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裤衩型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4:56: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裤衩型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2.作为裤衩型吸收性物品,已知有裤衩型一次性尿布。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外装部30、腰部弹性构件33、具备吸收性芯22的吸收性本体20的裤衩型的尿布10。吸收性本体20(吸收性芯22)从腹侧部a遍及到背侧部b地与尿布10的长度方向一致并与外装体30接合。
3.在先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555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在专利文献1的尿布10中,基于腰部弹性构件33的在宽度方向上伸缩的力由于外装部30与吸收性芯22重合并接合而降低。因此,在重叠有吸收性芯22的区域与未重叠的区域产生刚性的差,在重叠有吸收性芯22的区域与未重叠的区域的外装部30的弹性系数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在穿着时,以该吸收性芯22的上端为界,相对于身体的形状、身体的运动的追随性不同,有可能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
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使由于腰围部和吸收性芯未重叠的区域与腰围部和吸收性芯重叠的区域的追随性的差而给穿用者带来的不适感减轻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
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0.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是一种裤衩型吸收性物品,其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且具有:一对腰围部;以及吸收性本体,具备沿所述上下方向配置的吸收性芯,且在所述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折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腰围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腰围部,具备非伸缩性片和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伸缩的伸缩性片,所述非伸缩性片和所述伸缩性片通过多个熔敷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熔敷,在伸长状态下,具有每单位面积的所述熔敷部的面积的比例为规定值的低面积率区域和每单位面积的所述熔敷部的面积的比例大于所述低面积率区域的高面积率区域,在将所述一方的腰围部中的、所述低面积率区域与所述吸收性芯不重叠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所述低面积率区域与所述吸收性芯重叠的区域设为第二区域,所述高面积率区域与所述吸收性芯重叠的区域设为第三区域时,在所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所述第二区域设置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
11.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而明确。
12.发明的效果
13.根据本发明,设置于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大的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容易缓冲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能够减轻由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而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的忧虑。
附图说明
14.图1是裤衩型一次性尿布1的立体图。
15.图2是从肌肤侧观察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概略俯视图。
16.图3是图2的i-i线的概略剖视图。
17.图4的图4a是从肌肤侧观察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吸收性本体10的概略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a-a剖视图。
18.图5是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概略俯视图,是说明各种伸缩区域与吸收性芯11的位置关系的图。
19.图6是从肌肤侧观察吸收性芯11的俯视图。
20.图7是对尿布1穿着时的吸收性芯11的变形进行说明的概略立体图。
21.图8是说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追随性的大小不同的区域的图。
22.图9是说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各熔敷区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
24.一种裤衩型吸收性物品,其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且具有:一对腰围部;以及吸收性本体,具备沿所述上下方向配置的吸收性芯,且在所述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折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腰围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腰围部,具备非伸缩性片和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伸缩的伸缩性片,所述非伸缩性片和所述伸缩性片通过多个熔敷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熔敷,在伸长状态下,具有每单位面积的所述熔敷部的面积的比例为规定值的低面积率区域和每单位面积的所述熔敷部的面积的比例大于所述低面积率区域的高面积率区域,在将所述一方的腰围部中的、所述低面积率区域与所述吸收性芯不重叠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所述低面积率区域与所述吸收性芯重叠的区域设为第二区域,所述高面积率区域与所述吸收性芯重叠的区域设为第三区域时,在所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所述第二区域设置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
25.根据这样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设置在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大的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容易缓冲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能够减轻由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而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的忧虑。
26.在该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所述吸收性芯在所述第二区域具有平均基重比周围低的低基重区域。
27.根据这样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能够通过设置于第二区域的低基重区域使第二区域的刚性降低,因此能够使第二区域穿着时的追随性比第三区域大,能够容易地使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缓冲。
28.在该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所述吸收性芯在所述第三区域也具有平均基重比周围低的低基重区域。
29.根据这样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通过设置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低基重区域,能够使吸收性芯的一方的腰围部侧的刚性整体地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
30.在该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设置于所述第三区域的低基重区域在所述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所述左右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三区域的上端部的所述低基重区域的数量比设置于所述第三区域的下端部的所述低基重区域的数量多。
31.根据这样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通过使第三区域中的接近第二区域的上端部的刚性低于下端部的刚性,容易使追随性从第二区域朝向第三区域的下端部阶段性地减小,容易减轻由于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异而造成的对穿着者的不适感。
32.在该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所述低基重区域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的上下低基重区域和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的左右低基重区域。
33.根据这样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上下低基重区域和左右低基重区域容易成为折弯起点,吸收性芯容易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变形,容易成为与穿着者的身体或运动对应的形状。
34.在该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关于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区域重叠的区域,所述高面积率区域与所述吸收性芯不重叠的第四区域从所述第三区域的所述左右方向的外侧与所述第三区域相邻,所述第一区域从所述第四区域的所述左右方向的外侧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
35.根据这样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关于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与第三区域重叠的区域,第四区域容易缓冲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能够减轻由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产生的左右方向的应力之差而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的忧虑。
36.在该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所述一对腰围部分别具有所述熔敷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在所述左右方向的中央且在所述伸长状态下,背侧腰围部的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上下方向的长度比腹侧腰围部的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上下方向的长度长。
37.根据这样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背侧由于在臀部和腰部的凹凸容易集中由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产生的应力,因此,通过将缓冲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的第二区域设置得较大,能够减轻由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的周向主力之差而产生的应力。
38.实施方式
39.以下,作为本发明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以成人用的裤衩型一次性尿布1(以下,也称为“尿布1”)为例,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例如也能够用作儿童用的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品(短裤型卫生巾)等。
40.[尿布1的整体结构]
[0041]
图1是尿布1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从肌肤侧观察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图2的i-i线的概略剖视图。图4a是从肌肤侧观察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吸收性本体10的概略俯视图。图2等中的c-c表示左右方向中心。图4b是图4a的a-a剖视图。另外,在图4b中,为了简化说明,将设置于吸收性芯11的低基重区域30(后述)设为非显示。另外,尿布1的“伸长状态”是使尿布1无褶皱地伸长的状态,是构成尿布1的各构件(例如后述的外装部20等)的尺寸伸长至与该构件单体的尺寸一致或与其接近的长度的状态。“自然状态”如下那样地定义。首先,将作为产品被包装的尿布1从封装体取出后,将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向左右方向的两外侧拉伸,分别伸长至与各构件单体的尺寸一致或与其接近的长度。在该伸长的状态持续15秒后,解除尿布1的伸长状态而放置在桌子等平面上。而且,在置于该平面的状态下经过了5分钟的状态是尿布1的自然状态。在图4~图9中,吸收性芯11、低基重区域30等从外观不能目视确认,但为了方便,用实线表示。
[0042]
尿布1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并且如图3所示具有各构件被层叠的厚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将成为穿着者的腰身侧的一侧作为上侧,将成为穿着者的下裆的一侧作为下侧。在前后方向上,将成为穿着者的腹侧的一侧作为前侧,将成为穿着者的背侧的一侧作为后侧。在厚度方向上,将与穿着者的身体接触的一侧作为肌肤侧,将其相反侧作为非肌肤侧。另外,在图2的展开状态下,尿布1具有相互交叉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长度方向是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向,宽度方向是与左右方向相同的方向。
[0043]
尿布1具有俯视呈长方形的吸收性本体10和位于吸收性本体10的非肌肤侧的外装部20。外装部20具有:位于图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腹侧外装部(也称为“腹侧腰围部”)21;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背侧外装部(也称为“背侧腰围部”)22;以及将它们连接的下裆外装部23。在厚度方向上相邻的上述构件通过粘接剂等接合。
[0044]
腹侧外装部21位于吸收性本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背侧外装部22位于吸收性本体1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在吸收性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上,将腹侧外装部21所在的一侧作为前侧,将背侧外装部22所在的一侧作为后侧。即,腹侧外装部21位于吸收性本体10的前侧上端部,背侧外装部22位于吸收性本体10的后侧上端部。另外,下裆构件23位于比腹侧外装部21以及背侧外装部22靠肌肤侧的位置。
[004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外装部20由3个构件构成,但不限于此。例如,腹侧外装部21、背侧外装部22以及下裆部23也可以是1个构件。另外,也可以是不具有下裆部23的结构、在比外装部20靠非肌肤侧的位置进一步层叠与外装部20不同的构件的结构。
[0046]
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的尿布1中,吸收性本体10在长度方向的规定位置cl对折,腹侧外装部2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与背侧外装部22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通过熔敷等接合,由此成为图1所示的裤衩型。即,吸收性本体10的长度方向沿着尿布1的上下方向,腹侧外装部21和背侧外装部22连接成环状,形成腰围开口1a和一对腿围开口1b。以下,将腹侧外装部21与背侧外装部22接合而成的区域称为端部接合区域24。
[0047]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在规定位置cl折弯的吸收性本体10(吸收性芯11)中的向前侧折弯的部分设为“腹侧部10f”,将向后侧折弯的部分设为“背侧部10r”。即,在图2的长度方向上,有时将吸收性本体10(吸收性芯11)的比规定位置cl靠前侧的区域称为“腹侧部10f”,将比规定位置cl靠后侧的区域称为“背侧部10r”。
[0048]
顶片12是透液性的片,例如使用亲水性的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等。底片13为不透液性片13a和配置于其非肌肤侧的疏水性片13b的双层构造。作为不透液性片13a,例如使用树脂膜等,作为疏水性片13b,例如使用具有柔软性的疏水性的无纺布等。另外,底片13也可以是不透液性片13a的一层结构。
[0049]
在底片13的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侧片14。该侧片14向比吸收性芯11的左右方向
的两端11es、11es靠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将吸收性本体1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10es、10es作为折返位置向左右方向的内侧且厚度方向的肌肤侧折返,由此形成1对防漏壁部40。在防漏壁部40以沿着吸收性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伸长的状态固定有橡胶等防漏壁弹性构件41、42。通过该防漏壁弹性构件41、42在长度方向上收缩,在吸收性本体1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一对防漏壁部40向肌肤侧立起,作为尿布1的防漏壁(腿部侧褶裥)发挥功能。另外,也可以不设置侧片14,而使底片13(透液性片13b)延伸至吸收性芯11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由此形成防漏壁部40。
[0050]
腹侧外装部21和背侧外装部22分别如图3所示,具有位于肌肤侧的肌肤侧片213、223、位于非肌肤侧的非肌肤侧片214、224、和位于它们之间且至少在尿布1的左右方向上具备伸缩性的伸缩性片215、225。
[0051]
肌肤侧片213、223以及非肌肤侧片214、224优选为柔软的片,例如使用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等。肌肤侧片213、223以及非肌肤侧片214、224是伸缩性比伸缩性片215、225低的非伸缩性片。
[0052]
伸缩性片215、225例如具有作为具有弹性的热塑性弹性体性纤维的聚氨酯系弹性体和作为具有非弹性的热塑性树脂性纤维的聚烯烃系树脂的聚丙烯(pp),是实施了齿轮拉伸等适当的拉伸处理的伸缩性无纺布。通过该拉伸处理,伸缩性片215、225在规定的方向上具有伸缩性。另外,拉伸处理可以在相互正交的方向上进行拉伸处理,也可以仅在规定方向上进行拉伸处理。在仅在规定方向上进行拉伸处理的情况下,显现出规定方向上的伸缩性,但并不限于全部纤维的取向沿着规定方向,因此,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也显现出伸缩性。
[0053]
肌肤侧片213、223、非肌肤侧片214、224以及伸缩性片215、225通过散布的多个熔敷部25(图9)接合。熔敷部25例如是实施了超声波熔敷、热熔敷等熔敷处理的区域。由于利用熔敷部将各片彼此接合,因此与例如利用固化的粘接剂进行接合的情况相比,肌肤触感变得柔软。另外,在熔敷部25彼此之间,伸缩性片215、225收缩,从而肌肤侧片213、223以及非肌肤侧片214、224在熔敷部25彼此之间鼓起而形成褶皱,因此肌肤触感变得更柔软,在视觉上也能够对使用者赋予柔软的印象。熔敷部25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0054]
通过这样的结构,腹侧外装部21以及背侧外装部22整体在尿布1的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具有伸缩性。图5是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概略俯视图,是说明各种伸缩区域与吸收性芯11的位置关系的图。如图5所示,将在腹侧外装部21中显现出左右方向的伸缩性的区域设为前侧伸缩区域21s,将在背侧外装部22中显现出左右方向的伸缩性的区域设为后侧伸缩区域22s(图5的网格部)。
[0055]
另外,作为伸缩性片215、225,也可以使用伸缩性膜来代替伸缩性无纺布。但是,由于伸缩性膜的厚度大致均匀,因此熔敷部25a、25b之间的肌肤侧片213、223和非肌肤侧片214、224的鼓起容易被压扁。与此相对,由伸缩性无纺布形成的伸缩性片215、225在熔敷部25a、25b之间厚度增加,因此肌肤侧片213、223和非肌肤侧片214、224的鼓起不易被压扁,能够保持肌肤触感的柔软性、美观性。
[0056]
另外,在腹侧外装部21以及背侧外装部22中,在沿着腰围开口1a的区域配置有多条线橡胶等腰围弹性构件26。同样地,在沿着腿围开口1b的区域配置有多条线橡胶等腿围弹性构件27。即,尿布1的腰围和腿围通过腰围弹性构件26和腿围弹性构件27牢固地紧贴于
穿着者的身体,因此能够防止尿布1的错位、从腿围的泄漏。另一方面,由于其他部位通过伸缩性片215、225而在整个面上平缓地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因此能够减轻紧固感。
[0057]
下裆构件23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呈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弯曲的俯视大致沙漏形状。另外,如图3所示,下裆构件23具有位于肌肤侧的肌肤侧片231、位于非肌肤侧的非肌肤侧片232、和位于它们之间且对尿布1的上下方向(吸收性本体10的长度方向)赋予伸缩性的伸缩性片233。这些片231~233通过多个熔敷部(未图示)接合。在下裆构件23中,将显现出沿着上下方向的伸缩性的区域设为下裆伸缩区域23s(参照图5的斜线部)。
[0058]
通过设置该下裆伸缩区域23s,吸收性芯11能够紧贴于穿着者的下裆部,另外,即使因排泄而吸收性芯11的重量增加,也能够抑制尿布1的下垂。另外,在下裆构件23中的沿着腿围开口1b的区域配置有多个下裆弹性构件28,下裆构件23紧贴于穿着者的腿围。
[0059]
如图3所示,吸收性本体10具有吸收性芯11、位于吸收性芯11的肌肤侧的顶片12和位于吸收性芯11的非肌肤侧的底片13。
[0060]
吸收性芯11是吸收并保持尿等排泄液的构件,例如由混入了高吸收性聚合物(sap)的纸浆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11在长度方向的前侧端与后侧端之间具有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而成的缩颈部11c,具有如图4a所示那样的俯视大致沙漏形状。另外,在吸收性芯11形成有基重低于周围的区域即低基重区域30。另外,吸收性芯11也可以利用薄绉纸、无纺布等透液性的片覆盖外周面。
[0061]
低基重部区域30(31、32)能够在穿着尿布1时,配合穿着者的身体的运动而使吸收性芯11(吸收性本体10)容易变形。图6是从肌肤侧观察吸收性芯11的俯视图。
[0062]
如图6所示,吸收性芯11具有在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下腹部的“下腹部位11a”、位于穿着者的下裆部的“下裆部位11b”、以及位于穿着者的臀部的“臀部位11c”。在图6中,将与腹侧外装部21重叠的部位设为下腹部位11a,将与背侧外装部22重叠的部位设为臀部位11c,将它们之间设为下裆部位11b。即,下腹部位11a是位于尿布1的腹侧部10f的部位,臀部位11c是位于尿布1的背侧部10r的部位。而且,下裆部位11b是位于裤衩型形状的尿布1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跨过规定位置cl遍及腹侧部10f和背侧部10r地设置的部位。
[0063]
低基重区域31在下腹部位11a、下裆部位11b、臀部位11c的各部位分别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另外,低基重区域31具有沿上下方向的、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第一长度)dh的上下低基重区域31h、和沿左右方向的、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第二长度)ds的左右低基重区域31s。需要说明的是,上下低基重区域31h的长度dh和左右低基重区域31s的长度ds能够任意地设定,无需分别为相同的长度,也可以为不同的长度。另外,1个低基重区域31不一定需要具备上下低基重区域31h和左右低基重区域31s这两方,也可以具备任一方。而且,也可以具备设置于下腹部位11a那样的倾斜的形状的低基重区域31。
[0064]
吸收性芯11的“基重”是指每单位面积的吸收性芯11(例如混入了sap的液体吸收性纤维)的质量(g/m2)。低基重区域30与周围的吸收性芯11的基重的比较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例如,有通过目视进行比较的方法。此外,有如下方法:将对象部位从吸收性芯11切出作为样品,测定各样品的质量和各样品的面积,算出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并进行比较。
[0065]
吸收性芯11通过低基重区域30与其周围的刚性差,容易以低基重区域30为起点折弯。因此,在穿着尿布1时,吸收性芯11以低基重区域31为起点折弯,由此与穿着者的身体的
凹凸配合而容易变形,容易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即,容易沿着上下低基重区域31h上下折弯,容易沿着左右低基重区域31s上下折弯。
[0066]
另外,如图6所示,吸收性芯11在比尿布1的上下方向的下端(参照图1)靠上侧且前后方向的前侧(腹侧部10f)具有与周围相比吸收性芯11的基重变低的区域即中央低基重区域32。中央低基重区域32是在吸收性芯1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沿上下方向(长度方向)配置、与周围相比吸收性芯11的基重低且与尿布1的左右方向相比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区域。同样地,在比尿布1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靠上侧且前后方向的后侧(背侧部10r)也设置有中央低基重区域3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央低基重区域32不存在吸收性芯11。即,中央低基重区域32是供吸收性芯11沿厚度方向贯穿的孔。
[0067]
具体说明穿着尿布1时的吸收性芯11的变形。图7是对尿布1穿着时的吸收性芯11的变形进行说明的概略立体图。
[0068]
在尿布1中,由于中央低基重区域32供吸收性芯11在厚度方向上贯穿且刚性最低,因此吸收性芯11在中央低基重区域32中最容易产生折弯变形。因此,在穿着尿布1时,当吸收性芯11在穿着者的胯裆部被两腿夹持时,吸收性芯11在中央低基重区域32的部分沿上下方向(吸收性芯11的长度方向)向左右折弯。由此,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低基重区域32之间的下裆部位11b,如图7所示,吸收性芯11沿着长度方向向穿着者的肌肤侧变形为凸形状,形成凸部11t。通过吸收性芯11在下裆部位11b向肌肤侧凸出变形,凸部11t容易沿着穿着者的排泄口、臀部的裂缝贴合,能够在下裆部提高排泄物的吸收性。并且,在腹侧部10f,吸收性芯11从下裆部位11b到下腹部位11a沿着穿着者的腹部的曲面形状立起。另一方面,在背侧部10r,吸收性芯11从下裆部位11b到臀部位11c沿着穿着者的臀部的曲面形状立起。由此,在穿着尿布1时,吸收性芯11变形为图7那样的形状。
[0069]
[关于尿布1的伸缩率]
[0070]
尿布1的腹侧的追随性的大小在腹侧第一区域f1、腹侧第二区域f2、腹侧第三区域f3、腹侧第四区域f4分别不同。另外,尿布1的背侧的追随性的大小在背侧第一区域r1、背侧第二区域r2、背侧第三区域r3、背侧第四区域r4分别不同。图8是说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追随性的大小不同的区域的图。图9是说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各熔敷区域的图。在图8及图9中,为了方便,用实线表示各区域的边界。
[0071]
在尿布1中,各区域的追随性的大小起因于外装部20的弹性系数、吸收性芯11的有无。外装部20的弹性系数是指用于使外装部20的单位面积区域伸长规定长度的力。在尿布1的腹侧和背侧,分别遍及大致整个区域地配置有伸缩性片215、225。
[0072]
在现有的裤衩型一次性尿布中,由于吸收性芯的刚性高,所以在外装部和吸收性芯在厚度方向(前后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和外装部和吸收性芯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的部分,刚性产生差异。并且,在与吸收性芯重叠的部分的外装部的弹性系数比与吸收性芯不重叠的部分的弹性系数小的情况下,以吸收性芯的上端为界,穿着时的追随性在外装部和吸收性芯重叠的部分与外装部和吸收性芯不重叠的部分产生较大的差,追随身体的形状、身体的运动的程度不同,有可能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
[0073]
关于这一点,对于尿布1的腹侧,设置腹侧第二区域f2作为用于缓冲图8中的腹侧第一区域f1和腹侧第三区域f3的追随性的差的缓冲区域。腹侧第二区域f2是追随性比腹侧第一区域f1小且追随性比腹侧第三区域f3大的区域。同样地,在尿布1的背侧,设置背侧第
二区域r2作为用于使背侧第一区域r1与背侧第三区域r3的追随性的差缓冲的缓冲区域。背侧第二区域r2是追随性比背侧第一区域r1小且追随性比背侧第三区域r3大的区域。以下对各区域进行说明。
[0074]
尿布1的腹侧和背侧中的各自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有助于外装部20的在左右方向上伸缩的弹性系数的大小。具体而言,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越大,伸缩性片215、225的伸缩性越降低,具备伸缩性片215的腹侧外装部21、具备伸缩性片225的背侧外装部22的各弹性系数越小。如图9所示,在尿布1的腹侧设置有熔敷区域(低面积率区域)x、熔敷区域(高面积率区域)y、熔敷区域p,在尿布1的背侧设置有熔敷区域(低面积率区域)x、熔敷区域(高面积率区域)y、熔敷区域p、熔敷区域q。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对伸长状态的尿布1进行研究。
[0075]
在熔敷区域x(图9的右下的斜线部),以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为规定的比例(例如,2.22%)设置有熔敷部25a。熔敷部25a是圆形状的熔敷部25,以交错状配置有多个。在熔敷区域y(图9的网格部),以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高于熔敷区域x的比例(例如,4.44%)设置有熔敷部25b。即,熔敷区域y的外装部20的弹性系数小于熔敷区域x的弹性系数。熔敷部25b呈交错状配置有多个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45度或-45度的大致长方形状的熔敷部25。熔敷区域p(图9的沙地状部)以及熔敷区域q(图9的左下方的斜线部)分别设置有熔敷部25c、熔敷部25d。熔敷部25c为圆形状的熔敷部25,熔敷部25d为长方形状的熔敷部25,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42%、7.77%。熔敷区域p以及熔敷区域q的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能够分别根据各部位的外装部20的弹性系数、材料而适当变更。
[0076]
熔敷区域p是配置有腿围弹性构件27的区域。熔敷区域q是尿布1的背侧中的、背侧外装构件22与吸收性本体10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中的下端部的区域。尿布1的腹侧的熔敷区域y是腹侧外装部21与吸收性本体10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中的除了上端部以外的区域。尿布1的背侧的熔敷区域y是背侧外装部22与吸收性本体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中的除了上端部的区域和熔敷区域q以外的区域。熔敷区域x是除了熔敷区域y、熔敷区域p、熔敷区域q以及配置有腰围弹性构件26的区域以外的外装构件20的大致整个区域。另外,尿布1在配置有腰围弹性构件26的区域未配置熔敷部25,但也可以在该区域设置熔敷部25。在配置有腰围弹性构件26的区域设置熔敷部25的情况下,更优选以熔敷部25不切断腰围弹性构件26的方式配置。
[0077]
在尿布1的腹侧部,腹侧第一区域f1是熔敷区域x与吸收性芯11不重叠的区域(图8的右下的斜线部),腹侧第二区域f2是熔敷区域x与吸收性芯11重叠的区域(图8的左下的斜线部),腹侧第三区域f3是熔敷区域y与吸收性芯11重叠的区域(图8的细的网格部),腹侧第四区域f4是熔敷区域y与吸收性芯11不重叠的区域(图8的粗的网格部)。
[0078]
比较腹侧第一区域f1、腹侧第二区域f2、腹侧第三区域f3的各区域的向左右方向的追随性。腹侧第一区域f1与吸收性芯11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熔敷区域x的外装部20的弹性系数大,因此在穿着时追随性高。另一方面,腹侧第二区域f2以及腹侧第三区域f3与吸收性芯11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因此在穿着时追随性比腹侧第一区域f1低。
[0079]
假设若使熔敷区域x和熔敷区域y中的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的面积的比例相同,则分别与腹侧第二区域f2和腹侧第三区域f3对应的腹侧外装部21的弹性系数相同,因此,腹
侧第二区域f2和腹侧第三区域f3的穿着时的追随性成为大致相同的程度的大小。于是,腹侧第二区域f2以及腹侧第三区域f3与腹侧第一区域f1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变大。
[0080]
因此,使腹侧第二区域f2的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与腹侧第一区域f1的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相同,使腹侧第三区域f3的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大于腹侧第一区域f1的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由此,腹侧外装部21的腹侧第二区域f2中的外装部20的弹性系数比腹侧第三区域f3中的外装部20的弹性系数大。具备弹性系数更大的腹侧外装部21的腹侧第二区域f2的穿着时的追随性比腹侧第三区域f3的穿着时的追随性大。而且,在上下方向上,通过将腹侧第二区域f2配置于腹侧第一区域f1与腹侧第二区域f2之间,能够使穿着时的追随性从腹侧第一区域f1朝向腹侧第三区域f3阶段性地变小。即,在尿布1的腹侧,腹侧第二区域f2成为腹侧第一区域f1与腹侧第三区域f3之间的缓冲区域,使腹侧第一区域f1与腹侧第三区域f3在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阶段性地变小,能够容易减轻穿着者感觉到的贴紧性等不适感。
[0081]
同样地,关于尿布1的背侧,背侧第一区域r1是熔敷区域x与吸收性芯11不重叠的区域(图8的右下降的斜线部),背侧第二区域r2是熔敷区域x与吸收性芯11重叠的区域(图8的左下的斜线部),背侧第三区域r3是熔敷区域y与吸收性芯11重叠的区域(图8的细的网格部),背侧第四区域r4是熔敷区域y与吸收性芯11不重叠的区域(图8的粗的网格部)。
[0082]
关于尿布1的背侧部,使背侧第二区域r2的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与背侧第一区域r1相同,使背侧第三区域r3的每单位面积的熔敷部25的面积的比例大于背侧第一区域r1。由此,背侧外装部22的背侧第二区域r2的弹性系数大于背侧第三区域r3的弹性系数,因此,具备弹性系数更大的背侧外装部22的背侧第二区域r2的穿着时的追随性比背侧第三区域r3的穿着时的追随性大。而且,在上下方向上,通过将背侧第二区域r2配置于背侧第一区域r1与背侧第二区域r2之间,能够使穿着时的追随性从背侧第一区域r1朝向背侧第三区域r3阶段性地变小。即,在尿布1的背侧,背侧第二区域r2成为背侧第一区域r1与背侧第三区域r3之间的缓冲区域,背侧第二区域r2容易缓冲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而且,容易减轻由于背侧第一区域r1与背侧第三区域r3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而给穿用者带来不适感的忧虑。
[0083]
在图8等所示的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c上,优选背侧第二区域r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dr2比腹侧第二区域f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df2长(df2<dr2)。尿布1的背侧是与穿着者的臀部和腰部抵接的部分,因此需要变形为与身体的形状相应的形状。但是,若背侧第一区域r1与背侧第三区域r3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变大,则有可能容易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与此相对,通过使背侧第二区域f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dr2更长,与使其为腹侧第二区域f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df2以下的情况相比,容易使穿着时的追随性从背侧第一区域r1朝向背侧第三区域r3阶段性地变小,背侧第二区域f2更容易使背侧第一区域r1与背侧第三区域r3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缓冲。另外,尿布1在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上,背侧第三区域r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dr3比腹侧第三区域f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df3长。
[0084]
另外,吸收性芯11优选在腹侧第二区域f2具有低基重区域30。同样地,优选在背侧第二区域r2具有低基重区域30。如上所述,通过设置低基重部区域30,成为吸收性芯11的折弯起点,容易使吸收性芯11变形。即,为了形成为与穿着者的身体相匹配的形状而设置了低基重区域30,但低基重区域30为了提高吸收性芯11的贴合性也是有效的。如图8等所示,在
腹侧第二区域f2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低基重区域31。即,低基重区域31是基重比周围低的区域,因此刚性比周围低。因此,通过在腹侧第二区域f2(背侧第二区域r2)设置低基重区域31,增大腹侧第二区域f2(背侧第二区域r2)的穿着时的追随性,容易增大与腹侧第三区域f3(背侧第三区域r3)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容易减小与腹侧第一区域f1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容易使穿着时的追随性从腹侧第一区域f1(背侧第一区域r1)朝向腹侧第三区域f3(背侧第三区域r3)更平缓地变小。
[0085]
而且,优选吸收性芯11在腹侧第三区域f3具有低基重区域30。如图8等所示,低基重区域31在腹侧第三区域f3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吸收性芯11不仅在腹侧第二区域f2,而且在腹侧第三区域f3也具有低基重区域31,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与腹侧外装部21重叠的吸收性芯11自身的刚性。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腹侧第一区域f1与腹侧第三区域f3在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因此容易减轻给穿着者带来的不适感。同样地,优选吸收性芯11在背侧第三区域r3具有低基重区域31。
[0086]
关于设置于该腹侧第三区域f3或背侧第三区域r3的低基重区域31的左右方向上的低基重区域30的数量,更优选上端部比下端部多。具体而言,在图8等所示的尿布1中,设置于腹侧第三区域f3的上端部的低基重区域31的数量为6,设置于下端部的低基重区域31的数量为2,低基重区域32的数量为1,合计为3。设置于背侧第三区域r3的上端部的低基重区域31的数量为6,设置于下端部的低基重区域30的数量为5。由此,能够使腹侧第三区域f3中的更接近腹侧第二区域f2的上端部的追随性比更接近腹侧第三区域f3的下端部的追随性大。即,由于能够使穿着时的追随性从腹侧第三区域f3内的上端部到下端部阶段性地变小,因此能够减小腹侧第二区域f2与腹侧第三区域f3在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容易从腹侧第一区域f1朝向腹侧第三区域f3阶段性地减小穿着时的追随性。由此,能够减轻由于腹侧第一区域f1与腹侧第三区域f3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异而穿着者感觉到的不适感。关于背侧第三区域r3中的低基重区域30的数量,也与腹侧第三区域f3的低基重区域30的数量同样,更优选上端部比下端部多。
[0087]
腹侧第四区域f4是熔敷区域y与吸收性芯11不重叠的区域,因此腹侧第四区域f4的左右方向的收缩力大于熔敷区域y与吸收芯11重叠的区域即腹侧第三区域f3的左右方向的收缩力。另外,腹侧第四区域f4是熔敷区域y,且与吸收性本体10重叠,因此,腹侧第四区域f4的穿着时的追随性比腹侧第一区域f1的穿着时的追随性小。在尿布1的腹侧,关于与腹侧第三区域f3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区域,腹侧第四区域f4从腹侧第三区域f3的左右方向的外侧与腹侧第三区域f3相邻,腹侧第一区域f1从腹侧第四区域f4的左右方向的外侧与腹侧第四区域f4相邻。由此,关于与腹侧第三区域f3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具有比腹侧第一区域f1小的收缩力,在左右方向上从腹侧第一区域f1朝向腹侧第三区域f3阶段性地减小,具有比腹侧第三区域f3大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腹侧第四区域f4容易缓冲,因此,能够减轻在腹侧第一区域f1与腹侧第三区域f3之间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而给穿着者带来的不适感。
[0088]
同样地,背侧第四区域r4是熔敷区域y与吸收性芯11不重叠的区域,因此,背侧第四区域r4的穿着时的追随性比熔敷区域y与吸收芯11重叠的区域即背侧第三区域r3的穿着时的追随性大。另外,背侧第四区域r4是熔敷区域y,且与吸收性本体10重叠,因此背侧第四区域r4的向左右方向的收缩力小于背侧第一区域r1的穿着时的追随性。在背侧部10r中,关
于与背侧第三区域r3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区域,背侧第四区域r4从背侧第三区域r3的左右方向的外侧与背侧第三区域r3相邻,背侧第一区域r1从背侧第四区域r4的左右方向的外侧与背侧第四区域r4相邻。由此,关于与背侧第三区域r3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具有比背侧第一区域r1小的追随性,在左右方向上从背侧第一区域r1朝向背侧第三区域r3阶段性地减小,具有比背侧第三区域r3大的追随性的背侧第四区域r4容易缓冲,因此能够减轻由于在背侧第一区域r1与背侧第三区域r3之间的穿着时的追随性的差而给穿着者带来的不适感。
[0089]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解释本发明。另外,本发明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变更或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包含其等同物。
[009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腹侧部10f和背侧部10r分别设置有第一区域(f1、r1)、第二区域(f2、r2)、第三区域(f3、r3),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腹侧部10f、背侧部10r中的任一方设置各区域。也可以根据按照作用于外装部20(21、22)及吸收性芯11的伸缩性片215、225的弹性系数的大小产生的应力来适当决定。
[0091]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熔敷部25设为圆形状(25a、25d)或长方形状(25b、25c),但不限于此。各熔敷部25的形状能够设为椭圆形、多边形等任意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在相同的区域内设置不同形状的熔敷部25。
[0092]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93]
1裤衩型一次性尿布(尿布、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a腰围开口、1b腿围开口、10吸收性本体、10f腹侧部、10r背侧部、11吸收性芯、11a下腹部位、11b下裆部位、11c臀部位、11c缩颈部、11t凸部、12顶片、13底片、14侧片、20外装部、21腹侧外装部(腰围部、腹侧腰围部)、21s前侧伸缩区域、213肌肤侧片(非伸缩性片)、214非肌肤侧片(非伸缩性片)、215伸缩性片、22背侧外装部(腰围部、背侧腰围部)、22s后侧伸缩区域、223肌肤侧片(非伸缩性片)、224非肌肤侧片(非伸缩性片)、225伸缩性片、23下裆外装部、23s下裆伸缩区域、231肌肤侧片、232非肌肤侧片、233伸缩性片、24端部接合区域、25熔敷部、25a、25b、25c、25d熔敷部、26腰围弹性构件、27腿围弹性构件、28下裆弹性构件、30低基重区域、31低基重区域、31h上下低基重区域、31s左右低基重区域、32中央低基重部区域、40防漏壁部、41防漏壁弹性构件、42防漏壁弹性构件、cl规定位置、f1腹侧第一区域、f2腹侧第二区域、f3腹侧第三区域、r1背侧第一区域、r2背侧第二区域、r3背侧第三区域、p熔敷区域、q熔敷区域、x熔敷区域(低面积率区域)、y熔敷区域(高面积率区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