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充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1:43: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话筒、音响或遥控器等智能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充电器作为辅助的充电装置在人们的生活、办公领域广泛应用。
3.现有的话筒、音响或遥控器等智能电子设备的充电方式需要用户把产品对准特定充电限位结构上才能给智能电子设备供电或给电池充电,因此结构设计需明显的限位结构,不但影响到智能电子设备的美观,还因为每次对智能电子设备充电均需要对准于特定充电限位结构使用,导致影响智能电子设备的充电的便捷性,另外,还存在智能电子设备在使用时不对准充电限位结构导致无法充电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高智能电子设备的充电的便捷性,解决智能电子设备在使用时不对准充电限位结构导致无法充电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结构,其包括:充电座、绕预定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充电座上的盖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充电座上的多个导电体、分别设置在所述盖体上并用于与多个所述导电体接触的多个弧形导电条,以及设置在所述充电座内并与多个所述导电体电性连接的充电组件;多个所述导电体沿所述预定转轴的周向方向依次布设;且在所述预定转轴的周向方向上,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导电体的第一间距弧长相同;各所述弧形导电条分别沿所述预定转轴的周向方向延伸;且在所述预定转轴的周向方向上,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弧形导电条之间的第二间距弧长相同;多个所述导电体与多个所述弧形导电条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间距弧长大于所述弧形导电条的弧长与所述第二间距弧长的和;所述第一间距弧长小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弧形导电条之间的最大弧长;在任意相邻的两个导电体中,其中一个为正极,另外一个为负极。
6.可选的,在所述充电座的表面凹陷形成有凹腔;在所述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多个导电体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导电体中的每一个导电体均具有与所述充电组件电连接的第一端和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并延伸至所述凹腔内的第二端。
7.可选的,在所述盖体内设置有电池;多个所述弧形导电条均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在所述充电座内设置有第一磁铁;在所述盖体内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磁铁相磁合的第二磁铁。
8.可选的,多个所述导电体的数量为4个,分别为第一弹片、第二弹片、第三弹片,以及第四弹片;多个所述弧形导电条的数量为4,分别为第一弧形导电触条、第二弧形导电触条、第三弧形导电触条,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
9.可选的,所述第一弧形导电触条、第二弧形导电触条、第三弧形导电触条,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均在以所述预定转轴为预定转轴的圆周上。
10.可选的,所述盖体的底面与所述盖体的侧面之间开设有倒角;所述凹腔的侧壁与所述凹腔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呈钝角;所述倒角的侧面与所述凹腔的侧壁相平行设置。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二端具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向所述盖体的方向凸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
12.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向所述盖体的方向凸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
13.所述第三弹片的第二端具有第三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起部向所述盖体的方向凸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
14.所述第四弹片的第二端具有第四凸起部,所述第四凸起部向所述盖体的方向凸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
15.可选的,所述多个第一通孔均开设在所述凹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弧形导电触条、第二弧形导电触条、第三弧形导电触条,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均设置在所述倒角的侧面上。
16.可选的,在所述充电座内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在所述导电体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凸起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17.在所述充电座内设置有第二限位块;在所述第二弹片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18.在所述充电座内设置有第三限位块;在所述第三弹片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三限位块与所述第三凸起部之间具有第三间隙;
19.在所述充电座内设置有第四限位块;在所述第四弹片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四限位块与所述第四凸起部之间具有第四间隙。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充电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21.本技术的盖体只需要放置在充电座上,并且无论如何转动,均能够使得充电组件与电池电连接,从而提高本技术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充电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充电座的凹腔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图3中a的放大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盖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盖体的侧视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充电座和导电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弹片、第二弹片、第三弹片、第四弹片与充电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30.图9是图8中a的放大示意图;
31.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结构的剖视图(第一凸起部未压置在第一限位块上);
32.图11是图10中b的放大示意图(第一凸起部未压置在第一限位块上);
33.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结构的剖视图(第一凸起部压置在第一限位块上);
34.图13是图12中c的放大示意图(第一凸起部压置在第一限位块上)。
35.图中,1、充电座;101、凹腔;102、第一通孔;2、盖体;21、倒角;3、导电体;31、第一弹片;311、第一凸起部;32、第二弹片;321、第二凸起部;33、第三弹片;331、第三凸起部;34、第四弹片;341、第四凸起部;4、充电组件;5、电池;6、弧形导电条;61、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2、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3、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4、第四弧形导电触条;7、第一磁铁;8、第二磁铁;9、第一限位块;10、第二限位块;12、第四限位块;13、第一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7.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改变。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于理解为限制性用语。
38.应注意,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要素或步骤,并且“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复数。
39.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
40.另外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41.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
42.如图1、图3、图4、图5、图7、图8、图10,以及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充电结构,其括:充电座1、绕预定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充电座1上的盖体2、分别设置在所述充电座1上的多个导电体3、分别设置在所述盖体2上并用于与多个所述导电体3接触的多个弧形导电条6,以及设置在所述充电座1内并与多个所述导电体3电性连接的充电组件4。多个所述导电体3沿所述预定转轴的周向方向依次布设,且在所述预定转轴的周向方向上,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导电体3的第一间距弧长相同,也即是每个导电体3至预定转轴的距离均一致,并且导电体3之间等距间隔设置。各所述弧形导电条6分别沿所述预定转轴的周向方向延伸,且在所述预定转轴的周向方向上,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弧形导电条6之间的第二间距弧长相同,也即是每个弧形导电条6至预定转轴的距离均一致,并且弧形导电条6之间等距间隔设置。另外,多个导电体3与多个所述弧形导电条6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间距弧长大于所述弧形导电条6的弧长与所述第二间距弧长的和;所述第一间距弧长小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弧形导电条6之间的最大弧长;在任意相邻的两个导电体3中,其中一个为正极,另外一个为负极。
43.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弧形导电条6在圆周上等分以使尽量取最大的弧长以达到最佳的充电体验。同时相邻的弧形导电条6之间的间隙尽量小但不能直接接触相连,从而避免弧形导电条接触短路,并且尽量避免导电体3放置在相邻的弧形导电条6之间的间隙处时由于间隙过大从而导致无法充电的情况。
44.并且在所述盖体2落入至所述充电座上的情况下,所述多个导电体3与所述多个弧形导电条6相接触,也即是当盖体2落入充电座上后,弧形导电条6至预定转轴的距离与导电体3至预定转轴的距离一致。所述多个弧形导电条6均与盖体内部的储电设备电连接。由于所述第一间距弧长大于所述弧形导电条6的弧长与所述第二间距弧长的和,所述第一间距弧长小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弧形导电条6之间的最大弧长,使得盖体无论相对充电座如何转动,只要充电座和盖体的预定转轴在预定转轴上,那么相邻的两个导电体3会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弧形导电条6相接触,并且由于在任意相邻的两个导电体中,其中一个为正极,另外一个为负极,使本技术的充电结构形成能够为盖体进行充电。
45.充电组件4通过电线连接外部的电源,外部的电源给充电组件4供电。在所述充电座1的表面凹陷形成有凹腔101。在所述凹腔101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多个导电体3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通孔102,也即是每一个导电体3配置一个第一通孔102。所述多个导电体3中的每一个导电体3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导电体3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组件4电连接的,导电体3的第二端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02并延伸至所述凹腔101内。所述多个导电体3中的每一个导电体3的第二端等距间隔设置,且每一个导电体3的第二端与所述凹腔101的预定转轴的距离一致,也即是每一个导电体3的第二端均在以凹腔101的预定转轴为圆心的圆上,并且等距间隔设置。在所述盖体2内设置有电池5,在所述盖体2上设置有多个弧形导电条6,任一弧形导电条6可与任一导电体3电连接,多个弧形导电条6等距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盖体2的预定转轴的距离一致,也即是每一个弧形导电条6均在以盖体2的预定转轴为圆心的圆上,并且等距间隔设置,并且在所述盖体2落入至所述凹腔101内的情况下,所述多个导电体3与所述多个弧形导电条6相接触,也即是当盖体2落入凹腔101内后,弧形导电条6至预定转轴的距离与导电体3至预定转轴的距离一致。所述多个弧形导电条6均与所述电池5电连接。
46.其中,盖体2内为话筒、音响或遥控器等,使本技术能够应用在不同领域中,产品只需要与本技术的盖体2一致即可。
47.进一步地,本技术在所述充电座的表面凹陷形成有凹腔;凹腔101的形状的与所述盖体2的形状相适配,并且所述凹腔101的横截面呈圆形,使用户当盖体2放置在凹腔101内时,盖体2能够相对凹腔101转动,并且盖体2能够刚好落入至凹腔101中。在所述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多个导电体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通孔,也即是每一个导电体3配置一个第一通孔102。多个所述导电体3中的每一个导电体3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导电体3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组件4电连接的,导电体3的第二端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02并延伸至所述凹腔101内。所述多个导电体3中的每一个导电体3的第二端等距间隔设置,且每一个导电体3的第二端与所述凹腔101的预定转轴的距离一致,也即是每一个导电体3的第二端均在以凹腔101的预定转轴为圆心的圆上,并且等距间隔设置。
48.进一步地,本技术在所述盖体内设置有电池;多个所述弧形导电条均与所述电池电连接,使能够起到储电作用。
49.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将盖体2放置到凹腔101中,使弧形导电条6和导电体3相接触使电连接,并且由于每一个导电体3的第二端均在以凹腔101的预定转轴为圆心的圆上,每一个弧形导电条6均在以盖体2的预定转轴为圆心的圆上,并且导电体3的第二端至凹腔101的预定转轴的距离等于弧形导电条6至盖体2的预定转轴的距离,因此盖体2即使相
对凹腔101转动,转动至相邻的两个导电体3会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弧形导电条6相接触即可实现电连接。另外,由于凹腔101与盖体2的形状一致,使用户只需要简单放置盖体2至凹腔101内,盖体2上的弧形导电条6即可与导电体3的第二端接触实现电连接,从而提高本技术的充电结构的便捷性。
50.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弧形导电条6均设置在盖体2的外壳上,弧形导电条6采用电镀(镀金)的工艺,实现盖体2的美观,同时镀金使得阻抗小,实现弧形导电条6和导电体3相接触即可进行电连接,操作简便。
51.在设置时,充电组件4可以包括电路板和设于电路板的多个电子元件。电路板可理解为电子元件的载体。电子元件可理解为在充电过程中给电池5充电,其可以贴附在电路板上。示例性地,电子元件可以为芯片、电路。
52.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本技术在所述充电座1内设置有第一磁铁7,在所述盖体2内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磁铁7相磁合的第二磁铁8,通过第一磁铁7和第二磁铁8的相吸合,使能够利用第一磁铁7和第二磁铁8不同极会相互吸引及对位的磁性体验,当用户要对盖体2进行充电时,有磁性吸引的体验,并且提升盖体2落入凹腔101内的自动矫正能力。使盖体2在一定的歪斜位置时亦能靠第一磁铁7和第二磁铁8进行吸附,提升盖体2的充电体验及科技感。
53.具体地,本技术的第一磁铁7设置在充电座1的中心位置处,第二磁铁8设置在盖体2的中心位置处。
5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所述多个导电体3的数量为4个,分别为第一弹片31、第二弹片32、第三弹片33,以及第四弹片34,同时第一弹片31、第二弹片32、第三弹片33,以及第四弹片34等距间隔设置,也即是两个相邻的两个弹片之间的夹角为90度。
55.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和图6、图10和图11,所述多个弧形导电条6的数量为4,分别为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同时,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的尾巴与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的头部相对接,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的尾巴与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的头部相对接,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的尾巴与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的头部相对接,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的尾巴与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的头部相对接,但上述的相对接均不相连,使每个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均能独立与弹片接触实现充电。
56.进一步地,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均位于以所述盖体2均在以所述预定转轴为预定转轴的圆周上,并且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围成的圆的直径与第一弹片31、第二弹片32、第三弹片33,以及第四弹片34所在的圆的直径一致。
57.其中,由于本技术的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首尾相接,使本技术的盖体2只需要放置在凹腔101内,并且无论如何转动,均能够使得充电组件4与电池5电连接。当第一弹片31与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接触时,第二弹片32与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接触,第三弹片33与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接触,第四弹片34与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接触。
58.为了提高盖体2和充电座1之间的适配性,参见图5和图6,本技术在所述盖体2的底
面与所述盖体2的侧面之间开设有倒角21。所述凹腔101的侧壁与所述凹腔101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呈钝角,使凹腔101的竖截面为梯形,所述倒角21的侧面与所述凹腔101的侧壁相平行设置,使用户在将盖体2放置到凹腔101内时,即使用户不将圆弧盖体对准凹腔101放置,只需要倒角21和凹腔101的侧壁相接处,盖体2即可自动滑落至凹腔101内,使用户无需将盖体2对准凹腔101,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
59.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8和图9,所述第一弹片31的第二端具有第一凸起部311,所述第一凸起部311向所述盖体2的方向凸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02。
60.所述第二弹片32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凸起部321,所述第二凸起部321向所述盖体2的方向凸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02。
61.所述第三弹片33的第二端具有第三凸起部331,所述第三凸起部331向所述盖体2的方向凸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02。
62.所述第四弹片34的第二端具有第四凸起部341,所述第四凸起部341向所述盖体2的方向凸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02。
63.第一凸起部311、第二凸起部321、第三凸起部331,以及第四凸起部341均朝向盖体2的方向,并且均凸出对应的第一通孔102,使盖体2落到凹腔101内,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压到第一弹片31时,第一弹片31的第一凸起部311利用其弹性下压使适配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使第一弹片31的第一凸起部311与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的接触更加可靠。当用户将盖体2拿出凹腔101后,第一弹片31的第一凸起部311自动向上回弹,使第一弹片31不会与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硬性碰撞从而导致第一弹片31的变形。
64.具体地,第一凸起部311、第二凸起部321、第三凸起部331,以及第四凸起部341的截面呈n形。
65.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311、第二凸起部321、第三凸起部331,以及第四凸起部341与弧形导电条6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弧形导电条6的横截面面积,使得第一凸起部311、第二凸起部321、第三凸起部331,以及第四凸起部341能够进行容错,使当盖体2落入凹腔101时,无论盖体2是处于歪斜位置,都能使得盖体2上的弧形导电条6与导电体3接触实现电连接,避免盖体2因放置不到位而无法充电的情况。
66.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通孔102均开设在所述凹腔101的侧壁上,使第一凸起部311、第二凸起部321、第三凸起部331,以及第四凸起部341从凹腔101的侧壁凸出至凹腔101内。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均设置在所述倒角21的侧面上。并且当盖体2放置到凹腔101内时,第一凸起部311、第二凸起部321、第三凸起部331,以及第四凸起部341的位置与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对应。
67.此外,将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设置在所述倒角21的侧面上,使当盖体2掉落地面时,更多的是碰撞到盖体2的底面和侧面,不会直接碰撞到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起到保护弧形导电条6的作用。
68.进一步地,参见图10-13,本技术在所述充电座1内设置有第一限位块9。在所述导电体3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块9与所述第一凸起部3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3,该第一间隙13为第一凸起部311的弹性范围。并且在用户将盖体2完全放置到凹腔101中,任一弧
形导电触条压到第一凸起部311以将第一凸起部311抵接在第一限位块9时,第一凸起部311还凸出于第一通孔102,使第一凸起部311始终部分凸出于对应的第一通孔102,避免第一凸起部311完全在充电座1内,导致无法与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或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相接触导电。
69.在所述充电座1内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0;在所述第二弹片32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块10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2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该第二间隙为第二凸起部321的弹性范围。并且在用户将盖体2完全放置到凹腔101中,任一弧形导电触条压到第二凸起部321以将第二凸起部321抵接在第二限位块10时,第二凸起部321还凸出于第一通孔102,使第二凸起部321始终部分凸出于对应的第一通孔102,避免第二凸起部321完全在充电座1内,导致无法与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或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相接触导电。
70.在所述充电座1内设置有第三限位块;在所述第三弹片33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三限位块与所述第三凸起部331之间具有第三间隙,该第三间隙为第三凸起部331的弹性范围。并且在用户将盖体2完全放置到凹腔101中,任一弧形导电触条压到第三凸起部331以将第三凸起部331抵接在第三限位块时,第三凸起部331还凸出于第一通孔102,使第三凸起部331始终部分凸出于对应的第一通孔102,避免第三凸起部331完全在充电座1内,导致无法与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或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相接触导电。
71.在所述充电座1内设置有第四限位块12;在所述第四弹片34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四限位块12与所述第四凸起部341之间具有第四间隙,该第四间隙为第四凸起部341的弹性范围。并且在用户将盖体2完全放置到凹腔101中,任一弧形导电触条压到第四凸起部341以将第四凸起部341抵接在第四限位块12时,第四凸起部341还凸出于第一通孔102,使第四凸起部341始终部分凸出于对应的第一通孔102,避免第四凸起部341完全在充电座1内,导致无法与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或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相接触导电。
7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用户可以通过将盖体2放置到截面呈圆形的凹腔101中,盖体2的倒角21顺着凹腔101的侧壁自动滑落至凹腔101内,使用户无需将盖体2对准凹腔101,任一弧形导电触条压到任一弹片时,其他的弧形导电触条一一对应压到其他的弹片上,任一弹片的凸起部利用其弹性下压使适配对应的弧形导电触条,并且由于第一弧形导电触条61、第二弧形导电触条62、第三弧形导电触条63,以及第四弧形导电触条64围成的圆的直径与第一弹片31、第二弹片32、第三弹片33,以及第四弹片34所在的圆的直径一致,使本技术的盖体2只需要放置在凹腔101内,并且无论如何转动,均能够使得充电组件4与电池5电连接。
7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