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07:29: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数据传输和充电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接器。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数据线已经广泛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种电子设备的充电、信息传输等都需要数据连接线。
3.现今一些主流的新上市手机充电器采用了type

c对type

c的数据线,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充电器的输出使用是usb 母座,不能和type

c兼容使用;对此,生厂商设计了type

c转usb的转接头,该转接头通常是在type

c和usb这两个连接器之间设置pcb电路板,在加工过程中分别将两个连接器的引脚焊接于pcb板上,从而将两个连接器进行连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增加工艺和成本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增加工艺和成本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转接器。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转接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转接器,包括用于连接usb母座的第一接口和用于连接type

c公座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内设置有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接口内设置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共同连接有导电端子和数据端子,所述数据端子包括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的第一数据胶芯、设置于第二壳体内的第二数据胶芯以及部分设置于第一数据胶芯和第二数据胶芯内的正面接触端子和反面接触端子,所述正面接触端子的两端与反面接触端子的两端相互连接;所述导电端子设置于第一数据胶芯和第二数据胶芯两侧。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正面接触端子和反面接触端子,使正面接触端子和反面接触端子相同端面相互抵接;设置导电端子并将设置于第一数据胶芯的两侧,使得usb端口的数据直接接通type

c端口的数据,无需设置中间传输工具—pcb板,便能够实现实时传输。
8.可选的,所述正面接触端子包括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和正面负极接触端子,所述正面正极接触端子设置有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所述正面负极接触端子设置有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所述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与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平行设置;所述反面接触端子包括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和反面负极接触端子,所述反面正极接触端子设置有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所述反面负极接触端子设置有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所述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与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平行设置;所述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和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相邻端面相互抵接;所述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和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相邻端面相互抵接;所述正面接触端子和反面接触端子的抵接面包覆于第一数据胶芯内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面正极接触端子设置有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正面负极接触端子设置有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反面正极接触端子设置有反面正极接触
端子弹性块,反面负极接触端子设置有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通过弹性块之间的弹性,使得正面接触端子和反面接触端子能够相互抵接,同时,利用第一数据胶芯使得弹性块之间的抵接更为紧密。
10.可选的,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所述正极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和第二正极导电端子;所述负极导电端子包括第一负极导电端子和第二负极导电端子;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和第一负极导电端子设置于第一数据胶芯的同侧;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端子上设置有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所述第二正极导电端子上设置有第二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所述第一负极导电端子上设置有第一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所述第二负极导电端子上设置有第二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和第二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端面相互抵接,所述第二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和第一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端面相互抵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正极导电端子上设置有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第二正极导电端子上设置有第二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第一负极导电端子上设置有第一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第二负极导电端子上设置有第二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通过弹性板之间的弹性作用,使得第一正极导电端子的端部和第二正极导电端子的端部相互连接,第一负极导电端子的端部和第二负极导电端子的端部相互连接,便于形成完整的导电回路。
12.可选的,所述第一数据胶芯、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第二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第一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第二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的外侧包覆有第一内套胶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内套胶架,使正极导电端子端部和负极导电端子端部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内套胶架和第一数据胶芯的表面开设有卡槽,使得部分正极导电端子、部分负极导电端子、部分正面接触端子和部分反面接触端子露出第一内套胶架和第一数据胶芯表面,形成第一导电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内套胶架和第一数据胶芯上开设卡槽,最终使得露出的部分形成第一导电部,通过导电部,使usb端口与外界设备连通时,实现快速导电和数据传输。
16.可选的,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向第一内套胶架端部延伸设置有第一正极加强脚;所述第二正极导电端子向第一内套胶架端部延伸设置有第二正极加强脚;所述第一负极导电端子向第一内套胶架端部延伸设置有第一负极加强脚;所述第二负极导电端子向第一内套胶架端部延伸设置有第二负极加强脚。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电端子上延伸设置加强脚至与第一内套胶架端部相平,使得第一内套胶架与导电端子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18.可选的,所述第二数据胶芯、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的外侧包覆有第二内套胶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二内套胶架,与第二数据胶芯一起形成type

c端口结构。
2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数据转换器的制造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注塑形成第一数据胶芯和第二数据胶芯,所述第一数据胶芯和第二数据胶芯将正面接触端子和反面接触端子包覆为一体,形成数据端子,所述第一数据胶芯两侧向外延伸
形成第一分隔片,所述第二数据胶芯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分隔片;注塑形成第一内套胶架和第二内套胶架,所述第一内套胶架将包覆有正面接触端子和反面接触端子的第一数据胶芯、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包覆为一体,所述第二内套胶架将包覆有正面接触端子和反面接触端子的第二数据胶芯、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包覆为一体,部分所述正极导电端子和部分负极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第一分隔片的上下两侧,部分所述正极导电端子和部分负极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第二分隔片的上下两侧;制备金属壳,所述金属壳与第二内套胶架插接;制备第二壳体,将相互插接第二内套胶架和金属壳装配于第二壳体中;制备第一壳体,将第一数据胶芯装配于第一壳体中,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一壳体的一端与第一壳体插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注塑工艺形成第一数据胶芯和第二数据胶芯,将正面接触端子和反面接触端子的两侧包覆为一体,在第一数据胶芯外侧浇注形成第一内套胶架,在第二数据胶芯外侧浇注形成第二内套胶架,使得导电端子形成两个分隔片,形成usb端口和type

c端口,通过金属壳的安装、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注塑,最终使产品成型。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设置正面接触端子和反面接触端子,使正面接触端子和反面接触端子相互抵接,通过相互抵接的端面,使得数据能够在usb端口和type

c端口之间传输,无需中间工具的加入,在实现数据实时传输的过程中极大简化了加工流程;2.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和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之间相互抵接,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和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之间相互抵接;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与第二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重合端面相互抵接,第二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与第一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重合端面相互抵接;使得在形成第二内套胶架时,第二导电部的其中一侧有正面正极接触端子、正面负极接触端子、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和第二负极导电端子,另一侧有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反面负极接触端子、第二正极导电端子和第一负极导电端子,最终形成usb端和type

c端的正面和反面均能插接外接设备;3.在第一数据胶芯的外侧延伸设置第一分隔片,将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通过第一分隔片分隔开,防止在电路导通数据传输过程中,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相互连接形成短路。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的数据端子的爆炸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爆炸图。
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包覆有第一数据胶芯和第二数据胶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包覆有第一内套胶架和第二内套胶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套接有金属壳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安装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单个接触端子结构示意图。
31.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制造方法的注塑形成第一数据胶芯和第二数据胶芯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制造方法的注塑形成第一内套胶架和第二内套胶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套接有金属壳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制造方法的注塑有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安装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导电端子;11、正极导电端子;111、第一正极导电端子;1111、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112、第一正极加强脚;112、第二正极导电端子;1121、第二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122、第二正极加强脚;12、负极导电端子;121、第一负极导电端子;1211、第一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212、第一负极加强脚;122、第二负极导电端子;1221、第二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222、第二负极加强脚;2、数据端子;21、正面接触端子;211、正面正极接触端子;2111、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12、正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113、正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14、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底板;212、正面负极接触端子;2121、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22、正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123、正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24、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底板;22、反面接触端子;221、反面正极接触端子;2211、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12、反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213、反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14、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底板;222、反面负极接触端子;2221、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22、反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223、反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24、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底板;3、第一接口;31、第一数据胶芯;311、第一分隔片;32、第一壳体;33、第一内套胶架;4、第二接口;41、第二数据胶芯;411、第二分隔片;42、第二壳体;43、第二内套胶架;44、金属壳;5、第二导电部;6、第一导电部。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

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转接器。参照图1,转接器包括用于连接usb母座的第一接口3和用于连接type

c公座的第二接口4,其中第一接口3内设置有第一壳体32,第二接口4内设置有第二壳体42,第一壳体32和第二壳体42之间共同连接有导电端子1和数据端子2,导电端子1设置于数据端子2的两侧,数据端子2包括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呈中心对称设置且正面接触端子21的一端与反面接触端子22的一端相互连接,导电端子1包括正极导电端子11和与负极导电端子12,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中心对称设置。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使得电路能够形成完整回路,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相互连接,则无需pcb板,便能够将type

c和usb之间联通,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极大简化了加工工艺和成本。
39.参照图2,具体的,正面接触端子21包括正面正极接触端子211和正面负极接触端子212,正面正极接触端子211包括正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112,正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
2112一端弯折有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11,正面负极接触端子212包括正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122,正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122一端弯折有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21,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11与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21平行设置。
40.参照图2,反面接触端子22包括反面正极接触端子221和反面负极接触端子222,反面正极接触端子221包括反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212,反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212一端弯折有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11,反面负极接触端子222包括反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222,反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222一端弯折有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21,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11与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21平行设置。
41.参照图2和图4,同时,由于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呈中心对称设置,因此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11和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11相邻端面相互抵接,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21和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21相邻端面相互抵接。为了保证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11和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11之间的抵接以及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21和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21之间的抵接,在正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112、反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212、正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122和反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222的外侧浇注形成第一数据胶芯31。
42.参照图3,正极导电端子11包括第一正极导电端子111和第二正极导电端子112,负极导电端子12包括第一负极导电端子121和第二负极导电端子122,其中,第一正极导电端子111向第一负极导电端子121方向弯折后朝着第二正极导电端子112方向连接有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111,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111与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11处于同一水平面,第二正极导电端子112向第二负极导电端子122方向凸起后朝着第一正极导电端子111方向连接有第二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121。第一负极导电端子121朝着第一正极导电端子111方向凸起后朝着第二负极导电端子122方向连接有第一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211,第二负极导电端子122朝着第一负极导电端子121方向弯折连接有第二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221。
43.参照图3,由于,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中心对称设置,使得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111与第二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121重合端面相互抵接,第二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221与第一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211重合端面相互抵接;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之间的形成,使得电路形成完整闭合回路。
44.参照图4和图5,进一步的,在第一数据胶芯31的两侧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第一分隔片311,使得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分别设置于第一分隔片311的上下两侧,通过第一分隔片311将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分隔开。将第一数据胶芯31置于第一正极导电端子111和第二正极导电端子112之间,并在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上浇注形成第一内套胶架33,第一内套胶架33的端部与第一分隔片311背离第一数据胶芯31的端部平齐,使得第一数据胶芯31、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包覆为一体,即导电端子1和数据端子2之间紧密配合,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
45.参照图4和图5,为了便于与外界设备连通导电,在第一内套胶架33和第一数据胶芯31的两侧上分别开设有卡槽,使部分正极导电端子11、部分负极导电端子12、部分正面接触端子21和部分反面接触端子22露出第一内套胶架33和第一数据胶芯31表面,以形成第一导电部6,便于和外接设备电连接。在第一内套胶架33外侧套接第一壳体32,使第一导电部6
被保护于第一壳体32中。
46.参照图3和图5,更多的,形成第一内套胶架33后,为了加强正极导电端子11、负极导电端子12分别与第一内套胶架33之间的连接强度,在第一正极导电端子111顶板上设置第一正极加强脚1112、在第二正极导电端子112顶板上设置第二正极加强脚1122、在第一负极导电端子121顶板上设置第一负极加强脚1212、在第二负极导电端子122顶板上设置第二负极加强脚1222,利用加强脚,使导电端子1和第一数据胶芯31的连接更加稳固。
47.参照图4,为了在数据端子2两端分别形成分隔的usb接口和type

c接口,对远离第一数据胶芯31的一端进行注塑封装,形成第二数据胶芯41,其中,为了便于注塑时对数据端子2的定位,形成稳定的注塑结构,设置第二数据胶芯41与第一数据胶芯31之间的数据端子2之间为平行结构。
48.参照图2,具体的,正面正极接触端子211还包括正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13和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底板2114,正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13固定设置于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底板2114和正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112之间,正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13端部宽度小于正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112端部宽度,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底板2114由正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13凸起并沿着正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13长度方向形成,正面负极接触端子212还包括正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23和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底板2124,正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23固定设置于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底板2124和正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122之间,正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23向第二正极导电端子112方向弯折形成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底板2124,正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23向远离第一正极导电端子111方向弯折形成正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122。
49.参照图2,反面正极接触端子221还包括反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13和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底板2214,反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13固定设置于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底板2214和反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212之间,反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13端部宽度小于反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212端部宽度,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底板2214由反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13弯折并沿着反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13长度方向形成。反面正极接触端子221还包括反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23和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底板2224,反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23固定设置于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底板2224和反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222之间,反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222向正面正极接触端子顶板2112方向弯折形成反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23,反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23向远离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底板2114方向弯折形成反面负极接触端子顶板2222。
50.参照图2和图4,其中,正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13、正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23、反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13、反面负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223之间相互平行;同时,通过正面正极接触端子211和正面负极接触端子212的弯折,使得将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相互抵接时,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底板2114与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底板2224处于同一平面,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底板2124与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底板2214处于同一平面。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远离第一数据胶芯31的一端设有第二数据胶芯41,第二数据胶芯41将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包覆为一体,且第二数据胶芯41位于正面正极接触端子衔接板2113远离第一数据胶芯31端部。
51.参照图4和图5,第二数据胶芯41的两侧向外延伸有第二分隔片411,第二分隔片
411与第一分隔片311平行设置,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分别设置于第二分隔片411的上下两侧,通过第二分隔片411将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分隔开。在第二数据胶芯41的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上浇注形成第二内套胶架43,通过第二内套胶架43将第二数据胶芯41、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包覆为一体。
52.参照图4和图5,进一步的,为了便于与外界设备进行导电,在第二内套胶架43和第二数据胶芯41的两侧上分别开设有卡槽,使部分正极导电端子11、部分负极导电端子12、部分正面接触端子21和部分反面接触端子22露出第二内套胶架43和第二数据胶芯41表面,以形成第二导电部5,便于进行后续和外界设备电连接。其中,在第二内套胶架43一面露出正面正极接触端子211、正面负极接触端子212、第一正极导电端子111和第二负极导电端子112,另一面露出反面正极接触端子221、反面负极接触端子222、第二正极导电端子112和第一负极导电端子121,最终形成usb端和type

c端的正面和反面均能插接外接设备。
53.参照图6和图7,第二内套胶架43注塑成型后,在第二胶架的表面插接金属外壳,一方面,利用金属外壳将第二内套胶架43和第二数据胶芯41外表面进行保护,防止第二导电部5外露被触碰;另一方面,利用金属壳44增强导电过程中的散热性。同时,在金属壳44外部再装配由塑料制成的第二壳体42,第二壳体42朝向第一壳体32的一端与第一壳体32插接,最终形成由第一壳体32端的usb母座和第二壳体42端的type

c公座。
5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转接器的实施原理为:在第一壳体32和第二壳体42之间共同连接有导电端子1和数据端子2,导电端子1设置于数据端子2两侧,数据端子2包括相互中心对称的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的两端相互连接,通过浇注形成第一数据胶芯31和第二数据胶芯41,第一数据胶芯31使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的连接处贴合更加紧密;导电端子1包括相互中心对称的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分别设置于第一数据胶芯31的两侧。通过注塑将正极导电端子11、第一数据胶芯3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包覆于一体形成第一内套胶架33,将正极导电端子11、第二数据胶芯4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包覆于一体形成第二内套胶架43,从而将导电端子1和数据端子2充分结合,使得导电之后,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之间能够直接进行type

c端和usb端的数据传输,以及在type

c端和usb端的正面和反面均能够插接外部设备。
55.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转接器的制造方法。参照图8

图13,转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注塑形成第一数据胶芯31和第二数据胶芯41,第一数据胶芯31和第二数据胶芯41将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包覆为一体,形成数据端子2,第一数据胶芯31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分隔片311,第二数据胶芯41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分隔片411。
56.参照图8和图9,具体的,使用冲压机切割冲压形成由金属料带连接的不间断的接触端子,裁剪金属料带,使得不间断的接触端子呈两端带有部分金属料带的单个接触端子,将两个接触端子分别作为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呈中心对称(一正一反)放置于第一模具中。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放置在第一模具中时,正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11和反面正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11保持抵接,正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121和反面负极接触端子弹性块2221保持抵接,向第一模具中注入液态塑料液体,待塑料液体冷却脱模后,即可获得包裹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的第一数据胶芯31和第二数据
胶芯41,通过第一数据胶芯31和第二数据胶芯41使得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保持连接。其中第一数据胶芯31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分隔片311,第二数据胶芯41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分隔片411,将正面接触端子21的料带和反面接触端子22的料带去掉,即可得到数据端子2。
57.步骤s2、注塑形成第一内套胶架33和第二内套胶架43,第一内套胶架33将包覆有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的第一数据胶芯31、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包覆为一体,第二内套胶架43将包覆有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的第二数据胶芯41、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包覆为一体,部分正极导电端子11和部分负极导电端子12分别设置于第一分隔片311的上下两侧,部分正极导电端子11和部分负极导电端子12分别设置于第二分隔片411的上下两侧。
58.参照图10,具体地,使用冲压机切割冲压形成由金属料带连接的不间断的导电端子,裁剪金属料带,使得不间断的导电端子呈两端带有部分金属料带的单个导电端子,在第二模具内放入一个导电端子,将获得的数据端子2放置到第二模具中,在向第二模具内放入一个与在先放置的导电端子呈中心对称(即反向放置)的导电端子,以形成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由第一数据胶芯31上的第一分隔片311和第二数据胶芯41上的第二分隔片411进行分隔。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放置在第二模具中时,第一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111与第二正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121重合端面保持相互抵接,第二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221与第一负极导电端子弹性板1211重合端面保持相互抵接。向第二模具中注入液态塑料液体,待塑料液体冷却脱模后,即可获得包裹有第一数据胶芯31、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的第一内套胶架33和包裹有第二数据胶芯41、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的第二内套胶架43,通过第一内套胶架33和第二内套胶架43使得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保持连接。脱模取出后,将正极导电端子11的料带和负极导电端子12的料带去掉。
59.步骤s3、制备金属壳44,金属壳44与第二内套胶架43插接。
60.参照图11,具体地,本技术中金属壳44即为type

c插座的金属部分,将金属壳44与第二内套胶架43插接,对第二内套胶架43进行保护。
61.步骤s4、制备第二壳体42,将相互插接第二内套胶架43和金属壳44装配于第二壳体42中。
62.参照图12,具体地,本技术中第二壳体42为塑料材料制成,第二壳体42内部装配有金属壳44,将导热性强和导电性强的金属壳44进行保护,以确保人体使用时的安全性。
63.步骤s5、制备第一壳体32,将第一数据胶芯31装配于第一壳体32中,第二壳体42朝向第一壳体32的一端与第一壳体32插接。
64.参照图13,具体地,本技术中第一壳体32采用低导热性和电绝缘性的金属材料制成,且第一壳体32为usb插座的金属部分,内装配有第一数据胶芯31,以对第一数据胶芯31进行保护。
6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转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冲压形成两个互为中心对称的接触端子,形成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利用注塑工艺将正面接触端子21和反面接触端子22端面抵接在一起,形成第一数据胶芯31和第二数据胶芯41,接着冲压形成两个互为中心对称的导电端子,形成正极导电端子11和负极导电端子12,将正极导电
端子11、负极导电端子12和第一数据胶芯31结合注塑形成第一内套胶架33,将正极导电端子11、负极导电端子12和第二数据胶芯41结合注塑形成第二内套胶架43,在第二内套胶架43插接金属壳44后,安装第二壳体42和第一壳体32以形成完整的转接器外壳。
6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