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抗体研制用样品培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2021-12-04 00: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抗体研制用样品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体研制用样品培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生物样品通常是指植物的花、叶、茎、根、种子等,动物的体液、毛发、肌肉和一些组织器官以及各种微生物,生物样品的培养维持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所以通常在专门的细胞培养箱中进行细胞培养实验,因此,为了能够开展生物实验,维持生物样品活力所需的温度环境等。
3.目前的抗体研制用样品培养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对样品进行培养,但是现有的培养装置不能很好的控制样品的受热均匀度,尽管培养环境的温度较为均衡,但是位于培养环境中不同区域的待培养样品受热依旧不均,影响样品的培养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体研制用样品培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具备样品均匀受热的优点,解决了目前的抗体研制用样品培养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对样品进行培养,但是现有的培养装置不能很好的控制样品的受热均匀度,尽管培养环境的温度较为均衡,但是位于培养环境中不同区域的待培养样品受热依旧不均,影响样品培养与使用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体研制用样品培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培养机构,所述培养机构包括培养仓,所述培养仓内腔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通风板,所述通风板的中心处活动连接有旋转杆,且旋转杆远离通风板的一端贯穿至培养仓的外部,所述旋转杆位于培养仓内腔一端的底部与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放置板,且两个放置板分别位于培养仓内腔的底部与通风板的顶部,所述培养仓内腔后侧的上端与下端分别设置有入风风扇与出风风扇,所述培养仓的后侧设置有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加热仓,所述加热仓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恒温加热装置,所述加热仓内腔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通过螺栓螺纹连接有过滤网。
6.优选的,所述培养仓内腔的底部与通风板的底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数量为四个。
7.优选的,所述加热仓的右侧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二仓门,所述第二仓门一侧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密封条。
8.优选的,所述培养仓的底部设置有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动力仓,所述旋转杆远离培养仓的一端贯穿至动力仓的内腔,且通过轴承与动力仓内腔的底部活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动力仓内腔的底部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主动轮,所述旋转杆位于动力仓内腔一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啮合。
10.优选的,所述动力仓内腔底部的前侧设置有散热风扇,所述动力仓的前侧设置有拦截网。
11.优选的,所述培养仓的前侧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一仓门,所述动力仓的右侧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三仓门。
12.优选的,其使用方法步骤如下:
13.a、首先通过铰链打开第一仓门,并将需要进行恒温培养的样品放置于放置板的表面,接着通过铰链关闭第一仓门,并启动恒温加热装置、入风风扇与出风风扇,恒温加热装置启动后对加热仓内腔的空气开始加热,接着入风风扇将位于加热仓的内腔并被恒温加热装置加热后的热空气通过传输口输出至培养仓内腔的底部,位于培养仓内腔底部的热气通过通风板扩散至培养仓内腔的顶部,同时出风风扇将培养仓内腔的空气通过传输口输出至加热仓的内腔,并被过滤网进行过滤,将培养仓与恒温加热装置内腔空气中的灰尘拦截在过滤网的表面,从而完成培养仓与加热仓内腔的空气循环,保证了对待培养样品的恒温培养;
14.b、然后启动伺服电机与散热风扇,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带动主动轮进行旋转,主动轮带动从动轮与旋转杆进行旋转,旋转杆带动两个放置板旋转,同时带动滑块沿着滑槽的内腔进行位移,从而带动位于放置板顶部的待培养样品进行稳定的旋转,配合加热机构提高了待培养样品的受热均匀度,同时散热风扇将动力仓内腔的热气通过拦截网输出至动力仓的外部,避免伺服电机的温度过高;
15.c、最后,待完成对样品的培养后,关闭伺服电机、恒温加热装置、散热风扇、出风风扇与入风风扇,并通过铰链打开第一仓门,将放置板顶部的样品取出,完成对样品的培养,若设备在长期使用并需要维护时,维护人员可以通过铰链打开第二仓门,解除过滤网与支撑板的螺纹连接,对过滤网表面的灰尘进行清理,同时对恒温加热装置进行维护作业,同时通过铰链打开第三仓门,对动力仓内腔的装置进行维护作业。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7.1、本发明通过设置培养仓对通风板与旋转杆提供支撑,通过旋转杆配合动力机构达到带动放置板旋转的效果,同时为样品提供放置平台,同时培养仓为样品提供密封环境,通过设置加热仓对加热仓内腔的装置提供保护,通过设置恒温加热装置,将加热机构内腔的空气进行加热,通过设置入风风扇与出风风扇,从而将加热仓内腔的热空气输出至培养仓的内腔,并将培养仓内腔的冷空气传输至加热仓的内腔,继而达到培养仓与加热仓内腔的空气循环的效果,同时配合放置板达到样品均匀受热的效果,通过设置支撑板,对过滤网提供支撑,同时便于维护人员对过滤网进行维护与更换,以此解决了目前的抗体研制用样品培养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对样品进行培养,但是现有的培养装置不能很好的控制样品的受热均匀度,尽管培养环境的温度较为均衡,但是位于培养环境中不同区域的待培养样品受热依旧不均,影响样品培养与使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培养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培养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加热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动力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00、培养机构;101、培养仓;102、通风板;103、旋转杆;104、放置板;105、入风风扇;106、出风风扇;107、滑槽;108、滑块;109、第一仓门;200、加热机构;201、加热仓;202、恒温加热装置;203、支撑板;204、过滤网;205、第二仓门;206、密封条;300、动力机构;301、动力仓;302、伺服电机;303、主动轮;304、从动轮;305、散热风扇;306、拦截网;307、第三仓门。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本发明的培养机构100、培养仓101、通风板102、旋转杆103、放置板104、入风风扇105、出风风扇106、滑槽107、滑块108、第一仓门109、加热机构200、加热仓201、恒温加热装置202、支撑板203、过滤网204、第二仓门205、密封条206、动力机构300、动力仓301、伺服电机302、主动轮303、从动轮304、散热风扇305、拦截网306和第三仓门307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26.请参阅图1

5,一种抗体研制用样品培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培养机构100,培养机构100包括培养仓101,培养仓101内腔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通风板102,通风板102的中心处活动连接有旋转杆103,且旋转杆103远离通风板102的一端贯穿至培养仓101的外部,旋转杆103位于培养仓101内腔一端的底部与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放置板104,且两个放置板104分别位于培养仓101内腔的底部与通风板102的顶部,培养仓101内腔后侧的上端与下端分别设置有入风风扇105与出风风扇106,培养仓101的后侧设置有加热机构200,加热机构200包括加热仓201,加热仓20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恒温加热装置202,加热仓201内腔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03,支撑板203的顶部通过螺栓螺纹连接有过滤网204,通过设置培养仓101对通风板102与旋转杆103提供支撑,通过旋转杆103配合动力机构300达到带动放置板104旋转的效果,同时为样品提供放置平台,同时培养仓101为样品提供密封环境,通过设置加热仓201对加热仓201内腔的装置提供保护,通过设置恒温加热装置202,将加热机构200内腔的空气进行加热,通过设置入风风扇105与出风风扇106,从而将加热仓201内腔的热空气输出至培养仓101的内腔,并将培养仓101内腔的冷空气传输至加热仓201的内腔,继而达到培养仓101与加热仓201内腔的空气循环的效果,同时配合放置板104达到样品均匀受热的效果,通过设置支撑板203,对过滤网204提供支撑,同时便于维护人员对过滤网204进行维护与更换,以此解决了目前的抗体研制用样品培养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对样品进行培养,但是现有的培养装置不能很好的控制样品的受热均匀度,尽管培养环境的温度较为均衡,但是位于培养环境中不同区域的待培养样品受热依旧不均,影响样品培养与使用的问题。
27.具体的,培养仓101内腔的底部与通风板102的底部均开设有滑槽107,滑槽107的
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108,滑块108的数量为四个,通过设置滑槽107与滑块108,使得放置板104在转动时带动滑块108沿着滑槽107的内腔滑动,增加放置板104旋转时的稳定性,同时对放置板104底部的四周提供支撑,保证放置板104顶部样品的培养稳定性。
28.具体的,加热仓201的右侧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二仓门205,第二仓门205一侧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密封条206,通过设置第二仓门205与密封条206,从而便于维护人员对加热仓201内腔的过滤网204与恒温加热装置202进行维护,同时通过密封条206,增加第二仓门205与加热仓201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加热仓201内腔的温度下降。
29.具体的,培养仓101的底部设置有动力机构300,动力机构300包括动力仓301,旋转杆103远离培养仓101的一端贯穿至动力仓301的内腔,且通过轴承与动力仓301内腔的底部活动连接,通过设置动力仓301,为旋转杆103提供支撑,同时保证了旋转杆103可以带动放置板104进行旋转。
30.具体的,动力仓301内腔的底部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302,伺服电机30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主动轮303,旋转杆103位于动力仓301内腔一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轮304,主动轮303与从动轮304啮合,通过设置伺服电机302为放置板104的旋转提供动力来源,同时通过设置主动轮303与从动轮304,使得伺服电机302的输出轴可以带动放置板104旋转,继而带动放置板104顶部的培养用样品旋转,达到培养用样品均匀受热的效果。
31.具体的,动力仓301内腔底部的前侧设置有散热风扇305,动力仓301的前侧设置有拦截网306,通过设置散热风扇305,达到避免动力仓301的内腔因为伺服电机302长期作业时产生的温度过高的效果,将动力仓301内腔的空气排出至动力仓301的外部,从而达到降低动力仓301内腔温度的效果,增加了伺服电机302的使用寿命与作业效率,同时通过拦截网306,避免外界环境的灰尘进入动力仓301的内腔,对动力仓301内腔装置的运行造成影响。
32.具体的,培养仓101的前侧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一仓门109,动力仓301的右侧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三仓门307,通过设置第一仓门109与第三仓门307,使用者分别打开培养仓101的内腔与动力仓301的内腔,便于使用者放置与拿取样品,同时便于维护人员对动力仓301内腔的装置进行维护。
33.具体的,其使用方法步骤如下:
34.a、首先通过铰链打开第一仓门109,并将需要进行恒温培养的样品放置于放置板104的表面,接着通过铰链关闭第一仓门109,并启动恒温加热装置202、入风风扇105与出风风扇106,恒温加热装置202启动后对加热仓201内腔的空气开始加热,接着入风风扇105将位于加热仓201的内腔并被恒温加热装置202加热后的热空气通过传输口输出至培养仓101内腔的底部,位于培养仓101内腔底部的热气通过通风板102扩散至培养仓101内腔的顶部,同时出风风扇106将培养仓101内腔的空气通过传输口输出至加热仓201的内腔,并被过滤网204进行过滤,将培养仓101与恒温加热装置202内腔空气中的灰尘拦截在过滤网204的表面,从而完成培养仓101与加热仓201内腔的空气循环,保证了对待培养样品的恒温培养;
35.b、然后启动伺服电机302与散热风扇305,伺服电机302的输出轴带动主动轮303进行旋转,主动轮303带动从动轮304与旋转杆103进行旋转,旋转杆103带动两个放置板104旋转,同时带动滑块108沿着滑槽107的内腔进行位移,从而带动位于放置板104顶部的待培养样品进行稳定的旋转,配合加热机构200提高了待培养样品的受热均匀度,同时散热风扇
305将动力仓301内腔的热气通过拦截网306输出至动力仓301的外部,避免伺服电机302的温度过高;
36.c、最后,待完成对样品的培养后,关闭伺服电机302、恒温加热装置202、散热风扇305、出风风扇106与入风风扇105,并通过铰链打开第一仓门109,将放置板104顶部的样品取出,完成对样品的培养,若设备在长期使用并需要维护时,维护人员可以通过铰链打开第二仓门205,解除过滤网204与支撑板203的螺纹连接,对过滤网204表面的灰尘进行清理,同时对恒温加热装置202进行维护作业,同时通过铰链打开第三仓门307,对动力仓301内腔的装置进行维护作业。
37.本技术文件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技术文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技术文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3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