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抛丸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29 23: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抛丸设备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新型抛丸设备。


背景技术:

2.宽厚板行业使用的抛丸机主要是为了去除钢板表面的氧化铁皮,钢板在进入热处理炉前如果无法有效去除其表面的氧化铁皮,进入热处理炉后在高温环境将会形成炉底辊结瘤;宽厚板热处理炉辊印已经成为长期困扰辊底式热处理炉的严重质量瓶颈;现有抛丸机进行抛丸操作时,对耐磨钢、贝斯钢、高强钢等耐磨强度大种类的钢板采取一次抛丸无法彻底清除干净,需要2次甚至3次抛丸,生产效率低下,为此特提出一种新型抛丸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启动快、效率高、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新型抛丸设备。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新型抛丸设备,包括抛丸机本体,所述抛丸机本体上设有进料口和抛丸出口,还包括连接在进料口上的配比混料装置,所述配比混料装置包括与进料口连通的混料腔以及连通在混料腔上方的至少两个原料储存腔,所述原料储存腔与混料腔之间设有流量控制装置,所述混料腔内设有将钢丸向进料口输送的混料输送装置。
5.本方案中各个原料储存腔中放置不同大小的钢丸,流量控制装置控制各个原料储存腔中钢丸流入混料腔的流量和数量,通过混料输送装置将钢丸在混料腔内混合后注入进料口,从而将多种大小的钢丸送入抛丸机本体。
6.作为优化,所述原料储存腔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原料储存腔分别装有直径为1.5mm~2mm和1mm~1.4mm的钢丸。本方案中的原料储存腔设置有两个,并通过两种尺寸的钢丸混合后进行抛丸。
7.作为优化,两个所述原料储存腔分别装有直径为1.7mm和1.4mm的钢丸。本方案中采用直径为1.7mm和1.4mm的钢丸进行混合抛丸。
8.作为优化,所述混料输送装置包括轴接在混料腔内的螺旋输送叶片以及驱动螺旋输送叶片旋转的旋转电机。本方案中的旋转电机带动螺旋输送叶片旋转,从而带动钢丸向进料口方向移动。
9.作为优化,所述混料腔为与螺旋输送叶片适配的圆柱形,混料腔一端的上端面与原料储存腔连通,混料腔的另一端与进料口连通。本方案中的混料腔为圆柱形,螺旋输送叶与圆柱形的内壁贴合,从而实现钢丸的输送。
10.作为优化,所述螺旋输送叶片包括轴接在混料腔内的转动杆以及固接在转动杆的叠螺片,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伸出至混料腔外并与旋转电机连接。本方案中的螺旋输送叶片包括转动杆以及固接在转动杆的叠螺片,从而通过转动杆带动叠螺片实现钢丸的输送,叠螺片为螺旋状的钢板。
11.作为优化,所述原料储存腔的内表面装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电性连接警报装置。本方案中的传感器用来检测原料储存腔中的钢丸数量,当钢丸数量不足时,通过警报装置实现报警。
12.作为优化,所述警报装置包括均与传感器电性连接的警报喇叭和警示灯,所述警报喇叭和警示灯均安装在原料储存腔外表面。本方案中的警报装置包括警报喇叭和警示灯,从而通过声光提醒进行报警。
13.作为优化,所述流量控制装置为流量控制阀。本方案中流量控制装置采用流量控制阀,使结构简单,采购方便。
14.作为优化,所述原料储存腔与混料腔通过竖向的连接管连通,所述流量控制阀安装在连接管上。本方案中的流量控制阀安装在连接管上,便于流量控制阀的安装。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抛丸设备,通过两种直径为1.5mm

2mm和1mm

1.4mm的混合钢丸进行抛丸,够大幅提升钢板表面氧化铁皮的清除效率,对于耐磨钢、贝斯钢、高强钢等耐磨性强度大的种类钢板,能满足一次性清洁,避免重复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能耗成本。
16.两种不同直径的钢丸通过混料腔内混料输送装置进行混合输送,能够使2种不同直径的钢丸混合均匀,从而使抛丸效果更佳。
17.通过流量控制阀控制钢丸进入混料腔的速度和数量,从而实现控制进入到混料腔内两种不同直径钢丸的比例。
18.传感器能够监测原料储存腔内的钢丸的数量,当传感器检测不到钢丸时,把信号传输至警报装置内,使警报装置工作进行报警,提醒钢丸原料不足,需要补充。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剖视图;
21.图中所示:
22.1、抛丸机本体,2、进料口,3、抛丸出口,4、混料腔,5、原料储存腔,6、钢丸,7、流量控制阀,8、转动杆,9、叠螺片,10、传感器,11、警报喇叭,12、警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24.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抛丸设备,包括抛丸机本体1,所述抛丸机本体1上设有进料口2和抛丸出口3,所述抛丸出口3伸入至抛丸室内,从而通过抛丸出口3将钢丸6喷入抛丸室,对抛丸室内的工件进行抛丸。
25.还包括连接在进料口2上的配比混料装置,所述配比混料装置包括与进料口2连通的混料腔4以及连通在混料腔4上方的至少两个原料储存腔5,本实施例中的原料储存腔5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原料储存腔5分别装有直径为1.5mm~2mm和1mm~1.4mm的钢丸,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原料储存腔5分别装有直径为1.7mm和1.4mm的钢丸。
26.所述混料腔4内设有将钢丸6向进料口2输送的混料输送装置。所述混料输送装置包括轴接在混料腔4内的螺旋输送叶片以及驱动螺旋输送叶片旋转的旋转电机。
27.所述混料腔4为与螺旋输送叶片适配的圆柱形,混料腔4横向设置,混料腔4一端的上端面与原料储存腔5连通,混料腔4的另一端与进料口2连通。
28.所述螺旋输送叶片包括轴接在混料腔4内的转动杆8以及固接在转动杆8的叠螺片9,所述转动杆8的一端伸出至混料腔4外并与旋转电机连接,旋转电机接通外部电源工作,能够使转动杆8带动叠螺片9转动,从而实现混料输送的效果。
29.所述原料储存腔5与混料腔4之间设有流量控制装置,所述流量控制装置为流量控制阀7,所述原料储存腔5与混料腔4通过竖向的连接管连通,所述流量控制阀7安装在连接管上。
30.具体而言,所述进入混料腔4内的两种钢丸6的比例为1:1,由于钢丸6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磨损或者碎裂,钢丸6直径会逐渐减小,直至重量减轻至临界值被重力风洗系统排出机外,采用该比例混合添加,能保证丸料磨损与大丸料比例平衡,保证抛丸质量。
31.所述原料储存腔5的内表面装有传感器10,所述传感器10电性连接警报装置,传感器10能够监测原料储存腔5内的钢丸6的数量,当传感器10检测不到钢丸6时,把信号传输至警报装置内,使警报装置工作进行报警,提醒钢丸6原料不足,需要补充。
32.所述警报装置包括均与传感器10电性连接的警报喇叭11和警示灯12,所述警报喇叭11和警示灯12均安装在原料储存腔5外表面,警报喇叭11和警报灯12一同工作时,能够进行声光同时报警,避免操作人员接收不到警报信号。
33.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抛丸工作时,两个原料储存腔5内分别装有直径为1.5mm

2mm和1mm

1.4mm的钢丸6,流量控制阀7控制钢丸6进入混料腔4的速度和数量,从而实现控制进入到混料腔4内两种不同直径钢丸6的比例,进入到混料腔4的钢丸6通过混料输送装置进行混合输送,输送到进料口2内,通过抛丸机本体1工作,混合好后不同直径的钢丸6从抛丸出口3飞出对钢板进行抛丸;传感器10能够监测原料储存腔5内的钢丸6的数量,当传感器10检测不到钢丸6时,把信号传输至警报装置内,使警报装置工作进行报警,提醒钢丸6原料不足,需要补充。
34.抛丸完成后,抛丸室内的钢丸可以通过底部的收集装置进行收集,然后通过分选装置进行分选,将不同直径的钢丸进行分离,便于下一次的抛丸,根据需要抛丸的工件特征,可以调整钢丸大小的比例。
35.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
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39.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