴203上连接有传动组件118,通过传动组件118能够有选择地打开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三级通风组件107的风道出口。作为一个示例,电机102为步进电机。
31.具体来说,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包括内层元件111和外层元件112,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包括内层元件113和外层元件114,第三级通风组件107包括内层元件115和外层元件116。每一组通风组件中,外层元件环绕各自的内层元件设置。并且相邻的通风组件之间,第二级通风组件106的内层元件113环绕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的外层元件112设置,第三级通风组件107的内层元件115环绕第二级通风组件106的外层元件114设置。由此,这些通风组件大致形成依次层叠的形状。在每一级通风组件处于风道打开位置或风道关闭位置时,内层元件和外层元件在风道打开位置和风道关闭位置之间运动,以打开或关闭风道出口。例如,在如图1a所示的状态下,每一级通风组件均处于风道关闭位置,而在如图8c所示的状态下,每一级通风组件均处于风道打开位置。
32.传动组件118包括第一级传动齿轮125、第二级传动齿轮126和第三级传动齿轮127,它们分别用于与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三级通风组件107相连。电机102能够选择第一级传动齿轮125、第二级传动齿轮126或第三级传动齿轮127来驱动相应的通风组件的内层元件和外层元件沿x方向相对地升降运动,从而到达相应的风道打开
位置和风道关闭位置,这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33.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级通风组件都包括轮廓大致为圆柱形状的内层元件和外层元件,因此能够在它们之间形成环形的风道以及风道出口。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通风口装置100的体积需要,也可以通过设置内层元件和外层元件的轮廓,形成其他形状的风道及风道出口。
34.图2a示出了图1a中的通风口装置100沿a-a线的剖视图,图2b示出了通风口装置100的爆炸结构图,用于说明通风口装置100中的每一级通风组件的具体结构。
35.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第一级通风组件105中,外层元件112包括内侧壁251和外侧壁252,内侧壁251和外侧壁252大致呈同轴的圆筒形状,并在各自的顶部相互连接。内侧壁251围成第一级容腔221,内层元件111设置在第一级容腔221中。第一级容腔221的顶部具有容腔出口端231,容腔出口端231用于形成第一级风道234的风道出口244。在容腔出口端231下方的外层元件112的和内层元件111之间的第一级容腔221用于形成供空气流通过的第一级风道234。
36.内层元件111包括导向部261和连接在导向部261下方的杆部262。作为一个示例,导向部261包括从上至下呈倒锥形状的渐缩段,其尺寸较小端(即底端)连接至杆部262并与杆部262的尺寸一致。渐缩段(即导向部261)的尺寸较大端(即顶端)的外周尺寸与外层元件112的内侧壁251的顶部的内周尺寸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外层元件112的内侧壁251以及内层元件111的杆部262大致均沿x方向垂直地延伸,内层元件111的导向部261的渐缩形状能够使内侧壁251和杆部262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形成第一级风道234的一部分。在如图2a所示的状态下,渐缩段的尺寸较大端抵接容腔出口端231,渐缩段能够关闭风道出口244,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处于风道关闭位置。当内层元件111相对于外层元件112沿x方向进行上升运动时,内层元件111的导向部261能够离开容腔出口端231,导向部261打开风道出口244,从而第一级通风组件105能够到达风道打开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内层元件111进行上升运动的同时,外层元件112也会进行下降运动。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仅由内层元件111或外层元件112中的一个运动,以打开或关闭风道出口。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导向部261可以不完全为渐缩形状,只需包括这样的渐缩段即可。
37.与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类似,在第二级通风组件106中,外层元件114也包括内侧壁253和外侧壁254,并且内层元件113也包括导向部263和杆部264。内侧壁253围成第二级容腔222,第二级容腔222具有容腔出口端232。外层元件114与内层元件113之间形成第二级风道235,第二级风道235在容腔出口端232处形成风道出口245。当内层元件113和外层元件114沿x方向彼此相对地上升或下降运动时,内层元件113的导向部263能够打开或关闭风道出口245。
38.同样与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类似,在第三级通风组件107中,外层元件116也包括内侧壁255和外侧壁256,并且内层元件115也包括导向部265和杆部266。内侧壁255围成第三级容腔223,第三级容腔223具有容腔出口端233。外层元件116与内层元件115之间形成第三级风道236,第三级风道236在容腔出口端233处形成风道出口246。当内层元件115和外层元件116沿x方向彼此相对地上升或下降运动时,内层元件115的导向部265能够打开或关闭风道出口246。
39.仍然如图2a和图2b所示,第二级通风组件106的内层元件113和第三级通风组件
107的内层元件115为空心形状,以使得在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三级通风组件107层叠布置的时候,第二级通风组件106的内层元件113能够容纳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并且第三级通风组件107的内层元件115能够容纳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的外层元件112的外侧壁252的外周尺寸与第二级通风组件106的内层元件113的内周尺寸一致,以使得在内层元件113容纳第一级通风组件105时,内层元件113能够紧贴外侧壁252,从而防止空气流被不期望地从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和第二级通风组件106之间泄露。同样的,第二级通风组件106的外层元件114的外侧壁254的外周尺寸与第三级通风组件107的内层元件115的内周尺寸一致,以防止空气流被不期望地从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三级通风组件107之间泄露。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大致上外层元件的外侧壁紧贴相邻的内层元件,但是彼此均为较为光滑的金属或塑料材质表面,造成的摩擦阻力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会对它们的上升或下降运动造成影响。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在外层元件和相邻的内层元件留有狭窄的避空间隙来降低它们相对运动时的摩擦阻力。
40.每一级通风组件中,内层元件的包括渐缩段的导向部还可以引导从相应的风道出口排除的空气流的排出方向,使空气流沿导向部的方向扩散地排出。通过设置每一级通风组件中,内层元件的导向部的渐缩角度(即导向部的锥形面与x方向之间的角度),可以使相应的风道出口打开时,空气流能够沿不同的方向扩散排出。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第一级通风组件105中,内层元件111的导向部261的渐缩角度为15
°
。第二级通风组件106中,内层元件113的导向部263的渐缩角度为25
°
。第三级通风组件107中,内层元件115的导向部265的渐缩角度为35
°

41.作为一个示例,为了更好地引导每一级通风组件的内层元件沿x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在底座109和每一个内层元件之间设有运动引导组件。在本实施例中,运动引导组件包括设置在底座109上的引导部和设置在内层元件上的被引导部。更具体来说,以第一级通风组件105为例,在内层元件111的杆部262的外表面上设有凸起424(参见图4b中的凸起424),而在底座109的相应部位设有沿x方向延伸的长条槽217,凸起424能够在长条槽217中沿x方向运动,以引导内层元件111相对于底座109的运动。虽然图中未具体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通风组件的内层元件和底座109之间也设有这样的运动引导组件。
42.为了更好地引导每一级通风组件的外层元件沿x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在每一个外层元件和相邻的内层元件或壳体101之间也设有这样的运动引导组件。在本实施例中,运动引导组件包括设置在内层元件或壳体上的引导部,以及设置在外层元件的外侧壁上的引导部。这将在下文结合图4a-6b进一步详细描述。通过设置这样的运动引导组件,能够便于内层元件沿x方向的上升运动,以及外层元件沿x方向的下降运动。
43.底座109还具有径向筋295,径向筋295沿底座109的径向延伸,用于阻挡内层元件下降运动时的位置。
44.图3a和图3b示出了驱动装置和传动组件118的结构,用于说明驱动装置选择第一级传动齿轮125、第二级传动齿轮126或第三级传动齿轮127进行传动的过程。其中图3a示出了整体结构,图3b示出了爆炸结构。
45.如图3a和图3b所示,传动组件118还包括第一级离合装置、第二级离合装置和第三级离合装置,驱动轴203分别通过第一级离合装置、第二级离合装置和第三级离合装置与第
一级传动齿轮125、第二级传动齿轮126和第三级传动齿轮127接合或分离。作为一个示例,在驱动轴203转动的第一角度范围内,驱动轴203通过第一级离合装置与第一级传动齿轮125接合,并通过第二级离合装置和第三级离合装置与第二级传动齿轮126和第三级传动齿轮127分离。在驱动轴203转动的第二角度范围内,驱动轴203通过第二级离合装置与第二级传动齿轮126接合,并通过第一级离合装置和第三级离合装置与第一级传动齿轮125和第三级传动齿轮127分离。在驱动轴203转动的第三角度范围内,驱动轴203通过第三级离合装置与第三级传动齿轮127接合,并通过第一级离合装置和第二级离合装置与第一级传动齿轮125和第二级传动齿轮126分离。
46.具体来说,传动组件118包括从下到上依次穿过驱动轴203的第一驱动盘340、第二驱动盘341、第三驱动盘342和第四驱动盘343。驱动轴203顶部具有阻挡台阶390,底部连接有螺钉357,阻挡台阶390和螺钉357能够共同封闭驱动轴203的两端,限制连接在驱动轴203的各个部件沿驱动轴203的轴向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级传动齿轮125设置在第一驱动盘340和螺钉357之间并且通过弹簧滚柱360连接至第一驱动盘340,第二级传动齿轮126设置在第二驱动盘341和第三驱动盘342之间并且通过弹簧滚柱359连接至第三驱动盘342,第三级传动齿轮127设置在第四驱动盘343和阻挡台阶390之间并通过弹簧滚柱358连接至第四驱动盘343。
47.第一驱动盘340穿过并连接在驱动轴203上,并且随着驱动轴203的转动而转动。作为一个示例,驱动轴203的底部具有缺口面371,第一驱动盘340的轴孔孔壁具有与缺口面371配合的平面372,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一驱动盘340被驱动轴203驱动。在其他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其他方式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驱动盘340能够被驱动轴203驱动即可。
48.第二驱动盘341包括底盘373和连接在底盘373上并向上延伸的筒部374。第一驱动盘340的顶表面设有向上凸出的突出部370,第二驱动盘341的底盘373的底表面相应部位设有向上凹陷的宽槽375,突出部370被容纳在宽槽375中。作为一个示例,宽槽375在周向上的宽度大于突出部370在周向上的宽度,以使得驱动轴203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时,第一驱动盘340不带动第二驱动盘341转动,直至在大于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时,突出部370抵住宽槽375的槽壁,第一驱动盘340才带动第二驱动盘341一起转动。
49.第二驱动盘341的筒部374顶端设有缺口槽377,第三驱动盘342的轴孔孔壁具有与缺口槽377配合的凸起378,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三驱动盘342能够随着第二驱动盘341的转动而转动。
50.类似的,第三驱动盘342的顶表面设有向上凸出的突出部380,第四驱动盘343的底表面相应部位设有向上凹陷的宽槽376,突出部380被容纳在宽槽376中,并且宽槽376在周向上的宽度大于突出部380在周向上的宽度,以使得驱动轴203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时,第三驱动盘342不带动第四驱动盘343转动,直至在大于第二角度范围时第三驱动盘342才带动第四驱动盘343一起转动。
51.驱动轴203在第三角度范围内转动时,第一驱动盘340、第二驱动盘341、第三驱动盘342和第四驱动盘343能够一起转动。
52.由此,驱动轴203能够在适当的转动角度范围内,分级地驱动不同的驱动盘转动。
5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适当地设置宽槽375和突出部370在周向上的宽度,以及适当地设置宽槽376和突出部380在周向上的宽度,能够得到驱动轴203相应的第
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驱动轴203的第一角度范围大致为0~15
°
,第二角度范围大致为15~25
°
,第三角度范围大致为25~35
°

54.第一级传动齿轮125的顶部具有围绕齿轮轴孔并向下延伸的环形槽385,在环形槽385上设有进一步向下延伸的孔槽381。弹簧滚柱360具有滚柱端和弹簧端,其中滚柱端具有球形表面,弹簧端能够被压缩。孔槽381用于容纳弹簧滚柱360的滚柱端。作为一个示例,孔槽381的槽底与弹簧滚柱360的滚柱端为相互配合的平滑球面。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驱动盘340的底表面上设有用于容纳弹簧滚柱360弹簧端的孔槽。由此,通过弹簧滚柱360能够将第一级传动齿轮125和第一驱动盘340连接在一起。
55.当第一驱动盘340刚开始转动时,第一驱动盘340能够通过弹簧滚柱360带动第一级传动齿轮125一起转动。而当第一级传动齿轮125到达某个限位位置,不能再继续转动时,弹簧滚柱360与孔槽381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弹簧滚柱360的弹簧端被压缩,从而使得弹簧滚柱360能够从孔槽381中脱出,不再带动第一级传动齿轮125,而是随着第一驱动盘340的转动沿着环形槽385运动。作为一个示例,可以将第一级传动齿轮125的限位位置设置为与驱动轴203的第一角度范围的最大值一致,以使得第一驱动盘340带动第二驱动盘341时,弹簧滚柱360刚好脱离第一级传动齿轮125。
56.第二级传动齿轮126的顶部也具有孔槽381,孔槽381用于容纳弹簧滚柱359的滚柱端,并且在第三驱动盘342的底表面上设有用于容纳弹簧滚柱359的弹簧端的孔槽。类似的,孔槽381的槽底与弹簧滚柱359的滚柱端为相互配合的平滑球面。由此,通过弹簧滚柱359能够将第二级传动齿轮126和第三驱动盘342连接在一起。
57.同样的,当第三驱动盘342刚开始转动时,第三驱动盘342能够通过弹簧滚柱359带动第二级传动齿轮126一起转动。而当第二级传动齿轮126到达某个限位位置,不能再继续转动时,弹簧滚柱359与孔槽382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弹簧滚柱359的弹簧端被压缩,从而使得弹簧滚柱359能够从孔槽382中脱出,不再带动第二级传动齿轮126,而是随着第三驱动盘342的转动沿着第二级传动齿轮126的环形槽运动。作为一个示例,可以将第二级传动齿轮126的限位位置设置为与驱动轴203的第二角度范围的最大值一致,以使得第三驱动盘342带动第四驱动盘343时,弹簧滚柱359刚好脱离第二级传动齿轮126。
58.与前述两级齿轮不同的是,第三级传动齿轮127的用于容纳弹簧滚柱358的滚柱端的孔槽设置在第三级传动齿轮127的底部(图中未示出),并且在第四驱动盘343的顶表面上设有用于容纳弹簧滚柱358的弹簧端的孔槽383。但是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级传动齿轮127上的孔槽的槽底和弹簧滚柱358的滚柱端也为相互配合的平滑球面。由此,通过弹簧滚柱358能够将第三级传动齿轮127和第四驱动盘343连接在一起。
59.当第四驱动盘343刚开始转动时,第四驱动盘343能够通过弹簧滚柱358带动第三级传动齿轮127一起转动。而当第三级传动齿轮127到达某个限位位置,不能再继续转动时,弹簧滚柱358与第三级传动齿轮127的孔槽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弹簧滚柱358的弹簧端被压缩,从而使得弹簧滚柱358能够从第三级传动齿轮127的孔槽中脱出,不再带动第三级传动齿轮127,而是随着第四驱动盘343的转动沿着第三级传动齿轮127的环形槽运动。作为一个示例,可以将第三级传动齿轮127的限位位置设置为与驱动轴203的第三角度范围的最大值一致,以使得在驱动轴203转动的最大位置后,驱动轴203不再带动上述任一个齿轮转动。
60.由此,第一驱动盘340和弹簧滚柱360共同形成第一级离合装置,第二驱动盘341、第三驱动盘342和弹簧滚柱359共同形成第二级离合装置,第四驱动盘343和弹簧滚柱358共同形成第三级离合装置。
61.当驱动轴203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时,驱动轴203通过第一驱动盘340和弹簧滚柱360带动第一级传动齿轮125转动,此时其他驱动盘和齿轮不发生转动。
62.当驱动轴203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时,弹簧滚柱360与第一级传动齿轮125脱离,并且第一驱动盘340带动第二驱动盘341转动,第二驱动盘341再带动第三驱动盘342转动。第三驱动盘342的转动带动第二级传动齿轮126随之转动。此时第四驱动盘343、第一级传动齿轮125和第三级传动齿轮127不发生转动。
63.当驱动轴203在第三角度范围内转动时,弹簧滚柱359与第二级传动齿轮126脱离,并且第三驱动盘342带动第四驱动盘343转动,第四驱动盘343的转动带动第三级传动齿轮127随之转动。此时,所有驱动盘一起转动,但是第一级传动齿轮125和第二级传动齿轮126不发生转动。
64.当驱动轴203反向转动时,按照上述相反的过程,由宽槽的槽壁带动驱动盘的突出部在相应的范围内转动,弹簧滚柱可以重新回到相应的孔槽中,再次有选择地带动齿轮与驱动盘一起转动。
65.由此,驱动轴203能够在不同的转动角度范围内,依次驱动不同的驱动盘转动,进而依次有选择地驱动不同的齿轮转动。
66.图4a和图4b示出了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和第一级传动齿轮125的更具体的结构,用于说明第一级传动齿轮125驱动第一级通风组件105中的内层元件111和外层元件112的过程。
67.如图4a所示,内层元件111的杆部262具有沿纵向延伸的开口,右侧的开口边缘处连接延伸呈向外拐角形状的拐角部486,拐角部486上设有用于与第一级传动齿轮125的右侧啮合的内层啮合齿237。内层啮合齿237沿纵向延伸(即在图2a中沿x方向延伸)。
68.外层元件112的内侧壁251的底部具有沿纵向延伸(即在图2a中沿x方向延伸)的外层啮合齿247,外层啮合齿247用于与第一级传动齿轮125的左侧啮合。也就是说,外层元件112的外层啮合齿247和内层元件111的内层啮合齿237分别从左右两侧与第一级传动齿轮125啮合。由此,当第一级传动齿轮125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能够通过外层啮合齿247驱动外层元件112向下进行下降运动,同时通过内层啮合齿237驱动内层元件111向上进行上升运动。
69.如图4b所示,外层元件112的外侧壁252的外表面上设有向外凸出的凸起428,凸起428作为被引导部用于与相邻的内层元件上的引导部相互配合,以引导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
70.图5a和图5b示出了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二级传动齿轮126的更具体的结构,用于说明第二级传动齿轮126驱动第二级通风组件106中的内层元件113和外层元件114的过程。
71.如图5a所示,内层元件113的杆部264具有沿纵向延伸的开口,右侧的开口边缘处连接延伸呈向外拐角形状的拐角部588,拐角部588上设有连接有用于与第二级传动齿轮126的右侧啮合的内层啮合齿238。内层啮合齿238沿纵向延伸(即在图2a中沿x方向延伸)。
72.外层元件114的内侧壁253的底部具有呈向内拐角形状的拐角部592,拐角部上设有沿纵向延伸(即在图2a中沿x方向延伸)的外层啮合齿248,外层啮合齿248用于与第二级传动齿轮126的左侧啮合。也就是说,外层元件114的外层啮合齿248和内层元件113的内层啮合齿238分别从左右两侧与第二级传动齿轮126啮合。由此,当第二级传动齿轮126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能够通过外层啮合齿248驱动外层元件114向下进行下降运动,同时通过内层啮合齿238驱动内层元件113向上进行上升运动。
73.如图5b所示,内层元件113的杆部264上还设有作为引导部的长条槽529。当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围绕第一级通风组件105设置时,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的外层元件112的凸起428能够插入第二级通风组件106的内层元件113的长条槽529中,使得长条槽529能够引导外层元件112的运动方向。
74.外层元件114的外侧壁254的外表面上也设有向外凸出的凸起519,凸起519作为被引导部用于与相邻的内层元件上的引导部相互配合,以引导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
75.图6a和图6b示出了第三级通风组件107和第三级传动齿轮127的更具体的结构,用于说明第三级传动齿轮127驱动第三级通风组件107中的内层元件115和外层元件116的过程。
76.如图6a所示,内层元件115的杆部266具有沿纵向延伸的开口,右侧的开口边缘处连接延伸呈向内拐角形状的拐角部689,拐角部689上设有连接有用于与第三级传动齿轮127的右侧啮合的内层啮合齿239。内层啮合齿239沿纵向延伸(即在图2a中沿x方向延伸)。
77.外层元件116的外侧壁256的底部具有呈向内拐角形状的拐角部693,拐角部693上设有沿纵向延伸(即在图2a中沿x方向延伸)的外层啮合齿249,外层啮合齿249用于与第三级传动齿轮127的左侧啮合。也就是说,外层元件116的外层啮合齿249和内层元件115的内层啮合齿239分别从左右两侧与第三级传动齿轮127啮合。由此,当第三级传动齿轮127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能够通过外层啮合齿249驱动外层元件116向下进行下降运动,同时通过内层啮合齿239驱动内层元件115向上进行上升运动。
78.如图6b所示,内层元件115的杆部266上还设有作为引导部的长条槽630。当第三级通风组件107围绕第二级通风组件106设置时,第二级通风组件106的外层元件114的凸起519能够插入第二级通风组件106的内层元件115的长条槽630中,使得长条槽630能够引导外层元件114的运动方向。
79.外层元件116的外侧壁256的外表面设有作为引导部的长条槽667,长条槽667能够与壳体101上的向外凸出的作为被引导部的凸起204(参见图2b上的凸起204)配合,以引导两者的相对运动。
80.由此,通过第一级传动齿轮125、第二级传动齿轮126和第三级传动齿轮127的传动,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三级通风组件107中,每一级的内层元件和外层元件能够朝相反的方向,在相应的通风组件的风道打开位置和风道关闭位置之间运动。并且相邻的通风组件之间,相邻的内层元件和外层元件也能够紧贴彼此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81.图7为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三级通风组件107的仰视图,用于详细说明每一级通风组件中的限位结构。
82.如图7所示,作为一个示例,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通风组件的内层元件和外层元件
上的拐角部和设置在底座上的径向筋,这些拐角部设置在外层元件和内层元件相对运动的运动路径上,通过拐角部来限制相邻的外层元件上升运动或下降运动时的位置,以使得当每一级所述通风组件到达风道打开位置时,拐角部能够阻挡内层元件和外层元件继续相对地运动,当每一级所述通风组件到达风道关闭位置时,径向筋能够阻挡内层元件和外层元件继续相对地运动。在其他示例中,限位结构也可以包括设置在底座109上的作为运动引导组件的长条槽,例如通过设置底座上长条槽的长度来限制内层元件运动过程中的位置。
83.具体来说,当每一级通风组件向其风道打开位置运动时,对于第一级通风组件105来说,内层元件111上升运动,外层元件112下降运动,直至外层元件112的内侧壁251的底表面抵住内层元件111的拐角部486的顶端面,外层元件112和内层元件111不能继续相对运动,从而使得第一级传动齿轮125到达限位位置,不能继续转动,第一级通风组件到达其风道打开位置。类似的,对于第二级通风组件106来说,内层元件113上升运动,外层元件114下降运动,直至内层元件113的拐角部588抵住内侧相邻的外层元件112的外侧壁252,内层元件113不能继续上升运动,从而使得第二级传动齿轮126不能继续转动,第二级通风组件到达其风道打开位置。对于第三级通风组件107来说,内层元件115上升运动,外层元件116下降运动,直至内层元件115的拐角部689抵住内侧相邻的外层元件114的外侧壁254,内层元件115不能继续上升运动,从而使得第三级传动齿轮127不能继续转动,第三级通风组件也到达其风道打开位置。
84.当每一级通风组件向其风道关闭位置运动时,对于第三级通风组件107来说,外层元件116上升运动,内层元件115下降运动,直至内层元件115抵靠底座109的径向筋295,内层元件115不能继续下降运动,从而使得第三级传动齿轮127不能继续转动,第三级通风组件107到达其风道关闭位置。对于第二级通风组件106来说,外层元件114上升运动,内层元件113下降运动,直至内层元件113抵靠底座109的径向筋295,内层元件113不能继续下降运动,从而使得第二级传动齿轮126不能继续转动,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到达其风道关闭位置。对于第一级通风组件105来说,外层元件112上升运动,内层元件111下降运动,直至内层元件111抵靠底座109的径向筋295,内层元件111不能继续下降运动,从而使得第一级传动齿轮125不能继续转动,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到达其风道关闭位置。
85.图8a-8c为通风口装置100在不同打开位置的立体结构图,其中图8a示出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处于风道打开位置的状态,图8b示出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处于风道打开位置的状态,图8c示出第三级通风组件107处于风道打开位置的状态。
86.如图8a所示,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的内层元件111上升运动,外层元件112下降运动,使得第一级风道234的风道出口244打开,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处于风道打开位置。空气流从通风口装置100的底部经过第一级风道234并从风道出口244排出。排出的空气流沿着内层元件111的导向部呈环形扩散地排出。在空气流排出风道出口244的过程中,外层元件112与第二级通风组件106的内层元件113之间在x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使得内层元件113的内侧壁也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使空气流能够集中地沿内层元件111的导向部流动。
87.如图8b所示,在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处于风道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第二级通风组件106的内层元件113也上升运动,并且外层元件114下降运动,使得第二级风道235的风道出口245也打开,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和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均处于风道打开位置。空气流从通风口装置100的底部同时经过第一级风道234和第二级风道235,并同时从风道出口244和风
道出口245排出。排出的空气流分别沿着内层元件111和内层元件113的导向部呈环形扩散地排出。同样的,在空气流排出风道出口245的过程中,第三级通风组件107的内层元件115的内侧壁也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使空气流能够集中地沿内层元件113的导向部流动。
88.如图8c所示,在第一级通风组件105和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处于风道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第三级通风组件107的内层元件115也上升运动,并且外层元件116下降运动,使得第三级风道236的风道出口246也打开,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三级通风组件107均处于风道打开位置。空气流从通风口装置100的底部同时经过第一级风道234、第二级风道235和第三级风道236,并同时从风道出口244、风道出口245和风道出口246排出。排出的空气流分别沿着内层元件111、内层元件113和内层元件115的导向部呈环形扩散地排出。同样的,在空气流排出风道出口246的过程中,壳体101的内侧壁也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使空气流能够集中地沿内层元件115的导向部流动。
89.由此,按照图8a-8c的顺序,能够依次打开第一级通风组件105、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三级通风组件107。按照图8c、图8b和图8a的顺序,能够依次关闭第三级通风组件107、第二级通风组件106和第一级通风组件105。
90.本技术的通风口装置包括沿x方向彼此相对运动的内层元件和外层元件来形成环形的风道和风道出口,经过车辆空调装置调温后的空气流能够沿环形方向扩散,空气流发散而且柔和。内层元件上的包括渐缩段形状的导向部具有关闭风道出口的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导向空气流的作用。根据车辆的空间以及通风口装置设置的位置,可以灵活地设置导向部的渐缩段的渐缩角度,既能够保证空气流扩散的柔和性,又能覆盖更大的出风空间。
91.本技术的通风口装置的电机连接至车辆的中控系统,通过车辆中控系统控制驱动轴的转动角度,进而控制打开不同的风道出口,以更灵活地设置出风的风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的通风口装置包括三级通风组件,但是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设置更多或者更少的的通风组件,只需相应的设置相应的传动组件即可。
92.尽管参考附图中出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将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技术教导的精神和范围和背景下,本技术的通风口装置可以有许多变化形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将意识到有不同的方式来改变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中的结构,均落入本技术和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