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眩晕防近视性能好的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0:20: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眩晕防近视性能好的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器是一种借助于薄膜晶体管驱动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它主要是以电流刺激液晶分子产生点、线、面配合背部灯管构成画面,ips、tft、slcd都属于lcd的子类,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利用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发生变化,使外光源透光率改变(调制),完成电一光变换,再利用r、g、b三基色信号的不同激励,通过红、绿、蓝三基色滤光膜,完成时域和空间域的彩色重显,现有的显示器大多不具备防眩晕、防近视的功能,长时间使用会对用户的眼睛造成损伤,并且由于缺乏散热机构,导致装置的使用寿命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晕防近视性能好的液晶显示器,具备防眩晕,预防近视,使用寿命长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显示器大多不具备防眩晕、防近视的功能,长时间使用会对用户的眼睛造成损伤,并且由于缺乏散热机构,导致装置的使用寿命较低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眩晕防近视性能好的液晶显示器,包括显示器壳体,所述显示器壳体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器壳体正面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密封条,所述固定座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背面与显示器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器壳体内腔背面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显示器壳体内腔的背面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显示器壳体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箱,所述散热箱的内腔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扇叶,所述显示器壳体正面上端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红外线测距传感器,所述显示器壳体正面上端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蜂鸣报警灯,所述显示屏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表面防护层,所述表面防护层包含有防划膜、防眩晕蓝光膜和防辐射膜。
5.优选的,所述防辐射膜的正面固定连接有防眩晕蓝光膜,所述防眩晕蓝光膜的正面固定连接有防划膜。
6.优选的,所述防划膜的厚度为0.35mm,所述防眩晕蓝光膜的厚度为0.25mm,所述防辐射膜的厚度为0.24mm。
7.优选的,所述显示器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
8.优选的,所述电机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远离电机的一端与散热箱的内壁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散热箱的左侧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尘板。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蜂鸣报警灯、红外线测距传感器和控制器,能够在装置使用时对人体和装置之间距离进行实时监测并发出警报提醒,避免距离太近造成眼睛损伤,从根本上达到预防近视的效果,通过设置散热箱、散热孔、扇叶和电机,能够对装置的内壁吹风扇热,有效提升了装置内部的散热效果,使显示屏更加稳定的运作。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防划膜,能够对显示屏的表面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受到尖锐物体触碰而出现划痕,通过设置防眩晕蓝光膜,不仅能够达到防眩晕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吸收并转化发光源散发出来的高能量短波蓝光,大大减轻蓝光对眼睛的刺激,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的效果,通过设置防辐射膜,能够对显示屏产生的辐射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减轻了对用户眼睛的伤害,通过设置防滑垫和底座,能够增大装置底部的摩擦力,有效提升了装置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支撑架,能够对电机起到固定和缓冲的作用,有效减轻了电机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震动,通过设置通风口和防尘板,保证通风的前提下,还能够避免外界灰尘进入装置内部,有效保证了装置内部的清洁。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器壳体左视剖视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表面防护层局部剖视图。
16.图中:1、显示器壳体;2、蜂鸣报警灯;3、防滑垫;4、底座;5、密封条;6、红外线测距传感器;7、散热箱;8、控制器;9、固定座;10、显示屏;11、表面防护层;12、固定杆;13、散热孔;14、扇叶;15、通风口;16、电机;17、支撑架;18、防划膜;19、防眩晕蓝光膜;20、防辐射膜。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9.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0.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器壳体1、蜂鸣报警灯2、防滑垫3、底座4、密封条5、红外线测距传感器6、散热箱7、控制器8、固定座9、显示屏10、表面防护层11、固定杆12、散热孔13、扇叶
14、通风口15、电机16、支撑架17、防划膜18、防眩晕蓝光膜19和防辐射膜20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21.请参阅图1-3,一种防眩晕防近视性能好的液晶显示器,包括显示器壳体1,显示器壳体1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9,显示器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4,底座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3,通过设置防滑垫3和底座4,能够增大装置底部的摩擦力,有效提升了装置的稳定性,固定座9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显示屏10,显示器壳体1正面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密封条5,固定座9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2,固定杆12的背面与显示器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显示器壳体1内腔背面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器8,显示器壳体1内腔的背面开设有散热孔13,显示器壳体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箱7,散热箱7的左侧开设有通风口15,通风口1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尘板,通过设置通风口15和防尘板,保证通风的前提下,还能够避免外界灰尘进入装置内部,有效保证了装置内部的清洁,散热箱7的内腔设置有电机16,电机1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扇叶14,电机16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7,支撑架17远离电机16的一端与散热箱7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支撑架17,能够对电机16起到固定和缓冲的作用,有效减轻了电机16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震动,显示器壳体1正面上端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红外线测距传感器6,显示器壳体1正面上端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蜂鸣报警灯2,显示屏10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表面防护层11,表面防护层11包含有防划膜18、防眩晕蓝光膜19和防辐射膜20,防辐射膜20的正面固定连接有防眩晕蓝光膜19,防眩晕蓝光膜19的正面固定连接有防划膜18,防划膜18的厚度为0.35mm,防眩晕蓝光膜19的厚度为0.25mm,防辐射膜20的厚度为0.24mm,通过设置防划膜18,能够对显示屏10的表面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受到尖锐物体触碰而出现划痕,通过设置防眩晕蓝光膜19,不仅能够达到防眩晕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吸收并转化发光源散发出来的高能量短波蓝光,大大减轻蓝光对眼睛的刺激,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的效果,通过设置防辐射膜20,能够对显示屏10产生的辐射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减轻了对用户眼睛的伤害,通过设置蜂鸣报警灯2、红外线测距传感器6和控制器8,能够在装置使用时对人体和装置之间距离进行实时监测并发出警报提醒,避免距离太近造成眼睛损伤,从根本上达到预防近视的效果,通过设置散热箱7、散热孔13、扇叶14和电机16,能够对装置的内壁吹风扇热,有效提升了装置内部的散热效果,使显示屏10更加稳定的运作。
22.使用时,通过设置红外线测距传感器6,能够对使用者与装置之间的距离进行实时监测并反馈至控制器8处,当距离较近时控制开启蜂鸣报警灯2,蜂鸣报警灯2能够发出警报警示用户,避免距离太近造成眼睛损伤,从根本上达到预防近视的效果,通过设置防划膜18,能够对显示屏10的表面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受到尖锐物体触碰而出现划痕,通过设置防眩晕蓝光膜19,不仅能够达到防眩晕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吸收并转化发光源散发出来的高能量短波蓝光,大大减轻蓝光对眼睛的刺激,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的效果,通过设置防辐射膜20,能够对显示屏10产生的辐射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减轻了对用户眼睛的伤害,通过设置散热箱7、散热孔13、扇叶14和电机16,能够对装置的内壁吹风扇热,有效提升了装置内部的散热效果,使显示屏10更加稳定的运作,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可使装置达到防眩晕,预防近视,使用寿命长的优点,适合推广使用。
2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