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智能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9:31: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控水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2.出水装置可以具有固定式出水构件或手持式出水构件,其中,手持式出水构件能够与出水装置分离,因此,用户能够以单手握持的方式利用手持式智能出水装置灵活地实现用水意图。
3.然而,除了单手握持手持式出水构件之外,用户还需要手动打开出水装置的开关;而且,在用水结束后,除了将手持式出水构件放回出水装置之外,还需要手动关闭出水装置的开关。即,用户的每次用水过程,除了拿放手持式出水构件的操作之外,还需要手动开闭开关的额外操作,由此,导致用户利用手持式出水构件实现用水意图的操作过程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简化用户利用手持式出水构件实现用水意图的操作过程。
5.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智能出水装置,包括:
6.托放支架;
7.手持式出水构件,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可拿取地放置于所述托放支架;
8.控水组件,所述控水组件部署在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与供水管路之间;
9.感应组件,所述感应组件被部署为感应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的实时状态;
10.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根据所述感应组件感应到的所述实时状态,控制所述控水组件,以使得:
11.当所述实时状态表示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处于闲置状态时,所述控水组件在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与所述供水管路之间形成水路阻断;
12.当所述实时状态表示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处于被意图使用的使用状态时,所述控水组件在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与所述供水管路之间形成水路导通。
13.可选地,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为手持龙头。
14.可选地,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为手持花洒。
15.可选地,所述感应组件为接触式感应组件。
16.可选地,所述感应组件为非接触式感应组件。
17.可选地,进一步包括固定式出水构件;其中,所述控水组件在所述控制组件的控制下,将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和所述固定式出水构件可切换地与所述供水管路择一导通。
18.可选地,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为手持龙头,并且,所述固定式出水构件为固定龙头。
19.可选地,所述手持式出水构件为手持花洒,并且,所述固定式出水构件为固定花洒。
20.可选地,进一步包括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部署在所述供水管路中。
21.可选地,所述控水组件包括电磁阀和/或电机阀。
22.基于上述实施例,智能出水装置可以具有手持式出水构件和感应组件,其中,该感应组件能够感应手持式出水构件的实时状态,以使得手持式出水构件与供水管路之间的水路状态能够响应于该实时状态自动切换,从而,在供水管路处于控水状态的情况下,只要感应到的实时状态表示手持式出水构件处于意图被使用的使用状态,手持式出水构件与供水管路之间即可自动导通、并使得手持式出水构件即可自动出水;只要感应到的实时状态表示手持式出水构件恢复闲置状态,手持式出水构件与供水管路之间即可自动阻塞、并使手持式出水构件自动断水。由此,可以无需每次用水都额外执行对开关的手动开闭操作。
附图说明
23.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4.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原理性结构的示意图;
25.图2a和图2b为如图1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6.图3a和图3b为如图1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一实例结构示意图;
27.图4a和图4b为如图1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另一实例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如图1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又一实例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原理性结构示意图;
30.图7a和图7b为如图6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31.图8a和图8b为如图6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实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原理性结构的示意图。图2a和图2b为如图1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请参见图1、并同时结合图2a和图2b,在一个实施例中,智能出水装置可以包括托放支架10、手持式出水构件20、感应组件30、控制组件40以及控水组件50。
34.托放支架10可以是刚性结构的部件,并且,该托放支架10可以放置于水盆、或者水盆所在的固定台面。
35.手持式出水构件20可拿取地放置于托放支架10。
36.控水组件50部署在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与供水管路60之间。例如,控水组件50中可以包括电磁阀和/或电机阀,即,控水组件50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磁阀、或者至少一个电机阀、或者至少一个电池阀和至少一个电机阀的组合。并且,该智能出水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开关组件70,该开关组件70可以部署在供水管路60中,用于控制供水管路60在供水状态和断水状态之间切换。
37.感应组件30可以被部署为感应手持式出水构件20的实时状态,该实时状态可以表示手持式出水构件20处于闲置状态、或者处于被意图使用的使用状态。优选地,感应组件30可以装设在托放支架10和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中的至少之一。
38.例如,实时状态可以具体表现为手持出水构件20相对于托放支架10的离合状态,该离合状态可以包括表示手持式出水构件20放置于托放支架10的在位状态(即闲置状态)、以及表示手持式出水构件20从托放支架10拿取的分离状态(即使用状态)。
39.在此情况下,手持式出水构件20可以通过卡接、嵌入、托放等方式而被放置在在托放支架10,并且,托放支架10对手持式出水构件20产生的约束力是可解除的,以允许手持式出水构件20在被拿取时能够容易地与托放支架10分离
40.另外,对于实时状态具体表现为离合状态的情况,感应组件30可以为支持压力感应等方式的接触式感应组件:
41.若手持式出水构件20处于在位状态,则,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与托放支架10之间的在位接触可以被接触式感应组件感应到;
42.但若手持式出水构件20处于从托放支架10拿取分离的分离状态,则接触式感应组件感应到的在位接触消失,即,感应到使用状态;
43.或者,感应组件30也可以为例如支持电磁感应、电容感应、红外感应、激光感应等方式的非接触式感应组件,可以理解的是,非接触式感应组件是指其采用非必要接触的感应方式,而非排斥接触的发生。对于非接触式感应组件,其可以按照与接触式感应组件基本相同的原理,即,若手持式出水构件20处于在位状态,则,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与托放支架10之间在预定距离范围(例如1厘米的距离范围)内可以被非接触式感应组件感应到,但若手持式出水构件20处于从托放支架10拿取分离的分离状态、并且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与托放支架10之间的距离超出预定距离范围之外,则非接触式感应组件感应到的在位接触消失,即,感应到使用状态。或者,非接触式感应组件也可以采用一种不同于接触式检测组件的感应机制,即,非接触式感应组件的感应区域可以覆盖手持式出水构件20在托放支架10的放置区域,若手持式出水构件20处于在位状态,则,位于放置区域的手持式出水构件20能够被接触式感应组件感应到,但若手持式出水构件20处于从托放支架10拿取分离的分离状态,则接触式感应组件在放置区域感应到的手持式出水构件20消失,即,感应到使用状态。
44.再例如,实时状态可以具体表现为手持出水构件20的压感状态,该压感状态可以包括表示手持出水构件20在与托放支架10的配合区域受到静态压力的静压状态(即闲置状态)、以及表示手持出水构件20在握持区域由于被人手握持而受到动态压力的动压状态(即使用状态)。
45.对于实时状态具体表现为压感状态的情况,感应组件30可以为支持压力感应等方式的接触式感应组件:
46.若该压感组件在前述的配合区域感应到压力恒定、或趋近于恒定的静态压力,则表示手持出水构件20处于静压状态;
47.若该压感组件在前述的握持区域感应到在预定范围内的变化压力、并且该压感组件在前述的配合区域感应到的静态压力消失,则,表示手持出水构件20处于动压状态。
48.再例如,实时状态还可以具体表现为手持出水构件20的位姿状态,该位姿状态可以包括表示放置在托放支架10时的手持出水构件20的出水路径偏离于指定用水区域(例如水盆或待用水的人体部位所处的区域)的偏离位姿(即闲置状态)、以及表示放置在托放支架10时的手持出水构件20的出水路径命中指定用水区域的瞄准位姿(即使用状态)。偏离位姿和瞄准位姿可以由手持出水构件20所处的空间角度来确定,并且,手持出水构件20所处
的空间角度可以由托放支架10来调节。
49.对于实时状态具体表现为位姿状态的情况,感应组件30可以为支持压力感应等方式的接触式感应组件,该接触式感应组件可以感应托放支架10由于调节手持出水构件20所处的空间角度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即压力方向或受压位置的变化)。
50.控制组件40可以根据感应组件30感应到的实时状态(例如离合状态、或压感状态、或位姿状态)控制控水组件50,以使得:
51.当感应组件30感应到的实时状态为表示手持式出水构件20处于闲置状态(例如手持出水构件20放置于托放支架10的在位状态、或手持出水构件20在与托放支架10的配合区域受到静态压力的静压状态、或放置在托放支架10时的手持出水构件20的出水路径偏离于指定用水区域的偏离位姿)时,控水组件50在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与供水管路60之间形成水路阻断;
52.当感应组件30感应到的离合状态为表示手持式出水构件20处于被意图使用的使用状态(例如手持式出水构件20从托放支架10拿取的分离状态、或手持出水构件20在握持区域由于被人手握持而受到动态压力的动压状态、或放置在托放支架10时的手持出水构件20的出水路径命中指定用水区域的瞄准位姿)时,控水组件50在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与供水管路60之间形成水路导通。
53.从而,在供水管路60处于控水状态(例如,开关组件70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只要手持式出水构件20响应于具有用水意图的外部操作而从闲置状态切换为使用状态,如图2b所示,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与供水管路60之间即可自动导通、并使得手持式出水构件20即可自动出水;只要手持式出水构件恢复闲置状态,如图2a所示,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与供水管路60之间即可自动阻塞、并使手持式出水构件20自动断水。
54.由此,可以无需每次利用手持式出水机构20的用水都额外执行一次对开关组件70的手动开闭操作,例如,开关组件70可以在多次用水期间处于常开状态、而无需被反复执行打开和关闭的操作,有助于简化用户利用手持式出水构件20实现用水意图的操作过程。
55.图3a和图3b为如图1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一实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3a和图3b,在该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例结构中,实时状态可以具体表现为手持出水构件20相对于托放支架10的离合状态,并且,手持式出水构件20可以为手持龙头120。
56.相应地,在如图3a和图3b所示的实例结构中,托放支架10可以为装设在龙头基座160的刚性支撑臂110,龙头基座160用作供水管路60、并装设有用作开关组件70的手柄式拨动开关170,并且,手持龙头120和控水组件50之间可以连接有柔性管100(例如鹅颈管)。
57.另外,图3a和图3b仅仅是以手持龙头120通过与刚性支撑臂110的卡接配合而放置在刚性支撑臂110、并且可以通过解除卡接而拿取手持龙头120为例,但实际应用中并不限于此。
58.图4a和图4b为如图1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另一实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4a和图4b,作为该实施例的另一种实例结构中,实时状态可以具体表现为手持出水构件20相对于托放支架10的离合状态,并且,手持式出水构件20可以为手持花洒220。
59.相应地,在如图4a和图4b所示的实例结构中,托放支架10可以为装设在挂墙刚性管290的花洒托210,并且,手持花洒220和控水组件50之间可以连接有柔性管200(例如塑胶软管或金属软管)。
60.另外,图4a和图4b仅仅是以手持花洒220通过与花洒托210的卡接配合而放置在花洒托210、并且可以通过解除卡接而拿取手持花洒220为例,但实际应用中并不限于此。
61.图5为如图1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又一实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5,作为该实施例的另一种实例结构中,实时状态可以具体表现为手持出水构件20的位姿状态,并且,手持式出水构件20可以为手持花洒220。
62.与如图4a和图4b所示的实例结构同理,托放支架10可以为装设在挂墙刚性管290的花洒托210,并且,手持花洒220和控水组件50之间可以连接有柔性管200(例如塑胶软管或金属软管)。
63.另外,花洒托210能够允许手持花洒220相对于挂墙刚性管290相对旋转,以通过改变手持花洒220的空间角度而切换位姿状态。
64.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原理性结构示意图。图7a和图7b为如图6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请参见图6、并同时结合图7a和图7b,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智能出水装置可以在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固定式出水构件80。其中,控水组件50在控制组件40的控制下,可以将手持式出水构件20和固定式出水构件80可切换地与供水管路60择一导通,即:
65.当感应组件30感应到的离合状态为表示手持式出水构件20放置于托放支架10的在位状态时,控水组件50在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与供水管路60之间形成水路阻断、并且在固定式出水构件80与供水管路60之间形成水路导通;
66.当感应组件30感应到的离合状态为表示手持式出水构件20从托放支架10拿取的分离状态时,控水组件50在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与供水管路60之间形成水路导通、并且在固定式出水构件80与供水管路60之间形成水路阻断。
67.图8a和图8b为如图6所示的智能出水装置的实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8a和图8b,在一个实例结构中,手持式出水构件20可以为手持花洒220,固定式出水构件可以为固定花洒280,其中,手持花洒220可以通过柔性管200与花洒供水基座260连接,并且,固定花洒280可以通过挂墙刚性管与该花洒供水基座260连接。该花洒供水基座260用作供水管路60、并且装设有用作开关组件70的旋钮式开关270。
68.可以理解的是,作为另一种可替换的实例结构,在手持式出水构件20为如图3a和图3b所示的手持龙头120的情况下,固定式出水构件80可以为固定龙头。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