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吸尘器及其清洁地刷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22:11: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尘器及其清洁地刷。


背景技术:

2.目前的扫帚和拖把均需要花费相对较大的人力去完成,且细微灰尘难以清理。采用吸尘器进行地面清洁处理,能够较为有效地节省人力,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吸尘器存在较大的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吸尘器及其清洁地刷,以降低吸尘器的二次污染。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清洁地刷,包括:
5.地刷主体;
6.尘盒,与所述地刷主体可拆卸地连接;
7.底盖,与所述地刷主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底盖与所述地刷主体围设成用于容纳所述尘盒的容纳腔,以减少容纳腔中的垃圾的逸出量;以及
8.拖地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盖,所述拖地装置至少部分地露出于所述底盖背离所述地刷主体的一侧。
9.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盖包括:
10.主盖,与所述地刷主体围设成所述容纳腔,所述拖地装置至少部分地露出于所述主盖背离所述地刷主体的一侧,所述主盖与所述地刷主体可拆卸地连接;以及
11.安装座,连接在所述主盖朝向所述地刷主体的一侧,所述拖地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座。
12.一实施例中,所述主盖包括:
13.盖板,与所述地刷主体围设成所述容纳腔,所述拖地装置至少部分地露出于所述盖板背离所述地刷主体的一侧;以及
14.吊耳,与所述盖板连接,所述吊耳与所述地刷主体可拆卸地连接。
15.一实施例中,所述拖地装置沿所述拖地装置与所述吊耳的排列方向背离所述吊耳的一侧用于容纳所述尘盒。
16.一实施例中,所述吊耳位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地刷主体的一侧。
17.一实施例中,所述吊耳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吊耳相对布置。
18.一实施例中,所述尘盒包括:
19.尘盒本体,形成有集尘腔以及与所述集尘腔连通的开口;以及
20.过滤装置,覆盖于所述开口以对所述集尘腔中的垃圾过滤。
21.一实施例中,所述地刷主体包括:
22.安装壳,与所述底盖围设成所述容纳腔;以及
23.锁扣,安装于所述安装壳,所述锁扣具有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所述锁扣能够处于所述上锁状态以使所述尘盒和/或所述底盖安装于所述锁扣,所述锁扣能够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以使所述尘盒和/或所述底盖从所述锁扣上拆下。
24.一实施例中,所述锁扣的数量为多个,其中至少两个所述锁扣为第一锁扣,其中至少两个所述锁扣为第二锁扣,所述尘盒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锁扣,所述底盖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锁扣,所述第一锁扣和所述第二锁扣的排列方向为预设方向,两侧所述第一锁扣的排列方向以及两侧所述第二锁扣的排列方向均与所述预设方向交叉设置。
25.一实施例中,当所述锁扣被按压,所述锁扣从所述上锁状态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
26.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
27.吸尘器主体;以及
28.上述任一种的清洁地刷,所述地刷主体安装于所述吸尘器主体。
29.一实施例中,所述吸尘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吸尘器主体内的水箱和水泵,所述水泵用于将所述水箱中的水输送至地面。
30.本技术实施例的清洁地刷,通过底盖与地刷主体围设成容纳腔,尘盒设置在容纳腔内,底盖在尘盒的下方,当尘盒中的垃圾(例如灰尘)从尘盒中逸出至容纳腔,逸出至容纳腔的垃圾基本上会下落至尘盒下方的底盖上,降低了容纳腔内的垃圾下落至地面所造成的二次污染。底盖与地刷主体可拆卸地连接,尘盒与地刷主体可拆卸地连接,底盖的设置不影响尘盒的拆装,尘盒吸满垃圾后可将底盖拆下以便将尘盒从地刷主体上拆下后丢弃。拖地装置安装在底盖上,通过底盖与地刷主体的拆装实现拖地装置的拆装,底盖的设置一方面减少了二次污染,另一方面使安装在底盖上的拖地装置的拆装与尘盒的拆装独立开来,尘盒拆下后,安装在底盖上的拖地装置仍可以继续使用,拖地装置拆下后,尘盒仍能够安装在地刷主体上继续使用,不需要将拖地装置和尘盒一起丢弃,减少了浪费,降低了成本。通过安装拖地装置的底盖承接尘盒逸出的垃圾,不需要额外设置承接尘盒逸出的垃圾的零部件,简化了清洁地刷的结构。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爆炸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尘盒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尘盒的爆炸图;
3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地刷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锁扣与安装壳的装配图,图中示出了锁扣的上锁状态。
38.附图标记说明:地刷主体1;安装壳11;第一锁扣121;第二锁扣122;操作臂123;弹性件124;锁钩125;尘盒2;尘盒本体21;集尘腔211;开口212;过滤装置22;底盖3;主盖31;盖板311;吊耳312;,安装座32;容纳腔4;拖地装置5;清洁地刷100;吸尘器主体200;水箱300;水泵400;喷头500。
具体实施方式
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4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以图1为参考,上下方向为图中箭头r3所示方向。
41.作为本技术创造性构思的一部分,在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之前,需对相关技术中,造成吸尘器较大的二次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分析得到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42.相关技术中,拖地装置能够从地刷主体上拆下以便于对脏污的拖地装置进行更换,尘盒能够从地刷主体上拆下以便于更换尘盒,拖地装置位于尘盒的下方以用于与地面接触,对地面进行清洁,尘盒的下方没有阻挡灰尘下落的零部件,当尘盒中的灰尘逸出,逸出尘盒的灰尘可能会直接下落到地面上造成二次污染。
43.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请参阅图1,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200以及清洁地刷100,清洁地刷10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200。清洁地刷100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洁。
44.一实施例中,吸尘器主体200形成负压以使地面的灰尘通过清洁地刷100被吸入吸尘器主体200。
45.一实施例上,吸尘器主体200形成负压以使地面的灰尘被吸入清洁地刷100。
4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吸尘器还包括位于吸尘器主体200内的水箱300和水泵400,水泵400用于将水箱300中的水输送至地面。如此,通过水箱300和水泵400向地面上喷洒一定量的水,有利于清洁地刷100对地面进行擦拭清洁。水箱30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200内,水箱300不外露,使得吸尘器整体较为美观,水箱300没有安装于清洁地刷100,使得使得清洁地刷100较为轻巧,有利于操作人员操作地刷对地面进行清洁。
47.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吸尘器还包括与水泵400连接的喷头500,水泵400将水箱300中的水抽出并经喷头500输送至地面。
4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清洁地刷100包括地刷主体1、尘盒2、底盖3以及拖地装置5。尘盒2与地刷主体1可拆卸地连接。底盖3与地刷主体1可拆卸地连接,底盖3与地刷主体1围设成用于容纳尘盒2的容纳腔4,以减少容纳腔4中的垃圾的逸出量。拖地装置5安装于底盖3,拖地装置5至少部分地露出于底盖3背离地刷主体1的一侧。如此结构形式,通过底盖3与地刷主体1围设成容纳腔4,尘盒2设置在容纳腔4内,底盖3在尘盒2的下方,当尘盒2中的垃圾(例如灰尘)从尘盒2中逸出至容纳腔4,逸出至容纳腔4的垃圾基本上会下落至尘盒2下方的底盖3上,降低了容纳腔4内的垃圾下落至地面所造成的二次污染。底盖3与地刷主体1可拆卸地连接,尘盒2与地刷主体1可拆卸地连接,底盖3的设置不影响尘盒2的拆装,尘盒2吸满垃圾后可将底盖3拆下以便将尘盒2从地刷主体1上拆下后丢弃。拖地装置5安装在底盖3上,通过底盖3与地刷主体1的拆装实现拖地装置5的拆装,底盖3的设置一方面减少了二次污染,另一方面使安装在底盖3上的拖地装置5的拆装与尘盒2的拆装独立开来,尘盒2拆下后,安装在底盖3上的拖地装置5仍可以继续使用,拖地装置5拆下后,尘盒2仍能够安装在地
刷主体1上继续使用,不需要将拖地装置5和尘盒2一起丢弃,减少了浪费,降低了成本。通过安装拖地装置5的底盖3承接尘盒2逸出的垃圾,不需要额外设置承接尘盒2逸出的垃圾的零部件,简化了清洁地刷100的结构。
49.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地刷主体1安装于吸尘器主体200。
50.可以理解的是,当拖地装置5的材质为柔性材料,例如拖地装置5为抹布,拖地装置5由于需要对地面进行擦拭拖地,往往需要确保拖地装置5与地面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使拖地装置5具有较好的拖地效果,当抹布安装在水箱300上,水箱300与抹布之间需要保证一定的接触面积以使水箱300能够将抹布均匀地压向地面,从而使抹布较好地对地面进行擦拭,这种情况下水箱300往往会做得比较大以覆盖抹布,不利于吸尘器小型化。
51.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拖地装置5安装于底盖3而没有安装于水箱300,水箱300不需要为了适应柔性的拖地装置5(例如抹布)均匀地擦拭地面而将水箱300做得较大。吸尘器主体200内的水箱300脱离了柔性的拖地装置5,水箱300的体积可以适当地做得相对较小,有利于吸尘器小型化。
52.一实施例中,将底盖3从地刷主体1上拆下后,可以将底盖3与拖地装置5一起丢弃,不需要将拖地装置5从底盖3上拆下,能够防止拖地装置5从底盖3上拆下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53.一实施例中,拖地装置5可以采用不可拆卸地连接方式安装于底盖3。
54.一实施例中,拖地装置5可以为抹布。
55.一实施例中,拖地装置5可以包括滚筒和套设在滚筒上的抹布,滚筒安装在底盖3上。
56.一实施例中,拖地装置5可用于对地面干拖,也可以在水泵400将水箱300中的水喷洒到地面后,通过拖地装置5对地面进行湿拖。
57.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底盖3包括主盖31和安装座32。主盖31与地刷主体1围设成容纳腔4,拖地装置5至少部分地露出于主盖31背离地刷主体1的一侧,主盖31与地刷主体1可拆卸地连接。安装座32连接在主盖31朝向地刷主体1的一侧,拖地装置5安装于安装座32。如此结构形式,由于安装座32连接在主盖31朝向地刷主体1的一侧,拖地装置5安装于安装座32,使得拖地装置5部分地位于主盖31朝向地刷主体1的一侧,即拖地装置5部分地位于容纳腔4内,在不影响拖地装置5与地面接触以实现正常的拖地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拖地装置5外露,使得清洁地刷100整体较为美观。
58.一实施例中,主盖31与安装座32可以一体成型。
59.一实施例中,主盖31与安装座32可以焊接或可拆卸地连接。
60.一实施例中,拖地装置5在安装座32背离地刷主体1的一侧。
6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主盖31包括盖板311以及吊耳312。盖板311与地刷主体1围设成容纳腔4,拖地装置5至少部分地露出于盖板311背离地刷主体1的一侧。吊耳312与盖板311连接,吊耳312与地刷主体1可拆卸地连接。如此结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吊耳312的高度尺寸,以使当吊耳312安装在地刷主体1,盖板311能够处于较为合适的位置。
62.一实施例中,吊耳312与盖板311一体成型。
63.一实施例中,吊耳312、盖板311以及安装座32一体成型。
64.一实施例中,当吊耳312安装在地刷主体1,盖板311与尘盒2底部接触。
65.一实施例中,当吊耳312安装在地刷主体1,盖板311与尘盒2底部沿上下方向间隔一定距离。
66.可以理解的是,当吊耳312安装在地刷主体1,盖板311与尘盒2底部沿上下方向间隔的距离不宜过大以防止盖板311与地面直接接触摩擦。一实施例中,盖板311与尘盒2底部间隔1mm~2mm。
67.可以理解的是,盖板311与法盒底部之间沿上下方向间隔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6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拖地装置5沿拖地装置5与吊耳312的排列方向背离吊耳312的一侧用于容纳尘盒2。如此结构形式,使得尘盒2与地刷主体1的可拆卸连接位置以及吊耳312与地刷主体1的可拆卸连接位置相互错开,尽可能地减少尘盒2和吊耳312的其中之一在拆卸过程中对尘盒2和吊耳312的其中另一的影响。
69.示例性地,当吊耳312从地刷主体1上拆下以使得底盖3从地刷主体1上拆下,尘盒2仍然安装在地刷主体1上,不需要对尘盒2进行拆装,对尘盒2的影响较小。当吊耳312安装到地刷主体1上以使底盖3安装到地刷主体1,不需要对尘盒2进行拆装,对尘盒2的影响较小。
70.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吊耳312位于盖板311朝向地刷主体1的一侧。如此结构形式,吊耳312基本上位于盖板311与地刷主体1围设成的容纳腔4内,尽可能地减少吊耳312外露,使得清洁地刷100较为美观。
7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吊耳312的数量为至少两侧,至少两个吊耳312相对布置。
72.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拖地装置5与吊耳312的排列方向以及两个吊耳312相对布置的方向交叉布置。
73.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拖地装置5与吊耳312的排列方向为图中箭头r1所示的方向。
74.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两个吊耳312相对布置的方向为图中箭头r2所示的方向。
75.一实施例中,尘盒2从地刷主体1上拆下后直接丢弃,避免将尘盒2内的垃圾倾倒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7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和图5,尘盒2包括尘盒本体21以及过滤装置22。尘盒本体21形成有集尘腔211以及与集尘腔211连通的开口212。过滤装置22覆盖于开口212以对集尘腔211中的垃圾过滤。如此结构形式,通过过滤装置22对尘盒2的集尘腔211中的垃圾过滤,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尘盒2中的垃圾逸出至容纳腔4中,降低二次污染。通过过滤装置22过滤能够净化空气,降低尘盒2内的垃圾随同空气被抽吸至吸尘器主体200的可能性。
77.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6以及图7,地刷主体1包括安装壳11和锁扣。安装壳11与底盖3围设成容纳腔4。锁扣安装于安装壳11,锁扣具有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锁扣能够处于上锁状态以使尘盒2和/或底盖3安装于锁扣,锁扣能够处于解锁状态以使尘盒2和/或底盖3从锁扣上拆下。如此结构形式,通过锁扣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能够实现尘盒2和/或底盖3的安装,能够实现尘盒2和/或底盖3的拆卸。
7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6以及图7,锁扣的数量为多个,其中至少两个锁扣为第一锁扣121,其中至少两个锁扣为第二锁扣122,尘盒2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锁扣121,底
盖3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锁扣122,第一锁扣121和第二锁扣122的排列方向为预设方向,两侧第一锁扣121的排列方向以及两侧第二锁扣122的排列方向均与预设方向交叉设置。如此结构形式,尘盒2相对两侧均设置第一锁扣121,在上锁状态下,通过两侧第一锁扣121能够较为平稳地夹持尘盒2,从而较好地实现尘盒2的安装。底盖3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锁扣122,在上锁状态下,通过两侧第二锁扣122能够较为平稳地夹持底盖3,从而较好地实现尘盒2的安装。两侧所述第一锁扣121的排列方向以及两侧所述第二锁扣122的排列方向均与所述预设方向交叉设置,使得尘盒2相对两侧的空间、底盘相对两侧的空间以及安装壳11沿预设方向的空间均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79.一实施例中,两侧第一锁扣121的排列方向与两侧第二锁扣122的排列方向可以相同。
80.一实施例中,两侧第一锁扣121的排列方向与两侧第二锁扣122的排列方向可以交叉设置。
8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6,第一锁扣121的排列方向和第二锁扣122的排列方向为预设方向,图中预设方向为箭头r1所示的方向。
82.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6,两侧第一锁扣121的排列方向和两侧第二锁扣122的排列方向均为图中箭头r2所示的方向。
83.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6,箭头r1所示的方向与箭头r2所示的方向交叉设置。
84.一实施例中,箭头r1所示的方向与箭头r2所示的方向垂直。
85.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当锁扣被按压,锁扣从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如此结构形式,锁扣为按压式锁扣,通过按压锁扣使得锁扣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操作人员能够较为方便地通过按压的方式操作锁扣以切换锁扣的状态,从而实现尘盒2和/或底盘的拆装。
8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锁扣包括操作臂123、弹性件124以及锁钩125。操作臂123与安装壳11铰接,弹性件124设置在操作臂123与安装壳11之间,锁钩125位于所述操作臂123背离弹性件124的一端。两侧所述锁扣中,每侧所述锁扣的操作臂123在弹性件124的驱动下带动相应的锁钩125移动,以使两侧所述锁钩125相互靠近。如此结构形式,锁扣在常态下通过弹性件124使两侧锁钩125保持相互靠近以夹持尘盒2和/或底盖3的状态,即锁扣处于上锁状态,从而实现尘盒2和/或底盖3的安装。当需要对锁扣解锁,按压操作臂123上弹性件124所在的一端,使两侧锁钩125向外张开,从而实现锁扣的解锁,即锁扣处于解锁状态。
87.一实施例中,弹性件124为弹簧。
88.一实施例中,锁扣可以为卡扣。尘盒2可以通过卡扣卡接。底盘可以通过卡扣卡接。
89.本技术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9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