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5: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抗震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吗,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因此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及用途,而现有的抗震结构,多数没有良好让建筑在低级地震中保持建筑平稳,给予人员良好的逃生环境。
3.经检索,在中国公开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cn201921596423.9中,公布了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虽然该方案通过对滑槽、顶板和球形阻尼器的设置,发生地震时,由晃动的陆地带动覆盖在陆地内的支撑板移动,从而由滑槽和顶板的滑动连接通过球形阻尼器,让顶板向支撑板相反的方向移动,进而减少建筑在地震中的摇晃幅度,但是对横向的摆动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液压杆并不能控制承重柱下部的晃动的幅度,达到横向减震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承重柱横向减震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包括承重块,所述承重块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方槽,所述方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一套件,所述第一套件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所述承重块的两侧面均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套件,所述第二套件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以上两种设计有效的达到对前后和左右方向的减震效果。
6.为了使得该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达到便于减震的目的,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强力弹簧固定连接有支座,所述支座的底面开设有定位孔。
7.为了使得该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达到便于吸收冲击的目的,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支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地基。
8.为了使得该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达到便于防护的目的,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承重块的下表面开设有浅槽,所述浅槽的表面设置有球体,所述承重块的下表面开设有防护槽,所述防护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防护板。
9.为了使得该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达到便于限位的目的,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承重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正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底壁滑动连接有限位杆。
10.为了使得该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达到便于搭建的目的,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一端轴动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背面的底部轴动连接有滑轮,所述支架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伸缩弹簧,所述支架背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地板,所述地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梁架。
11.为了使得该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达到便于固定的目的,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地基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支座。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建筑设计抗震结构,通过承重块、方槽、第一滑杆、第一套件和强力弹簧设置,当发生地震时,承重块发生前后摆动偏移,使固定在第一套件外表面的强力弹簧发生拉伸和压缩,从而达到减小承重块前后摆动的幅度,地震使承重块上下振动时,第一套件在第一滑杆的外表面上下滑动,避免强力弹簧的上下摆动、受力不均匀,通过承重块、矩形槽、第二滑杆、第二套件和强力弹簧设置,当发生地震时,使承重块会发生左右摆动偏移,而固定在第二套件外表面的强力弹簧发生拉伸和压缩,从而达到减小承重块左右摆动的幅度,以上两种设计有效的达到对前后和左右方向的减震效果。
14.2、该建筑设计抗震结构,通过承重块、滑轮、支架、伸缩弹簧、支撑板的设置,当发生地震时,承重块发生上下震动,滑轮横向移动,推动支架,伸缩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起到纵向减震的目的,通过限位板、限位槽、限位杆和支架的设置,承重块上下震动时,避免滑轮上下振幅过大,保证滑轮在横向的方向运动。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轴测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座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承重块的仰视轴测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承重块;2、方槽;3、第一滑杆;4、第一套件;5、强力弹簧;6、矩形槽;7、第二滑杆;8、第二套件;9、支座;10、定位孔;11、减震垫;12、地基;13、浅槽;14、球体;15、防护槽;16、防护板;17、限位板;18、限位槽;19、限位杆;20、支架;21、滑轮;22、伸缩弹簧;23、支撑板;24、地板;25、梁架;26、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1
24.请参阅图1,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包括承重块1,承重块1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
有方槽2,方槽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3,第一滑杆3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一套件4,第一套件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5,承重块1的两侧面均开设有矩形槽6,矩形槽6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7,第二滑杆7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套件8,第二套件8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5。
25.本实施例中,通过承重块1、方槽2、第一滑杆3、第一套件4和强力弹簧5设置,当发生地震时,承重块1发生前后摆动偏移,使固定在第一套件4外表面的强力弹簧发生拉伸和压缩,从而达到减小承重块1前后摆动的幅度,地震使承重块1上下振动时,第一套件4在第一滑杆3的外表面上下滑动,避免强力弹簧5的上下摆动、受力不均匀,通过承重块1、矩形槽6、第二滑杆7、第二套件4和强力弹簧5设置,当发生地震时,使承重块1发生左右摆动偏移,而固定在第二套件4外表面的强力弹簧发生拉伸和压缩,从而达到减小承重块1左右摆动的幅度。
26.实施例2
27.请参阅图2

4,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
28.具体的,强力弹簧5固定连接有支座9,支座9的底面开设有定位孔10。
29.具体的,支座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震垫11,减震垫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地基12。
30.具体的,承重块1的下表面开设有浅槽13,浅槽13的表面设置有球体14,承重块1的下表面开设有防护槽15,防护槽15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防护板16。
31.具体的,地基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6,固定块26的侧面固定连接支座9。
32.本实施例中,通过定位孔10的设置,地震时,使支座9和减震垫11达到不偏离地基12的目的,通过减震垫11的设置,地震时,可达到吸收冲击的目的,通过固定块26的设置,使振动时支座9和地基12达到更加牢固的目的,通过防护槽15和防护板16的设置,使球体在震动时不会跳出浅槽13,达到防护的目的。
33.实施例3
34.请参阅图4

5,本实施例是在例1的基础上做了如下优化,具体是,承重块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7,限位板17的正面开设有限位槽18,限位槽18的内底壁滑动连接有限位杆19
35.具体的,限位杆19的一端轴动连接有支架20,支架20背面的底部轴动连接有滑轮21,支架20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伸缩弹簧22,支架20背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3。
36.具体的,支撑板2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地板24,地板24的顶端固定连接梁架25。
37.本实施例中,通过限位杆19的设置,使滑轮21达到减小上下振幅的目的,通过支撑板23的设置,使地板24达到承载的目的,通过梁架25的设置,达到便于建筑的目的。
3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在使用时,当发生地震时,承重块1发生左右摆动偏移,而固定在第一套件4外表面的强力弹簧5发生拉伸和压缩,从而达到减小承重块1摆动的幅度,地震使承重块1上下振动时,第一套件4在滑杆的外表面上下滑动,避免强力弹簧5的上下摆动、受力不均匀,承重块1通过球体的滚动在浅槽13内运动,使平行运动更加平稳,由于地震发生,使承重块1发生不规则的移动,而球体14的滚动设置恰好使承重块1的运动不受方向限制,从而达到平面内多方位的移动。承重块1发生上下震动,推动支架20,使滑轮21横向移动,伸缩弹簧22受力发生形变,起到纵向减震的目
的,通过限位板17、限位槽18、限位杆19和支架20的设置,承重块1上下震荡时,避免滑轮21上下振幅过大,保证滑轮21在横向的方向运动。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