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模板固定件及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20:04: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生产领域,具体为一种模板固定件及模板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建筑生产领域中,楼模板与直角模板(c槽模板)的组装方式大多为:楼模板与c槽模板的侧壁均需要加工销钉孔,将楼模板与c槽模板的销钉孔对齐后,再通过锤子将销钉与销片安装于销钉孔内,以完成楼模板与c槽模板的固定连接。但该方式存在施工人员体力劳动强度大,加工销钉孔导致生产难度大,且用锤子敲打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进而影响环境的问题,从而导致模板组装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升模板组装效率的模板固定件及具有该模板固定件的模板结构。
4.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模板固定件,包括第一夹持部、连接部、第二夹持部及把持部。连接部一端连接于第一夹持部的一侧。第二夹持部连接于连接部远离第一夹持部的一端。把持部连接于第一夹持部背离连接部的一侧。连接部的截面积小于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的截面积,以使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用于收容两个模板,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两模板,把持部用于驱动第一夹持部并带动第二夹持部移动或转动。
5.上述模板固定件通过间隙收容两个模板的侧壁,并通过把持件增大扭矩以便扭动模板固定件,扭动后的模板固定件通过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夹持两个模板以固定两模板之间的连接,使得模板能够避免加工销钉孔降低加工难度,且能够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了锤子敲打的噪音,进而实现了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包括主体部及延伸部,延伸部连接于主体部的一端,主体部朝向第二夹持部的一侧具有平面,延伸部朝向第二夹持部的一侧具有与平面连接的斜面,连接部垂直设于平面上,斜面沿延伸部的延伸方向逐渐远离第二夹持部。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朝向第一夹持部的一侧设有倒角面,倒角面由第二夹持部与连接部的连接处向第二夹持部的边缘方向逐渐远离第一夹持部。
8.在一些实施例中,把持部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及第三段,第一段的端部连接于第一夹持部,第二段与第一段、第三段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第二段用于增大力矩,第三段用于施力。
9.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的截面为圆形,连接部的轴线与第一段的轴线重合。
10.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模板结构,包括楼模板及直角模板,楼模板与直角模板通过上述的模板固定件相固定,直角模板设有滑槽及连通滑槽的收容腔,第二夹持部能够通过滑槽伸入收容腔内,连接部位于滑槽内,楼模板与直角模板部分位于间隙内,以使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固定楼模板与直角模板。
11.上述模板结构通过第二夹持部伸入滑槽及收容腔后,在所需位置扭动模板固定件,直至楼模板与直角模板位于间隙内,以使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夹持楼模板与直角模板,进而固定楼模板与直角模板之间的连接,同样实现了降低劳动强度及避免噪音的目的,从而提升了生产效率。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直角模板包括第一立壁及第二立壁,第二立壁位于第一立壁上方,第一立壁与第二立壁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滑槽,第二夹持部与部分第一夹持部用于夹持第一立壁与第二立壁,以固定模板固定件至直角模板。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楼模板包括侧壁,直角模板还包括平壁,平壁连接于第二立壁的上方,平壁用于支撑侧壁,第一夹持件延伸出第二立壁的部分用于止挡侧壁。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直角模板还包括第三立壁,第三立壁设于平壁上方,第三立壁与第一夹持部延伸出第二立壁的部分共同夹持侧壁。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夹持部及连接部的宽度,第二夹持部的长度大于滑槽的宽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模板结构的立体图。
17.图2为图1中模板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18.图3为图1中模板结构的分解图。
19.图4为图1中模板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20.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直角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模板固定件的立体图。
22.图7为图6中模板固定件的侧视图。
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4.模板固定件
ꢀꢀꢀꢀꢀꢀꢀꢀꢀꢀꢀꢀꢀ
100
25.第一夹持部
ꢀꢀꢀꢀꢀꢀꢀꢀꢀꢀꢀꢀꢀ
10
26.主体部
ꢀꢀꢀꢀꢀꢀꢀꢀꢀꢀꢀꢀꢀꢀꢀꢀꢀ
11
27.平面
ꢀꢀꢀꢀꢀꢀꢀꢀꢀꢀꢀꢀꢀꢀꢀꢀꢀꢀꢀ
11a
28.延伸部
ꢀꢀꢀꢀꢀꢀꢀꢀꢀꢀꢀꢀꢀꢀꢀꢀꢀ
12
29.斜面
ꢀꢀꢀꢀꢀꢀꢀꢀꢀꢀꢀꢀꢀꢀꢀꢀꢀꢀꢀ
12a
30.第二夹持部
ꢀꢀꢀꢀꢀꢀꢀꢀꢀꢀꢀꢀꢀ
20
31.倒角面
ꢀꢀꢀꢀꢀꢀꢀꢀꢀꢀꢀꢀꢀꢀꢀꢀꢀꢀꢀꢀꢀꢀꢀꢀꢀꢀꢀ
21
32.连接部
ꢀꢀꢀꢀꢀꢀꢀꢀꢀꢀꢀꢀꢀꢀꢀꢀꢀꢀꢀꢀꢀꢀꢀꢀꢀꢀꢀ
30
33.把持部
ꢀꢀꢀꢀꢀꢀꢀꢀꢀꢀꢀꢀꢀꢀꢀꢀꢀꢀꢀꢀꢀꢀꢀꢀꢀꢀꢀ
40
34.第一段
ꢀꢀꢀꢀꢀꢀꢀꢀꢀꢀꢀꢀꢀꢀꢀꢀꢀꢀꢀꢀꢀꢀꢀꢀꢀꢀꢀ
41
35.第二段
ꢀꢀꢀꢀꢀꢀꢀꢀꢀꢀꢀꢀꢀꢀꢀꢀꢀꢀꢀꢀꢀꢀꢀꢀꢀꢀꢀ
42
36.第三段
ꢀꢀꢀꢀꢀꢀꢀꢀꢀꢀꢀꢀꢀꢀꢀꢀꢀꢀꢀꢀꢀꢀꢀꢀꢀꢀꢀ
43
37.间隙
ꢀꢀꢀꢀꢀꢀꢀꢀꢀꢀꢀꢀꢀꢀꢀꢀꢀꢀꢀꢀꢀꢀꢀꢀꢀꢀꢀꢀꢀ
50
38.模板结构
ꢀꢀꢀꢀꢀꢀꢀꢀꢀꢀꢀꢀꢀꢀꢀꢀꢀꢀꢀꢀꢀꢀꢀꢀꢀ
200
39.楼模板
ꢀꢀꢀꢀꢀꢀꢀꢀꢀꢀꢀꢀꢀꢀꢀꢀꢀꢀꢀꢀꢀꢀꢀꢀꢀꢀꢀ
300
40.侧壁
ꢀꢀꢀꢀꢀꢀꢀꢀꢀꢀꢀꢀꢀꢀꢀꢀꢀꢀꢀꢀꢀꢀꢀꢀꢀꢀꢀꢀꢀ
310
41.板面
ꢀꢀꢀꢀꢀꢀꢀꢀꢀꢀꢀꢀꢀꢀꢀꢀꢀꢀꢀꢀꢀꢀꢀꢀꢀꢀꢀꢀꢀ
320
42.直角模板
ꢀꢀꢀꢀꢀꢀꢀꢀꢀꢀꢀꢀꢀꢀꢀꢀꢀꢀꢀꢀꢀꢀꢀꢀꢀ
400
43.滑槽
ꢀꢀꢀꢀꢀꢀꢀꢀꢀꢀꢀꢀꢀꢀꢀꢀꢀꢀꢀꢀꢀꢀꢀꢀꢀꢀꢀꢀꢀ
400a
44.收容腔
ꢀꢀꢀꢀꢀꢀꢀꢀꢀꢀꢀꢀꢀꢀꢀꢀꢀꢀꢀꢀꢀꢀꢀꢀꢀꢀꢀ
400b
45.第一立壁
ꢀꢀꢀꢀꢀꢀꢀꢀꢀꢀꢀꢀꢀꢀꢀꢀꢀꢀꢀꢀꢀꢀꢀꢀꢀ
410
46.第二立壁
ꢀꢀꢀꢀꢀꢀꢀꢀꢀꢀꢀꢀꢀꢀꢀꢀꢀꢀꢀꢀꢀꢀꢀꢀꢀ
420
47.平壁
ꢀꢀꢀꢀꢀꢀꢀꢀꢀꢀꢀꢀꢀꢀꢀꢀꢀꢀꢀꢀꢀꢀꢀꢀꢀꢀꢀꢀꢀ
430
48.第三立壁
ꢀꢀꢀꢀꢀꢀꢀꢀꢀꢀꢀꢀꢀꢀꢀꢀꢀꢀꢀꢀꢀꢀꢀꢀꢀ
440
49.顶直角面
ꢀꢀꢀꢀꢀꢀꢀꢀꢀꢀꢀꢀꢀꢀꢀꢀꢀꢀꢀꢀꢀꢀꢀꢀꢀ
450
50.加强筋
ꢀꢀꢀꢀꢀꢀꢀꢀꢀꢀꢀꢀꢀꢀꢀꢀꢀꢀꢀꢀꢀꢀꢀꢀꢀꢀꢀ
460
51.侧直角面
ꢀꢀꢀꢀꢀꢀꢀꢀꢀꢀꢀꢀꢀꢀꢀꢀꢀꢀꢀꢀꢀꢀꢀꢀꢀ
470
52.连接板
ꢀꢀꢀꢀꢀꢀꢀꢀꢀꢀꢀꢀꢀꢀꢀꢀꢀꢀꢀꢀꢀꢀꢀꢀꢀꢀꢀ
480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5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

固定于

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

连接

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

设置于

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垂直的



水平的









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5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或/及

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6.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模板固定件,包括第一夹持部、连接部、第二夹持部及把持部。连接部一端连接于第一夹持部的一侧。第二夹持部连接于连接部远离第一夹持部的一端。把持部连接于第一夹持部背离连接部的一侧。连接部的截面积小于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的截面积,以使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用于收容两个模板,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两模板,把持部用于驱动第一夹持部并带动第二夹持部移动或转动。
57.上述模板固定件通过间隙收容两个模板的侧壁,并通过把持件增大扭矩以便扭动模板固定件,扭动后的模板固定件通过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夹持两个模板以固定两模板之间的连接,使得模板能够避免加工销钉孔降低加工难度,且能够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了锤子敲打的噪音,进而实现了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
58.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模板结构,包括楼模板及直角模板,楼模板与直角模板通过上述的模板固定件相固定,直角模板设有滑槽及连通滑槽的收容腔,第二夹持部能够通过滑槽伸入收容腔内,连接部位于滑槽内,楼模板与直角模板部分位于间隙内,以使
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固定楼模板与直角模板。
59.上述模板结构通过第二夹持部伸入滑槽及收容腔后,在所需位置扭动模板固定件,直至楼模板与直角模板位于间隙内,以使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夹持楼模板与直角模板,进而固定楼模板与直角模板之间的连接,同样实现了降低劳动强度及避免噪音的目的,从而提升了生产效率。
6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1.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模板固定件100及具有模板固定件100的模板结构200。模板结构200还包括楼模板300及直角模板400。直角模板400固定于墙模板的顶部。楼模板300安装于直角模板400围绕形成的框架结构中,用于浇注水泥以形成楼层的地面。其中,模板固定件100用于固定楼模板300及直角模板400之间的连接。
62.请参阅图6及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模板固定件100包括第一夹持部10、第二夹持部20及连接部30。连接部30位于第一夹持部10及第二夹持部20之间,即连接部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夹持部10及第二夹持部20的相向侧。连接部30的截面积小于第一夹持部10及第二夹持部20的截面积,以使第一夹持部10及第二夹持部20之间具有间隙50。间隙50用于收容楼模板300及直角模板400的模板壁,即第一夹持部10及第二夹持部20分别位于楼模板300及直角模板400的模板壁的内外两侧,以使第一夹持部10及第二夹持部20能够夹持住楼模板300及直角模板400,进而固定楼模板300及直角模板400之间的连接。
6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夹持部20需要通过模板上的槽结构伸入模板侧壁的内侧,然后通过扭转一定角度的方式使第二夹持部20及第一夹持部10置于夹持位,进而实现夹持模板的功能。为了方便安装模板固定件100至模板上,模板固定件100还包括把持部40。把持部40连接于第一夹持部10背离连接部30的一侧。把持部40能够增大旋转模板固定件100的扭矩,驱动第一夹持部10并带动第二夹持部20移动或转动,实现省力的作用。
64.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直角模板400包括第一立壁410及第二立壁420,且直角模板400形成有收容腔400b,其中第一立壁410及第二立壁420为收容腔400b的部分围壁。第一立壁410及第二立壁420均竖直设置,且第二立壁420位于第一立壁410正上方,即第一立壁410与第二立壁420沿竖直方向上平齐。第一立壁410与第二立壁420之间上下具有一定距离的间距,以形成滑槽400a。滑槽400a连通收容腔400b及直角模板400外部。滑槽400a为直线槽并沿直角模板40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夹持部20能够穿过滑槽400a并伸入收容腔400b,第二夹持部20置于收容腔400b后,连接部30会位于滑槽400a内,此时连接部30还能够沿滑槽400a滑动,使得模板固定件100能够滑动至所需位置以更好地固定楼模板300及直角模板400。
65.在一些实施例中,直角模板400还包括平壁430。平壁430水平设置,并连接于第二立壁420的上方,即平壁430垂直连接于第二立壁420设置。楼模板300包括侧壁310及板面320,其中侧壁310垂直连接于板面320的四周边缘处。平壁430用于支撑侧壁310,进而支撑楼模板300,并使板面320呈水平状态,从而浇筑水泥以形成楼层的地面。
66.在一些实施例中,直角模板400还包括第三立壁440及顶直角面450。第三立壁440竖直设置。顶直角面450水平设置。第三立壁440的底部垂直连接于平壁430的上方,其顶部垂直连接与顶直角面450。当楼模板300的侧壁310置于平壁430上时,第三立壁440能够对侧
壁310限位,且同时楼模板300的板面320与顶直角面450在同一水平面内(即第三立壁440的高度与侧壁310的高度相同),以浇注形成楼面。
67.值得注意的是,侧壁310的厚度与平壁430的宽度大致相同,当楼模板300的侧壁310置于平壁430上时,侧壁310的内侧面能够与第一立壁410及第二立壁420沿竖直方向平齐。
68.模板固定件100固定楼模板300与直角模板400的一实施方式为:先将楼模板300的侧壁310置于平壁430上,再将第二夹持部20穿过滑槽400a伸入收容腔400b内,并将模板固定件100沿滑槽400a滑动至所需位置;到位后,通过操控把持部40扭转模板固定件100一定角度,使得第一立壁410及第二立壁420进入间隙50中,进而使第二夹持部20与第一夹持部10能够夹持第一立壁410及第二立壁420,从而固定模板固定件100于直角模板400之间的连接;同时,第一夹持部10向上延伸出第二立壁420的部分能够将侧壁310压紧至第三立壁440上(即第一夹持部10与第三立壁440夹住侧壁310),进而固定楼模板300与直角模板400之间的连接。
69.请参阅图4及图5,作为示范性举例,直角模板400还包括加强筋460,加强筋460用于形成或固定收容腔400b、第一立壁410、第二立壁420、平壁430及第三立壁440。其中,收容腔400b通过呈c型的加强筋460形成。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直角模板400还包括侧直角面470及连接板480,侧直角面470竖直设置并垂直连接于顶直角面450,连接板480水平设置并垂直连接于侧直角面470底部用于连接墙模板,侧直角面470与墙模板的外壁沿竖直方向平齐,以浇注形成墙体。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筋460也可以取消,如图5所示,第二立壁420、平壁430及第三立壁440首尾连接形成。
70.请参阅图6及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0包括主体部11及延伸部12。延伸部12连接于主体部11的一端。其中,当模板固定件100扭转到位后,延伸部12即为第一夹持部10向上延伸出第二立壁420的部分,延伸部12用于将侧壁310压紧至第三立壁440上(即延伸部12与第三立壁440夹住侧壁310),进而固定楼模板300与直角模板400之间的连接。
7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1朝向第二夹持部20的一侧具有平面11a。延伸部12朝向第二夹持部20的一侧具有与平面11a连接的斜面12a。连接部30垂直设于平面11a上。主体部11通过平面11a与第二夹持部20共同夹持第一立壁410和第二立壁420。斜面12a沿延伸部12的延伸方向逐渐远离第二夹持部20。斜面12a用于在扭转时逐渐接触并压紧侧壁310,防止延伸部12的末端与侧壁310发生干涉,避免模板固定件100无法扭动的情况,进而提升了安装效率。
7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20朝向第一夹持部10的一侧设有倒角面21。倒角面21由第二夹持部20与连接部30的连接处向第二夹持部20的边缘方向逐渐远离第一夹持部10。同理,倒角面21用于在扭转时逐渐接触并压紧第一立壁410及第二立壁420,防止第二夹持部20的末端与第一立壁410及第二立壁420发生干涉,避免模板固定件100无法扭动的情况,进而提升了安装效率。
73.作为示范性举例,第二夹持部20大致呈长方体状,连接部30呈柱状,第二夹持部20的宽度与连接部30的直径宽度大致相同,且滑槽400a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夹持部20及连接部30的宽度,以使第二夹持部20与连接部30能够伸入滑槽400a内,而第二夹持部20的长度需要大于滑槽400a的宽度,以使第二夹持部20在扭转后能够夹住第一立壁410及第二立
壁420。其中,延伸部12位于主体部11沿第二夹持部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使得第二夹持部20伸入滑槽400a后能够通过扭转约90度的方式,实现第一夹持部10及第二夹持部20夹住第一立壁410及第二立壁420,并同时实现延伸部12压紧侧壁310,进而提升安装便捷性及安装效率。
74.在一些实施例中,把持部40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段41、第二段42及第三段43。第一段41的端部连接于第一夹持部10。第二段42与第一段41的延伸方向具有约90度夹角,且第三段43与第二段42的延伸方向同样具有约90度夹角。把持部40通过第二段42增大力矩,以起到省力的作用。第三段43便于施工人员对把持部40施力,以便扭转模板固定件100。可以理解的是,把持部40的截面呈圆柱状,连接部30的轴线与第一段41的轴线重合,以便准确地通过把持部40操控第一夹持部10及第二夹持部20转动所需角度。
75.综上所述,上述模板结构200通过直角模板400代替普通的c槽模板,再通过模板固定件100固定楼模板300与直角模板400,能够避免楼模板300与直角模板400加工销钉孔,进而降低了加工难度,并且无需安装销钉销片,能够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了锤子敲打的噪音,进而实现了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
76.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技术的公开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