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启闭机室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8:29: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启闭机室结构。


背景技术:

2.河道类型可以分为宽浅河道以及窄深河道两种,技术人员可以依据不同的河道类型选择合适的水闸,然后建造合适的启闭机室。但是对于窄深河道上的水闸而言,为了使得闸门完全离开水面,保证水流流通的最大流量,施工人员一般会把闸门的启闭机室的排架建造得很高,故而影响水闸的结构强度以及抗震性能。
3.相关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322992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水闸升挂式闸门,包括主起升启闭机、辅助启闭机、闸门和闸门启闭机室,所述主起升启闭机设置在所述闸门启闭机室中,所述闸门的上端吊在所述主起升启闭机的升降机构上;所述辅助启闭机也设置在所述闸门启闭机室中,所述闸门的下端设有闸门勾吊装置,所述辅助启闭机的升降机构上设有辅助勾吊装置,所述闸门勾吊装置与所述辅助勾吊装置相配合。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闸门上升或者关闭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手动连接或者分离辅助勾吊装置与闸门勾吊装置,操作危险,且比较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在保证水闸的抗震性能情况下,方便操作人员启闭闸门,本技术提供一种启闭机室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启闭机室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启闭机室结构,包括水闸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水闸本体上的启闭机室本体,所述水闸本体内滑动穿设有第一闸门以及第二闸门,所述启闭机室本体内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组件以及用于使得所述第一闸门、第二闸门在水平方向上相向或者相反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动力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闸门以及第二闸门上的齿条、转动安装于所述水闸本体内的转动齿轮,所述转动齿轮与所述齿条相互啮合,所述动力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转动齿轮转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启动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转动齿轮转动,转动齿轮转动使得齿条转动,齿条移动带动第一闸门、第二闸门相向或反向移动,从而方便操作人员控制水闸的闭合或者开启。操作人员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闸门改为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大幅降低启闭机室本体的排架的高度,进一步保证水闸本体的抗震性能。
9.优选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启闭机室本体内的双头电机、固定套设于所述双头电机输出轴上的传动杆、套设于所述传动杆上的第一锥齿轮以及穿设于所述启闭机室本体内的转动杆、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动杆上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相互啮合,所述转动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动杆远离所述第二锥齿轮的端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启动双头电机,双头电机的输出轴转动使得传动杆转动,传动杆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转动,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随之转动,第
二锥齿轮转动使得转动杆转动,转动杆转动使得转动齿轮转动,最终使得第一闸门、第二闸门相向或者反向移动。
11.优选的,所述水闸本体内转动安装有连接杆,所述水闸本体内设置有辅助组件,所述辅助组件包括固定套设于于所述转动杆上的主动链轮、固定套设于所述连接杆上的从动链轮、绕设于所述主动链轮以及从动链轮上的连接链条、固定套设于所述连接杆上的辅助齿轮,所述辅助齿轮与所述齿条相互啮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动杆转动时,转动杆转动使得主动链轮转动,主动链轮转动使得连接链条转动,连接链条转动使得从动链轮转动,从动链轮转动使得连接杆转动,连接杆转动使得辅助齿轮转动,最终使得齿条移动。
13.优选的,所述水闸本体上开设有用于水流流通的过渡槽,所述过渡槽的两侧均开设有容纳槽,所述过渡槽的内底面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容纳槽相连通的限位槽,所述第一闸门分别与所述容纳槽、限位槽的内侧壁滑移配合,所述第二闸门分别与所述容纳槽、限位槽的内侧壁滑移配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纳槽的设置方便水闸本体在闸门打开状态下容纳第一闸门以及第二闸门,限位槽的设置方便第一闸门以及第二闸门滑动,且容纳槽以及限位槽的内侧壁能够为第一闸门以及第二闸门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从而提高第一闸门以及第二闸门对水流的抗冲击性能。
15.优选的,所述第一闸门以及所述第二闸门上固定连接有导向条,所述容纳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导向条滑移配合的导向槽,所述齿条与所述导向条固定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条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安装齿条,导向槽与导向条的设置进一步为第一闸门、第二闸门的移动提供导向作用。
17.优选的,所述限位槽的内底面上转动安装有多个滚珠,所述滚珠分别与所述第一闸门、第二闸门的底面滚动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的设置使得第一闸门与第二闸门的移动更加顺畅,减少能量的损耗。
19.优选的,所述第一闸门上固定有卡条,所述第二闸门靠近第一闸门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卡条插接配合的卡槽。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闸门闭合时,卡条与卡槽的设置有利于减少第一闸门与第二闸门之间的间隙,从而减少水流从第一闸门与第二闸门之间的空隙渗出。
21.优选的,所述启闭机室本体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启闭机室本体内设置有蓄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光伏控制器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蓄电池与双头电机电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天晴时,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内,蓄电池能够作为备用电池为双头电机的运行供电,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在外界停电情况下开启或者闭合水闸。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动力组件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使得转动齿轮转动,转动齿轮与齿条的设置使得第一闸门、第二闸门相向或反向移动,从而方便操作人员控制水闸的闭合或者开启。水平方向上移动的闸门能够大幅降低启闭机室本体的排架的高度,进一步保证水闸本体的抗震性
能;
25.当转动杆转动时,转动杆转动使得主动链轮转动,主动链轮转动使得连接链条转动,连接链条转动使得从动链轮转动,从动链轮转动使得连接杆转动,连接杆转动使得辅助齿轮转动,最终使得齿条移动;
26.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内,蓄电池能够作为备用电池为双头电机的运行供电,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在外界停电情况下开启或者闭合水闸。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启闭机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启闭机室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水闸本体;11、过渡槽;12、容纳槽;13、限位槽;14、滚珠;15、挡水板;16、导向槽;17、连接杆;18、驱动空腔;2、启闭机室本体;21、竖向板;22、太阳能电池板;23、蓄电池;3、第一闸门;31、导向条;32、卡条;4、第二闸门;41、卡槽;42、止水橡胶垫;5、驱动机构;51、动力组件;511、双头电机;512、传动杆;5121、支座;513、第一锥齿轮;514、转动杆;515、第二锥齿轮;52、驱动组件;521、转动齿轮;522、齿条;6、辅助组件;61、主动链轮;62、从动链轮;63、连接链条;64、辅助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启闭机室结构。参照图1、图2,启闭机室结构包括水闸本体1、启闭机室本体2、第一闸门3、第二闸门4以及驱动机构5。
34.参照图1、图2,水闸本体1上开设有过渡槽11,过渡槽11的开口为矩形,过渡槽11的设置方便水流流通。过渡槽11的两个内侧壁上均开设有容纳槽12,容纳槽12的开口为矩形,容纳槽12竖直设置。过渡槽11的内底面上开设有限位槽13,限位槽13的开口为矩形,限位槽13一端与一个容纳槽12相连通,限位槽13另一端与另一个容纳槽12相连通。限位槽13的内底面上安装有滚珠14,滚珠14与限位槽13的内底面转动连接,且滚珠14设置有多个,多个滚珠14沿限位槽13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过渡槽11的内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挡水板15,挡水板15的横截面为矩形,挡水板15的两端分别与过渡槽11的两个内侧壁固定连接,挡水板15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泥沙进入限位槽13内。
35.参照图1、图2,第一闸门3、第二闸门4均呈矩形板状,第一闸门3、第二闸门4分别设置于过渡槽11两侧的容纳槽12内,且第一闸门3、第二闸门4的外侧壁分别与过渡槽11的内侧壁滑移配合。且第一闸门3、第二闸门4的底面分别与滚珠14滚动连接,第一闸门3、第二闸门4的外侧壁与限位槽13的内侧壁滑移配合。第一闸门3、第二闸门4的表面上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条31,导向条31的长度方向与限位槽13的长度方向一致。容纳槽12内侧壁上开设有导向槽16,导向槽16的开口为矩形,导向槽16的长度方向与限位槽13的长度方向一致,且导向条31的外侧壁与导向槽16的内侧壁滑移配合。
36.参照图2、图3,第一闸门3靠近第二闸门4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卡条32,卡条32的长
度方向与第一闸门3的高度方向一致。第二闸门4靠近第一闸门3的端面上开设有卡槽41,卡条32与卡槽41的内侧壁滑移配合。第二闸门4靠近闸门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止水橡胶垫42,止水橡胶垫42远离第二闸门4的端面与第一闸门3的端面相抵接。止水橡胶垫42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河水穿过第一闸门3与第二闸门4之间的间隙。
37.参照图2、图3,启闭机室本体2与水闸本体1之间设置有竖向板21,竖向板21的底面与水闸本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竖向板21的上表面与启闭机室本体2的底面固定连接。启闭机室本体2的上表面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22,启闭机室本体2内安装有蓄电池23,太阳能电池板22通过光伏控制器与蓄电池23电连接,太阳能电池板22将太阳能转化为电池储存在蓄电池23内。
38.参照图2、图3,驱动机构5包括动力组件51以及驱动组件52,动力组件51包括双头电机511、传动杆512、第一锥齿轮513、转动杆514、第二锥齿轮515,双头电机511设置于启闭机室本体2内,且双头电机511安装于启闭机室本体2的内底面上,双头电机511与蓄电池23电连接。传动杆512设置于双头电机511两端,且传动杆512与双头电机511的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连接,传动杆512的横截面为圆形,传动杆512的轴线与双头电机511的输出轴的轴线重合。启闭机室本体2内设置有支座5121,传动杆512穿过支座5121,且支座5121与传动杆512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513套设于传动杆512上,且第一锥齿轮513与传动杆512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513设置有两个,一个第一锥齿轮513设置于一个传动杆512远离双头电机511的端部,另一个第一锥齿轮513设置于另一个传动杆512远离双头电机511的端部。
39.参照图2、图3,转动杆514竖直穿设于竖向板21内,转动杆514一端延伸至启闭机室本体2内,转动杆514另一端延伸至水闸本体1内,转动杆514分别与竖向板21、启闭机室本体2、水闸本体1转动连接。转动杆514设置有两个,两个转动杆514与两个竖向板21一一对应。第二锥齿轮515设置于启闭机室本体2内,第二锥齿轮515套设于转动杆514上,且第二锥齿轮515与转动杆514固定连接,且第二锥齿轮515与第一锥齿轮513相互啮合。第二锥齿轮515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锥齿轮515关于过渡槽11的中心线对称布置。操作人员启动双头电机511,双头电机511的输出轴转动带动传动杆512转动,传动杆512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513转动,第一锥齿轮513转动是得第二锥齿轮515转动,第二锥齿轮515转动使得转动杆514转动,两个转动杆514的转向相反。
40.参照图2、图3,驱动组件52包括转动齿轮521以及齿条522,水闸本体1内开设有驱动空腔18,驱动空腔18的横截面为矩形,驱动空腔18与导向槽16相互连通。齿条522为长条状,齿条522的长度方向与导向槽16的长度方向一致。齿条522设置有两个,一个齿条522与第一闸门3上的导向条31固定连接,另一个齿条522与第二闸门4上的导向条31固定连接。转动齿轮521设置于驱动空腔18内,转动齿轮521与齿条522相互啮合。
41.参照图2、图3,过渡槽11内侧壁之间转动安装有连接杆17,连接杆17的长度方向与转动杆514的长度方向一致,连接杆17设置有两个,且两个连接杆17关于过渡槽11的中心线对称布置。水闸本体1内设置有辅助组件6,辅助组件6包括主动链轮61、从动链轮62、连接链条63以及辅助齿轮64,主动链轮61设置于驱动空腔18内,且主动链轮61套设于转动杆514上,主动链轮61与转动杆514固定连接。从动链轮62套设于连接杆17上,从动链轮62与连接杆17固定连接。连接链条63绕设于主动链轮61与从动链轮62上,且连接链条63分别与主动链轮61、从动链轮62相啮合。辅助齿轮64套设于连接杆17上,辅助齿轮64与连接杆17固定连
接,且辅助齿轮64与齿条522相互啮合。当转动杆514转动时,转动杆514转动使得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转动使得连接链条63转动,连接链条63转动使得从动齿轮转动,从动齿轮转动使得连接杆17转动,连接杆17转动使得辅助齿轮64转动,与辅助齿轮64啮合的齿条522随之转动,从而使得第一闸门3与第二闸门4相向运动或者反向运动。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启闭机室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太阳能电池板22将太阳能转化为电池储存在蓄电池23内,蓄电池23能够作为备用电池为双头电机511的运行供电。操作人员启动双头电机511,双头电机511的输出轴转动使得传动杆512转动,传动杆512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513转动,与第一锥齿轮513啮合的第二锥齿轮515随之转动,第二锥齿轮515转动使得转动杆514转动。转动杆514转动一方面使得转动齿轮521转动,转动杆514转动另一方面使得主动链轮61转动,主动链轮61转动使得连接链条63转动,连接链条63转动使得从动链轮62转动,从动链轮62转动使得连接杆17转动,连接杆17转动使得辅助齿轮64转动。
43.转动齿轮521以及辅助齿轮64的转动使得齿条522移动,齿条522移动带动第一闸门3、第二闸门4相向或反向移动,从而方便操作人员控制水闸的闭合或者开启。操作人员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闸门改为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大幅降低启闭机室本体2的排架的高度,进一步保证水闸本体1的抗震性能。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