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以及应用有该聚能罩的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2021-11-26 23: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家用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相对燃气灶滑移的聚能罩以及应用有该聚能罩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燃气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锅具搭置在锅支架上来加热,锅与燃烧器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间隔,这样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除了用来加热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逸到周围环境中,造成能源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国内就出现了一些集热聚能,如中国专利cn203404823u所公开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圈和具有其的燃气灶”,和如中国专利cn204042984u所公开的“一种聚能式燃气燃气灶”,该燃气灶中也具有聚能锅支架,该聚能锅支架包括底壳、面板、接液盘和燃烧器,所述接液盘设置在面板上的安装孔上;还包括一聚能锅支架,所述聚能锅支架包括具有上下开口的倒锥台形聚能罩、筒形支撑座和设置在聚能罩上的锅支脚,所述筒形支撑座的下端有若干个缺口贯通筒形支撑座;相邻二个缺口之间的筒形支撑座构成支撑脚;所述倒锥台形聚能罩的下开口端与圆形凸台的顶部之间的间隙构成二次空气通道,支撑脚与环形盘体配合。倒锥台形聚能罩可以防止燃烧器产生的热量向周向扩散,保证热能用于对锅体进行加热。而且二次空气能通过倒锥台形聚能罩与接液盘之间的间隙进入倒锥台形聚能罩内,保证燃烧器充分燃烧。上述这样的聚能圈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热能的消耗,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同时还能够将烟气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分隔开,为此上述的聚能圈一般都开设有用于补充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但现有的聚能圈均是固定地围设在燃烧器的周围,清理燃气灶时可将聚能圈独立拿取进行清洗,但燃烧器是固定于燃气灶上,在非烹饪状态下仍然容易被灰尘或是其他异物污染。为此为减少燃烧器被污染的可能,一专利号为zl201520963168.2(授权公告号cn20522741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燃气灶》其包括灶体,灶体内设有燃烧器组件和控制开关组件,燃烧器组件的燃烧器下面设有带动燃烧器升降的升降架,升降架外围设有带动升降架升降的旋转架,旋转架的一侧设有带动旋转架旋转的动力传动装置,动力传动装置带动旋转架正向或反向旋转,旋转架正向或反向旋转带动升降架升或降。该燃气灶能够实现燃烧器和炉架的整体升降,使用时燃烧器及锅支架升起满足使用要求,在不使用时燃烧器和炉架收纳于炉灶面板下方,使燃烧器和炉架与炉灶面板持平,可有利于保护好燃烧器和锅支架,也方便清洁,或是一申请号为201410660022.0(申请公布号为cn10439024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改变了传统嵌入式燃气灶的结构形状,在使用时燃烧器和炉架上升实现炉灶的基本燃烧功能,又能在不使用时能够将燃烧器和炉架下降,收纳于炉灶面板下方,使燃烧器与炉架以及炉灶面板持平,构成可以置物的平面,既有防尘作用,又美观,将燃烧器的升降以适应于烹饪状态与非烹饪状态之间的转换,这两种燃烧器在上升时均要先带动锅支架向上移动,移动一定距离后,燃烧器再向上移动,为此要实现燃烧器和锅支架的移动还需要分两步实现,操作上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在燃烧器的位置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仍然能够避免燃烧器被污染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即能避免燃烧器被污染的同时还能提高聚能效果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提高聚能效果的同时还能不影响燃烧器的二次空气补充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
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聚能罩的燃气灶。
7.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包括有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包括有至少两个围成一圈的子聚能体,各个子聚能体的内侧边缘围成有供燃烧器的燃烧部分露出的开口,还包括有;
8.底座,位于所述罩体之下;
9.锅支脚,用来支承锅具,具有至少两个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其中至少一个子聚能体能相对其对应的锅支脚沿径向内外滑移;以及
10.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在锅具搁置在锅支脚上的动作下能直接或间接地触发所述传动机构,以切换所述子聚能体之间的相对收拢或扩张状态,进而实现对燃烧器之燃烧部分的遮挡或暴露。
11.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各个所述子聚能体包括有横向部和竖向部,其中所述横向部和竖向部上具有相贯通以供所述锅支脚穿过的贯通孔,在所述子聚能体之间处于收拢的状态下,各个子聚能体的横向部作为对燃烧器之燃烧部分遮挡的遮挡部,而在所述子聚能体之间处于扩张的状态更好,各个子聚能体的竖向部能共同围成封闭周壁。其中各个所述子聚能体大致呈扇形,其中本发明的各个所述子聚能体可以一个、一对或是全部相对锅支脚沿径向内外滑移。当锅具放置在底座的锅支脚上时,被设置移动的子聚能体沿径向向外滑移,扩张打开,此时各个子聚能体的竖向部共同围成的封闭周壁能够起到聚能效果,将燃烧器于燃烧过程中的燃烧热利用起来,重新用于锅具的加热;而当锅具被拿起时,被设置移动的子聚能体能沿径向向内滑移,横向部能对燃烧器之燃烧部分进行遮挡,避免燃烧过程的燃烧热流出,使得火焰的热量能蓄集在子聚能体上。
12.为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优选地,相邻所述子聚能体的横向部之底部之间交叠设置。这样在各个子聚能体沿径向向外滑移时,相邻子聚能体的横向部之底部相互交叠从而形成封闭的底周壁,从而起到较好的聚能效果。另外在收拢状态下,相邻子聚能体的横向部之底部相互交叠从而形成封闭的底周壁与盛液盘或是灶具面板之间形成向罩体的内围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的二次空气通道。
13.进一步地,所述的传动机构能将所述锅具搁置在锅支脚上的向下动力转换为使所述子聚能体发生沿径向的内外滑移。
14.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座具有凸出于底座表面、并朝向所述罩体内围开口延伸的限位凸头,所述限位凸头能局部伸入所述贯通孔,并且所述底座于所述限位凸头的周向两侧分别延伸有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所述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上分别设置有能相对所述子聚能体的横向部同步滑移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对应地,所述子聚
能体的横向部之底部具有与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一导向槽以及与第二导向部配合的第二导向槽。通过第一导向部和第一导向槽的配合以及第二导向部和第二导向槽的配合使得各个子聚能体的横向部能相对底座的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滑移。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均自下而上逐渐向所述限位凸头的中部位置倾斜。当锅具放置在底座的锅支脚上时,被设置移动的子聚能体沿径向向外滑移,扩张打开,此时各个子聚能体的竖向部共同围成的封闭周壁能够起到聚能效果,而各个子聚能体的内侧边缘围成的开口低于燃烧器的燃烧部,为此在当锅具被拿取时,被设置移动的子聚能体能沿径向向内滑移,横向部需要从低于燃烧器的燃烧部的位置被滑移至高于燃烧器的燃烧部,从而实现对燃烧器之燃烧部分进行遮挡,为此,需要将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设置成均自下而上逐渐向限位凸头的中部位置倾斜。
16.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有:
17.传动条,设置在所述子聚能体的横向部之底部,与所述第一导向槽或第二导向槽间隔地平行设置;
18.第一传动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传动座,具有与所述传动条相啮合的第一齿轮部;
19.第二传动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二传动座上,该第二传动轮具有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部与所述第一传动轮相啮合;以及
20.传动杆,具有竖直地穿过所述子聚能体的贯通孔,该传动杆的杆身具有同样与所述第二齿轮部相啮合的第三齿条部;从而实现在锅具搁置在锅支脚上的状态下,所述子聚能体能随着传动杆的上下移动而实现相对锅支脚的径向滑移。
21.为解决第四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有如上述的聚能罩的燃气灶,包括有:
22.底盘,该底盘具有顶部开口;
23.灶具面板,覆盖在所述底盘的顶部开口,该灶具面板具有供燃烧器的燃烧器部分露出的中央孔;
24.盛液盘,覆盖在所述灶具面板的中央孔中,所述盛液盘具有与该中央孔想贯通的安装孔;
25.其特征在于:
26.所述聚能罩的底座设置在所述盛液盘上,并且所述聚能罩的各个子聚能体的内侧边缘围成的开口以供燃烧器的燃烧部分露出,所述盛液盘具有供所述传动机构的传动杆伸出的通孔。
27.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杆的下端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弹性件的末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弹性件的头端连接在所述传动杆的下端,从而使得所述子聚能体之间的始终具有回复至相对收拢状态的趋势。当有锅具放在锅支脚上时,通过锅的重力向下压传动杆,传动杆下移,各个子聚能体能随着传动杆的第三齿条部、与第二传动轮的第二齿轮部、与第一传动轮的第一齿轮部的啮合传动,最终使得各个传动轮的转动而带动各个子聚能体相对锅支脚的径向外移,从而打开聚能罩,提高燃烧效率,此时弹性件处于被压缩的蓄能状态;当锅具从锅支脚上拿取后,传动杆下端的弹性件回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带动传动杆上移,最终使得各个传动轮的反向转动,各个子聚能体之间重新回复至相
对收拢状态,遮挡火焰;在放置锅具时重新被打开以时火焰露出进行烹饪,而在锅具拿起时能够自动恢复闭合在顶部对火焰形成遮挡。
28.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有至少两个支撑杆以及将各个支撑杆连接的支撑圈,所述弹性件的末端连接在所述支撑圈上。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聚能罩的各个子聚能体配合锅具进行开合,在扩张状态下能起到聚能效果,而在收拢状态时,当处于烹饪状态时能起到遮挡燃烧器的燃烧部的火焰,避免火焰产生的燃烧热散发至厨房;当处于非烹饪状态时能起到遮挡异物落入燃烧器的燃烧部的作用。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聚能罩围设在燃烧器上的结构示意图(处于遮挡燃烧器之燃烧部分的状态);
31.图2为图1的剖视图;
32.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3.图4为图3中略去燃烧器的剖视图;
34.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5.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聚能罩围设在燃烧器上的结构示意图(处于暴露燃烧器之燃烧部分的状态);
37.图8为图7的局部剖视图;
38.图9为图8略去燃烧器的的剖视图;
39.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单个子聚能体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中单个子聚能体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2.如图1~11所示,为本发明最佳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包括有罩体,罩体包括有至少两个围成一圈的子聚能体,各个子聚能体的内侧边缘围成有供燃烧器6的燃烧部分露出的开口2,还包括有位于罩体之下的底座3,用来支承锅具的锅支脚4,该锅支脚4具有至少两个并设置在底座3的上表面;其中至少一个子聚能体能相对其对应的锅支脚4沿径向内外滑移;以及设置在底座3上的传动机构5,该传动结构在锅具搁置在锅支脚4上的动作下能直接或间接地触发所述传动机构5,以切换子聚能体之间的相对收拢或扩张状态,进而实现对燃烧器6之燃烧部分的遮挡或暴露,这样通过聚能罩的各个子聚能体配合锅具进行开合,在扩张状态下能起到聚能效果,而在收拢状态时,当处于烹饪状态时能起到遮挡燃烧器6的燃烧部的火焰,避免火焰产生的燃烧热散发至厨房;当处于非烹饪状态时能起到遮挡异物落入燃烧器6的燃烧部的作用。
43.具体地,各个子聚能体包括有横向部10和竖向部101,其中横向部10和竖向部101上具有相贯通以供锅支脚4穿过的贯通孔20,在子聚能体之间处于收拢的状态下,各个子聚能体的横向部10作为对燃烧器6之燃烧部分遮挡的遮挡部,而在子聚能体之间处于扩张的
状态更好,各个子聚能体的竖向部101能共同围成封闭周壁,其中各个子聚能体大致呈扇形,其中各个子聚能体可以一个、一对或是全部相对锅支脚4沿径向内外滑移。本实施例的子聚能体是一对相对锅支脚4沿径向内外滑移,具体地,子聚能体具有四个,即第一子聚能体11、第二子聚能体12、第三子聚能体13和第四子聚能体14,一对相对锅支脚4沿径向内外滑移的为第一子聚能体11和第三子聚能体13,当锅具放置在底座3的锅支脚4上时,被设置移动的第一子聚能体11和第三子聚能体13沿径向向外滑移,扩张打开,此时各个子聚能体的竖向部101共同围成的封闭周壁能够起到聚能效果,将燃烧器6于燃烧过程中的燃烧热利用起来,重新用于锅具的加热;而当锅具被拿起时,被设置移动的第一子聚能体11和第三子聚能体13能沿径向向内滑移,横向部10能对燃烧器6之燃烧部分进行遮挡,避免燃烧过程的燃烧热流出,使得火焰的热量能蓄集在子聚能体上。其中相邻子聚能体的横向部10之底部之间交叠设置,这样在各个子聚能体沿径向向外滑移时,相邻子聚能体的横向部10之底部相互交叠从而形成封闭的底周壁,从而起到较好的聚能效果,另外在收拢状态下,相邻子聚能体的横向部10之底部相互交叠从而形成封闭的底周壁与盛液盘9或是灶具面板8之间形成向罩体的内围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的二次空气通道30,这样能更好地向罩体的内围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本实施例的传动机构5能将锅具搁置在锅支脚4上的向下动力转换为使第一子聚能体11和第三子聚能体13发生沿径向的内外滑移,以下只阐述第一子聚能体11或第三子聚能体13的单个移动,并以子聚能体作为统一描述,其中底座3具有凸出于底座3表面、并朝向罩体内围开口2延伸的限位凸头31,限位凸头31能局部伸入贯通孔20,并且底座3于限位凸头31的周向两侧分别延伸有第一限位凸台32和第二限位凸台33,第一限位凸台32和第二限位凸台33上分别设置有能相对子聚能体的横向部10同步滑移的第一导向部320和第二导向部330,对应地,子聚能体的横向部10之底部具有与第一导向部320配合的第一导向槽102以及与第二导向部330配合的第二导向槽103。通过第一导向部320和第一导向槽102的配合以及第二导向部330和第二导向槽103的配合使得子聚能体的横向部10能相对底座3的第一限位凸台32和第二限位凸台33滑移。第一限位凸台32和第二限位凸台33均自下而上逐渐向限位凸头31的中部位置倾斜。当锅具放置在底座3的锅支脚4上时,被设置移动的第一子聚能体11和第三子聚能体13沿径向向外滑移,扩张打开,此时各个子聚能体的竖向部101共同围成的封闭周壁能够起到聚能效果,而各个子聚能体的内侧边缘围成的开口2低于燃烧器6的燃烧部,为此在当锅具被拿取时,被设置移动的第一子聚能体11和第三子聚能体13能沿径向向内滑移,横向部10需要从低于燃烧器6的燃烧部的位置被滑移至高于燃烧器6的燃烧部,从而实现对燃烧器6之燃烧部分进行遮挡,为此,需要将第一限位凸台32和第二限位凸台33设置成均自下而上逐渐向限位凸头31的中部位置倾斜。进一步地,传动机构5包括有设置在子聚能体的横向部10之底部的传动条51,该传动条51与第一导向槽102或第二导向槽103间隔地平行设置;设置在底座3上的第一传动座34的第一传动轮52,该第一传动轮52具有与传动条51相啮合的第一齿轮部521;设置在底座3上的第二传动座35上的第二传动轮53,该第二传动轮53具有第二齿轮部531,第二齿轮部531与所述第一传动轮52相啮合;以及具有竖直地穿过子聚能体的贯通孔20的传动杆54,该传动杆54的杆身具有同样与第二齿轮部531相啮合的第三齿条部541;从而实现在锅具搁置在锅支脚4上的状态下,子聚能体能随着传动杆54的上下移动而实现相对锅支脚4的径向滑移。
4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有如上述的聚能罩的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有底盘7,该底
盘7具有顶部开口71;覆盖在底盘7的顶部开口71的灶具面板8,该灶具面板8具有供燃烧器6的燃烧器6部分露出的中央孔81;覆盖在灶具面板8的中央孔81中的盛液盘9,盛液盘9具有与该中央孔81想贯通的安装孔91,聚能罩的底座3设置在盛液盘9上,并且聚能罩的各个子聚能体的内侧边缘围成的开口2以供燃烧器6的燃烧部分露出,盛液盘9具有供传动机构5的传动杆54伸出的通孔92。其中传动杆54的下端连接有弹性件50,底盘7上设置有支撑架72,弹性件50的末端连接在支撑架72上,弹性件50的头端连接在传动杆54的下端,从而使得子聚能体之间始终具有回复至相对收拢状态的趋势,当有锅具放在锅支脚4上时,通过锅的重力向下压传动杆54,传动杆54下移,各个子聚能体能随着传动杆54的第三齿条部541、与第二传动轮53的第二齿轮部531、与第一传动轮52的第一齿轮部521的啮合传动,最终使得各个传动轮的转动而带动各个子聚能体相对锅支脚4的径向外移,从而打开聚能罩,提高燃烧效率,此时弹性件50处于被压缩的蓄能状态;当锅具从锅支脚4上拿取后,传动杆54下端的弹性件50回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带动传动杆54上移,最终使得各个传动轮的反向转动,各个子聚能体之间重新回复至相对收拢状态,遮挡火焰;在放置锅具时重新被打开以时火焰露出进行烹饪,而在锅具拿起时能够自动恢复闭合在顶部对火焰形成遮挡。最后,支撑架72包括有至少两个支撑杆721以及将各个支撑杆721连接的支撑圈722,弹性件50的末端连接在支撑圈722上。
45.综上述,本实施例的聚能罩具有两个工作状态:
46.1、扩张状态(即起聚能作用):当有锅具放在锅支脚4上时,通过锅的重力向下压传动杆54,传动杆54下移,第一子聚能体11和第三子聚能体13能随着传动杆54的第三齿条部541、与第二传动轮53的第二齿轮部531、与第一传动轮52的第一齿轮部521的啮合传动,最终使得各个传动轮的转动而带动第一子聚能体11和第三子聚能体13相对锅支脚4的径向外移,从而打开聚能罩,提高燃烧效率,此时弹性件50处于被压缩的蓄能状态;
47.2、收拢状态(即起遮挡作用):当锅具从锅支脚4上拿取后,传动杆54下端的弹性件50回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带动传动杆54上移,最终使得各个传动轮的反向转动,第一子聚能体11和第三子聚能体13之间重新回复至相对收拢状态,遮挡火焰;在放置锅具时重新被打开以时火焰露出进行烹饪,而在锅具拿起时能够自动恢复闭合在顶部对火焰形成遮挡。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