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助行器的升降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3:34: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助行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助行器的升降结构。


背景技术:

2.助行器是辅助病人通过运动锻炼下肢的医疗器械,适用于刚完成下肢手术的患者。一般,助行器包括有供病人双手支撑的扶手架和脚架,结构简单。目前,为了让助行器能满足不同升高的病人,大多数的助行器配置有可升降的功能,如专利cn206526244u的助行器,但是,这类助行器的升降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先解锁两个螺栓才能进行高度调整,使得操作十分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助行器的升降结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为一种助行器的升降结构,包括有第一脚管、第二脚管和扶手架,其中,所述扶手架包括有一体成型的连接支管、第一扶手管和第二扶手管,并且,所述连接支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扶手管的上端和第二扶手管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扶手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脚管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扶手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脚管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脚管和所述第二脚管均预设有呈竖向阵列布置的若干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扶手管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扶手管的下端预设有一个第二定位孔;还包括有两个下弹簧杆和牵引机构,其中,所述下弹簧杆在弹性收缩时仅卡接于第二定位孔;所述下弹簧杆在弹性恢复时卡接于一个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牵引机构驱动下弹簧杆弹性收缩或弹性恢复。所述牵引机构包括有可弹性变形的驱动线、两个铰接座和上弹簧杆,其中,两个所述铰接座分别呈上下转动旋转铰接于所述第一扶手管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扶手管的下端;所述铰接座成型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于驱动线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下弹簧杆固定连接;所述上弹簧杆的下端与驱动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扶手管的上端成型有供上弹簧杆的下端嵌入的限位槽。
5.进一步,所述驱动线从第一扶手管的下端经连接支管延伸至第二扶手管的下端。
6.进一步,所述上弹簧杆的弹簧固定连接于限位槽的底部,并且,上弹簧杆的下端与驱动线固定连接。
7.进一步,还包括有呈上下转动铆接于所述第一扶手管的上端的下盖片,其中,所述上弹簧杆的上端顶触于下盖片。
8.进一步,还包括有呈上下转动铆接于所述第一扶手管的上端的上盖片。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令上弹簧杆弹性收缩,使得上弹簧杆和驱动线被上弹簧杆固定的部位同时嵌装至限位槽中,使得驱动线的两端分别带动两个铰接座往上转动,使得两个铰接座的第二连接部分别对应挤压两个下弹簧杆,令两个下弹簧杆弹性收缩,从而令两个下弹簧杆分别仅卡接于两个第二定位孔,使得助行器的高度可调整;通过按压下盖片令下盖片往下翻转挤压上弹簧杆,使得上弹簧杆弹性收缩,使得操作简便,令病人能
够在按压下盖片时轻松地调整助行器的高度。
附图说明
10.图1为助行器的示意图。
11.图2为助行器的正视图。
12.图3为a

a剖视图。
13.图4为上弹簧杆弹性收缩时a

a剖视图的局部b图。
14.图5为上弹簧杆弹性恢复时a

a剖视图的局部b图。
15.图6为上弹簧杆弹性收缩时a

a剖视图的局部c图。
16.图7为上弹簧杆弹性收缩时a

a剖视图的局部c图。
17.其中,1

扶手架,11

第一扶手管,111

限位槽,12

第二扶手管,13

连接支管,14

第二定位孔,21

第一脚管,22

第二脚管,23

第一定位孔,3

下弹簧杆,41

驱动线,42

上弹簧杆,43

铰接座,431

第一连接部,432

第二连接部,51

下盖片,52

上盖片。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地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19.参照图1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助行器的升降结构,包括有第一脚管21、第二脚管22和扶手架1,其中,扶手架1包括有一体成型的连接支管13、第一扶手管11和第二扶手管12,并且,连接支管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扶手管11的上端和第二扶手管12的上端连接。脚管、连接支管13、第一扶手管11和第二扶手管12均成型有内腔。第一扶手管11的下端动嵌装于入第一脚管21的内腔,第二扶手管12的下端动嵌装于入第二脚管22的内腔。第一脚管21和第二脚管22均预设有呈竖向阵列布置的若干个第一定位孔23。第一扶手管11的下端和第二扶手管12的下端预设有一个第二定位孔14。第一扶手管11的上端内腔中成型有限位槽111。
20.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两个下弹簧杆3和牵引机构,其中,两个下弹簧杆3分别固定安装于第一扶手管11的下端内腔和第二扶手管12的下端内腔,并且,下弹簧杆3在弹性收缩时仅卡接于第二定位孔14;下弹簧杆3在弹性恢复时卡接于一个第一定位孔23和第二定位孔14。牵引机构包括有可弹性变形的驱动线41、两个铰接座43和上弹簧杆42,其中,上弹簧杆42的弹簧部固定连接于限位槽111。两个铰接座43分别呈上下转动旋转铰接于第一扶手管11的下端内腔和第二扶手管12的下端内腔。铰接座43成型有朝上延伸的第一连接部431和第二连接部432,其中,两个铰接座43的第一连接部431对应与两个下弹簧杆3固定连接。驱动线41从第一扶手管11的下端内腔经连接支管13的内腔延伸至第二扶手管12的下端内腔,令驱动线41的两端分别布置于从第一扶手管11的下端内腔和第二扶手管12的下端内腔。驱动线41的两端均安装有螺钉,驱动线41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两个铰接座43的第二连接部432螺纹固定连接。上弹簧杆42的下端与驱动线41固定连接,并且,上弹簧杆42的弹簧固定于限位槽111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线41为金属线。
21.参照图4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当上弹簧杆42弹性收缩时,上弹簧杆42和驱动线41被上弹簧杆42固定的部位同时嵌装至限位槽111中,使得驱动线41的两端同时往上移动,同时,驱动线41的两端分别带动两个铰接座43往上转动,使得两个铰接座43的第一连接部431分别对应挤压两个下弹簧杆3,令两个下弹簧杆3弹性收缩,从而令两个下弹簧杆3分别仅卡接于两个第二定位孔14,此时,第一扶手管11和第二扶手管12可分别沿第一脚管21和第二脚管22做升降滑动,使得助行器的高度可调整。在完成助行器的高度调整后,令上弹簧杆42弹性恢复,使得上弹簧杆42和驱动线41被上弹簧杆42固定的部位同时从限位槽111中伸出,使得驱动线41的两端同时往下移动,同时,使得两个铰接座43往下转动,令两个下弹簧杆3弹性恢复,从而令下弹簧杆3在第一扶手管11(第二扶手管12)上对应卡接于一个第一定位孔23和一个第二定位孔14,此时,第一扶手管11和第二扶手管12分别与第一脚管21和第二脚管22固定连接,使得助行器的高度不可调整。在助行器的高度可调整时,通过上拉扶手架1使得助行器高度提高,或者,通过下压扶手架1使得助行器高度降低。
22.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呈上下转动铆接于第一扶手管11的上端的下盖片51,其中,上弹簧杆42的上端从第一扶手架1的上端内腔穿出且顶触于下盖片51,通过按压下盖片51令下盖片51往下翻转挤压上弹簧杆42,使得上弹簧杆42弹性收缩,进一步,通过松开下盖片51,令上弹簧杆42弹性恢复。还包括有呈上下转动铆接于第一扶手管11的上端的上盖片52,其中,上盖片52布置于下盖片51的上方,通过往下翻转上盖片52,使得上盖片52遮盖下盖片51,从而在不需要调整助行器高度的时候防止下盖片51被误按。
23.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做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