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加热壳体的隔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0:44: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壳体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壳体的隔热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很多领域都会用到加热不燃烧的壳体,如电子烟的外壳就是其中之一。加热壳体内管的燃烧温度通常很高,有的可高达270℃,因此,需要对内管进行有效的隔热,将加热壳体的外壳温度大大降低,以免加热壳体的外壳温度太高导致烫伤手。目前,加热壳体的隔热存在隔热效果不佳,导致产品外表温度过热,使用时容易烫手的问题。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壳体的隔热装置,该隔热装置的真空层能够有效去除对流,降低热导率;多层反射屏和多层支撑结构层的交替设置会对辐射热形成很高的热阻(0.46k/w),在真空下具有极好的隔热性能,大大降低了传热的主要形式辐射热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隔热装置将多层反射屏和多层支撑结构层的交替设置与真空层结合起来,显著降低了加热壳体的内管传出的热量,将加热壳体的内管270℃温度降低230℃以上,使加热壳体外壳的手持温度降低至40℃以下,隔热效果显著,避免了使用时烫手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加热壳体隔热装置,该隔热装置包括内壳和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的真空层;所述真空层中设置多层反射屏和多层支撑结构层,每相邻两层的所述支撑结构层之间设置一层所述的反射屏。本实用新型隔热装置的真空层能够有效去除对流,降低热导率;多层反射屏和多层支撑结构层的交替设置会对辐射热形成很高的热阻(0.46k/w),在真空下具有极好的隔热性能,大大降低了传热的主要形式辐射热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隔热装置将多层反射屏和多层支撑结构层的交替设置与真空层结合起来,显著降低了加热壳体内管传出的热量,将加热壳体内管270℃温度降低230℃以上,使加热壳体外壳的手持温度降低至40℃以下,隔热效果显著,避免了使用时烫手的问题。
7.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屏的层数为5~10层/1.6mm。该层数设置能够保证在不增加导热热阻的前提下使得辐射传热降至最低。
8.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屏的厚度为20~50μm。该厚度能够保证反射屏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增加反射屏的数量。
9.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屏为双面镀铝的膜状结构。能够保证反射屏具有较好的反射热量,有效的降低热量。
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层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既能够作为反射屏间的间隔层,起到支撑反射屏的作用,又能够使反射屏反射的热辐射顺利通过网状结构的孔隙。
1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层的厚度为20~50μm。该厚度能够在保证支撑结构层力
学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支撑结构层的导热热阻。
12.进一步地,每相邻两层所述反射屏之间的间隔至少为20μm。有利于增强真空环境下反射屏之间的热辐射。
13.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的垫圈,所述垫圈将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进行密封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垫圈通过真空电子束焊接方式或粘胶方式将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密封连接。
15.采用真空电子束焊接时能够使加热壳体内壳和外壳之间处于真空密封状态,满足真空层的真空度要求;采用粘胶方式为:其中一端粘贴充液管,对腔体进行抽真空。该方式能够用于不同性能的测试。
16.进一步地,所述真空层的真空度为10-3
~10-1
pa。
17.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屏为双面镀铝的聚酰亚胺膜;
18.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层为低导热性材料层,如玻璃纤维布。支撑结构层的光线透过率为95%以上。
19.本实用新型加热壳体隔热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20.本实用新型加热壳体的隔热装置内多层隔热材料由高反射率的反射屏和低热导率的支撑结构层交替叠合而成。通过反射屏屏面的层层反射,对辐射热形成很高的热阻,在真空下具有极好的隔热性能。其中,真空层能够有效去除对流,降低热导率;多层反射屏通过层层反射,经多次反射后将辐射降低,多层反射屏和多层支撑结构层的交替设置会对辐射热形成很高的热阻,在真空下具有极好的隔热性能,大大降低了传热的主要形式辐射热量,将多层反射屏和多层支撑结构层的交替设置与真空层结合起来,显著降低了加热壳体内管传出的热量。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22.本实用新型隔热装置的真空层能够有效去除对流,降低热导率;多层反射屏和多层支撑结构层的交替设置会对辐射热形成很高的热阻(0.46k/w),在真空下具有极好的隔热性能,大大降低了传热的主要形式辐射热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隔热装置将多层反射屏和多层支撑结构层的交替设置与真空层结合起来,显著降低了加热壳体内管传出的热量,将加热壳体内管270℃温度降低230℃以上,使加热壳体外壳的手持温度降低至40℃以下,隔热效果显著,避免了使用时烫手的问题。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壳体隔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壳体隔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隔热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其中,图中:1、真空层,2、反射屏,3、支撑结构层,4、内壳,5、外壳,6、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9.实施例1
30.如图1、图2,一种加热壳体的隔热装置,该隔热装置设置于管内壳内径为13.2mm、内壳厚度为0.2mm,外壳外径为15.2mm、外壳厚度为0.2mm,长度为70mm的加热壳体管中。该隔热装置包括内壳4和外壳5,以及设置在所述内壳4和所述外壳5之间的真空层1;如图3,所述真空层,1中设置5层反射屏2和6层支撑结构层3,每相邻两层的所述支撑结构层3之间设置一层所述的反射屏2。所述反射屏2的厚度为20μm。所述反射屏2为双面镀铝的膜状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层3为网状结构。每相邻两层所述反射屏2之间的间隔至少为20μm。所述支撑结构层3的厚度为20μm。
31.如图1,所述外壳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的垫圈6,所述垫圈6将所述内壳4和所述外壳5进行密封连接。所述垫圈6通过真空电子束焊接方式将所述内壳4和所述外壳5密封连接。所述真空层1的真空度为10-1
pa。
32.所述反射屏为双面镀铝的聚酰亚胺膜;所述支撑结构层为具有导热性低的玻璃纤维布。
33.上述加热壳体隔热装置的当量导热系数为0.05367w/m/k,加热壳体外壳的手持温度为36℃。
34.实施例2
35.如图1、图2,一种加热壳体的隔热装置,该隔热装置设置于管内壳内径为13.2mm、内壳厚度为0.2mm,外壳外径为15.2mm、外壳厚度为0.2mm,长度为70mm的加热壳体管中。该隔热装置包括内壳4和外壳5,以及设置在所述内壳4和所述外壳5之间的真空层1;所述真空层,1中设置10层反射屏2和11层支撑结构层3,每相邻两层的所述支撑结构层3之间设置一层所述的反射屏2。所述反射屏2的厚度为50μm。所述反射屏2为双面镀铝的膜状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层3为网状结构。每相邻两层所述反射屏2之间的间隔至少为20μm。所述支撑结构层3的厚度为20μm。
36.如图1,所述外壳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的垫圈6,所述垫圈6将所述内壳4和所述外壳5进行密封连接。所述垫圈6通过真空电子束焊接方式将所述内壳4和所述外壳5密封连接。所述真空层1的真空度为10-3
pa。
37.所述反射屏为双面镀铝的聚酰亚胺膜;所述支撑结构层为具有导热性低的玻璃纤维布。
38.上述加热壳体隔热装置的当量导热系数为0.0927w/m/k,加热壳体外壳的手持温度为40℃。
39.实施例3
40.如图1、图2,一种加热壳体隔热装置,该隔热装置设置于管内壳内径为13.2mm、内壳厚度为0.2mm,外壳外径为15.2mm、外壳厚度为0.2mm,长度为70mm的加热壳体管中。该隔热装置包括内壳4和外壳5,以及设置在所述内壳4和所述外壳5之间的真空层1;所述真空层,1中设置7层反射屏2和8层支撑结构层3,每相邻两层的所述支撑结构层3之间设置一层
所述的反射屏2。所述反射屏2的厚度为35μm。所述反射屏2为双面镀铝的膜状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层3为网状结构。每相邻两层所述反射屏2之间的间隔至少为20μm。所述支撑结构层3的厚度为35μm。
41.如图1,所述外壳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的垫圈6,所述垫圈6将所述内壳4和所述外壳5进行密封连接。所述垫圈6通过粘胶方式将所述内壳4和所述外壳5密封连接。所述真空层1的真空度为10-2
pa。
42.所述反射屏为双面镀铝的聚酰亚胺膜;所述支撑结构层为具有导热性低的玻璃纤维布。
43.上述加热壳体隔热装置的当量导热系数为0.0927w/m/k,加热壳体外壳的手持温度为40℃。
4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隔热装置的真空层能够有效去除对流,降低热导率;多层反射屏和多层支撑结构层的交替设置会对辐射热形成很高的热阻(0.46k/w),在真空下具有极好的隔热性能,大大降低了传热的主要形式辐射热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隔热装置将多层反射屏和多层支撑结构层的交替设置与真空层结合起来,显著降低了加热壳体内管传出的热量,将加热壳体内管270℃温度降低230℃以上,使加热壳体外壳的手持温度降低至40℃以下,隔热效果显著,避免了使用时烫手的问题。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