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二沉池浮泥去除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5:00: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二沉池浮泥去除设备。


背景技术:

2.二沉池一般指二次沉淀池,通常把生物处理后的沉淀池称为二沉池或最终沉淀池(终沉池)。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污泥浓缩并将分离的污泥回流到生物处理段。二沉池是污水处理厂的常用设施,其进水渠和出水渠的底部呈水平的平面。
3.二沉池存在浮泥的现象,是几乎所有污水处理厂均面临的常见问题,尤其在冬季更为普遍和严重。而浮泥的去除难度大、处理难度大,同时对出水水质影响也较大,因此二沉池浮泥算是污水处理行业老大难问题。
4.存在浮泥的主要原因是:来水中无机物偏多或含有较多难以降解甚至有毒的工业污水,生化池曝气不足或曝气过度,排泥不及时导致污泥泥龄偏大,等等。
5.现有的二沉池浮泥处置较为困难,通常是通过排渣口排除。但这种方式,一方面排渣口排泥量极为有限,大量的浮泥依旧停留在二沉池,另一方面被排走的浮泥依旧返回到系统中,并没有彻底处置,这会让系统的浮泥更加严重。此外,较为妥善的方式是通过设备将浮泥吸出,吸出后再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处置。但这种方式所付出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高,而且效率低。
6.二沉池浮泥带来的后果也比较严重。浮泥会随着二沉池上清液排走,会导致二沉池出水ss(悬浮物)和tp(总磷)偏高,从而引起后续的深度处理单元成本增加;另外,大量的浮泥漂浮的时间过长,会变黑变臭,影响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沉池浮泥去除设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浮泥去除方案,设备的结构简单,设置和使用成本低廉,安装和维护方便,能够有效的消除浮泥,贴合了企业的需求,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8.一种二沉池浮泥去除设备,包括二沉池,环绕设置在设置在二沉池边缘的水渠,设置在二沉池中且围绕二沉池中心旋转的刮泥板,以及设置在二沉池上方的工作桥,二沉池上还设置有浮泥去除设备;所述浮泥去除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结构和喷淋结构。
9.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结构为连接有中水管道的进水管道。
10.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进水结构由进水管道,与进水管道相连接的水泵组成;所述进水管道的入口端设置在二沉池中,且所述进水管道位于二沉池的上清液段。
11.进一步的,所述喷淋结构由送水管道,设置在送水管道上的至少一根喷淋管,以及设置在喷淋管端部的喷淋头组成。
12.作为优选,所述喷淋头上设置有扇形的喷淋口;所述喷淋头与水渠相邻设置。
13.作为优选,所述喷淋口的设置方向与刮泥板的旋转方向相同。
14.作为优选,所述喷淋口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
60
°
,该喷淋口喷出的水在二沉池的
水面上的长度大于30cm且小于二沉池的半径;所述喷淋口的水压为1kpa-1mpa。
15.作为优选,所述送水管道固定在工作桥上。
16.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送水管道通过支撑柱固定在水渠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上。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设备的结构简单,设置和使用成本低廉,安装和维护方便,能够有效的消除浮泥,贴合了企业的需求,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19.本技术的一部分附加特性可以在下面的描述中进行说明。通过对以下描述和相应附图的检查或者对实施例的生产或操作的了解,本技术的一部分附加特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明显的。本技术披露的特性可以通过对以下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的各种方法、手段和组合的实践或使用得以实现和达到。
附图说明
20.在此所述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在各图中,相同标号表示相同部件。其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浮泥去除设备设置在工作桥的俯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浮泥去除设备独立设置的俯视图。
23.图3为图2的正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喷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1、二沉池;2、水渠;3、刮泥板;4、工作桥;5、送水管道;6、喷淋管;7、支撑柱;8、喷淋头;9、喷淋口。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涉及到术语“第一”、“第二”等,其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如果涉及到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8.在本技术中,如果涉及到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9.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此外,在本技术中,如果涉及到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2.实施例1
33.如图1、2所示,一种二沉池浮泥去除设备,包括二沉池1,环绕设置在设置在二沉池1边缘的水渠2,设置在二沉池1中且围绕二沉池1中心旋转的刮泥板3,以及设置在二沉池1上方的工作桥4,二沉池1上还设置有浮泥去除设备;所述浮泥去除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结构和喷淋结构。
34.所述进水结构为连接有中水管道的进水管道。
35.中水管道即是污水厂中的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常用送水管道,若直接与中水管道相连接的话,则需要保证中水管道的水压能够达到需求水压。
36.如图4所示,所述喷淋结构由送水管道5,设置在送水管道5上的至少一根喷淋管6,以及设置在喷淋管6端部的喷淋头8组成。
37.喷淋管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成直管或弯管,为了避免喷淋管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还能对喷淋管进行加固,具体设置方式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便可以完成喷淋管的设置与加固,在此便不进行赘述。
38.所述喷淋头8上设置有扇形的喷淋口9;所述喷淋头8与水渠2相邻设置。
39.喷淋头和喷淋口均设置在二沉池的水面上方,不与二沉池的水面相接触,进而不会对二沉池中刮渣板、刮泥板等结构的运行进行干扰,使得二沉池的各个结构能够同时正常运行。
40.所述喷淋口9的设置方向与刮泥板3的旋转方向相同。
41.因刮泥板的转动,会使得二沉池中的浮泥随着水流向离心方向运动,故而浮泥主要聚集在二沉池的边缘处,喷淋头与水渠相邻设置是为了保证喷淋头喷洒的水能够覆盖在二沉池中与水渠相邻的液面上,即更好的对二沉池边缘处的浮泥进行喷淋。
42.所述喷淋口9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
60
°
,该喷淋口9喷出的水在二沉池1的水面上的长度大于30cm且小于二沉池1的半径;所述喷淋口(9)的水压为1kpa-1mpa。
43.其中,喷淋口与水平面的最佳夹角为45
°
,喷淋口喷出的水在二沉池的水面上的最佳长度为200cm,喷淋口的最佳水压压力为0.2mpa。
44.所述送水管道5固定在工作桥4上。
45.工作时,喷淋口将不断的呈扇形喷出水,被喷出的水则会对二沉池液面上的浮泥进行冲击,在水的冲击下,聚集的浮泥将会被打散,浮泥表面附着的气体或细菌也因冲击而分离,故而使得浮泥的密度下降最终沉入池底。
46.实施例2
4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的不同点仅在于,所述进水结构由进水管道,与进水管道相连接的水泵组成;所述进水管道的入口端设置在二沉池1中,且所述进水管道位于二沉池1的上清液段。
48.实施例3
49.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仅在于,所述送水管道5通过支撑柱7固定在水渠2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上。
50.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支撑柱不能干扰二沉池中刮泥板、刮渣板等结构的正常运行。
51.需要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52.另外,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