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止填海区超长空孔灌注桩串孔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18:19: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防止填海区超长空孔灌注桩串孔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工程中,北邻双界河路、南邻桃园路、东邻航海路、西邻听海路。位于地铁11号线与穗莞深城际线之间,含6层地下室及其上方8栋塔楼,地下室长度约830m,宽度约80-100m,深30-36m。地勘报告揭示项目所在地原为滩涂地带,养鱼养蚝场地。因位于填海区,地层突出特点为人工填土(含碎石多)、淤泥层分布广、厚度大,其中淤泥层最厚12.3m,平均厚度约9m,另外基坑中下部夹有较厚砂层,钻孔揭露层厚最大为10.2m。因基坑面积大、深度超深、地质条件软弱、桩基工作量大(工程桩及立柱桩两万多条,桩径1.2m-2.5m不等)等特点,工程桩与立柱桩之间间距较小,桩基施工在现有地面成孔,桩空孔长度约30m深,施工过程中存在相邻桩窜孔的风险,影响施工安全,对周围重要的地铁、城际铁路等公共交通设施构成安全隐患,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该技术难题。
3.常规的土方的施工方法应用在该项目时难以保证桩孔回填密实,存在施工安全隐患,进而危及到紧邻的地铁站线安全运营,难以保证桩基施工质量及大型机械的施工安全。
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存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填海区超长空孔灌注桩串孔的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大、施工成本高、施工工艺复杂、桩孔回填密实度无法满足施工需要不足等技术缺陷。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防止填海区超长空孔灌注桩串孔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的施工步骤:
8.s1,确定基准线;
9.s2,划分施工区域,根据距离基准线的距离差异将施工范围划分为第一施工区域及第二施工区域;
10.s3,采用第一回填材料对第一施工区域内的超长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采用第二回填材料对第二施工区域内的超长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防止超长灌注桩出现窜孔。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在步骤s1中,所述基准线选取基坑中靠近外围重点构筑物边线一侧一定距离的控制线。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2中,以距离基准线l的线作为划分线,采用划分线将施工区域划分为第一施工区域及第二施工区域,其中,距离基准线在l以内的范围为第一施工区域,距离基准线l以外的范围为第二施工区域。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l为54m,距离基准线54m以内的范围为第一施工范围,在距离基准线54m以外的范围为第二施工范围。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第一种改进,在步骤s3中,对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一回填材料为混凝土,对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二回填材料为级配碎石。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对所述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混凝土为c15混凝土;
16.在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混凝土导管将c15混凝土灌注在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并将空孔部分的泥浆置换出来;
17.在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的方式将级配碎石倾倒入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回填级配碎石时采用多次、分层的方式回填,以减少泥浆水囊。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第二种改进,在步骤s3中,对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一回填材料为混凝土与级配碎石组合而成的组合式回填材料,对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二回填材料为混凝土与级配碎石组合而成的组合式回填材料。
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对第一施工区域及第二施工区域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混凝土为c15混凝土;
20.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下部70%的空间采用c15混凝土回填,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上部30%的空间采用级配碎石回填,在体积上,采用70%的c15混凝土和30%的级配碎石组成第一施工区域内所采用的组合式回填材料;
21.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下部60%的空间采用c15混凝土回填,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上部40%的空间采用级配碎石回填,在体积上,采用60%的c15混凝土和40%的级配碎石组成第二施工区域内所采用的组合式回填材料;
22.在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混凝土导管将c15混凝土灌注在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下部70%的空间,然后再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的方式将级配碎石倾倒入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上部30%的空间,回填级配碎石时采用多次、分层的方式回填,以减少泥浆水囊;
23.在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混凝土导管将c15混凝土灌注在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下部60%的空间,然后再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的方式将级配碎石倾倒入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上部40%的空间,回填级配碎石时采用多次、分层的方式回填,以减少泥浆水囊。
2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第三种改进,在步骤s3中,对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的承压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一回填材料为混凝土,对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一回填材料为混凝土与级配碎石组合而成的组合式回填材料,对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二回填材料为级配碎石。
2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对所述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
进行回填时采用的混凝土为c15混凝土;
26.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的承压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采用c15混凝土回填;
27.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从其空桩底标高至标高-4.15m的空间部分采用c15混凝土回填,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从标高-4.15往上的部分空间采用级配碎石回填;
28.在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的承压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混凝土导管将c15混凝土灌注在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的承压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
29.在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混凝土导管将c15混凝土灌注在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下部空间中,待c15混凝土的回填高度达到标高-4.15m后,停止回填c15混凝土,然后再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的方式将级配碎石倾倒入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上部剩余空间,回填级配碎石时采用多次、分层的方式回填,以减少泥浆水囊;
30.在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的方式将级配碎石倾倒入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回填级配碎石时采用多次、分层的方式回填,以减少泥浆水囊。
3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填海区超长空孔灌注桩串孔的施工方法,该种防止填海区超长空孔灌注桩串孔的施工方法具有施工工艺简单的特点,在应用时可保证桩基施工质量及大型机械的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实施成本。
32.综上,该种防止填海区超长空孔灌注桩串孔的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大、施工成本高、施工工艺复杂、桩孔回填密实度无法满足施工需要等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34.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
36.实施例1:
37.一种防止填海区超长空孔灌注桩串孔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的施工步骤:
38.s1,确定基准线;
39.s2,划分施工区域,根据距离基准线的距离差异将施工范围划分为第一施工区域及第二施工区域;
40.s3,采用第一回填材料对第一施工区域内的超长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采用第二回填材料对第二施工区域内的超长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防止超长灌注桩出现窜孔。
41.在步骤s1中,所述基准线选取基坑中靠近外围重点构筑物边线一侧一定距离的控制线,在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工程中,以基坑中靠近地铁及城际车站的边线为基准线;在步骤s2中,以距离基准线l的线作为划分线,采用划分线将施工区域划分为第一施工区域及第二施工区域,其中,距离基准线在l以内的范围为第一施工区域,距离基准线l以外的范围为第二施工区域。
42.本实施例中,所述l为54m,距离基准线54m以内的范围为第一施工范围,在距离基准线54m以外的范围为第二施工范围。
43.在步骤s3中,对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一回填材料为混凝土,对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二回填材料为级配碎石。
44.对所述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混凝土为c15混凝土;
45.在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混凝土导管将c15混凝土灌注在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并将空孔部分的泥浆置换出来;
46.在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的方式将级配碎石倾倒入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回填级配碎石时采用多次、分层的方式回填,以减少泥浆水囊。
47.以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工程的t3、t4基坑为例,t3及t4的回填数据如下表1所示。
48.表1
[0049][0050]
实施例2:
[0051]
一种防止填海区超长空孔灌注桩串孔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的施工步骤:
[0052]
s1,确定基准线;
[0053]
s2,划分施工区域,根据距离基准线的距离差异将施工范围划分为第一施工区域及第二施工区域;
[0054]
s3,采用第一回填材料对第一施工区域内的超长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采用第二回填材料对第二施工区域内的超长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防止超长灌注桩出现窜孔。
[0055]
在步骤s1中,所述基准线选取基坑中靠近外围重点构筑物边线一侧一定距离的控制线,在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工程中,以基坑中靠近地铁及城际车站的边线为基准线;在步骤s2中,以距离基准线l的线作为划分线,采用划分线将施工区域划分为第一施工区域及第二施工区域,其中,距离基准线在l以内的范围为第一施工区域,距离基准线l以外的范围为第二施工区域。
[0056]
本实施例中,所述l为54m,距离基准线54m以内的范围为第一施工范围,在距离基准线54m以外的范围为第二施工范围。
[0057]
在步骤s3中,对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一回填材料为混凝土与级配碎石组合而成的组合式回填材料,对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二回填材料为混凝土与级配碎石组合而成的组合式回填材料。
[0058]
对第一施工区域及第二施工区域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混凝土为c15混凝土;
[0059]
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下部70%的空间采用c15混凝土回填,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上部30%的空间采用级配碎石回填,在体积上,采用70%的c15混凝土和30%的级配碎石组成第一施工区域内所采用的组合式回填材料;
[0060]
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下部60%的空间采用c15混凝土回填,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上部40%的空间采用级配碎石回填,在体积上,采用60%的c15混凝土和40%的级配碎石组成第二施工区域内所采用的组合式回填材料;
[0061]
在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混凝土导管将c15混凝土灌注在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下部70%的空间,然后再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的方式将级配碎石倾倒入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上部30%的空间,回填级配碎石时采用多次、分层的方式回填,以减少泥浆水囊;
[0062]
在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混凝土导管将c15混凝土灌注在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下部60%的空间,然后再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的方式将级配碎石倾倒入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上部40%的空间,回填级配碎石时采用多次、分层的方式回填,以减少泥浆水囊。
[0063]
以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工程的t3、t4基坑为例,t3及t4的回填数据如下表2所示。
[0064]
表2
[0065][0066][0067]
实施例3:
[0068]
一种防止填海区超长空孔灌注桩串孔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的施工步骤:
[0069]
s1,确定基准线;
[0070]
s2,划分施工区域,根据距离基准线的距离差异将施工范围划分为第一施工区域及第二施工区域;
[0071]
s3,采用第一回填材料对第一施工区域内的超长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采用第二回填材料对第二施工区域内的超长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防止超长灌注桩出现窜孔。
[0072]
在步骤s1中,所述基准线选取基坑中靠近外围重点构筑物边线一侧一定距离的控制线,在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工程中,以基坑中靠近地铁及城际车站的边线为基准线;在步骤s2中,以距离基准线l的线作为划分线,采用划分线将施工区域划分为第一施工区域及第二施工区域,其中,距离基准线在l以内的范围为第一施工区域,距离基准线l以外的范围为第二施工区域。
[0073]
本实施例中,所述l为54m,距离基准线54m以内的范围为第一施工范围,在距离基准线54m以外的范围为第二施工范围。
[0074]
在步骤s3中,对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的承压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一回填材料为混凝土,对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一回填材料为混凝土与级配碎石组合而成的组合式回填材料,对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第二回填材料为级配碎石。
[0075]
对所述第一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进行回填时采用的混凝土为c15混凝土;
[0076]
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的承压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采用c15混凝土回填;
[0077]
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从其空桩底标高至标高-4.15m的空间部分采用c15混凝土回填,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从标高-4.15往上的部分空间采用级配碎石回填;
[0078]
在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的承压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混凝土导管将c15混凝土灌注在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的承压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
[0079]
在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混凝土导管将c15混凝土灌注在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下部空间中,待c15混凝土的回填高度达到标高-4.15m后,停止回填c15混凝土,然后再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的方式将级配碎石倾倒入第一施工区域内基坑塔楼以外的抗拔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的上部剩余空间,回填级配碎石时采用多次、分层的方式回填,以减少泥浆水囊;
[0080]
在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终凝并达到预设强度后,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的方式将级配碎石倾倒入第二施工区域内的灌注桩上部空孔部分,回填级配碎石时采用多次、分层的方式回填,以减少泥浆水囊。
[0081]
以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工程的t3、t4基坑为例,t3及t4的回填数据如下表3所示。
[0082]
表3
[0083]
[0084][0085]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