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饱和蒸汽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2:31: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吸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饱和蒸汽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饱和蒸汽锅炉中,锅炉炉膛的吸热量,通常占总吸热量的60%左右,锅炉的尾部的吸热量占总吸热量的40%左右。为了避免蒸汽锅炉在使用时尾部的热量流失浪费,通常会在蒸汽锅炉尾部设置吸热装置进行吸热,进行热量的吸收和再利用。现有的饱和蒸汽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在使用时,将尾部的热量导向至冷水中,通过热量对冷水进行加热,再对热水进行利用,但是由于现有的吸热装置在使用时,可能会使得热气转换不够完全,降低了吸热装置的吸收效果。现有的吸热装置的进口与蒸汽锅炉的尾端连接,热气在进入吸热装置内部时,由于连接处密封性较差,可能会使得热气流失,导致热量散失。
3.经检索发现,公开号cn212511093u的中国专利于2021年2月9日公开了一种蒸汽锅炉尾部吸热装置,包括吸热装置主体、辅助结构和密封结构,通过导向板对进入进气口内部的热气进行导向,使得热气可以均匀的分散在吸热腔内部,使得热气与导热管接触更加充分,解决了现有的吸热装置在使用时热量转换不完全的问题,提高了吸热装置的吸热效果;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将密封板固定在进气口和尾部出口的连接处,解决了现有的吸热装置在使用时连接处热量容易散失的问题,提高了吸热装置连接处的密封性。可见,对饱和蒸汽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的研究仍是本领域迫切的任务。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饱和蒸汽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以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6.一种饱和蒸汽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包括水箱,所述水箱一侧设置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进气管一端相连,所述进气管另一端与靠近进气管的通气管相连;所述通气管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所述通气管的上部通过连接盖连通,相邻两个所述通气管之间下部通过水管固定座连通,所述连接盖和所述水管固定座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与靠近排气管的通气管相连接,出气口上设置有传感器;所述水箱一侧下部设置有出水管,上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出水管、进水管上均设有电磁阀。
7.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吸热装置中设置固定在水箱底部的水管固定座及与相邻两通气管密封连接的连接盖,通过使用水管固定座和连接盖对多根通气管进行连接,实现了通气管便于与排气管、进气管、水管固定座装配和拆卸的技术效果。
8.优选的,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与靠近进气管的通气管螺纹连接,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与靠近排气管的通气管螺纹连接,以便于实现通气管与进气管和排气管之间的拆卸和安装。
9.优选的,所述水管固定座呈u型,两端分别与相邻两根通气管螺纹连接,以便于实现通气管与水管固定座的拆卸和安装。
10.优选的,所述进气口上设置有密封垫圈,以便于实现锅炉尾部与吸热装置的密封连接。
11.优选的,所述连接盖呈倒u型,以便于实现相邻两根通气管的连通;所述连接盖两端与所述通气管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以便于防止通气管中的热气泄漏,导致吸热装置内气压失衡。
12.优选的,所述进气口与锅炉尾部通过固定板和螺钉固定连接,以便于实现锅炉尾部与吸热装置的固定,避免热量散失。
13.优选的,所述水管固定座固定安装在水箱的底部,以便于将吸热装置内部的管道固定。
14.优选的,所述水箱内设置有固定安装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多个圆孔,所述圆孔的位置与所述水管固定座的两端、进气管的出气端和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的螺纹连接处上下对应,所述通气管贯穿所述圆孔,所述圆孔的内径略大于通气管的外径,所述通气管贯穿所述圆孔,以便于实现通气管与进气管、排气管和水管固定座的螺纹连接;所述圆孔的内径略大于通气管的外径,以便于实现通气管穿过隔板上的圆孔。
15.优选的,所述排气管上设置有防尘盖,所述防尘盖在吸热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关闭,在处于工作状态时开启,以便于避免排气管的出口处灰尘堆积。
16.优选的,所述出水管、进水管上的电磁阀和排气管的出气口上的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相连接,以便于实现整个吸热装置的智能化控制。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8.(1)本实用新型在吸热装置中设置固定在水箱底部的水管固定座及与相邻两通气管密封连接的连接盖,通过使用水管固定座和连接盖对多根通气管进行连接,实现了通气管便于与排气管、进气管、水管固定座装配和拆卸的技术效果。
19.(2)本实用新型吸热装置开始工作时进水管阀门打开控制水箱内进水,锅炉尾部热气通过吸热装置的进气口进入进气管,所述热气进入进气管后经过通气管、连接盖和水管固定座到达排气管,由排气管排出,当排气管出口处的传感器监测到水温超过预设阈值时,则由控制器开启出水管的电磁阀,从而实现了吸热装置的吸热和智能化控制。
20.(3)本实用新型设置的进气管和排气管均为弯曲的蛇形,相邻两个通过连接盖和水管固定座相连通的通气管呈蛇形分布,加大了尾部热气与水箱内冷水的接触面积,实现了热气与冷水的充分接触,解决了尾部吸热装置对热气的转换不够完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了尾部吸热装置的吸收效果。
21.(4)本实用新型的水箱内设置有固定安装的隔板,隔板上设置有多个位置与所述水管固定座的两端、进气管的出气端和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的螺纹连接处上下对应的圆孔,一方面解决了通气管更精准地定位并螺纹连接到水管固定座、进气管、排气管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通气管的安装和拆卸操作简单的技术效果。
22.(5)本实用新型通过螺栓和固定板的固定连接,将密封垫圈固定在进气口和尾部出口处,增大了尾部出口和进气口连接处之间的密封性,从而实现了吸热装置可以对尾部热气进行较好的热量利用,解决了现有的吸热装置在使用时连接处热量容易散失的问题,
提高了吸热装置连接处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23.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饱和蒸汽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示意图;
24.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板示意图;
25.图中:1、进气管;2、水箱;3、出水管;4、进水管;5、密封垫圈;6、连接盖;7、隔板;8、防尘盖;9、排气管;10、进气口;11、固定板;12、螺钉;13、通气管;14、水管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发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饱和蒸汽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包括水箱2,所述水箱2一侧设置进气口10,所述进气口10与进气管2一端相连,所述进气管1另一端与靠近进气管1的通气管13相连;所述通气管13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所述通气管13的上部通过连接盖6连通,相邻两个所述通气管13之间下部通过水管固定座14连通,所述连接盖6和所述水管固定座14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所述排气管9的进气口与靠近排气管9的通气管13相连接,出气口上设置有传感器;所述水箱2一侧下部设置有出水管3,上部设置有进水管4,所述
出水管3、进水管4上均设有电磁阀。
31.所述进气管1的出气口与靠近进气管1的通气管13螺纹连接,所述排气管9的进气口与靠近排气管9的通气管13螺纹连接,以便于实现通气管13与进气管1和排气管9之间的拆卸和安装。
32.所述水管固定座14呈u型,两端分别与相邻两根通气管13螺纹连接,以便于实现通气管13与水管固定座14的拆卸和安装。
33.所述进气口10上设置有密封垫圈5,以便于实现锅炉尾部与吸热装置的密封连接。
34.所述连接盖6呈倒u型,以便于实现相邻两根通气管13的连通;所述连接盖6两端与所述通气管13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以便于防止通气管13中的热气泄漏,导致吸热装置内气压失衡。
35.所述进气口10与锅炉尾部通过固定板11和螺钉12固定连接,以便于实现锅炉尾部与吸热装置的固定,避免热量散失。
36.所述水管固定座14固定安装在水箱2的底部,以便于将吸热装置内部的管道固定。
37.所述水箱2内设置有固定安装的隔板7,所述隔板7上设置有多个圆孔,所述圆孔的位置与所述水管固定座14的两端、进气管1的出气端和所述出气管9的进气口的螺纹连接处上下对应,所述通气管13贯穿所述圆孔,所述圆孔的内径略大于通气管的外径,实现了通气管在吸热装置中与进气管1、排气管9和水管固定座14的定位,保证了气体在通气管13中的流动。
38.所述排气管9上设置有防尘盖8,所述防尘盖8在吸热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关闭,在处于工作状态时开启,以便于避免排气管9的出口处灰尘堆积。
39.所述出水管3、进水管4上的电磁阀和排气管9的出气口上的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相连接,以便于实现整个吸热装置的智能化控制。
40.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41.首先将通气管13穿过隔板7上对应的圆孔,再将通气管13与对应的进气管1、排气管9和水管固定座14螺纹连接,最后将锅炉尾部与吸热装置通过固定板11和螺钉12固定连接。吸热装置开始工作时出水管3阀门关闭,进水管4阀门打开,水箱2内进水。锅炉尾部热气通过吸热装置的进气口10进入进气管1,所述热气进入进气管1后经过通气管 13、连接盖6和水管固定座14到达排气管9,再由排气管9排出。当排气管9出口处的传感器监测到水温超过预设阈值时,则由控制器开启出水管3的电磁阀,从而实现了吸热装置的智能化控制。
4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